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2|回复: 16

[影乐之声] 电影《老炮儿》(20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9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15 10:41 PM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7-7 05:04 PM 编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基本信息

《老炮儿》是由管虎导演,冯小刚、张涵予、李易峰、吴亦凡等主演的动作电影。影片于2015年12月24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当年名震京城一方的顽主六爷被时代所抛弃,现在孤身一人跟他的几个老哥们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儿子晓波得罪了人被私扣了,为了救出儿子,他与老哥们儿们狠狠地教训了他们。

1a.jpg


剧情简介

曾经风光四九城的老炮六爷(冯小刚饰),难以适应社会巨变,蛰伏于胡同深处,过着溜鸟、管闲事、发牢骚的无聊日子。
某日,六爷和“小炮儿”儿子晓波(李易峰饰)父子间产生巨大情感冲突,导致小炮儿负气离家出走,不想遭遇暗算,被新崛起一代的“小爷”小飞(吴亦凡饰)非法拘禁。为了解救儿子,并偿还当年对儿子的愧疚之情,六爷重出江湖。
六爷用自己的规矩,试图摆平事件,却无奈的发现,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自己的身体,早已今非昔比。一场父子恩仇、新旧势力的对决无法避免。
在解决烂摊子的过程当中,老炮发现自己身体也出现了问题,真正力不从心。但同时也在抽丝剥茧的查询过程中抓住了 “三环十二郎” 的把柄。两人下了对战书决定来一场单挑,究竟谁能赢得这一场关乎名誉的尊严之战。[5]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六爷        冯小刚        老炮儿
闷三儿        张涵予        老炮儿,六爷兄弟
晓波        李易峰        小炮儿,六爷儿子
小飞        吴亦凡        小爷,三环十二郎
话匣子        许晴        老炮儿情人
灯罩儿        刘桦        老炮儿
灯罩儿媳妇        梁静        灯罩儿媳妇
客串        尚语贤        小飞女友
客串        白举纲        飙车少年,小飞朋友
客串        张译        城管队队长
客串        张一山        晓波室友
客串        宁浩        房地产中介
客串        江珊        医生
客串        王源        医院义工
客串        王俊凯        医院义工
客串        易烊千玺        医院义工

职员表

出品人        王中军、肖飞、张巍、梁静、杨晓伟
制作人        王中磊
监制        冯小刚、张大军


获奖记录

2.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9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9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ysc 发表于 2015-12-29 01:04 PM

想看的话要赶快看,这是盗版,可能很快就失效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3 07:56 PM 编辑

老炮儿的野湖:底层阶级的最后之战

 2015-12-31 吴强 大家


摘要ID:ipress

在这许多势利解读的背后,也是贯穿《老炮儿》全片的,我看只有两个字:阶级。一个久违的词。


当一曲“花房姑娘”缓缓响起,片尾打出卡司表的同时,圆明园野湖的结局也成为观众最后的悬念。这是冯小刚主演的电影《老炮儿》,昔日的胡同串子,今天各奔东西的老炮儿们,面对难以理解的社会巨变,尽管艰难,但是仍然坚持他们自己的“规矩”、选择他们自己的时间、地点和“茬架”,来解决突如其来的暴力纠纷。

不过,电影上映几天坊间暴增的热议和影评,已经不惮以最恶毒的语言投向老炮儿,从“变老的坏人”到“大一统意识的直男癌”,到“池里拉屎的老流氓”之类,充满了对老炮儿们深深的阶级歧视,或者势利。令人惊讶的,几乎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作者,特别是那些从70后到90后的女作家们,都整齐地抛掉了以往矜持的政治正确,无情地嘲笑老炮儿身上的底层价值、胡同气息、怂货本色,挪揄他们口中的仁义、规矩所透射的虚伪、落伍。至多,持论较平者,也多关注片中虚构情节的历史对应,猜测其原型如何,如“六爷”时代的“小混混”或者“老边”,以及他们今天的社会边缘化,或者他们与“二环十三郎”、“三环十二郎”的富二代之间、乃至父子情怀间的冲突,再或者执着于片尾闪现的中纪委的角色和鸵鸟逃逸的寓意,将全片归为一帮老炮儿最终依靠青天大老爷的反腐主旋律。



▲ 卖煎饼的“灯罩儿”是底层人物的代表


如此之多相似论调的评论,我只能从中看到两个字:势利。而且是那种刚洗干净泥腿子、甩掉片鞋儿、住在高尚小区、坐在书桌前的势利劲,或者留着及腰长发、手捏肾六、动辄一声老流氓、绿茶样儿的阶级歧视。他们惊呼胡同里的坏人怎么还这么多,治安问题这么糟,将来再去南锣鼓、鼓楼大街可怎么办?或者矫情地指出,瞧,老炮儿也有房啊,可不止十万八万的;啊,他们还挣黑心钱污染环境,还有好多奥迪车。

在这许多势利解读的背后,也是贯穿《老炮儿》全片的,我看只有两个字:阶级。一个久违的词,一个社会组织的虚构,社会结构的基本框架,似乎过时,却那么硬梆梆地在一帮老炮儿们的人生最后一战中涌向了所有观众,和我们的眼界。就像势利的各种解读一样,用小混蛋、红卫兵、胡同串子等等历史来解释虚构,或者用父子情、代际冲突、反腐等等框架来解释真实,都不如那野湖上的一次集体行动所展现的虚构的真实来得逼真,那么强烈着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和我们对生活世界的日常理解,然后发现了一个已经被遮蔽许久的虚构——阶级。

自从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东亚大国的子民们似乎早已忘了这个词,曾经和他们的父辈、祖父辈曾经那么的密切,关系地位、财富和生死,与20世纪的中国革命兴衰相共荣。当然,我们曾经拥有伟大的儒家传统,据说其伟大之一在于创造了惊人的社会流动性,从而缓和了阶级对抗,延续着时至今日仍沉渣泛起的所谓以知识分子和教化为中心的儒家秩序。那在过去一周里的无数影评里得以继续彰显的种种对老炮儿的不屑和鄙夷,不正是这些小知识分子们一贯的智识优越感和秩序洁癖吗?即使貌似深刻,却仍然摆不脱本质主义的窠臼。而后者,本质主义或决定论的认知,却起源于阶级的原生地,欧洲的等级社会,或者更古老的埃及祭司阶级及其统治秩序,即基于阶级的统治,依靠暴力强制和占有维持着不同阶级的差异和服从。只在蒙古人统治后,才被引入中国,在明代继续发扬光大,形成三六九等的阶级社会直至20世纪初。而工业资本主义虽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平等,也仍然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阶级的差异和再生产,用民族国家暴力加上意识形态和生产资料的占有创造着新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秩序。

不过,还是要感谢工业资本主义对传统阶级社会的破坏,以新的阶级解构取代了旧的等级解构,特别是消灭了底层阶级,代之以普遍的无产阶级化。在福利资本主义出现后,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阶级秩序再次调整,变为依赖国家和阶级协商的分配秩序,中产阶级的普遍化取代了无产阶级原有的中心位置。

