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4|回复: 3

《商业传奇》NO.24:邵氏帝国:邵逸夫的邵世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2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提及香港,在其自由经济体地位、李嘉诚等之外,很多人会觉得港片、港星、武侠电影、警匪片、TVB等等这些关键词更为亲切,这一切都是因为香港这个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给华人世界带来的“娱乐效应”——甚至上升到娱乐文化的符号化特征。




2.jpg
相较于我们了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与文化不一样的是,在这里“娱乐业”成为更为人们所欢迎和参与的行业,甚至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力满及全球,冠绝华人圈。从商业影响力传播的角度来看,香港就是一座真正的华人世界里“软实力”输出最多的经济体。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上周刚刚去世的哪位“娱乐英雄式”人物了,他就是“香港娱乐大王”邵逸夫及其邵氏娱乐帝国。




3.jpg
2014年1月8日,107岁的邵逸夫与世长辞,以一种非娱乐的方式将自己和邵氏推到公众面前,人们在感慨邵氏打造优秀电影、电视、天王明星的同时,也纷纷忍不住探究邵氏如何做到在时代商业大潮中始终能够保持其活力与创造力?本期《一国一企》,我们将带您走近邵逸夫一手打造的邵氏商业帝国,以求探寻其在影视娱乐行业的独特成功路径。




4.jpg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邵逸夫曾一天看9部电影,而他在台下的故事,比银幕上的更精彩。他一生多次冒险:远赴南洋单枪匹马建立自己的影业帝国,也曾去美国只身闯荡好莱坞;有一次轮船触礁沉没,他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大海上飘泊了一夜才获救,其坚韧如同和孟加拉虎一起漂流的少年派。




5.jpg
他的一生就是这个大时代的缩影:在仅仅有700余万人口的弹丸之地香港,他创造的港式电影和电视剧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华人。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闻名于世的慈善家,美国为其表彰,英国为其封爵,中国为其冠名。即使他身后的邵氏帝国也进入黄昏,内地星罗棋布的逸夫楼与“要不要吃面”之类的经典台词却不会随风飘逝。




6.jpg
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起于1924年,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制片兼导演,老二邵邨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他们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犹如家庭式作坊。




7.jpg
1925年,邵氏兄弟创立的天一电影公司制作了电影界公认的史上第一部武侠片《女侠李飞飞》。武功高手飞檐走壁的绝技第一次被搬上大荧幕。由于天一公司出品影片多且快,又首拍古装片、武侠片,剧本也多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故拥有了不错的口碑。




8.jpg
天一公司的崛起,让当时上海滩电影业的霸主明星公司感到了威胁,于是联合其他五家电影公司,限制已经购买这六家公司影片的发行商购买天一等公司的影片,这一事件被称为“六合围剿”。邵氏兄弟决定避开锋芒,将电影事业从上海转到南洋。1926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到新加坡与三哥邵仁枚合力开拓南洋华人电影市场。邵氏兄弟逐渐组成庞大院线和发行网络。




9.jpg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并决定发展有声电影。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获利颇丰,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1934年,“天一”从上海移址香港,扩大粤语片的制片数量。30年代早期,他们已经拥有30多家戏院,他们的发行业务也引导了上海天一公司的制片方针,主要针对东南亚电影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要满足以粤语为主的观众的趣味。




10.jpg
从1936 — 1937 年后,邵醉翁将公司交给邵邨人打理(邵醉翁返回上海照顾家族事务)。20世纪30年代中期,天一公司的制片方针开始发生转变,名字也改为南洋影片公司。此时,香港的南洋公司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邵氏兄弟公司的关系是典型的跨国界的。利用英国殖民地的众多资源(例如汇丰银行、船运航线),不同城市间的地域限制很容易被跨越。南洋公司的运营资金和影片发行都要依靠新加坡的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兄弟公司也需要依靠香港、上海和广东各地提供稳定的片源、设备和技术。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1937年后,南洋沦陷,邵氏兄弟的影业发展进程被打乱,后来被迫关门,战后公司业务迅速恢复。




