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0

《图说金融》第99期:央企降薪波及银行高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1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本次央企高管薪酬改革中,金融央企的主要负责人成了利益触动最大的群体。改革方案的最新消息是,薪酬将削减40%左右,可能不超过90万元。未来最关心银行股价可能是银行的高管们。




2.jpg
2012年,国有五大行高管和民生银行原董事长董文标在监管部门开会时,其中一位行长就自嘲说“我们五个人收入加起来还不如你。”时隔2年,股份制银行高管收入依旧,而国有大行负责人薪酬却可能面临腰斩。 但农行、建行、中行、工行高管已经急忙表态支持减薪。




3.jpg
中央金融企业,具体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太平保险集团公司、再保险(集团)公司、人民保险集团股份公司、银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信集团公司、光大(集团)总公司、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等。




4.jpg
现在央企高管的薪酬是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不同的央企之间,两部分薪酬都有差异,甚至存在少数央企高管自定薪酬的问题。改革后,只要是中央任命的央企管理负责人,原则上都拿相同的基本年薪;绩效年薪部分,则要参照相关部委对其年度考核评价的结果来确定。




5.jpg
国有银行的高管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银行家,同时又是国家工作人员,拥有行政级别,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长、行长都是副部级干部,由中组部直接任命,按理说他们的收入不应该比同级别公务员高出太多。但同时,他们执掌的企业一年又能创造出数百亿的利润。五大行一直以来运行的是薪酬双轨制,总行的按国企的行政岗位来设定,薪酬则是由财政部按照管理指标、业绩水平去核定;分行的业务部门则又按市场化聘用体制来实行。




6.jpg
北京的金融圈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小故事。2005年,建行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庆祝上市宴会上。央行、银监会、财政部、汇金公司主要官员和代表悉数出席。时任建行董事长的郭树清依次去各桌敬酒致意,当转到第二桌时,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开玩笑说:“你看,我是大股东代表,怎么才安排在第二桌?”郭树清回应说:“要坐第一桌也行,你先考虑给我们加工资吧。”谢平答:“加工资不难,但你们要先辞去一切行政职务。”




7.jpg
中行2006年报披露董事长薪酬152.4万元。其兼任中银香港董事长年薪为30万港元。 中行董秘杨志威去年的税前收入远远高于该行董事长和行长,获得了561万元。2013年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以850万的年薪在金融行业中排名第一,是中行行长李礼辉的3倍多。由于李礼辉是政府任命的行长,但詹伟坚是中行通过全球招聘引进的人才,是职业经理人。




8.jpg
数据显示,国有银行高管收入与股份制银行相比绝对相形见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由于采取了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方式,平安银行新任行长邵平年薪833万,副行长孙先朗、赵继臣,年薪分别达709万、708万。年报信息显示,2013年银行业高管薪酬前五名均来自平安银行。




9.jpg
金融机构的高管薪酬究竟高不高,市场莫衷一是,有国外媒体发表文章称,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去年年薪200万元人民币,摩根大通董事长戴蒙去年总报酬为2千万美元,姜建清的年薪只是戴蒙的1.6%。而工商银行的利润却是摩根大通的两倍。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国有银行之所以这么赚钱,靠得是自己的垄断地位,与高管的能力无关,因此那他们的薪水与国外同行进行对比并不合适。




10.jpg
央企高管收入,真应了那句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官员认为央企高管待遇太高,央企高管认为自己待遇实在太低(与跨国公司相比)。之所以如此纠结,根子还在政企不分这一老问题。只要国企高管是由组织部门任命、保留行政级别,就无法确定一个既“激励相容”又“体制内公平”的待遇水平。




11.jpg
其实早在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已规定“对企业及企业领导人不再确定行政级别”。但是多年来,这项政策并没有得以落实,央企负责人与政府公务人员之间还存有相互调任的现象。国资委高层也曾向记者表示,本轮国企改革后,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身份问题仍旧是一处难点,“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级别降低。”




12.jpg
对于不少央企高管来说,相比薪酬,行政待遇和权力的吸引力更大,人社部的一项调研显示“99%,50岁以上的国企负责人都不愿意转变身份”来换取更高的报酬 。50岁以上的高管基本上已经没有“下海”的自信心与勇气了。




13.jpg
除了工资奖金之外,银行高管还享受着不菲的福利待遇、各种补贴与职务消费权力,这些隐性收入的数额不输工资条上的数字。除了“明面”上的工资奖金,不少银行还普遍设有行长特别津贴、报销买卡等“职务消费”,也不输薪酬收入。




14.jpg
比如,国资控股的光大银行在审计中,就曾被查出用虚假发票报账5682.86万元,套取现金大部分用于发放奖金等隐性福利。仅其广州分行就使用5000多张假发票,套取3000多万元。




15.jpg
2010年年初,国家审计署在中国人寿查出一份新华人寿给包括前总裁孙兵在内的47名高管购买的补充养老险保单。按照保单,当年56岁的孙兵退休后每个月可以领取9.28万元,如果按照80岁身故测算,一共可领取约2665万元,如果加上医疗费用可报销部分,孙兵每月所获权益最高可达11万元。2010年夏,新华人寿董事会一致通过决定废止此计划。




16.jpg
在大行高管降薪背后,行长级别高层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是其导火索,国有银行职员则担忧从业人员薪酬总体下降,会重现上世纪90年代的离职潮。上世纪90年代,民生、华夏、招商等股份制银行抱团进入,建行等大型国有银行被狠狠“闪了一回腰”。这些银行不惜开出10倍于几大老大哥银行的薪资挖角。 几个月时间,几大国有行近半数的熟手员工被挖走。但据部分银行回应,“薪酬向一线倾斜”,缩小薪酬差距。




17.jpg
在高管薪酬被降低的同时,同时也将迎来一大利好:国有银行将试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央企高管的收入将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香港银行业多采用三年计算期的股东总回报(TSR)和每股盈利,并与既定的参考标准进行比较,将业绩表现奖励分为两部分,就是TSR奖励和每股盈利奖励。




18.jpg
 早在2006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就明确提出了符合条件的国企管理层“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持有本企业股权”。但管理层担心这会成为内部人变相增加福利的一种手段,担心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能充分匹配。现实的难题还包括,搞长期激励还缺乏相关的指导意见究竟如何操作。对于一些没有上市的银行,还涉及到一个期权合理定价的问题。




19.jpg
以往国有银行官员的激励都是官本位的行政激励———总行行长是副部级,省分行行长是正局级,依次类推。在行政激励下,各级银行官员都把仕途上的晋升视为出路,这会体现在他们的行动和决策更多出于仕途的考虑,而非银行利益的考虑。,从目前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激励计划改革的难点似乎并不仅在行政激励是否退场,而在于如何在内外之间寻求到平衡。总之未来谁最关心中行股价的起起落落?也许不是中小投资者、也许不是机构投资者,甚至不是中行的国有和外资大股东,而是银行的高管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3 12:17 PM , Processed in 0.0680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