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动物世界] 断崖式降温后,来不及南飞的燕子冻死在北方深秋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26 05: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断崖式降温后,来不及南飞的燕子冻死在北方深秋里

Screenshot 2025-10-26 at 5.07.15 PM.png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气候变化正悄然扰乱着鸟类的迁徙节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宇告诉本刊,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一方面导致全球变暖,另一方面也使陆地区域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上升。这使得“燕子滞留北方”这样类似的情形可能变得频繁,会进一步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风险。


记者|曹年润

编辑|王珊

滞留的燕子

10月18日,吉林辽源,49岁的张卫东开车路过椅山水库大坝的一段公路时,看到一群小鸟静静地停留在路上,数量没有一百只也有几十只。起初他以为是麻雀,靠近点发现它们“背上很黑”,是燕子,它们“看上去很冷,缩成一团”。他把车速控制得很低,慢慢往前挪,燕子们躲得也很慢,车到跟前才知道挪一下,或飞走一小段距离。那几天,辽源白天的温度只有四五度,他猜测,燕子们之所以在这里聚集,是因为路面经过阳光的照射,更温暖一些。张卫东很心疼,“这个季节应该没有虫子了,它们没有食物,不被冻死也会被饿死。感觉它们已经处于生命的最边缘了。”

IMG_3002.JPG
滞留的燕子(受访者供图)

这是张卫东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告诉本刊,每年一到春天河水开化,北方的农村房前屋后都会飞来很多燕子筑巢,到秋天降温时飞走,“原本这个季节应该看不着燕子了。”后来他上网搜,看到很多东北人都拍到滞留的燕子。其实早在十多天前,远在900公里之外的北京,观鸟爱好者杨帆也在百望山看到数十只家燕在山顶附近盘旋,很是替它们着急。当时北京的气温最低已经到10度左右。根据杨帆的观察,今年的家燕和金腰燕大部分在9月上旬就已经飞走了。等再看到东北燕子滞留死亡的新闻,杨帆感到很是惊讶。过去他也观察到过迁徙异常的现象,但“这批滞留的数量太大了”。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南方。湖北武汉的吴悦长期做燕子救助,10月21日,她在上班路上经过墨水湖,远远看到有一两只金腰燕在湖边贴近地面的位置飞行。吴悦告诉本刊,墨水湖是武汉市内的一个湖泊,湖面大而宽阔,湖面上有很多蚊子、蜻蜓等飞虫,适合燕子捕食,以往她救助的不少燕子都在那里放飞。她是从飞行的姿势判断那是燕子的,但远距离看小鸟并不清晰,起初她还不敢确信,“根据武汉观鸟的数据,武汉的金腰燕最晚在九月中旬就南迁完毕了。”凑近看更令她惊讶,好几十只金腰燕在湖面上飞行。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宇长期研究鸟类繁殖和迁徙行为策略,自2019年起为“全国燕和雨燕调查与保护”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他告诉本刊,金腰燕和家燕在形态上有一些分别,最明显的是金腰燕腰上具有棕栗色的横带斑,正是其名字中“金腰”的由来。与一些抗寒能力较强的鸟类相比,燕子的体羽并不厚实,因此抵御寒冷的能力较弱。春季迁徙时,家燕向北迁徙所抵达的范围通常与14℃等温线同步,而金腰燕则会更晚一些。

IMG_3003.JPG
《迁徙的鸟》剧照

那时武汉的气温只有十度左右,寒风凛冽,湖面被风吹出万千褶皱,吴悦冷得“想穿袄子”。吴悦说,去年武汉观鸟观测到少量家燕没有迁徙,留在武汉过冬,甚至有繁殖,但从未在武汉的冬天见过金腰燕。看着湖面上这些在呼啸的风声中飞行的燕子,吴悦想到家里救助的金腰燕,室温18度左右就已经冷得发抖,“野生的金腰燕虽然体质可能更强一点,但这么冷的天,飞虫又会变少,会特别难熬。”她又想到这几天热搜上在东北滞留的燕子冻死不少,更加揪心,“如果留在武汉,对它们来说大概率也是死路一条。”