12.jpg
战后,邵逸夫雄心不减当年,发展南洋事业的同时开始谋求转向,加之在五六十年代,强烈的排华情绪遍及东南亚各国。为了保证自己大范围的院线以稳定的华语电影为来源,并开拓东南亚之外的新电影市场,邵仁枚和邵逸夫决定重组香港的制片厂。在他们看来,香港的低税率、宽裕的劳工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方便抵达新加坡、台湾和世界上其他华人为主的地域)、密集的上海南下电影人都促使香港成为一个诱人的制片基地。




13.jpg
1958年,邵逸夫宣布成立邵氏电影公司,当时清水湾片场已经建成四座摄影棚。由于时装片无法拍大,邵逸夫就拍古装片。1959 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维下出厂的。1961年 12 月 6 日,邵氏片场一期落成并正式启用,面积达到 65 万平方米。邵逸夫的梦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东方好莱坞”。邵氏影城内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影设备,致力发展有声电影的邵逸夫,特别为邵氏片场的硬件设施花下重金。




14.jpg
不过,在50 — 60 年代,陆运涛主导的“电懋”在亚洲地区拥有的高档影院院线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邵氏和“电懋”这两家最大的海外华人电影公司的竞争不断扩大,延伸到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改变亚太地域的电影文化和生产经营模式的同时,更为邵氏后来在策略上的转变埋下伏笔,有观察认为,邵氏商业步骤的变化体现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理念上。




15.jpg
邵氏在清水湾建立一个“现代”的电影城。1965 年,邵氏兄弟公司宣称拥有15个摄影棚,两个外景街道,一套完整的彩色胶片洗印设备和从美国、欧洲进口的最新电影设备。通过建立一所中国电影历史上最大的、最先进的制片厂,推动华语电影进入“彩色和宽银幕时代”(伊思曼七彩和邵氏综艺体阔银幕),邵氏兄弟公司实施的现代化进程带动了香港影业的全面转型,从一个“传统制作的旧时代”进入具有现代感和先进技术的新电影业时代。当时记录称,“清水湾邵氏片场占据了整个山头,搭建了十几座房,同时前山后山还建了无数街道、城墙、吊桥、堡垒。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装武侠片盛行之时,每一日,在邵氏片场里开工的台前幕后人员,数以千计。”




16.jpg
60年代,日本电影在欧美电影节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黑泽明和沟口健二拍摄的历史影片)。但邵氏认为,东方文明的“源泉”应当是中国文化,华语电影应当传播给西方观众最为纯粹和最为浓郁的“东方色彩”。事实上,邵氏所谓的全球化本质是希望突破欧美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语片成为邵氏兄弟公司主要的制片路线。邵氏家族早年曾以拍摄粤语片获得过巨大利润,但是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粤语片满足的仅仅是狭小的地方性市场,国语则是代表着中国这个现代国家的语言,体现了全球华人的民族共同性,也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因此,为了将华语电影全球化,将邵氏影片打进全球每个电影市场,邵氏兄弟公司选择全面拍摄国语片。邵氏兄弟公司内南来了一大批上海明星、导演和技术人员。比如,邵氏兄弟公司送往戛纳电影节和旧金山国际电影节参评的影片《倩女幽魂》《杨贵妃》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具体历史背景不确定的豪华史诗片。他们的宣传中环绕着邵氏电影“宣扬传统文化”和具有真正“东方色彩”这两个主题,也强调着邵氏兄弟公司的民族主义使命就是使全球“了解中国”。不过,邵氏兄弟公司在欧美电影节上处于边缘地位,邵氏兄弟公司在同英国和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合作中也处于次要的地位。




17.jpg
在70 年代,本土意识崛起状况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和时期其他华人社区——香港的“我城”意识逐渐出现,香港已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和身份的地方,不同于任何一方。于是,专注于本地社会问题的报纸和杂志不断出现、电视工业也崛起。在此背景下,各种商业竞争、有限的观众市场、影业的下滑等多种因素都导致了邵氏兄弟公司在80年代初期转型到电视经营上来。整个70年代,邵氏大量招募本地人才,包括导演楚原、桂治洪,功夫明星狄龙、姜大卫、陈观泰等。