可是,在中国当下,却同时出现着前工业时代、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和福利资本主义三重进程。任何作为真实的虚构都落后于人们的现实体认,《老炮儿》却是一个例外,突破性地将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底层阶级的面貌推向了大众,也把那些自以为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瞎BB的小资产阶级看客的势利庸俗暴露无疑。

对,这就是一部关于底层阶级的电影,关于底层阶级的团结、以及他们的阶级战争的电影。稍有一点儿社会学素养,或者还记得一个半世纪前欧洲上空幽灵的观众,都会感到面目一新的电影。

所谓底层阶级,underclass,尽管它早已存在,从阶级社会的一开始就已经天然的存在,如古雅典时代的奴隶阶级、印度的贱民、16-17世纪伦敦街头的贫民、妓女和残疾人等等。在现代工业民主社会,底层阶级同样也是等级社会、工业资本主义和福利体制以及移民社会的三重产物的混合:被主流阶级排斥,因劳动能力不足被迫退出劳动市场的失业者,其中或者拿着微薄救济或者处在福利体制之外,还有吉普赛人、外来移民等。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1960年代重新发现了这一概念,用以形容这些主流社会眼中常常被“视而不见”、被社会排斥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处在社会边缘,处在劳动市场和福利体制的边缘,甚至处在公民身份的边缘,难以通过传统政治体制表达自己的声音。

老炮儿的胡同,便代表着北京的底层阶级。他们居住在传统胡同区域,混杂着很多前清的旗人后代,还有回民,多以小手工业为生。1949年后,底层阶级一度消失,混杂在更为广泛的群众或者无产阶级当中,许多1950-60年代出生的老炮儿也多是国营或街道工厂的工人。在这样一个新的干部阶级与群众阶级的分隔和对立中,便演出了1970年代背景小说中常见的大院红卫兵与胡同串子间的冲突,其实便是今天《老炮儿》电影里阶级战争的开始。只不过,今天,如吴亦凡饰演的谭小飞的父辈们,不少已经回到胡同里,购买深宅大院,甚至挖地十米搞成地宫,俨然与胡同贫民们共同享受着老北京的生活范儿。

那只是假象。一如不少天真的影评人所想像的城市贫民就该只是那些生活无着的下岗工人、领着微薄退休金的老人、因病返贫的家庭、因拆迁而被迫迁居远郊的低收入居民、终年在建筑工地卖力却时常被迫集体讨薪的农民工等,错以为这些无助的弱势群体便是底层阶级的全部,好满足他们身上刚刚才萌发的一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优越感——其实也是今天所谓公益兴起的背后心理支撑,慈善资本主义的群众基础。冯小刚饰演的老炮儿,是另一种底层阶级,北京原住民。他们不少拥有祖上传下来的或者文革期间占据的大杂院,原先职业也多在国营、街道工厂、商店,1990年代后则多转向公交、市政等优先照顾的公营服务业里,或者“交通志愿者”、“朝阳群众”等等,干脆就如老炮儿一样开个小门脸、出个摊什么的。

而老炮儿本身,并不是一个胡同里的常用语,更近乎黑话,指的是那些常常进出局子的家伙。一说,因为北京市局直属的几个劳改农场,如茶淀、团河、兴凯湖等,都带水,混多的便自然被称作“老泡儿”;还一说,从炮局来。北新桥的炮局胡同里有一间民国初年日本人设计的拘留所,也是后来的北京市公安局十三处看守所,俗称炮局,北京越轨青年的圣地之一,进出多了就称老炮儿。于是,老炮儿一称,便包含了多少底层民众与管制当局的紧张和对立,也指代着那些草根领袖,如片头城管与卖煎饼的冲突,“六爷”的老炮儿俨然以草根领袖的身份和能力,维系着脆弱的正义平衡。然而,这只是电影的开始,也是日常生活的常态,而常态常常被紧急的行动所打断,然后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跟虚构给我们的意义一样。

故事的另一面,是战争,阶级间的战争。关于阶级斗争,现代中国人当然不缺乏记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从“三反、五反”到“四清、社教”和“文化大革命”、“反击右倾翻案风”,乃至“清除精神污染”,1949年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无不贯之以阶级斗争。可是,在这些政治斗争的间歇,尤其是1970、80年代的相对沉寂期,也是新阶级上升的阶段,并随着1970年代单位制的成熟逐渐巩固,形成一个围墙内的统治-特权阶级。在北京的城市空间里,则形成内外交错、老城与西区对峙的两个阶级之间的分隔。那些大院子弟和胡同串子们的争斗,不过是阶级斗争政治运动间歇期的日常冲突罢了。或者反过来说,那些小混蛋、老边儿等等老炮儿的传奇,代表着日常生活的阶级冲突,在生活空间里展开着被意识形态话语和官方发动的阶级斗争所遮蔽的自发阶级斗争,其激烈者便是真正的阶级战争,如电影片尾的最后野湖一战。底层阶级所反抗的,是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压迫,如城管或者警察对小摊贩的驱逐、对老城区的强制拆迁,然后改造成向中产阶级出售的小区住房;也包括日益复杂、深化的阶层分化之后,几乎所有凌驾于底层阶级之上的各阶层对底层的无视和嘲笑,正如充斥影评和微信朋友圈的各种“老流氓”、坏人变老、直男癌、与中纪委勾结等等。而这种阶级歧视,正是维系阶级社会、制造阶级区隔、维持阶级不平等的纽带,尽管其中一些符号如“直男癌”竟是所谓女权主义者最新制造的,现在则被用来污名化底层男性。每一个底层阶级之上的阶级和女性阶级都可能在嘲笑中因此获得阶级自满,然后满足于自身被另一个或更多阶级的压迫,或者傍上更精英的老男人;或者,只是单纯地发泄身处任何一个阶级的边缘的恐惧,炫耀着 “so far so good”的暂时性优越,如同大众对苹果手机或者LV之类“大众豪华品牌”的热爱,一种最彻底的势利。

这样一种暂时性的维度,在行动构成的暂时态中,我们得以探究真实的世界。这也是我们从虚构文学来建构关于真实世界认知的路径,甚至是我们从老炮儿们的阶级战争来认识其阶级现状的唯一路径,而非提鸟遛弯、打抱不平、父子分离等等日常生活所能展现的。如果仅从这些日常生活乃至思维来看,没错,底层阶级确实属于最怂的,永远是追求顺民,过好安稳小日子的那一群人。只有这样的常规生活被阶级压迫粗暴地介入,例如,片中新权贵阶级子女和底层阶级子弟的交配权竞争,围绕争马子和飙车所展现的,底层阶级的结构才可能就此展现,而最后的战争不过是结构的涌现形式。

