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1

[影乐之声] “莫谈国事”,这神作成了绝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3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谈国事”,这神作成了绝响

 朵夫 局外人看电影  2021-06-23

29.jpg



咱中国人,信仰宗教的不算多数,但大体上,我们都相信: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因此,社会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事实不符合这种因果报应观时,人们才会疑惑、焦虑:


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


我们相信,如果好人总是得不到好报,那一定是他所处的社会出了问题。


可当我们回头看历史,这样的「好人得不到好报」的时代,真是太多了。


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正是纪录这样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从1958年,被搬上话剧舞台以来,《茶馆》上演了60多年,依然是中国话剧的扛鼎之作。


1982年,《茶馆》被翻拍成电影,让我们有机会在荧幕上一睹这部经典之作。


30.jpg


《茶馆》讲述的是,发生在北京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内,近半个世纪的变迁。


第一幕,发生在清朝,戊戌变法失败之后。


茶馆老板王利发,开门迎接八方客。


有提笼架鸟、玩蝈蝈蟋蟀、古玩玉器的八旗子弟。


还有下棋的,算命的,说媒拉纤的,喝茶聊天的。


三教九流,好不热闹。


31.png


但热闹的表象之下,却暗藏着危机。


茶馆的显眼处,挂着个牌子,上书四个大字:


「莫谈国事」


32.png


那是一个「以言入罪」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满京城都在抓谭嗣同的同党。


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进大牢。


但一身正气,痛恨洋人的常四爷,可不管这么多。


看见官兵不去打洋人,却在国人面前耀武扬威,他忍不住要批评两句:


哼,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


33.png


看见乞讨的母女要饭,有钱的大爷却不看一眼,他也要站出来给两碗饭吃。


但在那个年代,好人不一定有好报。


因为看不惯腐败、无能的大清朝廷,常四爷说了句「我看,大清国,是要完了」。


结果,却被茶客中埋伏着的清政府特务,抓进了牢中。


34.png


和常四爷一样,有心救国的,还有大老板秦二爷。


他家大业大,祖上留下的田地、房产,够他逍遥自在了。


可他一心只想收回房产,拢钱办工厂。


和那一代的很多商人一样,他相信实业救国。


只有在经济上摆脱外国的依赖,中国才能摆脱洋人的束缚,穷人们才能真正翻身做主人。


35.png


那是一个穷人要靠卖女儿,才能活得下去的时代。


宫里伺候太后的太监,还在作威作福,花钱买乡下人的女儿当老婆。


36.png


人贩子混得风生水起,生意络绎不绝。


而周旋在这所有人之间的茶馆老板王利发,则是一个八面玲珑,圆滑周到的人。


37.gif


他不懂什么变法、革新,只知道「伸手不打笑脸人」。


甭管见了谁,多请安,多说好话,总是没错。


他相信,只要做个顺民,有个好人缘,不管到了什么时代,都有他一份生意可做。


38.png


可到了第二幕,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时代,他的茶馆就开始经营惨淡。


赵钱孙李乱打一气,谁都不讲理。


打来打去,苦的都是老百姓。


为了适应新时代,王利发积极改良,把茶馆换了装潢,一派新气象。


唯一不变的,是墙上「莫谈国事」的条子,越贴越多。


但没料到的是,还没开张,巡警、兵痞、特务就都跑来收一笔保护费。


39.png


本以为清政府腐败,没想到了民国,腐败是每况愈下。


王利发虽然心里不快活,但他的生存法则,还是乖乖做顺民,花钱买平安。


不管谁来敲诈,他都要掏一笔钱,打好关系。


40.png


到了新时代,每个人也都换了新活法。


因为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就坐了一年牢的常四爷,出来之后,参加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


可大清国到底还是亡了。


他开始做起了小买卖。


他相信凭自己的力气,不管到了什么时代,总有一口饭吃,不至于活不下去。


41.png


而当年给清朝当特务的人,如今摇身一变,当起了军阀的特务。


总之,谁给饭吃,他们就给谁跑腿。


揭发告密这样的「脏活」,帮谁干不是干呢?