18.jpg
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股权,邵氏成为TVB最大股东。随后邵氏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两家电视台,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提高了“无线”制作剧集的质量,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1987年,邵氏兄弟停止电影制作,正式告别电影圈。清水湾邵氏影城继续保留,并参与制片。




19.jpg
接棒后,邵逸夫展开了与邱德根主政的亚洲电视(以下简称“亚视”)之间的收视大战。接下来的所有情形,与邵逸夫在邵氏的征战如出一辙:还在担任首届董事的时候,邵逸夫便说服利孝和,成功地从亚视前身“丽的”电视台挖来当家花旦汪明荃。直到今天,汪明荃依然被称为无线大姐大。




20.jpg
为了培养新人,无线在1971年创办“艺人训练班”,今天绝大多数的香港知名艺人,全部毕业于此。他们也是后来TVB自制剧的主要演员。几乎所有亚视的王牌节目,无线都有应对的翻版:亚视选“亚洲小姐”,无线就选“香港小姐”;亚视斥巨资拍摄电视剧《一代天骄》,无线便抢拍出黄日华主演的《成吉思汗》,且率先播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我们有一条生产线,就是有量化、有规模、有体制的生产。如果要做一个强有力的产业,必须这么做。其实现在想来,TVB跟邵氏的模式很像。”TVB知名监制梁家树说。他和TVB另一位名监制曾丽珍一起,每年要监制500到600集自制剧。据梁家树透露,TVB分工极细,拍摄自制剧时,每天会有两个组,一个外景一个内景。一线艺人可能白天出了外景,夜里回来赶内景。不止一个TVB艺人说过:工作最辛苦的时候,走路都能睡着。时常有一线艺人,在一个棚里拍着一部戏,进入化妆间之后化好妆,进入下一个房间就拍另一部。效力TVB六年的女艺人叶璇曾经对我说:“TVB是一所大学,它用人情世故教会你作为一个艺人该学习的一切。我所有的技能,包括后来发展出来的技能,都是TVB给我的。”




22.jpg
2003年10月,投资22亿的无线电视城启用。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离它不远的清水湾邵氏影城。电视城有22个录影棚和两个影视拍摄基地。它比旧影视城大三成。全年生产节目超过17000小时,发行海外四十多个国家,覆盖用户超过3亿。




23.jpg
不得不承认,邵氏入主后,用其智慧带领TVB走入黄金时代,《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TVB旗下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等也都是华语影视圈和歌坛的“教父级”人物。如今,TVB是全球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每年要生产520集的电视剧,影响扩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地华人社会。邵氏在漫长的岁月中,推出了超过千部的电影作品,至今仍然留存在世的有近750多部。邵氏经典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们是香港影坛的艺术瑰宝,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24.jpg
邵氏佳片多不胜数,这些宝贵的艺术杰作见证了香港影坛一个时代的发展,邵氏公司也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与见证者。不过,如果你以为邵氏只有娱乐影视产业,就大错特错了。资料显示,到了50年代,邵氏兄弟公司成为跨亚洲的帝国,旗下包括主题游乐园,舞厅,电影制片厂(分布在香港和马来亚的两家,分别生产中国电影和马来语电影),进口香港、印度、欧洲和美国电影的一条大型发行网和遍布东南亚达130家影院的院线网。




25.jpg
邵逸夫的孩子们都远在海外发展自己的事业,均不愿意继承事业。现在除了其中一个侄子在邵氏影业外,其余均不愿继承。2011年4月,邵氏兄弟将所持有的全部TVB股权售出,一纸公告透露,交易完成后,邵逸夫第二任妻子方逸华持有0.26%股权,至此,TVB易主。自从TVB结束邵逸夫时代之后,人们更关注的是,陈国强的入主将对TVB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2011年,公司依旧取得了不俗业绩。当年,公司营业额高达创纪录的52亿港元,较2010年的46.75亿港元增长了11%。在2012年,TVB业绩继续稳健增长,营业额达54.48亿港元。2013年上半年,TVB的营业额继续保持同比6%的稳定增长,达25.92亿港元。但由于营业成本的上升,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却下降了9%,仅为770万港元,每股收益也从2012年同期的1.94港元下降到了1.76港元。重要股东易主之下的TVB也面临着外部的严峻形势,香港特区政府已于近期批出两个新的免费电视牌照,由于被指干预免费电视牌照,香港民众一度发起抵制TVB的活动。




