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2014/06/27 17:18:35 傅峙峰 在 全球经济低迷且复苏缓慢,通胀又远远未到的大环境里,有色金属板块似乎并没有传统认识上的看好理由。不过,近期一些金属价格走出了独立的升势,相关个股也初步启动,其中包括镍、锌、钛、钼和铼等。
这几个品种和相关个股的上涨理由不尽相同,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立的基本面原因,当然有些品种上涨的背后也隐藏着同一个大逻辑。
镍:全球供给的显著减少
镍业股是所有金属中启动最早也是涨势最强烈的品种。镍价和镍业股上涨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全球镍出口大国印尼启动了镍原矿出口禁令,需求端不大的变化和供给端剧烈的缩减 ,导致镍矿和初级加工品价格大幅上涨。
印尼在2013年提供了全球17%的镍矿供应,在全球红土镍矿中供应占比更是高达40%。
这第一波上涨主要是反映了供给收缩预期,在预期反应过后,如今镍价又开始逐步回落,但这不意味着镍价行情已经走到尽头。因为,镍矿供给减少的逻辑并没有被打破,并且预计会长期存在,之后支撑镍价上涨的因素将从预期转向库存的实际减少。
此外,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概率较高,如果这一预期兑现的话,印尼可能面临自然灾害,从而导致镍矿生产受阻产出下降。前两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镍价出现了一波显著的上涨。这次对镍业股影响如何有待观察,以为印尼本身就已经减少了原矿出口,再出现产出减少对镍价的边际影响减弱,不过也不排除股市中出现主题催化剂叠加的可能。
锌:库存的下降和产能的退出
锌是近期逐步被市场所关注的,国际锌价已在缓慢攀升中创下了去年5月价格见底以来的新高,从1811美元/吨处上涨至如今的2200美元/吨附近。
锌价上涨的逻辑主要是库存的减少和未来产能的逐步退出。全球经济低迷导致锌价弱势多年,这期间过剩的库存被消化是主旋律,全球库存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就在此时,锌的产能开始退出,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锌价长期低迷导致低品位矿山利润率较低,已经失去了经济效率,因此顺周期逐步缩减产能:其二是不少国际大矿储量自然减少资源接近耗净,这也限制了全球产能。
由于锌价回升至矿商有利可图的水平并增加产能的周期较长,未来一两年锌的供给不会有戏剧性的改善。根据多家研究机构的测算,今年锌的供需缺口已经出现,这会持续推动锌价上涨。
钛:中国军用需求预期增长
钛是一个在军工航天高端装备领域应用广泛的金属品种,但这几年一直处于周期底部,这是因为军用需求一般比较平稳,而民用领域进入门槛较低,在上一轮航空业大发展后产能急剧扩张,以至于现在民用领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至今未能改观。
与镍和锌不同,钛不存在供给方面的利好因素,需求总体上也未见改观,但军用需求出现了预期变化。国泰君安日前发布的一份首次覆盖宝钛股份的报告显示,“宝钛订单逐步复苏,预计2014年增长15%以上,约2200吨,毛利率30%以上,是公司当前利润的核心来源。”这部分需求主要来自中国的军工航天需求,这份报告调研结果与市场之前的预期相吻合。
本届中国政府多次表示要推动高端装备业升级,而军工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技术升级突破口,无论是航空航天还是海装航母,核心技术国产化和升级推动的需求增长,都会对钛之类的小金属产生需求拉动作用。而且,这种结构性的需求变化一般周期较长,市场如果能够充分意识到长周期产生,对股价会给予更高的估值。从宝钛的下游抚顺特钢股价走势近期表现可见,这一逻辑也开始被市场接受。
钼:概念炒作与需求预期共存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提振高端小金属需求,钼和钽等小金属是许多高端金属材料冶炼时必需的添加剂,因此钼也是中国强国战略下的受益品种。不过,近期两周钼业股的大涨倒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因为新兴材料石墨烯资源预期维持不了许多年的开采,而辉钼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材料,因此石墨烯板块和钼业板块出现了同步的上涨。
从钼的基本面看,国际钼价出现了大幅上涨,主要是钼的库存已经下降至近3年低位。中国国内钼价未没有类似的涨势,这是因为国外钢厂以氧化钼使用较多,而中国则多使用钼铁,环保要求的不同和需求品种的差异导致国内钼的供求关系没有国外那么乐观。
因此,钼这一波炒作以概念为主,基本面并不扎实,但中国强国战略的长周期逻辑值得关注。
铼:需求侧的强烈预期
铼是一种全球储量产量极少、价格极高,又是航空领域必需的小金属品种,飞机叶片所需的高温合金就需要添加铼。由于铼在自然界分布极散,生产瓶颈明显,因此全球年产量仅30吨左右,而且十分稳定。
供给侧的稳定意味着铼价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需求侧。就在日前,美国《航空周刊和空间技术》撰文指出,中国在航空领域的升级将从2015年起新增每年5吨的铼需求。随之而来的市场传闻是中国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询价。
对钛和铼的需求都来自于预期,这指向了中国强国战略和高端制造业升级对相关小金属需求的拉动。这个逻辑是可信并讲得通的。
现在热门的金属品种基本面各有千秋,但大致可分为来自于供给层面的收缩,以及来自于结构性需求的增长预期。供给层面的收缩加上市场预期,往往导致金属价格会有一波短期的猛烈的上涨,而需求层面的增长则会给价格带来缓慢但更持续的涨势。前者立竿见影更易验证,所以交易更应雷厉风行,后者预期验证需要时间,期间也可能反复,但周期往往更长。针对这两大类金属及个股,交易策略也应有所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