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7|回复: 2

《图说企业家》:中国近代化工工业之父范旭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5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他坚持自主研发技术,从海滨小城塘沽创立中国第一个精盐厂起步,让中国人摘掉了“食土民族”的帽子。他“抗英八年”,打造亚洲第一家掌握制碱法的企业,最终在战乱中为中国建起睥睨英国、日本等国的化学工业基础。他建“亚洲第一大厂”,打破英德在华垄断,力压日本成远东第一。他逝世后,国共两党领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与祭奠,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仅其一人。他是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工业之父。




2.jpg
1、贫寒出身 留学受辱立志报国
范旭东出身贫寒,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和兄长范源濂寄居长沙,靠浆洗衣服和针线勉强糊口。他们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略具雏形的慈善机构供养。兄长范源濂13岁考中了秀才,在岳麓书院读书,后来考入梁启超主讲的时务学堂,和蔡锷是同窗。后来范源濂跟随梁启超参加了“维新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维新人士被追捕,范源濂只好逃往日本。两年后,范源濂潜回湖南,参加起义,失败后再次逃往,把17岁的范旭东也带往东京求学。范旭东的生活因为范源濂的缘故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范旭东先在东京第六高中学习,后来考入冈山第六高等学堂学医。据说冈山的校长酒井对他说了一句话:“俟君学成,中国早亡矣。”范旭东因此深受刺痛,决心改学更有强国之用的学科,后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毕业后留校担任专科助教。




3.jpg
2、不满官场腐败 决意走实业救国之路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范旭东也满怀爱国热情偕妻回国,由梁启超推荐进了财政部。当时财政部要把流通市面铸有“龙洋”图案的银元改铸为袁世凯半身像的银元。范旭东被派到铸币厂负责银元的化验分析。可是铸币厂偷工减料,从中贪污,擅自降低纯银含量。范旭东每天辛勤化验,但总是发现分析结果不符合标准。他屡次向上反映,要求回炉重铸,均未获准。愤怒之下,两个月后他就坚决辞职了。后来每提到这件事,他便说:“我一次就饱尝了官场腐败的滋味。这样也好,使我另辟途径,自谋出路。”




4.jpg
3、建中国第一座精盐厂 为“食土民族”摘帽
20世纪初,中国人曾被西方人讥笑为食“土”民族。这是因为中国的食盐开采虽有千百年的历史,但由于工艺落后,盐中杂质含量高。在国外,含氯化钠不足85%的食盐一般禁止喂养牲畜,而当时中国许多百姓食用的是含氯化钠不足50%的粗盐。尽管当时也有从国外进口的精盐,可是因为量少价高,普通的老百姓吃不上。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状况,1915年,范旭东四处筹措资金,主持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并正式投产,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它品质洁净、均匀、卫生,品种主要有粒盐、粉盐和砖盐等,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5.jpg
4、选址天津并非偶然
范旭东将久大精盐厂的厂址选定在天津塘沽也是独具匠心。首先,塘沽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食盐资源,又有附近的唐山煤矿资源,还有方便的海陆交通,他的眼睛不仅盯着国内市场,同时还紧盯着国际市场。另外,塘沽邻近国家的商贸中心和政治中心,便于募集创业资本、也便于利用高层人脉关系的周旋获取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此后坎坷的创业历程更充分地证明了范旭东最初的决策是何等的英明。




6.jpg
5、遭外国盐商和中国盐霸围剿
久大公司生产的精盐,由于价廉物美,一上市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然而,外国盐商和中国盐霸却认为久大公司触犯了他们的利益,于是狼狈为奸,处处同久大公司为难。久大精盐很快遭到国内外盐商的围剿,日商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精盐没有海盐咸”等谣言,破坏久大精盐的声誉和销售。英国驻华公使甚至企图用军舰封锁天津港,阻止久大公司的运盐船出港。国内的盐商更是群起攻伐。数百年间,全国的食盐产销历来由官商合伙垄断,江淮大盐商们左右着盐的价格,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错综的利益集团,他们一边以久大盐破坏规矩为由“强烈要求”北洋政府禁止久大公司继续生产;一方面设置贸易壁垒,使久大精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销到长江以南。不仅运销受到抵制,旧盐商甚至禁止灶户向久大供应粗盐,以断绝久大的原料来源。