26.jpg
有传原本帮父亲打理业务的大儿子邵维铭因为方逸华入主邵氏,逐渐取代邵家子弟的地位,导致他与弟弟邵维钟退出董事局。两子移居新加坡后,父子不相往来二十多年。直到2007年邵逸夫迈入人生第100个春秋时,关系才有所缓和。如今,邵逸夫的长子邵维铭、次子邵维钟均在新加坡从事地产生意,另外两个女儿也没有继承他的庞大产业。




27.jpg
邵氏很早就有全球化扩张野心,也为此付出过行动,但独独在中国大陆表现平平,个中原因,颇为复杂。他为上千所学校捐建了“逸夫楼”,年轻人称他为当之无愧的“楼主”,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所统帅的TVB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拓展内地业务,却在20余年来从未真正“开疆拓土”。一位TVB资深编剧对《中国企业家》说:“TVB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内地。”从2001年开始,TVB开始借央视渗入内地,这是邵逸夫谋划许久的构想。这一年年中,央视所属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邵逸夫的电视广播公司签订协议,后者将央视第4套节目与TVB及电影台等5套节目捆绑在一起,利用自己租用的卫星发往海外,使央视节目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落地。礼尚往来,央视要为邵氏节目在内地的播放提供渠道。这也成为日后TVB跟其它地方电视台合作的惯用模式。TVB进入内地最大障碍,是不能像它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那样,拥有自己的频道。因此只能采取与内地诸多合作伙伴形成松散合作关系,在逐渐开放的市场和政策壁垒之间求生存。




28.jpg
尽管在香港一家独大、叱咤风云,TVB始终难以在中国内地尽情发挥其商业价值,反而因为与央视合作密切而招致“CCTVB”的嘲讽。邵氏会甘心只做内地市场的看客吗?借助他在内地的合伙人,TVB迎来了转机。上海地区拥有TVB港剧最大收视人群,SMG一直是TVB电视内容在内地市场最大买家,也长年帮助TVB拓展内地其它市场。SMG不仅跟TVB合拍过《摘星之旅》等电视剧,旗下五岸传播公司也曾经是TVB大陆业务独家代理商。与TVB合作长达十余年的余海燕表示,虽然TVB剧集在内地拥有广泛影响力,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价值观,但从商业上来说,来自内地市场的收入在TVB海外业务中甚至不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地。TVB201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在总计21亿港元的营业收入中,中国内地市场收入仅为0.85亿港元,占比不到5%,远不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甚至北美。




29.jpg
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资本的流动和跨界市场的拓展,邵氏兄弟公司在香港(包括台湾)影业的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香港从一个细小的本土电影工业转变为全球较大的电影制片中心,并奠定了全球华人观众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趣味。毫无疑问,邵氏兄弟公司在全球华语电影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文化意义。那么,纵观邵氏的商业路径,其成功来自于何处呢?




30.jpg
“全世界最忙的制片家”,香港历史最悠久的英文报纸《ChinaMail》曾在头条以这样的标题形容他。几乎所有与邵逸夫接触过的采访对象口中都有一句大同小异的话:邵逸夫精力过人,工作时间惊人。他每天都跟员工同时上班,其他人5点下班,他一般会工作到10点。如果是在试片室看片,他会回家吃完晚饭,回来继续看。不管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他依然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如今的清水湾邵氏影城,昔日的3层办公楼依然矗立在院内进门右手位置。二楼最右侧便是邵逸夫当年的办公室,他对面的房间属于邹文怀,过道旁边是看片室。邵逸夫最喜欢在那里看片,除了看邵氏影片,也看其他公司的影片。他的最高纪录是一天看了9部电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jpg
由于只能在欧美世界处于边缘地位,邵氏兄弟公司成功地在香港发展成为华人电影工业的中心,在60年代后为全球各地的华人生产和放映电影。国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保证了远离祖国大陆的海外各地中国人能够形成自己的社团群体。邵氏兄弟公司在他们的电影中构建的文化中国,勾起了全球华裔观众的怀乡情结和民族情怀。邵氏兄弟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和导演,都是所谓的南来文人,在1949年后离开中国大陆,他们的根仍在大陆,他们所有的怀乡情结和离异感都化作创作的源泉,通过创作电影来表达海外华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事实上,所有邵氏兄弟公司的大制作影片和商业成功作品都是民间故事、爱情故事和(1965年之后)武侠主题,特别是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张彻的《独臂刀》(1967)和胡金铨的《大醉侠》(1966),统统是来自中国通俗文化传统。




