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2|回复: 1

《图说企业家》:“企业大王”刘鸿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04: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刘鸿生由一个从事十年买办生涯的商人,成为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经营领域遍布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创立了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民族企业集团。1956年公司合营时,是当时中国仅次于荣氏家族的最富有企业家。




2.jpg
因不愿做牧师辍学 21岁做起煤炭推销
刘鸿生1888年出生在上海,他的父亲在轮船招商局的一艘客船做总账房,因父亲早故,家道中落。刘鸿生早年受过私塾教育,13岁进入圣约翰中学学习,在19岁读大二那年因为不愿做牧师而被迫辍学。1909年,刘鸿生进入英商上海开平矿务局做“跑街”,主要是推销煤炭。




3.jpg
卖煤赚到第一桶金
刘鸿生在推销煤炭上颇有生意经:勤跑勤访,和老客户保持密切关系,千方百计和烧炉师傅们交朋友,博得好口碑;将统煤分类,分级出售,按质论价;摸清用户的用煤情况,千方百计按时送货;薄利多销,跌价竞销,挤走对手等等。随后开平公司在上海成立销售处,刘鸿生从跑街成为买办,之后生意越做越大,在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刘鸿生都设立了分销机构。一战期间,开滦煤销路大好,刘鸿生将煤炭从秦皇岛运到上海,在大约三年间赚到了一百多万两白银。




4.jpg
“既有救灾之名,又得实业家之利”
1920年,32岁的刘鸿生在煤炭营销上已掘得第一桶金,很想办一点工业。“那时候我还很年青,虽然口袋中的钞票很多,但我毕竟是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在短短的买办生涯中,使我感到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我觉得中国人之所以受气.是因为没有工业.没有科学。因此就想利用口袋中的现钞作点事。”那时河南省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觅待救济。在别人的建议下,他也准备搞点生产,收纳一批难民做工.让他们生产自救,使自己“既有救灾之名.又得实业家之利。”




5.jpg
办火柴厂 为了“报复”岳父
刘鸿生选择了办火柴厂,除了火柴厂投入少、风险小外,还有个私人原因:刘鸿生妻子叶素贞是燮昌火柴厂老板叶世恭的女儿,当初叶世恭嫌他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拒绝这门亲事,后来由于亲友的一再劝说和女儿的坚持,才勉强办成了婚事。当时年少气盛的刘鸿生曾对妻子说:“你等着瞧.总有一天.我要办起一家火柴厂.把他老头的燮昌厂打倒。”。后来刘鸿生确实把燮昌火柴厂吞并了。




6.jpg
高薪聘技术人才 改进质量打开销路
1920年.刘鸿生创设了鸿生火柴厂,当时长江流域的火柴厂不下十余家,供过于求,而且市面上充斥着日本和瑞典火柴,国产火柴在质量上无法与之抗衡。最初几年鸿生火柴厂接连亏损,刘鸿生不断追加资金维持。面对竞争,刘鸿生高薪聘请留美化学博士林天骥任总工程师,经近一年的试验,改进了安全火柴,提高了质量,并在销售价格上略低外资火柴,由此销路打开。加之1925年“五份”惨案后,全国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国产火柴获得了发展的机会。鸿生火柴厂扭亏为盈。




7.jpg
同业合并抵御外资 建立全国最大火柴公司
正当国产火柴业有良好转机之时,瑞典火荣公司卷土重来。在与外资竞争实力不足,与国内同业竞争又不堪亏损的形势下,刘鸿生首倡同业合并。上海两大火柴公司荧昌、中华首先接受刘鸿生倡仪,1930年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任总经理。此后刘鸿生采取收买、承租和合并其他火柴厂的办法来消灭竞争对手,进一步垄断市场。到1934年,大中华火柴公司共有七个火柴制造厂,约占华中地区火柴总产量的一半,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家火柴公司。



8.jpg
善于经营“关系” 结交政府和社会权贵
和政府、社会权贵的交往这更是刘氏企业的一个特色。抗战期间,刘鸿生为了获得蒋的经济支持,聘请和侍从室有密切关系的林玉声、方车等人在自己的企业里任职,并多次拜访招待侍从室主任陈布雷。虽然刘鸿生没有获得圣约翰的学位,但并不妨碍他结交他的学长——宋子文。刘鸿生的儿子刘念智在回忆录里说“在刘氏企业里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邀请一些有名望、有地位、有权势的名人来担任董事、董事长、顾问等职位,并致送优厚报酬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9.jpg
为了结交杜月笙委屈自己的儿子
刘鸿生想结交的人物中不仅有政府权贵,还有三教九流,其中就包括杜月笙。他曾经为了结交杜月笙,办好自己的中华码头公司,不惜让自己剑桥大学毕业的四儿子刘念智做杜家少爷的礼仪教师,从吐痰和吃西餐教起。这件事情,即使是他自己的儿子也觉得难以理解。“在上海资本家中他已经是数一数二的闻人。然而在十里洋场中,还得让杜月笙称王称霸。父亲和他称兄道弟曲意逢迎在我想来这是难以理解的。”




