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2014年 12月 31日 12:03
大家都知道中国不会永远高速增长。但令人意外的是,很多投资者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应付经济放缓后的局面。
十年来,很多人认为,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走向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新兴市场朝着发达国家行列迈进的过程中,将消耗大量原材料,以满足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以及为数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的需求。这将推动石油和钢铁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价格,为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带来有力提振,从而推动其经济增长。
这些情况与高盛(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Jim O'Neill在2001年提出的观点完美契合。他说,全球经济实力正在朝着金砖国家倾斜,如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在过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这种观点都是正确的。押注金砖国家增长前景(实际上主要是巴西、俄罗斯和中国的增长,印度贡献不大)的投资者和企业从中受益。
但在过去一年中,越来越明确的是,中国经济不能再实现维持上述前景的增长步伐。而且最近的增长势头已经大大放缓。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挫,巴西股市处于五年低点,俄罗斯也遭遇危机。
问题可能才刚刚开始。
中国官方数据可能显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5%左右,也就是官方目标水平。而作为中国原材料和重型设备需求主要推动力的投资支出增速可能放缓,这是因为中国政府认识到投资支出占经济的比重已超出本国可有效吸收的水平。
确实,在金融危机前投资已占到中国经济的很大比重。世界银行(World Bank)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衰退期间,中国力图维持经济增长,投资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42%升至2009年的48%。之后也保持了同样趋势,2013年投资比重为49%,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比重仅为20%左右。
鉴于中国明年有望实现大约7%的经济增长目标,且之后数年的经济增速可能放缓,大量投资的时期可能已迎来尾声。那些认为投资周期会继续的人可能陷入麻烦。
过度投资的弊端已经很明显,尤其是能源领域。那些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开发出来的供应,不能因需求未如想像般那么快到来而一关了之。因此供应增加的情况下,油价进一步承压,短时间内趋势无法改观。所以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等石油出口国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面临压力,而且大部份压力来自能源领域。
其他大宗商品也是如此。不仅是巴西这类发展中大宗商品生产国将遭受冲击,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难逃厄运。此外,钢铁生产商、铜矿商等一系列大宗商品公司也都面临风险。
再就是在中国投入重资、帮助中国建造基础设施的公司。比如卡特彼勒(Caterpillar),去年年底该公司在亚洲的员工人数约为25,670人,2007年约为7,499人,而在美国的员工数几乎不变。对这些公司而言,逐渐转型以不再依附中国市场的增长也是个困难的过程。
不过现在一切还早,谁都说不准中国调整的速度有多快,或者金砖国家形势将如何发展。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局面可能不大好看。
Justin Laha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