讽刺的是,论到了什么时代这些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都是混得最好的那一批人。


42.png


到了第三幕,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了抗战胜利。


可那些接收大员,进了北京,横行霸道,一点不让日本兵。


裕泰茶馆的生意也更加萧条。


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越贴越多,字越来越大。


最后,到了耄耋之年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在茶馆重聚。


本以为自食其力,到哪儿都饿不死的常四爷,却越来越穷......


43.png


他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门好打抱不平。


个人生活的困窘,他都不放在心里,只盼着国家能像个样。


可到了最后,日本人走了,国家却依旧混乱,他自己也落得连棺材都买不起。


他欲哭无泪,只能哀叹一声:


「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呢?」


44.jpg


秦二爷搞了一辈子实业,没想到日本人走了,自己的工厂却被政府征收。


如果好好经营也就罢了,最后却全被当废铜烂铁卖了。


一生为了救国费尽心力,最后落得什么也不剩,他也只能意冷心灰地感叹:


「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就得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就是千万别做好事。」


45.png


茶馆老板王利发,做了一辈子顺民,见到谁都鞠躬、请安、作揖。


可到头来,生意做不下去不说,连茶馆都即将要被人霸占。


一辈子没发过脾气的王利发,怎么也想不明白:


「我想尽了办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没干过缺德的事,我得罪谁了?」


「可那帮狗男女们活得有滋有味,怎么就不准我吃窝窝头呢?」


46.png


《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先后有七十多人,要完整叙述他们的故事是不可能的。


但从三位主角的经历中,我们却可悲地发现:


不论是做顺民,还是自食其力,或是发奋图强,最后都行不通。


他们终其一生,盼望的,就是谁都讲道理,谁也别欺负谁。


可最后,却发现那些有原则,有底线,老实善良的人,一个个不是饿死,就是穷死。


那些没原则,没底线,恃强凌弱的人,却活得有滋有味。


47.png


电影里,做人贩子的,混得风生水起,还勾结官员,打算霸占王利发的茶馆,做贩卖妇女的生意。


专做告密、背叛之事的特务,永远都不愁找不到差事。


可像常四爷、秦二爷、王利发这样的老实人,却一个个落得穷困潦倒。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好人普遍得不到好报的时候,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茶馆》讲的是一个世纪以前的故事,但今天的我们看来,却仍然能产生许多共鸣。


这或许正是经典的魅力。


48.png


在这部电影中,王利发的扮演者于是之贡献了出神入化的表演。


每次他站在茶客面前,还没开口讲话,那站姿,那手势,那表情,就把一个圆滑、精明的茶馆老板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49.png

更厉害的是,他的神态、表情,完全表现出三个不同时期的王利发不同心理状态:

从年轻时的春风得意,到中年时的痛苦挣扎,再到老年的心灰意冷。

50.png

除了演员的精彩表演,最大的功劳,当然还是属于创作者老舍。

在这部短短的话剧中,前后出场的人物,有名有姓的,就多达近50个

出场时间短的,前后不过三四句台词。

但每个人物都显得立体、饱满。

太监就像太监,人贩子就像人贩子。

实业家说的就该是实业家的话,茶馆老板说的话,就像是茶馆老板说的。

老舍一生不懂政治,但最亲近平民,他的作品,总是写出最底层人民的艰难困苦。

51.jpg

从《骆驼祥子》到《茶馆》,那些平凡、善良的老实人,总是好人得不到好报。

他总盼望着,在一个新的社会,人人都讲道理,谁也不欺负谁。

不管穷人、富人,都能活得有尊严。

可惜,这样的理想,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1966年,写出《茶馆》之后仅仅十年,老舍在「十年浩劫」中,就受尽折磨。

他被「革命小将」们当作「反动学术权威」游行批斗,又是挂牌子,又是下跪,谁看他不顺眼,就上去拳打脚踢一顿。

终于,不堪羞辱的老舍,在一个早晨,独自出门,投湖自尽......

发表于 2021-6-24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总盼望着,在一个新的社会,人人都讲道理,谁也不欺负谁。

不管穷人、富人,都能活得有尊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6 02:06 PM , Processed in 0.0500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