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9|回复: 0

[人世间] 《中国人的一天》第2603期:成都最后的裘衣制作人 四个徒弟相继离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4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网  2017.02.15
成都最后的裘衣制作人 四个徒弟相继离开
本期作者:谭曦


2603.jpg
陈朝明在成都经营纯手工的裘衣店已经40多年了,原本收下的四个徒弟都因这个行业不挣钱而相继离开,偌大的店面只剩下他和老伴、侄儿媳妇。




1.jpg
天刚蒙蒙亮,喝了一壶早茶的陈朝明就拉开自家的卷帘门,准备开门迎客了。陈朝明在成都北三环外经营一家纯手工的裘衣店,虽然现在的客人越来越少,但每天早起开门的习惯一直没改。(图/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谭曦)




2.jpg
门店开了40多年,虽然几次搬迁,但始终都没离开过龙潭寺附近。陈师傅现在的门店是自家的一栋三层小楼,面积有几百平方。




3.jpg
三楼的墙边摆放了十多张大木板,每张木板都有一人多高,几十斤重,上面布满了钉眼和白斑,这里是陈朝明钉皮阴干的地方。




4.jpg
裁刀、剪刀、刮刀、锥子、缝针是陈师傅的独门兵器,裁刀用了几十年依然是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粗手细活、刀飞皮亮是陈师傅手艺的一绝。




5.jpg
传统的制裘工艺是个又脏又累的苦差事,“手艺人轻易不转行,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但陈师傅原本收下的四个徒弟都感觉这个行业不能挣钱了而相继离开,偌大的店面只剩下他和老伴、侄儿媳妇。




6.jpg
裘衣制作是门古老的技术,手工制作步骤繁琐,硝皮、钉皮、阴干、铲皮是其中重要的步骤。一年里陈师傅只有在三伏天才用大水缸加糯米来硝制毛皮。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毛皮会经过物理和化学反应,转变得不易腐烂、柔韧透气。




7.jpg
为确保大缸里硝制的皮毛在头七天能均匀发酵,陈朝明必须每两个小时翻一次缸,夜里也不能停歇。鞣好的皮毛用来缝制皮袄、皮裤、皮褥子、皮背心是上等的保暖衣料。




8.jpg
“传统工艺就是这样,如果硝制过程稍有差池一缸皮就报废了!”年轻时,因为自己一时的贪睡,没及时翻缸,十多条狐狸皮在缸里受热不均都脱了毛,完全成了废品。




9.jpg
1971年18岁的陈朝明在龙潭公社当搬运工,每天累得饭碗都端不稳,后来他立志要学门手艺好成家立业。他父亲的一位远方亲戚正巧是制裘衣的民间高手,在家人的引荐下他去拜了师,献了茶。




10.jpg
为了拉近自己和师傅的关系,陈朝明硬是花了70多元给师傅扯了2米多当时最提劲的呢子面料作为见面礼。成都普通老百姓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多块钱,这70多元是他一年多辛辛苦苦攒下来的。




11.jpg
陈朝明学艺4年才出师,在龙潭寺街上开起了自己的门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40多年过去了,陈师傅依然觉得当年的拜师是值得的。




12.jpg
想当年,陈朝明是成都郊区龙潭寺远近闻名的裘皮制作高手,许多城里人和外地人都要慕名来请他做裘衣。




13.jpg
80年代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一个月要做200多件狐皮背心,每天要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0点才能收工。当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安稳地睡上一整天。




14.jpg
成都的东大街、浆洗街原来有近十家的裘衣制作店,后来都因城市变迁而逐步消失,目前成都只有陈师傅还在坚持手工裘皮制作。




15.jpg
“自己学了一辈子的手艺,确实是不想丢了,我一丢成都就没人再做了。”陈朝明坦言,自己的这栋小楼如果出租,房租的收益远远大于自己的裘衣收入,“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好手艺,祖辈传下来的,我也不想眼睁睁地看着这门传统技艺后继无人。”




16.jpg
1月15日,一位30多年前的老顾客又找到陈朝明,买了件狐皮大衣。老人已经80多岁,他一进店就说“还是你的裘皮大衣穿着热和” ,这让陈朝明感到很欣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5 09:21 PM , Processed in 0.0318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