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2015/02/12 10:36:34 刘罡 有外媒称,中国当前的反腐运动导致一部分官员采取消极怠工态度,这造成建设项目停滞不前、中国经济遭受冲击。中纪委网站近日专门刊文,对这种“反腐影响经济论”进行了反驳。
美国《华盛顿邮报》 2月11日的报道说,随着中国涉及范围广泛的反腐运动进入第三个年头,专家和官员们担心,没有了贿赂这个润滑剂,建设项目的进度正停滞不前,中国经济也在遭受冲击。报道说,中国官方数据显示,自从习近平开展反腐运动以来,已经有十余万名官员被查处,其结果是,许多在职的官员现在都对工作抱着犹豫观望的态度,他们或是推迟做出决策,或是对投资项目迟迟不予批准,这既是因为这些人担心自己会在日后的反腐调查中被查处,也是因为失去了经济上的好处他们已没有任何干工作的动力。报道援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建明的话说,中国官员们还不适应一个没有腐败的政府体系,他们不相信不行贿自己就能升迁,他们对一个廉洁的体系抱不信任感。
报道援引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凯克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裴敏欣的话说,官员们正在对习近平的反腐运动进行消极抵抗,他们采取了某种形式的不合作态度。这些官员的潜台词是,如果你不让我们过舒适、腐化的生活,我们就不为你工作。裴敏欣说,官员们正在试探习近平的反腐意志,他们知道,如果官员们就这么消极怠工下去,中国经济将出问题,到时候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就会受到威胁,届时上边可能就会允许他们重走腐败老路了。但报道也援引一些经济学家的话说,反腐最终将提高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降低经商成本,就像香港和新加坡在上世纪70年代的情况那样。报道援引中国欧盟商会会长Joerg Wuttke的话说,中国的反腐力度虽然还达不到新加坡的水平,但已经呈现出非常积极的发展态势。
不知是否属于巧合,几乎就在《华盛顿邮报》刊出这篇报道的同时,中国中纪委监察部的网站也于2月12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反腐真“反得人人自危影响经济”吗》 的文章,对“反腐影响经济论”进行了反驳。文章说,这一论点的存在,或是缘于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了解,或是因为对反腐败面临严峻复杂形势的认识不深刻,抑或是别有用心。
如果说《华盛顿邮报》这篇报道更多谈及了反腐运动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那么美国财经网站StreetWise Journal在1月20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则把关注点放在了反腐对中国经济的有利影响上。
该文说,中国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跌至24年来的最低水平,很难说这一疲弱经济表现与中国当前反腐运动所引发的混乱、迷惑和不确定性无关。但就在反腐运动导致的这些消极面逐步展现之际,反腐似乎也正在给投资者带来一些非常积极的收获。随着反腐运动的打击重点转向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不法行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可能正在将“混合所有制形式”引入到这些企业。为了遏止国有企业的腐败、减少国有企业因腐败而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国政府可能会着力提高“第三方监督”的水平, 而这就需要给国有企业引入私人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
文章说,如果中国政府真的这样做了,将会创造一种政府和所有其他相关方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投资机构的股票或基金份额间接投资中国的国有企业,而来自第三方的监督则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对中国政府来说,它可以通过引入“混合所有制形式”而把监督国有企业的一部分担子转移到私营部门的肩上。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