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0

[哲史艺丛] 文史知识丨王克芬:风采各异的龙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1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史知识丨​​王克芬:风采各异的龙舞

 王克芬 文史知识 2024-02-06 18:03 

    

5.jpeg

今日流传在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各族民间舞蹈,大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追源溯流,有的可以上溯数千年之久。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龙舞》,气势磅礴,雄浑豪壮,广泛流传在祖国辽阔疆域的南北东西。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必有《龙舞》飞腾滚跃,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力量。龙形的创造源于古老的图腾崇拜,与人们祈求幸福吉祥密切相关。
6b.png
6a.jpeg
6.jpeg
恭贺新春
在辽宁西部,位于红山文化分布区中心地带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玉龙;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拉也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的玉龙。在河南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发现的三组蚌塑龙形,历史更为古远,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由于这些蚌塑龙时代最早,造型最大,形象最逼真,故被学者们视为“华夏第一龙”。

关于舞龙的记载,在我国更是史不绝书。描写龙舞的诗文从汉至清不断出现。殷商甲骨文中,有象形的Image(龙)字,卜辞中有作龙求雨的记载。还有将十五人与龙连在一起求雨的卜辞(《殷契佚存》219),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十五人一长排的队形,会将那龙形舞动起来的形象。

及至汉代,《春秋繁露》已有关于春旱舞龙求雨风俗的确凿记载:舞龙前要举行祭祀,不同的日子,用不同的人,舞不同颜色的龙。如甲、乙日舞大青龙,“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丙、丁日舞赤龙,“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戊、己日舞黄龙,“丈夫五人,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庚、辛日舞白龙,“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龙,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一种意想动物,是不同氏族的徽号——图腾形象特征的集合体,它记录了许多氏族融合、统一的历程,一直是中华民族神圣权利和祥瑞的表征。人们迷信:龙能呼风唤雨,给干旱的大地洒下雨露,因此,舞龙求雨的风俗,从远古流传至今。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达,龙的神力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信念逐渐淡化,将《龙舞》作为一种自娱、娱人的观赏性艺术的作用日渐浓重。汉代百戏中已有“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蝹”的“鱼龙曼衍之戏”。唐代继承了汉代舞龙求雨的风俗。在旱情特别严重时,还有宫廷举行的烛龙斋祭。张九龄《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诗有“群灵鼓舞,蔚兮朝云。沛然时雨,雨我原田”句。而“烛龙”很可能是今日民间“火龙”的前身。广东一带的“火龙”,口中吐火,身上冒火,“火龙”喷射出的火焰,烧灼舞龙人,但舞龙者仍奋不顾身,飞舞不停。

在祖国广阔的大地上,各族、各地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龙舞》。如主要流行在南方各地的“草龙”,用草、藤扎成龙形,多在久旱不雨时,由赤膊舞者沿街舞蹈。围观人群不停地向龙泼水,舞龙人被淋得全身湿透,以此祈求天降大雨。夜间舞“草龙”则是另一番景象,草龙满身插上无数香火,点点火光组成了一条光闪闪的龙在夜空遨游。故“草龙”有时又叫“香火龙”。民间舞“香火龙”常在虫灾发生时,虫逐龙身的点点火光飞去,“香火龙”穿过街巷,舞至田边地头,飞虫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龙队伍在水塘边停下,猛地将草龙连头带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没了龙,也淹没了飞扑香火的虫群。“香火龙”在除害虫这一点上,似乎较其他形式的《龙舞》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7.jpeg

浙江省流行的“百叶龙”,是一种构思、制作均极奇巧的《龙舞》。舞者手执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翩翩起舞。人们只见朵朵盛开的荷花,在片片荷叶中飘移、舞动。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翔。一段优美抒情的舞蹈后,舞者齐聚场中,突然间,一条巨龙在人们的眼前腾跃而出。原来那一朵特大的荷花(或聚宝盆)灯,背面绘制的是一个辉煌壮丽的龙头,朵朵荷花紧紧相扣连,组成龙身,片片花瓣,变成龙身上的片片鳞甲。那只美丽的蝴蝶成了抖摆的龙尾,而荷叶则成了朵朵白云。

彩绘布龙多在白昼耍舞。龙体内不燃灯,而以竹篾制成节节圆筒形龙身,数十人,每人手举一节,依靠配合默契的群体动作,舞出巨龙蜿蜒翻腾的雄姿。常以双龙,加一高举珠球的舞人,逗引二龙抢宝,二龙围绕滚动的珠球,时而龙头高昂,如插云端,时而龙首俯冲,似入海底。

其他如“纸龙”“段龙”等,龙头、身、尾均不相连,依靠舞动纸条、绸带等流动线条,描绘出龙敏捷多变的身姿。羌族的巫舞中,有“麻龙舞”。巫师一手执一精制龙头,另手飞舞二丈馀长的麻绳为龙身,两手配合密切。龙首时低时昂,龙身甩动圆滑灵巧,龙尾在甩动中发出啪啪响声,风格独特,与汉族地区的“纸龙”“段龙”在舞蹈技法上有某些相通处。云南彝族的“水龙”,由人站在水中舞动龙形,龙在水面游动,好似蚊龙出水。

上述各种龙舞均以大幅度的舞动来表现龙腾跃、滚翻的壮美,“板凳龙”则以稳定的造型、华丽的装饰取胜。小型“板凳龙”是将龙头、身、尾,扎在一条长板凳上,前面二人各举一条板凳腿高举龙头,后面一人双手举起板凳的后两条腿,紧跟其后执龙尾,上下翻转滚动。浙江新安等地的大型“板凳龙”,造型华美宏大。龙头龙尾由民间艺人精心扎制,龙身各节由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动手,关门扎制,为的是出奇制胜。五彩缤纷的图案,花团锦簇的灯彩,都在这一条条板凳上展现。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抬出自扎的龙身,一节节连接起来,村小户少,仅90多轿(节);村大人多,会多至150多轿(节)。浩浩荡荡的人群,背着自制上扎龙身的板凳,在鞭炮鼓乐齐鸣中,巨大的龙身越转越快,直至首尾相缠,形成游龙盘柱之势,然后再舒展龙身,继续穿游街市……

8.jpeg

中华龙舞表演形式十分丰富,无法一一描述。据重庆《舞蹈报》第七期载:仅四川重庆地区龙舞就有“小金龙”“蠕龙”“黑龙”“扁担龙”“肉龙”“柑子龙”“采龙”“虾子龙”“板凳龙”“火龙”等十多种。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炎黄子孙在数千年中创造了多少风采各异的龙舞啊!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92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6 01:46 AM , Processed in 0.0399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