7.jpg
6、请袁世凯“做广告” 摆脱困境
对此,范旭东并没有屈服,他设法将帝制派人物杨度吸收为股东。通过杨度,把久大精盐送到了袁世凯的餐桌上,得到了袁世凯的好评,不仅获得了长江一带5个口岸的销售权,而且破了种种谣言,为久大免费打了广告,名声大震。接着争取到了北洋政府副总统黎元洪的投资,以及财政总长梁启超的支持,将销售扩大到长江流域,最终使久大精盐市场扩大到湘、鄂、皖、赣。久大事业从此蒸蒸日上,1916年到1918年,久大精盐厂由两厂发展为六厂。后经过10年奋斗,自办盐滩多处,工厂分设塘沽各地,分销店遍布南北各省。生产规模由最初年产1500吨发展到6.25万吨,资本由创办时的5万元增至250万元。成为中国第一家最大的精盐公司。




8.jpg
7、产品热销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按照华盛顿会议的决定,得以收回德国和日本在中国山东掠夺的各项权利,其中包括日本在青岛的永裕盐场和制盐设备。当时永裕盐场共有工厂19所,盐田6万亩,但中国必须支付300万银元的“赎金”。可是由于国库空虚,无力支付,日本人也就继续把持着盐场不放。范旭东抓住了这个机会,团结当地的盐商,共同筹集资金,全部收回了日本在青岛的盐场,并且要求日本每年购回青岛精盐150万担至350万担。这样,范旭东等人不仅为国家收回了主权,而且为自己打开了国际市场。从1924年到1935年,久大公司更加兴旺发达,产品除在国内南北畅销不衰,而且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洋、朝鲜、日本等国外市场。1936年,范旭东又在江苏大浦创办久大大浦分厂,同年,久大精盐公司改组为久大盐业公司。




9.jpg
8、遭军阀绑架
久大愈发兴旺之后,成了各种势力眼中的“肥肉”,没有一年不被勒索。1925年,奉系军阀驻天津司令李景林,曾以筹军饷为名,行绑票勒索之实,要范旭东捐军饷20万元。遭严词拒绝后,李景林下令扣留范旭东,并派人到久大以范旭东的性命难保相要挟。前总统黎元洪前去大骂也没用,后经其兄长曾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多处找人斡旋,并由久大公司背着范旭东筹款8万元送去,范旭东才脱险归来。




10.jpg
9、建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震惊世界
在精盐上取得突破后,范旭东马上又转战制碱业。“苏尔维法”是最先进的技术,但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专利垄断,对外绝不公开。当时在中国垄断纯碱市场的是英国卜内门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洋运输困难,英商乘机将纯碱价钱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卖,使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于停顿。范旭东曾到卜内门的英国本部参观,英国人嘲弄地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看看锅炉房就好了。范旭东决意雪耻制碱,1918年,永利制碱公司在塘沽成立,进行了3个多月的试验之后,打通了工艺流程,制出9公斤合格的纯碱。永利经历的磨难更甚于久大,其前后竟长达8年之久。1926年6月29日,永利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全厂欢腾。范旭东给产品取名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永利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膺大会金质奖章,震动了整个世界化工业,专家的评语是:“这是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范旭东:“我搞不成碱,宁可自杀,也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10、成天津三宝之一
从1927年到1937年,永利的纯碱年产量翻了三番多,“红三角”牌纯碱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在天津,永利碱厂、南开大学和《大公报》被合称为“天津三宝”,分别代表了那一时代工业、大学和新闻业的最高水准。永利碱厂的主体厂房南北高楼耸入云天,碳化厂房高32米,共有8层,蒸吸厂房高47米,达11层,不但是华北第一高楼,更是塘沽乃至整个天津的标志性建筑。范旭东的科学救国之心十分炽热,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




12.jpg
11、击败英国化工巨头
英国卜内门公司为了压制永利,从国内调来大批纯碱,以原价40%的低价倾销。范旭东围魏救赵,东渡日本,与三井协商,委托三井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代销永利的红三角牌纯碱。价格低,自然有蔓延之势。卜内门只好主动向永利制碱公司倡议:愿意停止在中国市场上削价倾销,希望永利公司在日本也采取相应的行动。范旭东提出要求:今后在中国市场上,卜内门的碱价如有变动,必须事先征得永利公司的同意。分析了利害关系,卜内门最终接受。