一面,当下的阶级压迫无所不在:六爷的小伙伴们,“仨儿”进局子比回家还勤快,“灯罩儿”的煎饼摊因为无照经营被城管强行没收。不要扯市容第一或者怎么不去办照?底层人民常常连办照的资质都不具备,即使有照经营,也少不了向城管、卫生等打点。暴力的无所不在,不仅包括灯罩儿遇到的城管暴力,更有六爷在90年代中期的牢狱之灾,造成父子隔膜的悲剧,这才是全片的线索所在。其后晓波遭遇的阶级霸权,小飞的飙车党敢于明目张胆地非法拘禁和入室搜查,不过是这一“合法”的国家-阶级暴力的延伸罢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六爷-张学军没有选择报警,而是选择以自己的茬架解决,去除了国家,回到了阶级战争的本来战线上。而他所珍藏的日式军刀和呢大衣,以及话匣子口中令人骄傲的英雄历史,都代表着一个曾经的旧的阶级战争形态,那些1970-80年代底层阶级青年们与大院子弟的冲突和骄傲。当他拿起、穿起昔日从只有大院子弟才会有的日式军刀和1950年代的将校呢军大衣,以战利品作为武器和行装,则表明人生的最后一战,早已超越“老规矩”所指的原始正义观,而是作为昔日两个阶级之间战争的继续。这或许才是全片的虚构的真实所在,作为底层阶级最后一战的阶级战争。



▲ 《老炮儿》六爷的最后一战


另一面,这样一场战争,却是从早晨照旧为胡同老头点烟开始的,从几次三番召集旧友、筹钱还债赎身开始的。我们看到的是底层阶级的分布,和他们的友情,以及这种共同体关系的复苏,一次次的行动、受辱,到片尾达到了高潮。不能不让人想起1830年代的巴黎起义,传统街区共同体对起义的关键支持作用。如德拉克拉瓦所绘制的“自由引导人民”,油画也是起义中的女神,只是底层的寻常妇女甚至妓女,也许起义之后照旧在门前缝纫恢复街头大姑状。而女神所唤起和动员的,不过是邻里街坊,这些支持巴黎起义的关键社会资本,也是城市底层阶级唯一的阶级价值。也正是处于对这一底层阶级社会资本的恐惧,才有1960年代巴黎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去除那些狭窄的有机街道,代之以70米宽的通衢大道,表面上是为阳光和卫生,改造成适合资产阶级居住的公寓楼,更是为了消解底层社会资本,便于镇压军队的调动。

剩下的情节,只是上述阶级战争的行动及其结构的铺陈和点缀,包括话匣子和六爷的感情、那只鸵鸟的囚笼和逃逸。至于六爷给中纪委的举报信,就跟上访一样,不过再现底层阶级的底层特性,他们是最难以、也最不愿意反抗的,随时愿意与统治阶级不是保持合作而是保持顺从的关系。老炮儿则不同,作为底层精英,胡同就是他们的政治舞台,如果被侵入,那么阶级战争终究是捍卫草根领袖尊严和共同体声望的唯一选择——在他们所选择的时间、地点,以他们熟悉的方式来解决天文数字的民事赔偿和刑事纠纷,哪怕顶着在中产阶级看来多么过时可笑的规矩、仁义、道理的名义。无论从什么角度,那都可能是属于老炮儿们最后的阶级战争。因为,很快,随着阶级结构的变动,甚至阶级界限的模糊,新的阶级冲突或者阶级战争模式正在当下孕育中,不过,没有老炮儿了,也不是在胡同和二环,而是素人,发生在互联网和其他城市空间。




作者:吴强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任教于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学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是回忆那个年代,我看到的是英雄主意情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3 07:28 PM 编辑

老猫:“老炮儿”们实际上是打输了

 2016-01-01 老猫 大家


摘要ID:ipress

这就是“老炮儿”们的崩塌过程。用仗义、勇气、自豪和吹嘘鼓舞起来的士气,最终仍旧落得灰飞烟灭。


早年间有个社会阶层叫士绅阶层,由乡绅、士大夫或者家族首领构成。政府管不了的事情他们来管,政府和小老百姓有什么冲突了,比如城管抄摊子这种,他们来调和。有人望,有权威,说话算数,上上下下,都敬着三分。用文艺腔来说,他们是政府和底层的润滑剂。

后来有了新政权,这个阶层被消灭了,但润滑剂还得有,出面担纲的,就是“老炮儿”。政府不管的,只能江湖来管。

“老炮儿”的特征就是爱管事,从鸡毛蒜皮到改天换地,只要觉得该管,就必须得管上。一方面,这是习性,另一方面,要是不管,自己的权威就没了。管事,效率还得高,不能没完没了死缠烂打,必须快刀斩乱麻一把一利落,所以,一件复杂的事,掰成几件简单的事,一码是一码处理,快。这是技巧,这一招,最该学的是公务员。最后搞不定的,碴架,谁赢了听谁的。





架是真打,往死里打,因为涉及到面子、地位和生存。打完了,也许双方变世仇,也许变铁哥们儿,没准,看能不能互相理解了。

“老炮儿”原本的含义,是指四五十岁一辈子阅女无数,而且还在继续嗅蜜的人,老流氓。后来泛指经验丰富成功率高的人。就好比他们嘴边带的“你丫”,原意是“你丫头养的”,骂对方是私生子、下人的孩子,后来简化为“你丫”,成了昵称了。好朋友之间说话,不带着“你丫”,显得见外。

电影《老炮儿》,因为最后的日本军刀和军呢大衣,被很多人误解了,觉得说的是大院子弟变老后的事情。有人顺势说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错了,不是。住大院的人,大部分住楼,他们的后代即便离开大院,也是住楼,绝对不会住到老胡同里去。住在胡同里的,肯定不是大院子弟,而是胡同串子。

大院是大院,胡同串子是胡同串子。他们本来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大院的是看不起胡同串子的,更不屑与之为伍,更不可能老了之后变成“老炮儿”,他们顶多变成王朔那样的“顽主”。其实,胡同串子这种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也是大院子弟起的。大院子弟和胡同串子,就像现在一般人家的孩子与富二代官二代一样,彼此相望相杀,但似乎永远改不了身份的差异。“老炮儿”们之所以明里暗里暗示自己和大院有关系,多半是像现在有人和名人们吃个饭,一定要在微博上晒照片,一定要@任志强潘石屹一样,是抬高自己的一种手段。

大院子弟对胡同串子,是一万个瞧不起,而胡同串子们对大院子弟,基本是羡慕嫉妒恨的状态。至于他们手里的装备,我宁可相信是年轻时打架斗殴从大院子弟那里缴的——这足够值得骄傲,就好比晓波从富二代手里嗅来一个蜜,也是值得自豪的。

胡同串子和大院子弟最根本的区别是,胡同串子待人豪爽仗义,大院子弟更促狭自私一点。这优点是大院子弟学不来的。所以,“老炮儿”只可能在胡同里出现。仗义每多屠狗辈,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老炮儿》和《一步之遥》、《让子弹飞》更有可比性,都是老男人耍酷装炫扮被解救的姜戈之作。只不过,《老炮儿》更贴生活,主角更弱势,也更悲怆。姜文演绎的是县长,是组委会主席,是一个地方最风光的男人,而冯小刚演的,就是一底层。

大院子弟和胡同串子,都是哪儿来的?

