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8|回复: 0

《图说金融》第119期:红包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30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5-3-30 10:32 PM 编辑

《网易财经》2015-02-12 07:06


1.jpg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在中国粤语区红包被称为利市,是将金钱放置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小礼物。随着社会的演进,红包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2.jpg
关于压岁钱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3.jpg
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当然,还有不少其他关于压岁钱的传说,大多大同小异:给孩子压岁钱用以贿赂或者驱散妖魔鬼怪,以期望保平安。




4.jpg
至于压岁钱的形式,古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5.jpg
从历史上来看,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6.jpg
到了宋元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7.jpg
新中国刚成立时,这会儿要是有福气能收到100块压岁钱,也就能买俩糖球,因那时的100块跟今天的1分差不多。五十年代币制改了以后,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还得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不过,那也“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8.jpg
六十年代行情见涨,也就两毛五毛的,钱一到手,眼前就是小人书、小炮儿、大米花儿。七十年代拜年磕头的孩子,收个五块十块的压岁钱不成问题。八十年代钱多了,反而不太兴给压岁钱了——平时的零花钱把压岁钱给比下去了。




9.jpg
九十年代至今,孩子成稀罕物,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让爹妈代管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上网打游戏了。大多数家庭的“红包”基本就是将钱“转了一圈”,其实最后还是在父母手里。




10.jpg
除了给小孩晚辈,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11.jpg
发展到如今,红包已经成为由压岁普及为一种习俗。因为红色象征好运,所以,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等......皆发红包。有喜当贺,理所当然。又如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司机、小姐等人发个红包,过去叫作“花彩”,今天改名“小费”, 乃回馈他人辛劳,无可非议。




12.jpg
开工利是即开工红包,是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一种习俗。一般是在春节过后,企业重新开工的当天,所有员工及下属向企业主拜年,企业主向员工及下属派送红包,内装8元、18元等象征吉祥发财数目的纸币,以使得大家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象征开工大吉,一团和气,生意兴隆。




13.jpg
本来红包往来纯粹出于真心诚意,绝无交易污垢。可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送礼的风气漫开,红包逐渐变味,从原先的庆贺压岁延伸到求助、感谢,范围从自家、亲友延伸到许多行业,送红包也渐渐有了“行情”,成为惯常使用的贪污手法。行贿的一方给予对方红包,以作为某种服务的报酬,授受中不但心照不宣,而且“论斤计量”、“按质议价”,这样的红包就有了贿赂的色彩,红包也赤裸裸抛开红纸袋面纱,大信封、牛皮纸袋、香烟筒、糕点盒等都成了异化的红包。




14.jpg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红包”与“网络红包”开始流行起来,最早是银行推出的送“电子红包”业务,这种红包根本不要跟对方见面,也无须争得对方的同意,送礼者就可以将大红包送到对方的账户里,而且没有实物让人看见,基本上做到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他人谁也不知”。如今,各大网络第三方平台和电商公司也纷纷推出“网络红包”,玩儿法也各不一样,已经成为一种新风俗。




15.jpg
到了现在,不但在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和香港这些地方,可以说整个东亚都有类似现象:在越南也有发利是红包的传统;在日本,家长会派“お年玉”给小孩,不过是采用白色封套包装,而且封套上会写上接受人的名字;在马来西亚,传统马来人会向友人派一种有金钱在内的绿色封套,而这普遍被认为是伊斯兰文化和红包文化的结合。




16.jpg
近些年,国内红包的“含金量”年年见长,发红包这一本来美好的春节传统习俗,如今却越来越成为人们逢年过节的人情重负。每逢五一、国庆、春节等大节日,结婚礼金、长辈晚班的压岁钱、人情送礼都让白领们直呼“伤不起”,过节已经名副其实变成了过“红包劫”。




17.jpg
西方国家在过节时候一般则以送礼为主,欧美人过节送礼大都不以“昂贵”取胜,而以“精心”著称。不在乎价格,而在于是否精心挑选。所送礼品涵盖围巾、领带、内衣、钱包、皮带、糖果、红酒、畅销书、电子玩具、咖啡具、微波炉碗、小工艺品、美容化妆品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样,送礼重在表达一份心意,送上一份祝福。




1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0 06:46 AM , Processed in 0.0569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