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1

[时评] 人总要有点敬畏之心,这不需要争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5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总要有点敬畏之心,这不需要争论 

 2017-07-15 马立明 大家


文 | 马立明




不久前,我在节目中评点一个新闻事件,为老人说了几句话,说要谅解老人家云云,结果有一位女观众叫我下岗,并体现出对老人群体的极大恶意。

后来,我发现,对老人怀有恶意的人不止一个,而是很多。在晨跑老人被撞事件中,有网站做了一个数据调查,同情死者的占了20%不到,而超过80%的网民选择了“撞得好”。不仅老人成为网络暴力瞄准的对象,甚至连替老人说话的人,也遭遇了围攻。

有一个获赞最多的留言,是这样写的:“看视频真是气炸了,感觉司机在操作上有些失误,在撞上人的那一刻,她如果不打方向盘,直接稳住加点油向前冲,应该可以多撞死几个。”

针对老人的网络暴力已经不是一天半天。从公交车让座到碰瓷,再到广场舞,讽刺老人、挖苦老人的网络段子就层出不穷。确实,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两个亿,而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不多。有千万个小案例可以说明老人家的素质低,比如讲话大声、不守秩序、乱过马路、随地大小便,有的还倚老卖老。

评论家孙旭阳不久前有一篇文章,分析了老人素质低的缘由,而且很不客气地指出,“这代老人的心中,都会渴盼一个集体来管束和养活自己,他们用以交换的,则是自我意识甚至尊严。”“终其一生,他们没有机会学着做有尊严的人,也很少被强势者合乎规则地对待过。匮乏年代的生存体验,造就他们凡事都要争抢的行为模式。”我认同他分析中的某些合理之处,但这种傲慢的讲述方式,我是感到相当不可思议。尤其是他还将这一代老人定义为“残次的人生”,我不知道他下评判的底气从何而来?

我在生活中见到的糟糕老人一点不比诸位少。就事论事地分析,老人家肯定是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我依然拒接认同诸如“那代人素质低”“那代人心地坏”等一刀切的论断。因为这种带有偏见的造词已经为现实中排挤这部分人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当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时候,也能看到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反犹言论。比如说,犹太人都很贪婪、势利、肮脏等,这为之后的大屠杀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仅如此,土耳其青年党迫害亚美尼亚人、胡图族屠杀图西族时,都有这样的舆论准备。

当网络舆论开始集中放逐一个群体的时候,舆论就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刀;当人们在留言谩骂或给谩骂帖点赞时,他们都成为变成了帮凶;当为其辩解的声音也遭到打压时,这个社会正在极端化。一些曾经维系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正在分崩离析,很快我们就能品尝到它带来的苦果。





在网络上有没有为老人叫好的呢?有。比如某80岁的大爷进行健身,练出了马甲线,天天发微博,他成为了网红;某大妈自学剪片,制作了很多好玩的小视屏,还去搞直播,也成为了网红;某奶奶一直追阿森纳多年,还亲到伦敦看球,又成为了网红……这说明,老人要被网络舆论场肯定,只有迎合青年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可是,老年人只能为了自己而活。他们有多少人,能突破历史带给他们的局限?在现实世界里,哪有这么多喜欢英超、喜欢二次元、喜欢健身的老人?对于这一代人而言,历史转得太快,他们真的没能拐得过弯。现在移动互联与网络文化这样发展,连40岁的中年人都跟不上了,何况60多岁的老人?

社会越是排挤他们,他们越是抱团,通过集体性活动来寻找认同感。因此,广场舞、集体操、暴走团,都是他们发明的新玩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抵抗世界的恶意。他们愈发形成了一个保守主义集团,艰难地捍卫着自己的领地。

这场“代际战争”已经打响。两代人的现实矛盾,已经被各种原因所激化。在婚姻、房产、工作、育儿等方面上,老人与青年都存在着价值观上的天然分歧。老人所使用的话语模式今天早已经被青年人轻松化解,掌握了互联网话语权的青年人自然不会放弃在互联网上吐槽老人的机会。根据网络“不在场原则”,缺乏发言人的老人群体在网络上不断地承受攻击。

老年人就这样成为了网络世界的边缘人。

这种交锋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共识的消解。长期以来,在中国文明话语体系中,“尊老爱幼”是道德取向,也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这可以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儒家文化的制度安排,就是尊老、尚老,这体现为家长制、父权制。尽管尊老也被认为与男权、君权有隐秘相通之处,但不可否认,这是这个社会共识的基石。到了今天,且不说尊老还有多大市场,“仇老”倒是开始盛行了,不得不承认某种极端情绪已经开始在暗中生长。