其实所谓老北京,也不是真正的老北京。他们一拨是解放后跟着部队进城的军人后代,就是所谓的大院子弟;另一拨人,是五十年代北京发展工业时,进城转为工人的农民的子弟,多住在胡同里,人称胡同串子。真正的老北京,八旗子弟那个味儿,骆驼祥子那个味儿的,早就苍老得不成样子,就是六爷一出门给点烟的那位。估计六爷小时候,没少受他教育,也许还交过手。所以,六爷代表的所谓老北京,也是移民,只不过是老一些的移民。他们对现在的新移民及其不忿,其实,他们的上一辈,也是在老老北京的不忿中,抢夺下这座城市的。

“老炮儿”们的自豪与自信,是建立在他们一辈子混胡同的经历上,建立在他们历经文革的沧桑上,建立在他们家藏的日本军刀、三八大盖军刺和军呢大衣上。年轻的时候,他们凭着这些把城市搅合得天翻地覆,形成了自己的规矩,现在,他们要用这些守卫城市。而那些新新人类,那些90后,他们的自信建立在钱和跑车上,他们的规则也建立在这上面。小飞说,你们有你们的规矩,我们也有我们的规矩。这电影说的,就是军刀对跑车、八哥对鸵鸟、老炮儿对小炮儿、新规矩对老规矩的对决。

城市就是这样,在大多数人看不到的层面,一直都有这样的对决。不同阶层的冲突、不同年龄的冲突、不同阶段移民和原住民的冲突。面儿上是偷个钱包、称呼人之类的小事,本质上,是谁守谁的规矩,谁认谁的江湖。这可是个原则问题。

对决谁赢了?看上去是“老炮儿”们赢了,因为小飞他爹贪污被一锅端了。可实际上,“老炮儿”们输得很惨。六爷死了,八哥鸟死了,儿子被打成脑裂,其他“老炮儿”们进了局子,这都不说了,全是外在的,最为关键的,还是他们赢的手段——放弃了自己万事不求人自己摆平的原则,写了举报信。六爷用一句“举报不是报警”为自己开脱,实际上是耍了滑头。举报也好,报警也好,都是依靠了外力,放弃了自己的规矩,实际上也就是放弃了自己代替士绅的独立的江湖地位。

输掉规矩是最大的输。

这就是“老炮儿”们的崩塌过程。用仗义、勇气、自豪和吹嘘鼓舞起来的士气,最终仍旧落得灰飞烟灭。完了,城市是我们丫的,也是你们丫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丫的。将来,城市还会是孙子他们丫的。虽然我不愿意交给你们,但我老了,死了,那也就没别的办法了。

可能,这才是《老炮儿》想说的道理。在世代变迁江山易主的时候,哪有什么固有的规矩?你给八哥起儿子的名字,等儿子养八哥了,让八哥管自己叫爸。这就是改朝换代了。

每一个地方都是这样,老一辈再风光逞强,终究有一天会被挑战,新的总会替代旧的,总有一天,新的也会变成旧的。

说点题外话,纯关于电影的。

有人觉得这电影“直男癌”。女人地位绝对不如男人,这是对的,胡同里就是这样。即便是赞美和喜爱,也都是居高临下式的。不过直男是直男,要说“癌”远远谈不上。话匣儿以及小飞的女朋友,这两位戏份儿最重的女的,可都是红颜仗义之辈。

“老炮儿”居高临下惯了,他们会这样看待所有人,包括女人。这么描述,符合“老炮儿”心态。至于冯小刚本人是不是这样,可参阅《我把青春献给你》。

另外一件事,有道德先生指出,这部电影脏口太多。那没办法,创作者是在还原老北京的胡同味儿,堵脏口的事,该找广电总局,是他们把电影审通过了,而且还坚持不分级。

最后一件,有人觉得,这个电影在贬低90后——但我瞧看电影的小年轻笑得还挺嗨的,没人觉得是在贬低他们。因为,富二代官二代那些90后,只是一小部分90后,他们不是90后的大多数,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坏人。就像“老炮儿”也不代表大多数50后,不代表大多数北京人一样。成为“老炮儿”的人,在生活中也是少数。他们只是这一群和那一群,不涉及全体。电影里的角色,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还真没谁是真正的坏人。那个真正的坏人是谁,大家心知肚明,他们既不是“老炮儿”也不是“小炮儿”,他们是彻头彻尾出尔反尔谎话随口就来没规矩的流氓。

管虎导演把故事背景安排在现今,比较理想化。其实现在“老炮儿”们都老得很了,管不住事儿,几乎消失了。好比说,我在电影院里坐着,电影开始了一段时间,有人晚到,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人占了,就吵了起来,没完没了,以致激起观众众怒,有人嚷嚷要打110。

没有了中间那个“润滑剂”、“缓冲层”,就是这样,多大的事儿啊,还得麻烦政府?

直到冯小刚和许晴激情戏开始,冯小刚搂住许晴的大蛮腰,争端才平息下来。





作者:老猫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名作家、媒体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3 08:17 PM 编辑

张冠仁:《老炮儿》里的90后为何如此欠收拾

 2015-12-29 张冠仁 大家


摘要ID:ipress

他们的功能简单而直接:从开始表示牛逼哄哄,最后在老炮儿们的牛逼劲儿江湖规矩下,表示心悦诚服。90后们打在冯小刚脸上的巴掌最后被他扇回到90后的心窝里去。


进入《老炮儿》这部电影存在着两个通道,一个是情感通道,还有一个则是理性通道。

在情感通道的逻辑上,冯小刚用他的精湛演技加上长期以来北京城作为父权文化集中地的天然优势,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少不了那味“伤逝”的浪漫主义,在这个通道里,《老炮儿》获得了观众的眼泪和抒情。老炮儿们成了终将逝去的老兵,而冯小刚把自己演成了一个大写的“牛逼”两字,我们每个观众都该在他倒下的野湖冰面上给他献一束永不凋零的鲜花。

可是当眼泪流完之后,当我们把情感通道切换到理性通道的时候,你会发现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老炮儿》们里的90后们变得如此脸谱化和欠收拾?喝酒诉衷肠那场戏尽管被外界称道,但是我在观影的时候,始终脑海中在询问的一个问题:父子之间情感障碍到底是怎么解决的?李易峰愤怒让人无法信服。精神空虚的官二代代表人物“小飞”怎么就在冯小刚身体力行的“牛逼”二字下表示折服?主动“从良”从一头白发乖乖染回黑发,还能说出:“没碰上您之前,我以为这样的人都是书里写的,碰上您,我信了。”这可不是90后拿起一本《小李飞刀》就可以简单解释的,古龙毕竟是70后们的读物。这种割裂感来自创作基因的,在写剧本的时候,编导并没有考虑到90后的精神诉求层面,因为并不需要,这是一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群,主要功能是来受教育的。在《老炮儿》里他们的功能简单而直接:从开始表示牛逼哄哄,最后在老炮儿们的牛逼劲儿江湖规矩下,表示心悦诚服。90后们打在冯小刚脸上的巴掌最后被他扇回到90后的心窝里去。




撇开社会遭受到拜金主义的倾轧,“老炮儿”们所坚持的那些秩序和守则本身真的不显得空洞么?他们除了教训孩子们要知道尊重长辈,朋友有难不能逃之外,还提供了其他更重要的教诲么?比如我们所理解的“江湖规矩”一定是去政治化的,当最后通篇始终都在讲江湖规则的“老炮儿”选择了用检举信的方式去举报谭小飞父亲的时候,让人意外。反腐毫无疑问当然是政治正确,但是江湖恩怨江湖了,寻找最高权力来解决这算怎么回事儿?

