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休闲时尚] 这个全国不足50人的行业,她做到了天花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5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全国不足50人的行业,她做到了天花板

Screenshot 2025-08-04 at 8.09.33 PM.png

赵瑾雅,玻璃艺术家,

十几年在超1000℃的炉温前,

与玻璃对话、相处。

而今,

她的作品已在英、美、德、意等地展出,

也被写进论文中,

作为研究玻璃艺术的文献材料。

2017年,年仅23岁的她,

在捷克领取国际玻璃奖项“李宾斯基”奖,

成为该奖第一位中国获奖者。

23.gif
赵瑾雅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个展《几近触及》

七月,一条在赵瑾雅的深圳个展现场

第二次见到她。

以下是赵瑾雅的讲述,

她与玻璃、身体、自然之间关系的故事。

编辑:俞书涵
责编:鲁雨涵
IMG_8624.JPG
25.jpg
赵瑾雅部分作品

最初接触玻璃,是2014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读本科的时候,在杭州偶然看了一场国际玻璃艺术展。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玻璃作为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马上被它晶莹剔透、形式多样的质地所震撼了,这一“尝试”就延续到了今天。

26.gif

今年我会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毕业,这次展览的作品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涵盖了我从2022年到今年的作品。

金属(不锈钢)与玻璃的结合是我近期关注的一个重点。我觉得这两种材料之间沟通特别顺畅,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语言,在一个作品中呈现时,会形成一种特别平衡、舒服的状态。

IMG_8627.PNG

作品《沉入之物》

27.gif

比如说我目前为止做过最大的一件作品《沉入之物》,金属部分的肌理也像我的玻璃作品一样,有磨砂的质感,并打磨出比较细腻的光泽。我想表达各种各样的因素,在我们的身体之内,或者是在我们周边一点一点下沉、聚拢的这么一个状态。

IMG_8629.PNG

作品《一场内在对抗后的瞬间》

29.gif

《一场内在对抗后的瞬间》这件作品呈现的是一种从身体内部迸发出来的力量,一种反抗与挣脱的过程。

它的造型像是一只手、一个拳头,每一部分都是单独制作、再拼接而成,最后形成一种集中的张力,仿佛身体突破了界限,向外释放。

三十岁之后,我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更关注女性群体,听见了更多不一样的声音,也开始思考个体如何在与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中产生对抗或突破。这些内在的力量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在某些时刻,它才会被真正地意识到。

IMG_8631.PNG

作品《所归之处》

31.gif

墙上的几件作品:《所归之处》《身体之间的支撑关系》和《思维进入空间的路径》,我想用金属将一些抽象的“元素”实体化,包括大脑中未被言语化的情绪、回路,以及对宇宙的联想。

我在金属上面叠加玻璃粉,层层筛洒,让肌理自然形成。有些落在作品表面,保留下静止后的痕迹,就像某种能量沉淀留下的轨迹。

IMG_8633.PNG
33.jpg
金属和玻璃的连接

我希望金属和玻璃之间不是简单拼接,而是彼此紧密贴合,或者说能感受到一种挤压、对抗的感觉。所以我一开始先做了一个石膏模具,把我想要的金属形状先在石膏里“雕”出来。然后把这个模具固定在吹制台上,把玻璃直接吹到石膏上面,让它自然产生一点形变,去“贴”住那个形状。

玻璃做完、冷加工处理完之后,我会把它们送到合作的金属工厂,再根据玻璃的形态来定制金属部分。这一步其实挺复杂的,因为玻璃已经定型了,金属得一遍遍调整,去贴合它的每一个弯曲、每一点张力。

我们还会在金属上做一些处理,比如褶皱、包裹感,尽量让它和玻璃贴合得自然一点,不那么生硬。

难点其实还有在吹制的时候——因为是高温状态,很多判断都得当下做。我得预判什么时候加颜色、吹到什么程度、形状是不是对了,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往某个方向发展。整个过程其实是我一边想象成品,一边快速做决定,是一种和材料之间的配合。

IMG_8636.PNG

作品《花影》

观众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也会让我非常惊喜。有小朋友说《花影》像《小王子》中的那朵玻璃罩里的玫瑰,也有成年人说,他从《所归之处》这件作品中感受到宇宙在分解与变化时的压力与扭曲。

一位做古董的朋友,说《身体之间的支撑关系 》这件作品让他感受到佛的存在,也有一位母亲说在《沉入之物》上看见了母女关系。

这些反馈本身就构成了作品的一部分。我始终认为,观者的存在让作品变得完整。他们的回应、他们从作品中产生的思考与情绪回响,都在不断充实、延展我原本的表达。

包括会有很多学生看到我的作品,然后把它作为他们想要学习这个专业的理由,或者是发展的方向。我很开心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我的作品,知道有玻璃这么一个媒介,有一群人在用这个材料做着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家的认知。

