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1

[影乐之声] 12岁考上少年班,差点被《红楼梦》毁掉功成名就作曲生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8 08: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岁考上少年班,差点被《红楼梦》毁掉功成名就作曲生涯,76岁的他仍为民族音乐竭尽心力 

2017-07-19 是郡主也是匠匠 匠心之城


一朝入梦,

终生不醒。


王立平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一个是镜中月,

一个是水中花。



每每熟悉的旋律响起,

一场红楼大梦,

便在“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中,

缓缓铺展开来。



字字铿锵、声声泣血,

柔情万种,婉转绵绵。

说不尽的儿女痴长,

道不清的繁华落寞,

都饱含在这一曲曲的配乐中,

一个音符,

便是一个故事。



如果说王扶林等导演将这场梦搬上了荧幕,那么,王立平就是用音乐还原这场“红楼梦”的第一人。


王立平


《枉凝眉》、《葬花吟》、

《分骨肉》、《红豆曲》、

《秋窗风雨夕》···

《红楼梦》中所有主题曲和插曲,

都离不开这个人。



八十年代初,

王扶林导演准备拍摄电视剧版《红楼梦》。

消息一传开,

时任中国电影乐团团长的王立平,

激动得一夜没睡。


王立平与王扶林


那时的王立平,

早已是作曲大家,

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曲子。

《大海啊故乡》、

《驼铃》、《牧羊曲》、

《太阳岛上》···

每一首都是经典。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sprite.2x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ebkit-background-size: 37px; background-size: 37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大海啊,故乡朱明瑛 - 老唱片

但对《红楼梦》痴迷的他,

一直都在心底有个愿望。

“《红楼梦》是个感情丰富的世界,

最适合音乐表现,

我一直希望按《红楼梦》的情节,

把它变成一个音乐的图画。”

于是,他生平第一次,

主动“求”别人进行创作。



1982年,

北京王府井华侨饭店,

一个不太大的房间里。

41岁的王立平,

面对50岁的王扶林和一众红学大家。

“《红楼梦》作曲人选事关重大,

我知道我要努力说服他们。”



从初二初读红楼的懵懂,

到历尽千帆才懂得的沉重心酸,

一向拘束的王立平,

把自己的一腔热爱一吐为快,

越说越带劲。

他还给出了八个字基调,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这惆怅和感慨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是剧中人物的,也是作者曹雪芹的,还是改编者、再创作者的,最终还要成为荧屏前广大观众的。”



正是这八个字,

让王立平一朝入梦。

他更是找到导演,

一字一顿地说:

“红楼梦的音乐不适宜合作”。



这短短一句话,也就意味着王立平需要为《红楼梦》创作包括《枉凝眉》、《葬花吟》在内的十三首歌曲,以及剧中所有背景音乐。



王扶林导演不敢相信:

那么多集电视剧,

那么多音乐,

你一个人写得过来吗?


王立平拍着胸脯说:

来得及拍,

我就来得及写。

“拒绝合作,

是为了尊重艺术规律。”



独揽重任的王立平,

兴奋得意了仅仅两天,

巨大的创作压力,

就让王立平在接下来的四年半里,

再也没放下过一天心。



《红楼梦》的编剧、导演、演员,

什么人物、干什么事、

说什么话、什么结局,

曹雪芹写得清清楚楚;

谁穿什么衣服、什么花色,

什么季节什么穿戴,

曹雪芹写得明明白白;

就连道具、布景,

曹雪芹也都尽有叙述。



只有音乐部分,

整部书从头到尾没一个音符,

真正是无中生有!