刘宇告诉本刊,在不同的地区,燕子到达和离开繁殖地的日期不同,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四川南充,家燕每年2月中旬迁入、9月中旬离开;金腰燕2月底至3月初迁入,9月中旬离开。在长白山地区,家燕5月初迁来,9月末10月初迁离,有的甚至迟至10月末才迁走;金腰燕5月初至5月中旬迁来,10月末至11月初迁走。2020—2022年,刘宇的团队在中国辽宁盘锦对家燕迁徙的研究发现,盘锦的家燕一般是在9月底至10月初迁走。他们还出乎意料地发现,中国境内的燕子存在地理位置越靠北,秋季迁徙开始时间越晚的趋势。刘宇说,实际上10月中旬中国北方地区燕子仍然处于迁徙期内,属于迁徙末期。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文洪长期从事环境变化对鸟类生活史特征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的研究,他告诉本刊,影响燕子迁徙时机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日照、气温、食物和内部的遗传机制。十月中下旬,东北遭遇“断崖式降温”,气温一下子从十几度降到零度以下,打乱了燕子迁徙的节律。燕子的越冬地远在非洲、东南亚等南半球地区,长途飞行需要储备很多能量,要通过食物来获取。它们以飞虫为食,降温会导致它们的食物大量地休眠或死亡,进而使它们因为能量不足而无法开始迁徙。另外,极端天气也有可能导致燕子迁徙的导航系统受到干扰。

IMG_3004.JPG
北京雨燕的飞行路径(图源:北京科技中心)

刘宇补充,低温天气能够延迟、中止燕子迁徙,迫使其偏离正常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迁徙失败。他介绍,燕子的迁徙活动通常在温度较高时更为活跃,当温度降低时,燕子活动能力随之降低,难以正常迁徙。在寒冷的天气里,燕子会寻求温度更高的停歇地,也会集群栖息以保持温暖——它们会拥挤地排成一列,甚至一只叠一只地聚集于燕巢、树洞等能够避风保暖的地方。在天气极度恶劣的情况下,燕子可能再也无法恢复活动而死亡。此外,迁徙末期很多燕子是当年出生的幼鸟,出巢时间较晚,既有可能尚未积累足够的脂肪和能量,也缺乏迁徙的经验。

刘宇说,气温的突然下降导致燕子受困这一自然现象时有发生。例如2022年10月10日,大连北部突然大幅度降温,有200余只家燕滞留大连,飞入普兰店一家企业的职工宿舍,是一次典型的大规模滞留。国外也有类似事件。邓文洪看到过报道,2019年春季,一股反季节寒流袭击欧洲西部,导致上千只燕子因为缺乏食物而死亡。202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暴风雪致几千只蜂鸟死亡。邓文洪告诉本刊,在大自然中,极端气候或者其他干扰事件导致一个物种死亡几百只甚至上千只,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的淘汰机制。“今年虽然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燕子滞留的现象,但滞留的数量和燕子种群的总体数量相比仍然是少的。短期、局部的极端天气造成的死亡,对于一个族群来说也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中的鸟类

“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在不断升高。”刘宇担心,这会进一步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风险。“如果滞留和死亡的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对燕子种群的密度有可能产生影响。2019年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的研究发现,在美洲地区,过去的50年间,燕子的种群数量下降了将近1/3。我们国内的老百姓也有感觉,燕子的数量在变得越来越少。当减少的数量没有达到一个阈值的时候,我们尚未发现其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我们不知道这个阈值什么时候会来到。”