IMG_8638.JPG
IMG_8639.PNG

赵瑾雅自己的工作室一隅

自然环境对我的创作来说,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源头。

我从小在长春长大,北方城市,冬天会下很大的雪,夏天美好而短暂。

大学的时候,我考到中国美术学院,全家也搬到杭州生活。北方天气对于人性格的影响,就会比较直爽一点,到杭州之后,感觉周遭的人与事物多了几分温柔。

IMG_8640.PNG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被自然打动的人,也没有那么懂得如何去“欣赏”自然。但随着成长,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能真正被自然的某些细节打动了,甚至会因此影响整天的心情。

比如我还在伦敦读书时,如果清晨醒来发现是阴天、下雨,我的情绪也会低落不少。到今年年初在圣地亚哥做驻地艺术家,那里靠海,阳光明媚,节奏很不一样。有的艺术家早晨先去冲浪,才进工作室开始吹制。那种轻松的氛围对我影响也很深。

也是从这种身体与环境的直觉联系开始,我开始认真观察自然,也慢慢学会了重新理解它。后来,自然元素逐渐出现在我的作品中,成为其中的一种语言。

IMG_8641.PNG

赵瑾雅创作手稿

我在景德镇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坐落在景德镇的一座山里,被自然包围着,环境非常安静,让我可以更安心、更自由地创作。对我而言,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在这里,我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也不用急着寻找灵感。

就像伍尔夫说的,一个女性创作者需要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我很认同,稳定、真实的物理空间,对创作来说意义重大。

IMG_8642.PNG

作品手稿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手边总会带着一本本子,不停地记录、涂画。进入创作阶段后,我依然会从最抽象的草图开始,一点点地推演。

当我觉得某个形态在视觉上比较平衡,或者它开始承载我想表达的东西时,我就会把它转化为一张1:1的图纸,连颜色和细节都会尽量还原。完成后,我会把图纸贴在垂直的工作室墙上,和合作的团队一起讨论:我们要从哪里开始?这次的逻辑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生活的地方、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节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创作,而我也乐于将这些体验转化为作品中的灵感。

IMG_8643.JPG

我做玻璃创作到现在也有十几年了,会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说实话,玻璃专业坚持下来真的蛮难的,在国内,很大的困境在于你毕业了之后,很难找到相关方向的就业。可能跟我的性格也很有关系,我就是从来没有想过会不做这件事。

我总觉得还有可以突破的空间,所以也就没怎么去算过时间——是一年、两年,还是更久。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过程,不是那种要咬牙坚持的事,而是一点一点慢慢地,就这样做下来了。

但真正让我走下去的,可能不是玻璃这个材料本身,而是我在和它相处、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它可以承载和表达我脑子里想要呈现的那些感觉和语言。

玻璃吹制本身就是一个很“活”的过程,经常会给你惊喜。有时候一个东西做出来效果不尽如人意,但你知道它还有余地:可以再吹一次、再调整、再塑形,它可能就往另一个方向发展,慢慢变成一个你满意、甚至觉得理想的作品。

IMG_8646.PNG

工作室“失败”作品部件展示架

所以我经常会把那些“成了”或者“没成”的作品都留着。我觉得它们都是有潜力的,也许某一天,它们会变成另一件作品的一部分,或者忽然就激发出一个新的想法。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再“活”过来。

所谓“失败的作品”其实也不是真的失败。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它都已经来了,就把它留下。可能它在当下无法完全表达我想说的东西,但并不代表它就没有意义。它仍然是那个时间点的产物,它该在的地方就是在那儿。

也许某个作品我五六年都没碰,但有一天再看到它,会突然觉得:它现在好像有了新的价值。

IMG_8647.PNG

其实校方艺术中心负责人在邀请我过来做展的时候,他们最大的一个担心就是玻璃要是碎了怎么办?他们是很负责任的,买了全额的保险,也很担心这些作品的存在性的问题。

我就说我可太能接受这个问题了。毕竟我跟这么脆弱的一个材料长期打交道,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可能早就崩溃了。

像我今年2月份美国的一个驻地,我们当时做了一个特别完整的作品,我也很满意,但是在最后要把它放进保温炉的一瞬间师傅没有接住,眼看着这整一件作品从他手指间流出来,滑落,摔在了地上。当时他也很懵,他说我怎么就没有接住它,我的指尖都感受到了这个作品的重量了。

那瞬间大家可能都会觉得我会不开心或者崩溃,其实真的没有。生活中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随心地发展,我可以接受作品失败,可以接受中间的坎坷和挫折。

我一直在说玻璃其实有性格的,在跟它接触的过程中,我的性格肯定也会有一些改变。玻璃不是给爱哭的人准备的。需要有比较强大的内心,才能接受得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失败。

部分素材由赵瑾雅提供

照片摄影师何俊杰

视频陈宇Coset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6 01:55 PM , Processed in 0.0534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