谈到这里,不得不提及“老炮儿们”的精神谱系:无论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叶京《和青春有关的日子》,或者都梁的《血色浪漫》、王山《北京教父》,在无限拔高和浪漫抒情背后,都晃动着权力符号与阶级斗争的影子。

文革同步的北京四九城里,一场关于新兴阶级的战斗已经开始,分别是大院文化的“红二代”和胡同里小流氓为代表的平民子弟的战争。这是经历1949建国之后,前者第一次以组团的形式成序列地崛起。假如说在当年还曾经有过平民“小坏蛋”单挑百十个红卫兵最后力竭而亡的悲情浪漫史,那么随后30年的后文革历史中,两群人胜负早分,绝尘而去了。

在电影中,冯小刚老炮儿们对峙的已经是外省“官二代”,谭小飞湖南副省长的父亲从成分上来说,他们血统纯正性完全没法和上次战胜老炮儿们根正苗红“红二代”相比了。他们充其量算代理人二代。

“大院红二代”和“外省官二代”这其中差了两个台阶。可是这一次对决中,老炮儿们表面上“梦回当年”,单刀赴会。可是不能遗忘还有一个巨大的背景:他选择了举报。于是这里,他所谓的用江湖道义折服教育90后们的效用不得不打上巨大的折扣,毕竟他和这个90后之前可是有过约定,而且自始至终,他都执拗拒绝用报警解决争端。



用吴泽源先生在《老炮儿,怎样与意识形态讲道理》一文中的说法就是:“对真正值得尊重的规矩的玩世不恭,和对最高权力的撒娇式反叛,也许是部分北京本土创作者从顽主一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固有惯性,它不断体现在王朔,姜文,冯小刚与当今的管虎的创作轨迹当中。”

因此《老炮儿》其中还隐有北京人对日益涌入的外地人的愤怒。另外更重要的则是两种阶层的冲突,“草根”对“外地官二代”,诚然这其中有大众情绪的倾斜性。但是在故事人物的塑造上,小飞和小波的人物圆弧并没有得到一个完整的闭合,而在与“官二代”对峙过程中,市民阶层浑身上下洋溢着绝对的正确感也让人出戏。

当然除了城乡冲突之外,这还是一部拍给电影圈外“野蛮人”和“资本”看的电影,导演管虎也在不少场合表达了类似的含义,此片也颇有:资本们听好了,不要仗着有钱刷到了票房就为所欲为,这可是一个讲究规矩主要是讲究辈分的地方,电影还是个有道有理的圈子。可问题是除了牛逼之外,所谓的道理并不能让那些野蛮人信服,只体现出一个略显苍老而简单化的背影。

如果只看到《老炮儿》里表面仗义实质空洞的“胡同秩序”守卫,止步于他的抒情,却看不到挖掘得深,更本源的东西:比如真正“道义”,而不仅只停留在辈分规矩这个层面。

徐浩峰在《师父》里强调在民国便传承武林“秩序”,这其中传承关系。恰恰正是因为《师父》里的前因,这些传统,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政治形态变异和民间的变异妥协之后,演变而成了冯小刚所秉持的“胡同”秩序。

如果仅仅停留在情感通道中,对《老炮儿》浪漫主义鼓掌叫好,却看不到它在意识形态价值观上的尴尬。那无疑真是本末倒置,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原标题:《老炮儿们的浪漫与尴尬》


【相关阅读】

李小飞:《老炮儿》,坏人老了,可是不甘心




作者:张冠仁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作家,编剧,曾任大学教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3 08:17 PM 编辑

李小飞:《老炮儿》,坏人老了,可是不甘心

 2015-12-21 李小飞 大家




摘要ID:ipress

什么是盗亦有道?不就是抛弃了理想,开始干坏事儿了,心理上过不去,定点规矩,找点心里安慰吗?



电影《梅兰芳》里,当年给慈禧太后唱过戏的十三燕(原型是谭鑫培)跟人打赌,把家产输没了,赌气拿出当年慈禧老佛爷赏的黄马褂,要押给人家。下人拿给他看,他万般不舍,仿佛性命一般。最后戏输了,马褂也输给了人家,老人家丢了命根子,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老炮儿》的结尾,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

冯小刚演的过气有道黑社会,带着心脏病要单挑当代无道黑社会,他虔诚的拿出一个重要的箱子,从里面拿出家传宝贝:一把日本军刀,一件日军昵子军大衣,军刀是战利品,《牯岭街》里的司令儿子也有一把;昵子大衣也是,可能得自林彪在平型关打的日军运输队,也可能是45年关东军投降转交的装备。还有张涵予和当代小黑帮揸架,抄出的家伙是两把刺刀,不是我军的三棱军刺,是日军的三八式刺刀。这些都是不明说的身份交待: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大院子弟,所以虽然没有豪车,但却有这些几十年江湖未见的极品装备。其实在这里,军大衣和黄马褂有着完全一样的精神意义,就是代表过气的骄傲,十三燕说:我输光了又怎么着?当年慈禧太后是欣赏我的。而老炮儿们说的是:我混得不好又怎么了?我爸爸,当年是打过江山,坐过江山的。



▲ 《老炮儿》剧照


所以,举着三八式刺刀冲向法拉利,犹如唐吉诃德冲向风车。



《老炮儿》很好看,可是,如果没看过王朔,那观影的乐趣会少了很多。

从父子关系这层看,《老炮儿》似乎是王朔导演,冯小刚主演的《我是你爸爸》的续集,孩子长大了,父子接着死磕。可是从时代上看,它更多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续集,是马小军长大之后面对的世界。

是的,马小军长大了,成了姜文。就像方枪枪长大了,成了王朔。冯裤子长大了,成了冯小刚一样。但,他们只是其中少数的成功者,可是更多的马小军呢?他们就是老炮,不过,可不是电影美化的那样。他们在多年之后,从天之骄子混成了没有一技之长,对现代社会完全不适应的一群人。他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世界?这就是《老炮儿》的故事。



▲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我在一个纪录片里看过乌有之乡在某纪念日的一个聚会,大家吃着简陋的饭菜,其中一个女人忽然站起来,激动的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

人因为青年时代被利用,或者其它原因,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人心理会接受不了。这时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承认自己错了,然后坦然安度余生。另一个是认为自己没错,是世界错了。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承认自己人生失败,很难,很痛苦。承认自己错了重新再来,就更难。

而容易的,是在想象中把世界定位成一个邪恶的世界,把下一代定位成一个需要拯救的下一代。《老炮儿》这部电影的价值观,就是选择的容易的这一种。

所以在《老炮儿》里,老一代是讲理的,下一代人是不讲规矩的。老一代是仗义的,现代人是贪婪的。还有电影里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太明显了(咱不是没素质的人,这事儿就不提了)。

人老了,总是喜欢美化过去,美化自己。在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被记录过的冯小刚,这次成为了一个英雄,为逝去的时代带盐。电影里,那是一个仗义,血性,讲道理的时代。而今天只剩下了炫富,软弱,还有不讲理。

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中国三十年从一个破旧国家成长成世界第二强国,靠的是这些吗?