13.jpg
12、建“亚洲第一大厂”
盐、碱企业的创办成功,让范旭东深知我国化工要有快的发展,“酸”这一基本工业定要自立,且由于“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国家遭受侵略,立可转为军用,因此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鉴于此,范旭东于1929年正式向国民政府提出承办硫酸铔厂,并做积极准备。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克服了资金、技术等难题,终于在1937年2月正式建成投产。南京永利铔厂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规模甚至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化工厂。其“红三角”牌化肥在市场上相继告罄,并可与美国杜邦公司产品媲美,打破了英、德垄断中国市场之局面,被时人称誉为“远东第一”。




14.jpg
13、宁举丧 不与日寇合作
正直范旭东的事业达到巅峰之际,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范旭东创办的亚洲首屈一指的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也一同陷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日本兴中公司打着“日中亲善”的幌子要收购永利试图以合法途径抢占两厂,范旭东冷冰冰地回绝道:“我的工厂不卖,你们若能拿走,就拿走好了!”气急败坏的日本人最终武力霸占了两厂。南京厂同样没能逃脱被夺厄运。这个刚刚建成的工厂已达国际水准,能够生产制作弹药所需的化工产品,抗战爆发后,范旭东迅速决定:转产军火,投入抗战!日军逼近南京时,有意将这个亚洲第一流的大厂完整保存下来,他们通过各种不同渠道,逼范旭东就范,只要他愿意合作,就可保证工厂安全。范断然拒绝,答复说:“宁举丧,不受奠仪。”利诱失败后,日军先后三次派飞机轰炸,工厂遭受严重破坏。日占期间,该厂遭至疯狂掳掠:日军将大量战略物资如麻袋、黄铜等,及硝酸厂全套设备掠至日本九州,安装在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




15.jpg
14、创办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
范旭东在创办实业的同时,积极提倡科学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参与和支持科学研究工作。1922年,他就出资10余万银元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被誉为“中国化工研究机构的摇篮”。“黄海”的经费来自久大和永利的企业利润,但是“黄海”并不从属于久大和永利,而是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孙学悟受聘主持社务。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脱胎于久大塘沽盐厂的化验室,开始主要利用精制食盐余下的卤水制取硫代硫酸钠,以及生产咸味刷牙水和漱口水等,后来又利用永利碱厂的副产品生产碳酸钙、碳酸镁。它出产的明星牌牙膏(也带有盐分),在抗战前后一个时期内独步市场,风行一时。范旭东将“黄海”视为他毕生的第三大事业,曾提出:“黄海应该是我们的神经中枢。”也就是说,他特地设立了一个研发机构,来作为企业发展的智力源泉,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作为。而关于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命名,范旭东曾说:“我们把研究机构定名为‘黄海’,表明了我们对海洋的深情。我们深信中国未来的命运在海洋。”




16.jpg
15、四大信条
后来,范旭东还创办了《海王》旬刊,它是“永、久、黄”团体的喉舌。在范旭东的主持下制订了“四大信条”:一、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二、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事业;三、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大局;四、在精神上以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这是中国最早的企业文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旭东中学等和南京永利錏厂有渊源的公司和学校,至今仍然坚持。”




17.jpg
16、两拒蒋介石部长邀请 一心只扑在实业上
民国时期,诸多知名企业家均亦商亦官如张謇,更多的则是跟政府关系走得非常熟络,但范旭东很不一样。他曾两拒蒋介石邀请,1935年,蒋介石曾邀其出任实业部长,他婉言谢绝。194年蒋介石再次邀请其出任经济部长,他再次拒绝。他宣称:自己立志毕生从事实业,决不做官。




18.jpg
17、拒绝孔宋利诱
宋子文曾暗示,只要自己来当永利董事长,中国建设银行就可以承担全部投资,不必再由其他银行组织财团来承购公司债。对此,范旭东没有答应。孔祥熙提出官商合办,他也婉言谢绝。他曾说:“美其名官商合办,实则商股根本无权,而官场中种种腐化习惯传染进去,对企业遂成为一种不治之症。”他多次对同人说:“只要投资一个铜板,我就关门。”