10.jpg
办实业上瘾
在他的儿子刘念智看来,办实业“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癖好”“办了轻工业、纺织工业、又办重工业;办了工业,又办码头、仓库、银行、保险等事业。”而刘鸿生自己则认为:“我相信所有的资本家都有这样一个癖好,那就是总希望一个企业变成两个,两个变成三个……我办企业获得成绩后,信心鼓舞着我又去投资了水泥业、毛纺织业、搪瓷业等等。在我40岁上,已经是拥有了不少企业的全国知名的企业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投资领域多且分散
刘鸿生的投资领域非常分散,涉及火柴、煤炭、水泥、银行、码头、棉纺织、搪瓷等20多个行业。刘鸿生曾经给自己的儿子写信,说自己的投资理念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12.jpg
托拉斯之梦
刘鸿生对于自己庞大的工业王国早有设想。早在1930年,他就在四川路上修建了八层的企业大楼.旗下所有大小企业的管理部门和后勤机构都设在这栋大楼里面。当时他雄心勃勃要把所有刘氏企业合并改组为一个托拉斯企业。为了这个目标,他一方面设立企业银行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联合起来另一方面,他设立了顾丽江采办处.规定刘氏企业一切物料、机器、材料设备等的采办.都必须委托这个机构统一办理。此外他还设立刘鸿记账房作为各个企业的财务收支中心起经济调剂的作用。




13.jpg
实业办得太多,顾此失彼
但是摊子铺得这么大效益如何保证?1936年.刘氏企业发生周转困难.欠浙江兴业银行360万元借款。银行老板徐新六对刘鸿生的儿子感叹说,“你父亲的实业办得太多了顾此失彼.长期下去.怎么得了!”而这个时候刘氏企业的业务状况是这样的上海水泥和中华码头是赚钱的:章华毛纺织厂略有盈余.但资金周转困难:大中华火柴公司连年亏损;华东煤矿存货20万吨,中华煤球公司也处于亏损状况。




14.jpg
被四大家族架空
1938年刘鸿生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后转往重庆。在抗战期间,他在后方仍然创办了一些企业,但刘鸿生在重庆的日子远不如当初在上海时。他有一句著名的话:“我这个总经理,在上海是大老板.来了重庆就成了他们的小伙计了。”这个“他们”指的是蒋介石和四大家族代表的官僚资本。在战时经济政策下,政府减少对刘鸿生企业的贷款,企业改由四大家族投资,刘鸿生实际上成了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被架空的总经理。”




15.jpg
得罪宋子文 刘氏企业江河日下
抗战胜利前夕,宋子文想吞并刘氏旗下的华东煤矿,几次与刘鸿生商谈合并经营,刘鸿生当时对宋既怕又很,不敢拒绝又不想答应,只能暗中利用陈果夫陈立夫于宋子文的矛盾,请“二陈”系的人做总经理。抗战胜利后,刘鸿生几次想政府申请贷款用于企业周转,国民政府都坐视不理,不予批准。刘氏企业逐渐江河日下。




16.jpg
仅次于荣氏家族的第二富豪
刘鸿生本质上是一个实业家,1949年回到上海后,他满脑子想的还是将一个工厂变声两个,两个工厂变成三个。他对新时代有过由衷的认可,回到大陆后周恩来约他谈话,给他的印象很深,“因为我过去40年出入官府,从来没听过这么诚恳和坦率的言论。”1956年初,刘氏企业实现公私合营的企业资产达到2000多万元,是中国仅次于荣宗敬后裔的最为富有的企业家。同年,刘鸿生在上海病故。




17.jpg
在子女教育上也是“分散投资”
刘鸿生在子女的教育上,也坚持“分散投资”。他经常说“我一生有两个最得意的投资,一个是工矿企业.一个是子女教育。”刘鸿生有10个儿子3个女儿,4个儿子留美,4个儿子留英,2个儿子留日,3个女儿分别留学美、英、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来不管哪一国的势力来统治,我总有我的子女出来应付局面。我将不惜工本让你们学成世界上最有用的学问,回国以后可以分别负责经营我的企业。”遗憾的是,在解放后,他的子女在商业上都没有什么作为了。




18.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9 08:01 PM , Processed in 0.03602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