老炮儿们成长的时代,文革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就说文革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就是83年严打前,年轻的“老炮儿”们风华正茂纵横四海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年轻人不务正业,飙车打架,用说相声的话讲,“是啊,你净跟那尿炕的比啊”。那么多90后读哈佛上牛津的,为什么不和他们比呢。

年轻人里是有混蛋,可是踏踏实实干事情,改变这个世界的是更多数。老炮儿们年轻时干什么了?造反,破四旧,背语录,打校长,老了老了,嫌年轻人不务正业。这个逻辑,不敢恭唯。注,本人也不是年轻人,看不惯而已。



《老炮儿》是个好电影,只是导演的价值,让我惊诧。

《老炮儿》一度让我觉得有现代武侠片的影子,就像《喋血双雄》里说的:“我们都不适合这个江湖了,我们都太恋旧了”。

但《老炮儿》不是《喋血双雄》,不是现代的武侠片。因为它太接现实,太接历史,它的表达太明显了。

孔子之徒谓之儒,墨子之徒谓之侠。两者之末流,谓之流氓。

什么是盗亦有道?不就是抛弃了理想,开始干坏事儿了,心理上过不去,定点规矩,找点心里安慰吗?就像洪门因反清复明成立,后来反清无望,后人就开始搞犯罪活动,又觉得有点对不起郑成功王爷,于是,义气什么的,就是那个时候发明出来的。

可是,有规矩的流氓,不还是流氓吗?黄金荣杜月笙特别讲规矩,难道就不是流氓吗?

文革后社会秩序混乱,青年犯罪横行,所以才有83年严打,这些在王朔小说中都有记录。那是个盗亦有道的时代吗?

高晓松有一句话特别好,本来是讲军阀的,“有道德,无文明。”讲些旧时代的义气之类,但对现代社会文明一无所知。电影里美化过的老炮儿,不也就是这样吗?

“抽你丫的……”“你妈没教你怎么说话……”

这一套在电影里好像成了国粹。居然还要传给下一代为荣。

最无语的,是张涵予带了一群小孩去打架,去砸场子。觉得很光荣。他这辈子打架毁了一生还不够,年轻人不让他们受现代教育,还要他们也跟他一样,才满意.

真应了鲁迅先生的话:救救孩子。



▲《老炮儿》剧照



电影里孩子有一句话:他不就是会打架吗?爸爸情人说:你不懂。到底不懂什么,也没再提。

电影里,打架好是个很光荣的事,道理很简单,天天打架,当然打得好了。可是,天天打架,就光荣吗?

我和宁奕聊《御法度》里面北野武打剑道,招式和其他正派人士很不一样,宁奕说,北野武的招式和步法,一半是拳击的,一半是打野架打出来的。

冯小刚,我一直觉得是大师级演员,二流导演。他演的老炮儿,让我想起北野武的黑帮角色。可是,北野武是真的混过黑社会的,北野武一直都很横,真的不是有钱了才横的。但人家拍黑社会,可绝没有美化过黑社会,都充满了黑色和讽刺。特别是看看《坏孩子的天空》,看看人家怎么拍孩子,拍孩子和黑社会的关系。真的应该汗颜。



▲ 《坏孩子的天空》剧照


电影最后一幕揸架,以煽情的手法拍,可是它本质上不就是:让我们这些老红卫兵的青春再激情燃烧一次!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坏人老了,还不甘心。



说了这么多,最后想说,从技术上来说,《老炮儿》确实是部好电影,只是真的不能同意它的价值观而已。




作者:李小飞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人、作家、编导。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6-1-3 08:18 PM 编辑

荣筱箐:纽约的老炮儿江湖

 2016-01-03 荣筱箐 大家

摘要ID:ipress

这是中国电影,满场都是中国人,你还能把我怎么着啊?年轻的中国人现在已经不在乎别人的规矩,而是要在别人的地盘上按自己的意思订规矩了。


新年前夜的前夜,我在纽约时代广场的AMC影院看了《老炮儿》。现在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铺天盖地,本来已经用不着我在这儿多嘴了。但是,各位,怎么说呢?你们看的都是大屏幕上的电影吧?我说的这个是真人秀。

那天是《老炮儿》在纽约上映的第七天,而且就在两天前,已经有好事之徒把一个质量还算过关的枪版放上了YouTube,即使是最新最火的《星球大战》要是放到这样的情境下恐怕也很难维持票房的坚挺,但《老炮儿》就跟它的主人公一样,简直就是个不受市场规律制挟的奇葩:我在开演前15分钟入场时已经只剩下前排的几个位子,到开演时,放映厅两侧过道的台阶上都坐满了人。两百人的放映厅至少挤进了250人,一水儿年轻的中国面孔,目测不是留学生就是刚毕业的留学生,让我感觉自己像个混进了少先队的大龄社会青年,一心盼着赶紧熄灯好让自己和同学们的区别淹没在观众席的黑暗之中。

谁知道天下事啊,往往总是事与愿违。电影放了大概40分钟时,突然灯又亮了,进来几个保安,勒令坐在台阶上的人离场,因为堵塞过道违反了防火安全规章。台阶上的人当然不爽了:老子是买了票的,座位被没票的人抢了本来已经一肚子火,现在还要被赶出场,你们丫讲不讲理?座位上也有人也不爽了:老子买了票是来看电影的,为什么要看你们丫穷折腾?

