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生物学家福冈伸一认为,所有生命不断在分解与合成,处于周而复始的“动态平衡”当中。日本的熊害,也许正是原有平衡被打破后的震动。气候的异常、乡村的空心化、城市的扩张,让熊与人被迫重新划定彼此的领地。
对人类而言,真正的课题也许不是如何驱赶熊,而是如何在这片被打扰的土地上,重新适应自然的新秩序,找到山林与城市之间共存的平衡。
在日本旅行,不少人都见过红色的“熊出没注意”标志。过去它像风景的一部分,如今却让人心头一紧。这抹亮眼的红色,意味着也许就在一个多小时前,这里真的有熊路过。
今年秋天,日本全国“熊出没”事件暴增。野生熊只闯进便利店、跑上机场跑道、爬入民宅不肯离开。截至10月底,今年已有12人死于熊袭,170多人受伤,创下自2006年有统计以来的新高。
游人熟悉的京都、札幌、白川乡、轻井泽,甚至东京近郊,都有人目击野熊。警方、猎人、地方官员疲于奔命,有地方政府甚至考虑请求自卫队支援。在中国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发帖:“订了北海道温泉酒店,现在有点慌。”
冬季正是北海道民宿大量接客的时候。(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今年熊的存在感格外强烈?谁给它们这么大的胆,跑到人多聚集的地方?想要去日本看枫叶、泡温泉的朋友,还能安心出行吗?
10月25日和26日,京都警方连续接到至少5起“熊出没”的民众报告。其中一个地点离热门的岚山竹林小路,仅有15分钟的步行距离。警方呼吁游客提高警惕。野熊,不知何时会现身。
10月初,世界文化遗产白川乡合掌造村落,发生了罕见的熊袭击事件。“整个事件可能就一分钟。”目击者小小向新周刊九行记者忆述当时情景。
群山环绕着传统的合掌造村落。(图/视觉中国)
10月5日早上8点左右,小小抵达岐阜县白川村,当时店铺尚未开门。当她沉浸于山间的静谧时,公交站附近的树丛窜出一个黑影,扑向一名西班牙游客,对方右臂被抓伤。小小这才意识到,自己离一只野生熊,仅20米左右。
“谁想到在景区会遇到熊,都还没有进到山里。”小小说道。不到一小时,通往山间展望台的步道被临时封闭,路口挂上“熊出没”警示牌。到10点左右,一车车游客陆续抵达,村子重新热闹起来,只是稻田边比平日多了几位警察和猎人。
白川乡官方统计,自今年春季以来已接获近百宗熊目击通报,是往年同期的三倍。为安全起见,当地取消了一连四天的红叶点灯活动。那是摄影爱好者期待的梦幻秋景。
10月26日,日本岐阜县白川村,竖着一块熊出没警示牌。(图/视觉中国)
比起中部的白川乡,日本东北部的情况更严重。岩手县半个月内发生了3起致命熊袭事件。一名露天温泉员工在清扫户外设施时,被熊拖至山边后丧命。
十月本是赏枫旺季,如今当地的旅馆生意受到重创。即使离事发温泉有20多分钟的山路车程,夏油高原温泉乡的旅馆住宿订单仍被大量取消,单日客流量锐减九成。
岩手县西侧的秋田县,可谓“熊灾”最重之地。截至10月底,当地已有52人受伤,两人死亡。一只熊伤人后入民宅内,整整待了24小时。警方和猎人用米糠和蜂蜜引诱,也没成功将其捕获。秋田县地方官员直言,随着熊袭击事件暴增,地方政府已到极限,呼吁出动自卫队支援。
10月20日,秋田县JR汤泽站附近,一只熊连伤4人后逃入一处民宅,被警察包围。(图/视觉中国)
众所周知,北海道有熊。但今年,札幌这样的大城市边缘出现了熊的踪迹。仅是10月,市政府接获熊出没报告超过120件,是往年的五倍。有人在公园遛狗被熊抓伤,有熊闯入住宅区采核桃,警方不得不“紧急射杀”。
跟本州岛常见的亚洲熊不同,北海道住着的棕熊体型更大,攻击力更强。棕熊最大的个头可超过400公斤,奔跑时速可达60公里。一旦发动攻击,人类难以靠双脚逃脱。
尽管如此,在札幌旅居两年的Alex告诉新周刊九行记者,他不太担心,因为“出没的地方多在西区、南区,离市中心十多公里,那边人少,不是商业区或旅游区” 。另一位年初刚搬过去的余女士则保持警觉,她说:“我家附近一个大公园发现过熊脚印,现在我再也不敢带孩子过去。”
比起秋季赏枫地图,目前日本最火的应该是“熊出没地图”。有人戏称:“除了熊本县没熊,日本哪里都有熊。” 这句话并非夸张。
日本媒体制作的熊出没地图。(图/朝日新闻)
专家分析,熊进城的直接原因是——饿。
入秋后,熊要靠大量进食橡实,积蓄脂肪准备冬眠。那只袭击温泉清洁工的野熊被击毙后,专家发现熊身的脂肪很少,压根不像准备好过冬的样子。
跟动画片里的龙猫一样,熊秋季最爱的口粮是高热量的橡子类食物。橡子是山毛榉科树木果实的总称,包括村庄附近的枹栎、麻栎、栗树,以及高山上的山毛榉和水楢。
龙猫把橡子送给姊妹俩。(图/《龙猫》)
今年秋天,熊的“粮仓”空了。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日本今年夏季出现极端高温和干旱。东北的山毛榉、中部地区的水栎和水楢,这些口粮树都结不出像样的果实,普遍歉收。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下属的森林综合研究所的调查,橡子是丰收还是歉收,与黑熊出没的频繁程度有关。当山里的橡实歉收,地位较高的大型熊会从深山出来,下到靠近人类聚居区的浅山觅食,而原本在浅山带娃的母熊就会被逼入人多嘈杂的市区觅食。
熊天生紧张多疑。在人类的街区里,没有茂密树木的遮掩,更容易激动。与人类相遇的瞬间,不知人世凶险的熊崽和神经紧绷的母熊都有可能猛然发起攻击。
北海道知床半岛上的棕熊一家。(图/视觉中国)
除了气候变化逼着熊“通勤”,日本的人口结构也在“助推”熊出没。几十年来,年轻人离开乡村,老人也陆续去世。像秋田、岩手、青森这些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县,恰恰成为熊最活跃的地区。
过去,为了烧炭,人们会定期砍伐村边的枹栎、麻栎等树木。如今,人都搬走了,村落附近的杂树林由于无人管理,迅速生长。柿子、栗子和苹果等果实挂在枝头,无人去摘。深山里的橡子歉收,村庄附近的果实却正当时。
曾经村庄里的田野、果园是熊和城市之间的“缓冲地带”。现在农地荒废,“缓冲带”失守,熊进人退,甚至去向大都市。
这些“新生代熊”没那么怕人类。它们明目张胆地爬到柿子树上吃水果,闯入住宅掠食佛龛前的供品,还会走自动门进出超市、写字楼。据统计,今年4月至10月22日,有114宗熊袭击事件发生在街道、农地旁等住宅集中的区域,占整体比例的66%。
几只狸猫努力模仿人类。(图/《百变狸猫》)
就像宫崎骏的动画里,狸猫训练幻术混进人类世界。如今熊也学习着在山野、村庄和城市之间干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