IMG_3005.JPG
《迁徙的鸟》剧照

邓文洪告诉本刊,如果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可能扰乱物候的规律,比如食物链断裂可能导致雏鸟缺少食物,而被饿死。而且,燕子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对环境中虫子的数量起到调控作用,如果燕子数量大幅减少,可能导致昆虫灾害。候鸟的迁徙规律和留鸟的繁殖规律也会受到影响,也可能导致栖息地的变化,比如长期的干旱可能造成森林火灾,毁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气候的持续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海鸟或水鸟的栖息地。还有可能带来生理上的改变,例如野生动物的耐热性和耐寒性、体内的新陈代谢、蛋白质合成会受到影响。此外,长期的、频繁的极端气候也可能会使物种衰退,或者分布模式发生变化。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王文娟关注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文节律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及鸟类生存的影响,她告诉本刊,生态适应能力比较弱的物种特别容易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而濒危。她在鄱阳湖研究的大型水鸟白额雁,是一种冬候鸟,在北极苔原带繁殖,估计全球种群数量为16000–27000只,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对苔草的依赖性比较高,2022年,长江中下游流域遭遇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导致苔草减少,她们观察到,当年的11月至次年二三月份,由于脂肪积累减少,白额雁越来越瘦。王文娟说,这有可能导致它们的死亡。到冬天没有积累足够的脂肪,它们就无法顺利北迁,身体较弱的也无法顺利繁殖。

邓文洪说,“截至目前,极端气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偶发事件,但大趋势是全球变暖。”

IMG_3006.JPG
《梦与鸟飞翔》剧照

王文娟告诉本刊,全球变暖对鸟类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鸟类分布区的北扩,有些鸟留在北方越冬,或者说有些鸟的分布往北扩,往高海拔移动。二是物候的提前,比如迁徙时间的提前。有研究显示,中国北方的燕子,每年到达的时间在不断提前。

王文娟也发现,随着“暖冬”频繁,在北方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最近四五年,在东北有成百上千只灰鹤越冬,过去它们一般都是在鄱阳湖越冬。“因为温度没有降低到令它们需要往南迁飞的程度。它们一般是在感觉到北方降温,冰冻后没有食物,它们无法活动后,才往南迁。”另一个例子是,2022年1月,温度比较高,山东黄河三角洲记录到越冬白鹤625只,数量超过白鹤种群数量的10%,而以往研究认为,95%以上的白鹤都在鄱阳湖越冬。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副教授贾亦飞在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观察:白枕鹤在蒙古高原繁殖,在鄱阳湖越冬,以前它们中途停歇的地点主要是渤海湾,现在中途停歇的地点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边的闪电河流域为主,纬度往北了一些。

在王文娟看来,这些鸟类迁徙规律的改变,是鸟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迁徙是非常耗能的过程,死亡率很高。如果不迁徙就能获得食物,它们就会选择更加不耗能的方式。但这也有可能让它们遇到更多的天敌,本地的食物链结构——竞争者、捕食者关系都有可能发生改变。”贾亦飞觉得,人对自然的改造也在影响鸟类的迁徙规律——过去15年,燕山北部锡林郭勒盟的地方农业发展特别快,随着农业技术和无霜期变长,那里出现了很多农田,使白枕鹤有了可以停歇的环境。而渤海湾的城市化迅速,对它们栖息地的破坏相对严重,使它们暂停的地点北移。“种族内部有优胜劣汰的机制,环境总是在变化,在目前的环境下,野生动物不适应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其实很生存。”

IMG_3007.JPG
东北滞留的燕子(图源:微博视频截图)

东北燕子滞留登上热搜后,引发网友大量的关心。许多人留言说希望救助燕子,提出的方案包括临时的收容和喂养,甚至租大巴车把燕子送往南方。但多位专家告诉本刊,救助的难度很大,对救助人员的水平要求较高,最好的做法是求助林业部门的专业人员。普通人能做的是临时提供挡风避雨的地点,喂面包虫等应急食物。其实,人类很难去干预鸟的“命运”,“保护生态系统,更加根本的是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王文娟说。

(文中张卫东、吴悦、杨帆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27 04:00 PM , Processed in 0.0563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