屏幕上镜头定格在六爷首次到车库单刀赴会,承诺小飞三天后拿10万元来赎回儿子;屏幕下几方利益相持不下,一场混战,至少是舌战,看似一触即发。银屏内外情绪竟然调节到同步同款,这种巧合也算罕见了。不过这还不是这家放映厅里最大的巧合,要想说清楚这后一桩巧合,必须得先从如何在没票的情况下混进放映厅这个江湖秘笈说起。


描写纽约中国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美国的影院只在入口处设一个检票点,各个放映厅之间通常没有任何关卡。理论上,观众应该按照票上标明的影片和场次进入相应的放映厅;但实际操作上,只要进了场,你想到任何厅去看任何场次的电影,或者游走在各个厅之间看上一整天也是可以做到的。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比较少见,直到前天,我在偶遇的一群美国大学生中做了个临时抽样调查,听到这种逃票方法时,他们的表情都好像听到太阳上发现了人类一样。但在中国留学生中这种方法十分流行。

人们在说起这种中式小聪明时往往喜欢作出非黑即白的判断,要是再加点民族主义或文化批判的胡椒粉就更下饭了。实际上很多被中国人自己鄙视的中式小聪明虽是看上去让人颜面无光,但要是放在美国的大环境中去做全局式评估,就显得不只是道德高下那么简单了。比如美国大学生虽然不擅于在电影院逃票,对如何搞到假身份证以便在不够法定年龄时混进酒吧买醉可比中国留学生熟路多了;比如你可以说影院是出于信任不在放映厅之间加设门岗,而逃票的中国人辜负了这种信任,但你要想想为什么影院不在门票上印上座位号让大家对号入座以钳制逃票者呢?因为那样前两排座位笃定是卖不出去的呀。信任在这里成了商家效益最大化的美丽借口,作为一个坐在前排、一场下来差点扭断脖子的观众,我觉得在离屏幕那么近的地方设位子和逃票这两件事还真分不出来哪个更low呢。

这就像老炮儿们的价值观,不能用道德标准来判断,只能用江湖规矩来衡量。问题是规矩是谁的规矩?江湖又是谁的江湖呢?

我之所以对电影院逃票的事如此“门儿清”,是因为十几年前我也曾经是个对世界的好奇心远远大于钱包负荷能力的中国留学生,刚来那年跟一个经验老道的中国同学用这种逃票的方法去看过一个整天的电影。

那天,老大一开始就跟我讲清了做这行儿的底线:要蹭可以但不能去蹭热门电影,只能去座位半空的厅里蹭。我们特意挑了一个没课的工作日,电影院里人烟稀少,每个厅里的人都是屈指可数,门口检票的老头都开始打盹儿了。两场结束后,老大兴致正高,我却饿得前心贴后背,想到影院小卖部找点吃的,却被告知因为人少没进货,除了冰箱里的一盒意大利冰沙,什么都没有。我就靠着一盒冰沙撑了一整天,营养跟不上严重影响记忆,那些电影讲的啥现在一点都不记得了。

这种事我后来没有再干过,并不是因为突然良心发现,而是因为体力不支——一天里连续看几场电影需要的是坚守上甘岭的决绝,这个臣妾实在做不到。老大向我传授的规矩,其实也跟道德无关,讲的不是让买了票的人先入座的仁义,而是知道去人多的厅里跟人抢位子太扎眼。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国留学生人单势孤,一心想的只是在人家的地盘上混要处处小心,可别闹出什么事来。

但那天,在时代广场的电影院里,看着坐了一地的人,那些年轻的脸,我才突然明白,江湖早已不是那个江湖,规矩也早已不是那套规矩了。到2015年年底,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已经超过30万,占全美国际学生的近三分之一,也使中国连续六年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国。再加上人数居各国首位的中国投资移民和势头逐渐压过欧日的中国游客,中国人现在不仅人多势众而且财大气粗,名牌买得起,高档餐馆吃得起,至于看电影逃个票为的恐怕也只是那点儿乐趣。再说,大家挤成一堆儿看电影多热闹啊,念书时在阶梯教室里看电影不就是这样吗?谁管美国那套本来就虚张声势的防火规章啊?逃票被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这是中国电影,满场都是中国人,你还能把我怎么着啊?年轻的中国人现在已经不在乎别人的规矩,而是要在别人的地盘上按自己的意思订规矩了。

我一方面觉得挺自豪,可心里又有点儿着急,“现在这帮孩子”,我有心跟他们念叨一句“老理儿还得守”,“有些事还得做。”可是谁听呢?老的悲哀不是老本身,而是那种与周围的世界无法再对话的孤独。就算你是“话匣子”又怎样?最后还不就是村口电线杆子上的大喇叭,虽说还挂在那儿但只剩下生锈蒙尘的份儿。六爷,您说呢?

那天电影院里的那场真人秀最后倒不是以茬架结束的,而是查票。影院的保安在无法摆平的情况下把电影暂停让大家都拿出票来,一些人静悄悄的溜了,一些人被发现没票后不得不离开,最后大家都有座位了,电影继续,一起有中国特色的事件就这么有中国特色的被解决了。但我有点后悔没有在电影被打断时离场,因为《老炮儿》,怎么说呢?要是没有后半段就算得上是好电影了。






作者:荣筱箐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旅居纽约,曾为《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中外媒体撰稿。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冯仑:老炮儿的黄昏与江湖的周期律

2016-01-04 冯仑风马牛

文|冯仑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这几日,《老炮儿》又成了一个焦点话题,一些人憋着劲儿为那些曾经的强者和叛逆者叹息,表达着不甘寂寞、不愿意与时代告别的悲情。在电影里,“老炮儿”成了比大叔更有色彩、更有魅力的“大爷”,看上去是老腊肉,但比小鲜肉更有道义感,更多一抹英雄色彩。然而,影片所塑造的“老炮儿”形象,无论是讲理儿的还是死磕的,无论要面子的还是讲道义的,或者是片中时常闪现的那种麻木、呆滞、甚至扭曲的目光,都让我感受到他们即将与这个时代告别时的无奈和挣扎。

事实上,“老炮儿”这种称呼,曾经说的是在北京城里的一些混混,甚至是那些因为在街头闹事而频繁进出炮儿局的惯犯。别人说“老炮儿”是对他们惯犯身份的指认,他们自称“老炮儿”则是自嘲,甚至是一种自我标榜,表示自己在混混中也很牛逼,听上去显得非常不羁、狂放。电影所展示的“老炮儿”,又几乎集中了所有北京混混常用的道具,比如三棱刮刀、将校呢、鸟笼,还有在北海溜冰的场景,让“老炮儿”成为这个时代最浓重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记忆符号。

《老炮儿》|三棱刮刀、将校呢、鸟笼、北海溜冰


但是这仍旧难掩“老炮儿”们的落寞,以及被混球“小炮儿”们嘲讽时的那种无力感。一个时代终将结束,即使你不愿意与它告别,那个新成长起来的时代并不会停下来多看你一眼,更不会怜悯你、给你半丝的温情,相反,新的时代会像一列阻挡不住的列车无情地从你身上碾过。这个时候,你连一声临死前的哀鸣都不可能发出,甚至能保留一副完整的尸体都已经是万幸了。

我在电影里看到了“老炮儿”这种旧时代的人物在和新时代交汇时的绝望、无奈、挣扎,和那副不甘死亡却必须死亡样子。当“六爷”挥着军刀在野湖的冰面上奔跑时,他身上的所谓道义、正气、不屈、勇敢,都显得那么脆弱、无力、苍白。

其实,这种题材的故事和电影作品,在中国的民间社会非常多,在香港的江湖片中尤其多。无论是《纵横四海》,还是《跛豪》,或者是《古惑仔》,一代又一代的江湖电影,讲的都是这样的主题——