歌曲不但要表达曹公

所要表现的内容,

还要真切地表达不同人物的真情和实感;

既要配合剧情需要,

更需唤起听众感情共鸣。



把纸上抽象的诗词变成具象的感人歌曲,谈何容易!真要下笔的时候,王立平才发现:脑袋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整整一年,竟没写出一个音符。



思来想去,

王立平觉得任何现成素材,

都无法承载这部经典巨著

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厚重。

需要创造出一种,

专门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最终,他决定曲风上“十三不靠”,创作时不采用任何现成音乐素材,“不靠戏曲、不靠民歌、不靠说唱、不靠流行歌,也不靠艺术歌曲等。


但有两点必须“靠近”:必须紧紧靠近原著;同时还要靠近今天的时代、今天的人,必须是今人能理解并能被感动的。



光是一曲《葬花吟》,

王立平就写了一年九个月

“苦思冥想,词就放在书桌上,

每天早上我眼睛一睁开,

它就开始折磨着我。”


https://res.wx.qq.com/mmbizwap/z ... sprite.2x26f1f1.png);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webkit-background-size: 37px; background-size: 37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0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no-repeat;">葬花吟龚玥 - 四大名著

“曹公用了这么多篇幅,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来写黛玉,到底为什么?她一点小事就哭闹,尖酸刻薄,动不动还吐血,这将来怎么办呢?最聪明,最清醒的林黛玉,她的痛苦也要比别人深重好多…”



那段日子里,

王立平不断地踱步,

口中念念有词,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他突然茅塞顿开,

这哪里是低头葬花,

这明明是昂首问天啊!



于是他乐思如泉涌,把“黛玉葬花”这幕写成了“天问”。


一出来,歌曲有6分钟,配上导演拍好的葬花片段,画面不够了。


“我觉得是一个音也不能动,动一下都伤筋动骨。”导演和王立平反覆听了几十遍,最后决定:音乐不动,画面重拍!



滴滴入血的《分骨肉》,

曹雪芹写得入骨三分,

以至于王立平好长时间里,

都沉浸在那份悲怆中不可自拔。



直到有一天早上很早醒来,脑子里闪出一个很大的场面:一弱女子,有很强的个性,却要告别自己的乡亲、家园,走向茫茫不可知的未来···”



一个旋律在心底流出,

王立平竟趴到钢琴上,

动情地哭出声来。



原著里十二支“红楼梦”词,

曹雪芹并不是为音乐而写。

王立平为这些词谱曲,

既要符合文字规律,

又要符合音乐规律。

一字一句,甚至一个喟叹,

都要表达出各不相同的惆怅。

“这实在是太难太难太难、

太苦太苦太苦,

但也实在太过瘾了!”



87版《红楼梦》音乐,王立平呕心沥血,足足写了四年半。


他说:“我不会再写《红楼梦》音乐,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我在创作中已经倾其所有。”



这是从《红楼梦》的

字里行间一点点挖出来的。

典型的中国式艺术语言,

最中国式的悲吟与叹息。



1995年,

《红楼梦》音乐作为套曲,

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如今30年惶惶而过,

王立平的《红楼梦》配乐,

依旧是不可逾越的经典。



12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王立平,

作曲课成绩其实很差。

一次作曲系比赛,

20多个人却只拿到三等奖,

他开始思考,

最终得出两个原因:

第一缺少生活,

第二确实不会写歌。



从那时候起,王立平就对作曲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作曲的人,如果把中国老百姓放在一边,对他们不感兴趣,那他们对你也没有兴趣,这是最大的悲哀。



天上的东西要写,

地上的东西也要写。



作曲家的天职,就是要反映这个时代,要为你所面临的时代和观众付出你的劳动,提供他们的文化所需,丰富他们的生活。



而对王立平来说:

“作品重要的是长久留在人们心中,

给人们一种向上的力量,

一种对生活的向往。

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正能量,

用传统的词说是经久不衰,

能让人们对这个作品,

有经久不衰的热爱。”



87版《红楼梦》开播30周年,

当年不惑的王立平,

早已是耄耋之年。

但他仍然兢兢业业地,

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前进,

全力以赴地创作。



不辞歌者苦,

但幸有知音。


- END -

发表于 2017-7-19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6 11:35 PM , Processed in 0.0624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