不要忘记,在数十年前,也是有不少青年,自认为掌握新观点、新理论,找准了机会,就进行“大义灭亲”等毫无人性的行为,将亲生父母、老师迫害致死的不在少数。

▍三

我认为,人还是要有些敬畏之心的。这个敬畏之心,是一种道德自觉。

在互联网世界中,很多东西都被消解了。一个文化的建构需要上百上千年的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糟粕,但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对老人的尊重,对经验的推崇。这本应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取向,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举措,但在网络话语的冲击下,已经被消解,成为了一种“使然”,一种极不情愿的接纳,而且分分钟会演变为抗争状态。这意味着,“尊老”这个概念已经变得面目模糊,它的文化内核已被挖空。这就是礼崩乐坏。

同样,在网络上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原先的美德反而成为了被嘲笑的对象。比如说节约朴素、努力奋斗等,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话,突然就被揶揄,被讽刺。在某个购物节到来之际,就出现这么两张图片,写着“勤俭持家”四个字的配图是一群中老年妇女,而写着“败家娘们”的则是一群年轻美貌的女子。这幅画,不仅是对勤俭持家价值观的唾弃,也是对于我们长辈的不敬。

从道理来讲,老人不遵守规矩,老人倚老卖老,老人有些道德品行还很坏。从公共管理的理论上说,违规者就是要受到谴责。从这点上看,老人是错的。但道理后面还有道理。不能只看到一个理,就忽略了它藏在更深的理。

——不要低估历史的厚度。中国经历了飞速变化的60年,这一代老人随着过山车式的变化,早已经头昏目眩。老人有天然的局限性,在那个时代没能掌握多少知识,或者说,知识过时得很快。他们是受害者。任何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那60年,挺过来不容易。因此,他们会抢,在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一切都要抢。

——宽容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样的人。这些老人放在今天,肯定是与时代格格不入了。但是,一旦落后于时代,就要将其谩骂贬低放逐,那是 “园艺式思维”。这些做法竟然也得到了社会范围内的认可。

——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之所以能摆脱资源匮乏的时代,是他们的功劳。上一代人的努力奋斗,让这个国家的经济有了今天的成就。而出生于富裕时代的你,却已经看不起出身贫寒的他们。没有这一代老人的奋斗,哪有你今天撸来的串!

——不要轻率地将老人脸谱化,不要轻率地定义他们是“残次的一生”。我接触过一些深藏不露的老人,他们随便一项成就都能秒杀你和我。就算你是通往伟大的路上,但他已经在对面的山峰上看着你。就算是平凡的老人,但他们至少把孩子拉扯大,也是一件壮举。尽管经历了变动的时代,但记住,总有不屈的灵魂。肉体或者会变老,但灵魂并没有失去光芒。

▍四

最后,你有一百个理由论证“敬老”是一个可笑而迂腐的提法,正如有人大义凛然地力挺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样。在优胜劣汰的逻辑下,没有颜值、没有体力、甚至脑子也跟不上时代的老人家,绝对是弱者、是败者。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式观点,他们就可以被“干掉、吃掉”。在这样的逻辑下,生死并不见得是多大的问题。可是,社会学是有温度的,只有善待弱者与败者的社会,才是我们所认可的社会。

我认为一些共识是不需要辩论的,一些坚守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就比如非要争论“男人就是比女人优秀”、“白人就要比黑人聪明”等话题,在原则上是不适合讨论的。正因为我们懂得尊严为何物,知道生活的不易,了解历史与社会,赞成基本的人道主义。正因为我们要守护共识,守护传统,认识到极端与激进思维的局限,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共识。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这种共识,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最后,必须一提的是,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我们也会跟不上时代,我们也会被认为素质低(连代码都不会写),我们今后也会与未来的青年产生矛盾。今后,我们也可能会成为被嫌弃的那部分人,成为失去话语权的那部分人。届时,你就能品尝到那种孤独、绝望与痛苦。

有所敬畏,有所退让,也算是为自己考虑。


【作者简介】 

马立明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评论员,政治学博士。

发表于 2017-7-15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我们和他们现在年少或年老。法律是事务的准绳和规矩。人违法跑在车跑的路上,就要依法承担责任。只有这样大家才有活路。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7 11:11 PM , Processed in 0.0389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