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妖的呼唤》《钢铁部队》《体能之巅》这类竞技性节目,在收视率和节目声量上一向表现不俗。参赛者所展现的清晰的肌肉线条、暴突的皮下血管,令人血脉偾张。但人们对这类节目的痴迷,似乎不能简单地用“爱看肌肉”这种浅层的视觉享受来概括。
“历史成型于人体。”“人类的肉体既是矛,也是盾,是生存的手段。”节目甫开场时,出现了这样的旁白。
第一个比赛项目是“领土争夺”:在沙地之上,每个平台象征一块领土,在规定时间内,占领一个平台的参赛队队员人数最多,即为胜队。
在没有办法使用工具的“原始社会”,身体,就是最好的武器。
(图/《体能之巅》第三季)
为了占据有利位置,印尼队队员在倒计时前几十秒并肩快速撞向平台上的其他队伍;格斗和摔跤选手用上了各自的锁技、抱摔,在沙地上倒地纠缠;韩国队的尹诚彬更是直接将日本游泳运动员从地上扛起,移去远离平台的位置。
参赛者的所有举动,都出于竞争的目的,由此挑动观众的神经。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光是为了争夺挑选对手的机会,日韩两队就展开了数次高强度角逐。在第五次打平后,节目组只能修改规则,规定离开平台的选手不得再返回。最后,日本队采取战略,让摔跤手尾崎野乃香和韩国队另一名女性选手留在场上进行一对一对决,才赢得胜利。
(图/《体能之巅》第三季)
从《体能之巅》的赛制设置来看,节目组可谓深谙观众的好奇心理——悬念给多了,观众可能会失去耐心;悬念给少了,节目就失去了吸引力。此外,《体能之巅》吸引观众的一大原因,在于其比赛内容的丰富程度。
在第二轮比赛中,参赛队两两竞争,要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克服障碍,搬运重物。最终,搬运物品总重量更大的队伍获胜。
除了绝对性的力量,速度、耐力和协作能力也成了区分参赛者强弱的重要因素。
(图/《体能之巅》第三季)
而在第三轮比赛中,既有没有时间限制的单人悬挂项目,也有需要双人合作的跨栏障碍项目。
限时的竞速主打刺激感,而不限时的比赛,则把参赛者和观众的煎熬感拉到极致。
(图/《体能之巅》第三季)
熟悉《体能之巅》前两季的观众,会发现在目前播出的这三季节目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类似的比赛项目。例如第三季的单人悬挂,在第一季决赛时曾以绳索悬挂比赛的形式出现;这一季以轮船遇难为背景的搬运重物比赛,同样能从第二季中找到类似的影子。
即便如此,观众仍然觉得常看常新。
(图/《体能之巅》第三季)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想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力。然而,且不论天赋各有不同,投入健身和运动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对于每天被老板和KPI折磨得体无完肤、上下班通勤路上被挤成沙丁鱼罐头的996打工人来说,能量告急是常态,如果硬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锻炼,那可能就直接“活人微死”了。于是,观看体能类竞技真人秀,就成了一种理想化的投射。
在观看中,人们想象自己成为赛场上所向披靡的胜者——只不过,生活的重担暂时阻碍了自己走上强者之路而已。
文明社会讲求礼仪、谦让,久而久之,或多或少压抑了人们的本性。而在体能竞技类节目里,竞争和冲突变成了规则体系之下的合法释放。比赛中,明显的身体冲撞、对抗显得稀松平常。
面对同样强劲的对手,《体能之巅》的参赛者并不忌惮于展现自信,话里话外都写着:我知道Ta强,但我更强。
(图/《体能之巅》第三季)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谨慎表达的自我肯定,在这档崇尚力量和对抗的节目中显得再自然不过。
在这里,没有人情世故,人们只认强者——“我”不用考虑你是谁的儿子或女儿,也不用考虑你的职级是否在我之上,更不用考虑你在圈子内有多大的影响力,赛场上只有身体上的强弱之分,而没有其他形式的等级划分。不避讳身体的对抗,也毫不掩饰对胜利的渴望,这种直白的爽感,使之成为社会情绪的某种出口。
(图/《体能之巅》第三季)
这是光明正大的“费厄泼赖”(fair play),你无须担心对手会不悦、不适。退一步说,对方不适又如何呢?在讲求竞争的赛事中,想赢实在太正常了。
在被人情、血缘、地缘等条条框框束缚的东亚社会,以《体能之巅》为代表的竞技类体育真人秀“杀”出了一条血路。人们不再需要扮演谦逊的样貌,戴上亲和的面具,反而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观众也被选手的奋力拼搏点燃起斗志,并依稀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在人生这个赛场上,面对大大小小的竞争,没有人真的不想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