19.jpg
18、不置汽车 不营大厦
范旭东身上充满了企业家精神,不置汽车,不营大厦,只拿50元工资。克勤克俭,以身作责的个人品质。早在创办久大公司时,范旭东就为自己规定了三个原则:1、不利用公司的钱财谋私利;2、不利用公司的地位图私益;3、不利用公司的时间办私事。为了减少花销,家里日常食用的大米都是从老家湖南乡下运来,因为这样比在北京、天津购粮要便宜多了。两个女儿出生以后,其收入经常不够养家,要靠靠妻子卖掉一些陪嫁首饰帮补家计。




20.jpg
19、婉拒福特合作
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间,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为争夺我国汽车市场,拟在我国开设一个汽车装配总厂,由美国运来零配件,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组装。福特属意范旭东与他合作,只要范氏投入少量资金,就请他出任这一合营企业的总经理。范旭东不肯背弃他自力更生的一贯主张,以忙于本身业务婉言推卸,并说:“兹事体大,应与我国政府接洽。”福特对国民党当权者没有信心,因而改变计划,到日本大阪设厂去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5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1.jpg
20、超前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据当时的报纸文献资料,范旭东学习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模式”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范旭东处处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的生活福利和身心健康。20世纪20年代初,在企业发展尚处艰难之际,就为员工建起工人漂亮实用的公寓和宿舍,为员工改善居住条件。上个世纪30年代初,企业员工宿舍就通水通电,生活十分方便,但房租却很便宜。为解决职工看病问题,建立厂医院,并专设妇产科。开设小学,员工子女一律免收学费。职工8小时工作制,实行“三班倒”。职工在大食堂吃饭,白领在小食堂就餐。厨师工资、煤水电等消耗均由公司支付,仅照米面菜肉购入价收取饭费成本。设立职工俱乐部、图书馆、职工夜校、职工合作社等福利机构,均设专人指导,为员工服务。在当时的天津地区,企业员工的待遇和生活堪称一流。




22.jpg
21、逝世获国共两党领袖祭奠
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因长期过度劳顿,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因急性肝炎在重庆逝世。年方62岁。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一同致奠,蒋介石挽辞是“力行致用”,毛泽东则送上“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亲往南园吊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国共两党领袖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与祭奠的仅范旭东一人。




23.jpg
22、没给妻儿留下遗产
范旭东的死非常突然,没有给妻儿留下什么遗产。他死后,妻子来到上海,由范旭东生前在金城银行的好友帮忙,把银行手上的一栋洋房租给范家人居住。1948年,永利公司董事会决定,将永利公司的所有资产平均分作11份,其中一份的五分之一赠送给范氏遗孀作为抚恤金,这些股息能够保障范氏后人生活无忧。




24.jpg
23、淡泊名利 观念超前
范旭东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但他并没有男权思想,从未对此说过遗憾的话。同时,他也并未有过将所创产业家族传承的打算,因为两个女儿所学专业都无关商业,大女儿竟学的音乐。而且他的教育观念非常超前,认为只要女儿自己喜欢,又有能力,就去做。




25.jpg
24、知人善用 身边人成巨擘
范旭东知人善用,聚集在他身边的人后来多成为科学巨匠和政治要人,比如侯德榜、李烛尘和陈调甫。侯德榜以“侯氏制碱法”闻名世界,建国后担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烛尘建国后历任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并且他们对范旭东始终忠诚不移,一个人能够吸引和感召这么多同样杰出的人物,范旭东个人的品行和魅力令人倾慕。




26.jpg
25、来不及实现的十厂计划
就在抗战胜利前夕,范旭东开始积极筹划永利战后的复兴大计,也就是听起来激动人心的“十厂计划”。他计划在“停战五年之内,拟择西南西北原料丰富、农工业急待开发区域,添设硫酸錏厂4所,每年产量50万吨;纯碱厂两所,每年产量12万吨;炼焦厂4所,每年产量24万吨。所产焦炭专供碱厂和錏厂用,炼焦的副产品可以制成炸药、燃料及药品,以树立中国煤焦工业之基础。三种工业互相联系作用,就是基本化学工业。”“当时范旭东是国民政府的顾问,他是以政府眼光来谋划中国化学工业的未来。能有如此宏大而科学的规划,也同他善于用人有关,他带领的团队中有钻研地理的、有研究金属的,因此对全国的矿产分布情况相当了解。”




27.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5-10 06:19 AM , Processed in 0.0465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