《古惑仔》|一代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一代的大佬年岁渐长,有家眷之累,又有生计上的压力,身体也逐渐衰老,他们无法继续冲在一线喊打喊杀,于是过起了“半正常”的生活,甚至退到街角一隅,喝茶、抽烟、斗嘴、打麻将,又或者是守着自己的小女人,过着猥琐而可怜的日子。

当他们的生活慢慢安定了,和那些刀光剑影渐行渐远之后,如果突然又遇到一些冲突或打斗,特别是面对着一些更年轻的愣头小伙、街头的新生英雄,他们总是会感叹“世道变了”,年轻的一代心太狠手太辣,一点都不讲江湖道义,对老人更是不尊重,全然不顾道上的规矩,破坏了江湖秩序。

这些老江湖所谓的“江湖秩序”,实际上只对他们自己有利,因为这种秩序也是他们在早年的生活环境中自己创造的。在他们20多岁的时候,当他们挑起事端、抄起家伙和上一代死磕、玩命抢地盘、好勇斗狠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正在破坏着他们上一代人的秩序;而在那些上一代人的眼里,他们也是不讲道义、不守规矩的一帮混小子。

《教父》|意大利黑手党的标本


在所谓江湖或者是黑社会的游戏规则里,从来都是新的战胜旧的,新的一代只有更狠才有机会出头。不光是中国,西方的黑社会和江湖其实也是这样,比如《教父》、《美国往事》,新一代要想冒出来,只有比上一代更狠,他们生存发展的力量才能够超过保守的力量,成为又一个时代的强者,完成代际的更替,延续又一个时代的“江湖”。


杜琪峰拍过一部电影叫《黑社会》,分上下集,非常生动地描绘了江湖中新旧更替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大体上来说分两类,一类是家族世代传承的规则,比如香港的新义安,这种传承的方式相对稳定,常见于东方社会,还有意大利的西西里。这种传承的过程中也会有搏杀,但总的来说,厮杀不那么激烈,不那么刺人眼目。


另外一类是不言自明的潜规则,就像电影里演的,某个帮派要换新掌门,帮派后台的大佬们就坐下来喝茶,每一个大佬都会推举出他自己心目中的接班人,于是大佬之间争执不下,这时只好任由那些接班人们互相厮杀。因为这些小辈们也知道,要想上位,光凭大佬在背后支持远远不够,必须把其他所有竞争者逐一杀绝的同时,也要把他们背后的大佬斩草除根,剩下唯一的自己,才有可能抢得龙头棍,成为一世枭雄,执掌天下。甚至这样做还不够,还要把支持自己的大佬杀掉,免得出现一个“太上皇”,变成一个背后的力量控制自己。

《黑社会》|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电影所描绘出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厮杀到最后,最狠、最凶残、最蔑视上一代规则的那个人,夺得了龙头棍,取得了大哥的地位。所以,在江湖上一直都有一种说法,也是生存的金科玉律,那就是“要想当大哥,杀了大哥,便是大哥”。而从大哥的角度来说,他的生存秘诀乃是“最可靠的就是最危险的”,所以,做大哥一生都要谨小慎微,时刻提防着来自身边人的暗算。

在江湖上,新人上位的手段往往比上一代更狠、更暴力、更不守江湖规则。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和必然的选择。江湖的新旧更替完全处于一种毫无法治可言的灰色地带,必定是一种弱肉强食的自然选择。当新的一代老了之后,他们又会像上一代一样,哀叹下一代不讲道义、不守规矩,而新一代又总认为老一代无用、可怜、迂腐、迟钝,最终无情地一脚把他们踢开。这种不断产生的更替,就叫作江湖的周期律。

《跛豪》|“不介意你骗我,介意的是你的谎话总骗不了我”


江湖上演进的周期律,恰好和朝廷中的周期律相呼应。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当一个农民通过起义杀了无数人、取得政权、登上皇位之后,一开始会干劲十足,而且对前朝遗老绝不手软;而当他们坐稳龙椅之后,必然会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给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等到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出现豪强兼并、外戚专权,或者内宫祸乱,爆发继承性危机。一般等到第三四代皇帝即位时就会出现一次危机,那时候,就会有一个超级强人出现,这个人会杀掉所有前朝可能会影响他上位的人,包括亲戚、手足,成为新的至高无上的中兴皇帝。

再经过三四代的演变,又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后宫多、子嗣多,这些人制造出宫廷祸乱,加上社会矛盾、封疆大吏的野心,势必演化出新的动荡与绞杀。于是,又会有一次新的农民起义,又冒出一个强者,血流成河之后,社会最终归于正常,而这个新的皇上,又会变成下一个太祖、高祖,重复着前朝的故事。汉朝的高祖皇帝和光武帝,唐朝的太祖和唐太宗,以及清朝的太祖和后来中兴的皇帝,都未能脱此窠臼。中国的封建社会本质上就是这样一部治乱兴衰不断循环往复的历史。

这种皇朝的治乱兴衰规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周期律。无论江湖还是朝廷的周期律,恰好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当没有法治、没有一个透明的权力更替程序或游戏规则的时候,新与旧的矛盾、当权与在野的冲突、上台与下台的更迭,就都会引发暴力和流血,胜则全赢,败则全输,从而造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剧烈破坏。

《贞观之治》|和风旭日的背后,必有惊涛骇浪


今天看《老炮儿》,不必沉溺于所谓“老炮儿”的血性与道义上,也不应过分夸大这种精神的价值。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无论江湖还是朝廷,都需要打破这种周期律,我们需要秩序。而最有效的建立秩序的方法,就是建立法制体系。如果所有人都遵守一套共同的游戏规则,那么无论新一代怎样成长,都不会出现老一代这种垂死的悲鸣和无奈的挣扎。

有了法制,老炮儿也不必披上旧时的战衣,无力地挥舞军刀,去挑战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也不需要通过杀伐打斗、阴谋诡计去残忍地剥夺老一代的尊严,不需要用鲜血祭奠自己的权力;新时代和旧时代将能和平地更替,共存、共容,互相滋养、共同成长,使社会经济能够连续不断地正向积累,不光是财富的积累,还有文明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价值观的积累,以及国民精神的积累。

我们的中国一旦摆脱江湖和朝廷的周期律,国人的精神气儿才能够舒展,整个中国在世界上才能够拔份儿。中国人只有生活在健全的法制社会里,才能实现一个理想的中国梦。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3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novice_trader 发表于 2016-1-3 09:49 PM


老大说说老北京人眼中的“老炮儿”吧。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3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4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对帐单的情节也太假了吧,且不说有没有对帐单,这么重要的东西随随便便就放在毛头小子那里,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4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济 发表于 2016-1-3 10:50 PM
老大说说老北京人眼中的“老炮儿”吧。

我瞎说哈。电影中的很多土话很亲切。特别是叉架,我也去过,打的头破血流。但好像有点隔靴挠痒的感觉。当然,电影主要是凸显主题,不是只是讲老北京的故事啦。能有这样的念头已经不容易,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北京人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23 06:36 PM , Processed in 0.0714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