32.jpg
不同于张善琨和李祖永等想要打造华人电影的路径,邵氏的成功在于,不单有着对未来发展的图景和梦想,更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严格的商业计划,可以全力推动华语电影的全球化。他们与不同国家的华人财团公司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自如地调动各种资金(例如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他们也可以自如调动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间的人力物力。因为他们承接好莱坞、欧洲和印度许多家电影公司在东南亚的发行业务,也保持了良好的商业关系,其业务范围大大超越了亚太地区。从50年代到70年代,香港的邵氏影城成为邵氏兄弟公司全球推广国语片的制片基地。在邵氏兄弟公司达到颠峰的1960—1973年间,邵氏可以说是运用资本、技术、电影人才,成功建立了泛亚洲的娱乐网络,也为后来香港成为一个地域性的电影中心奠定了基础。




33.jpg
明星战略是从开始就贯穿整个邵氏家族经营战略的重要主题,邵氏进入香港面临的处境就是旗下没有一位明星。据盛传已久的版本,当时邵逸夫和邹文怀二人联手,制定了一份挖角名单,最经典的一战,就是挖来了电懋的头牌女星林黛。因此,香港市场竞争中,邵氏的明星战略并非只是开始于TVB时期。此外,注重新人培养,打造自己的学院和学员等方式也成为至今被推崇的经纪管理模式。




34.jpg
类型片的概念虽然不是邵氏最早提出,但华语影坛的类型片种却是在邵氏时代得以发展成熟。邵氏拍摄的黄梅调影片、歌舞片、功夫片、恐怖片、风月片、喜剧片等等类型片种,很多至今仍然是香港电影的票房常胜将军。黄梅调影片背后的本土文化、功夫片成拳头产品远销国际、风月片首开风气之先……不得不说,邵氏影片既专注本土化,又抓住国际化,还不忘各种人的各种文化情怀,如此一来,受众便被紧紧抓住了。




35.jpg
邵氏兄弟公司推广华语电影进入西方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参与国际电影节和同欧美大电影公司合作制片。邵氏兄弟公司在西方推广华语电影的努力仅仅只能做到在国际电影节上普及华语电影,在欧美主流电影市场上很难有落脚之地。这种不同地域取得的商业成就,决定了“邵氏兄弟”的制片方针和市场策略,同时也调整着实现他们商业目标的全球化资本分布状况。他们认为邵氏生产的华语电影和西方电影一样都在需求国际化资本的制作,但西方对华语电影缺乏认识,也没有进入西方市场的渠道。从邵氏兄弟公司看来,合作制片(特别是和好莱坞公司之间)成为提高其运作灵活度的方式。事实上,邵逸夫一直有雄心在西方拓展华语电影,挑战好莱坞在全球的垄断;他也以民族主义的态度鲜明地表达过这个雄心壮志。




36.jpg
捧出的众多巨星同样耀眼之极。邵逸夫的离世,也让这些成名于将近半世纪之前的大明星重获关注。一番归拢聚合之后,只见女星风情万种各有其美、男星大义大勇阳刚威猛,令网友纷纷表示,邵氏将走向何处?




37.jpg
1974年,周润发毕业于T V B艺员训练班;作为无线五虎之一,刘德华自1983年从无线台出道。此后三十年,千锤百炼,炼成“四大天王”之首;同属“五虎”的梁朝伟,虽然没有像刘德华在事业上多元发展。不过,五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三次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外加一次戛纳影帝。如此斐然的成绩,梁朝伟已然踏上“封神”之路……这些出自邵氏的明星们,在圈子里很多都是响当当。




38.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3 03:38 PM , Processed in 0.08038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