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3|回复: 2

[人世间] 《看客》:拿掉游泳圈,让中国泳池发挥原始功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31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客:拿掉游泳圈,让中国泳池发挥原始功能
网易图片  2016-08-18


1.jpg
里约奥运会游泳项目已收官,而游泳在中国似乎又掀起一阵“洪荒”浪潮。在中国民众的定义下,游泳更是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而存在,而非运动项目。作为一个体育大国,游泳场馆配置不足,专业培训水平有限,游泳在中国的普及之路艰难。目前,中国多数游泳场所人挤人、圈碰圈的场面略显尴尬。让泳池发挥它原本的功能,首先得从中国人拿掉“甜甜圈”开始。编辑/王絮颖




2.jpg
里约奥运会的游泳比赛捧红了“洪荒少女”,让中国游泳队的禁药问题再次引发争议,而中国民众对于游泳这项运动的热情似乎也被唤醒。据悉,正值暑期旺季,各地游泳场馆挤满了练习游泳的人们。图为2016年8月11日,广州金沙洲郊区,市民在泳池中游泳。视觉中国




3.jpg
一直以来,中国的游泳池更像一个大澡堂。尤其是到了夏天,赤裸的人们都会来到池内“下饺子”。有人身穿性感泳衣来到泳池,准备一展泳技的时候,突然发现身体几乎无处伸展,放眼望去,整个海滨浴场或室内游泳池,堆满了各色各样的“甜甜圈”。池中戏水代替游泳竞技,成为中国人的“水上运动”。图为2016年7月13日,重庆,游泳纳凉的游人挤满泳池,游泳圈密布。视觉中国




4.jpg
曾有媒体在2011年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游泳池拥挤不堪导致人们无法游泳》的文章,其中写道:“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游泳池只不过是个纳凉的好去处,而非竞赛之地。在中国,游泳池实际上只是个逃避夏季炎热的去处。真正热爱这项运动,并且全年坚持下去的人,少之又少。”图为2006年7月22日,湖北武汉,市民挤满游泳池避暑。Reuters




5.jpg
图为2015年8月22日,广西桂林,因当地出现高温天气,不少市民来到游泳馆戏水避暑。由于水中的人们统一穿着暗色的救生衣,远望过去黑压压一片。视觉中国




6.jpg
游泳在中国的普及状况略显尴尬。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现代化运动的兴起,游泳以体育运动的属性受到关注。图为2002年9月24日,北京,第一次来中国的澳大利亚游泳名将伊恩·索普与体校的游泳队员合影。AFP PHOTO




7.jpg
室内游泳池开始兴建并向公众开放。然而,多数游泳馆为了减少成本,冬天经常是闭馆,游泳爱好者无法享受冬泳的乐趣。图为2002年暑期,上海某游泳馆上打出“专业设施,一流水质,个性服务,一票畅游,特设各类游泳训练班,聘请专业导师”的横幅。视觉中国




8.jpg
“全民健身”的项目中也开始出现游泳。图为2003年5月1日下午,武汉市游泳队组织组织了一场”户外健身,抗击非典”的活动,百名武汉市民横渡长江,引众多市民观看。视觉中国




9.jpg
图为2004年8月16日,雅典奥运会期间,上海一名男子骑自行车经过伊恩·索普的大幅海报。REUTERS/Claro Cortes




10.jpg
图为2006年4月6日,上海,当地组织小学生观看国际泳联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REUTERS/Aly Song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14 04:38 PM 编辑

11.jpg
目前,相对于日本和美国,中国人口中掌握游泳技能的非常少,占总人口的比率则更少。图为2016年8月10日,浙江杭州,孩子在杭州某游泳训练基地练习游泳。Aly Song/REUTERS




12.jpg
蛙泳作为初学者的入门泳姿,可谓是一个“中国特色”。在欧美国家,则是自由泳作为第一个泳姿基础,这样会让游泳技能更扎实。图为2015年8月3日,江苏南通一家游泳馆内,孩子们在游泳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东方IC




13.jpg
中国最早推行游泳,是为了“备战”这一军事目的。由于蛙泳可负重、视野宽、水花动静小,可进行营救任务等优势,蛙泳便成为了中国军民的首选姿势。图为2003年,驻嘉某部1000多官兵在杭州湾进行内河和海上训练。视觉中国




14.jpg
目前,中国的短期游泳培训班在利益驱使下,常以大班的形式进行授课,很少有一对一的课堂。而在游泳普及率较高的美国,很少见到多人速成班,而是一个教练负责一至两名学员,在专业指导和严格监督下,完成一项运动的专业传授。图为2016年7月21日,广东东莞南城,一游泳教练在指导多名孩子练习游泳动作。 陈奕启/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国




15.jpg
曾有短期速成班的教练表示,蛙泳是“唯一一个你掌握了动作基本就学会了的泳姿”,而仰泳、蝶泳和自由泳还都需要大量的练习。中国的家长将孩子送入游泳培训班,目的是在短时间和低费用的低成本之下让孩子“快速学会游泳”,而至于学会哪种泳姿、动作够不够专业,似乎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图为2011年7月11日,浙江嘉善,20多名学生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视觉中国




16.jpg
在中国接受过所谓正规游泳训练的仅仅是极少数人,多数人游的都是“野泳”。图为2016年7月25日,湖北武汉,一名外婆和外公带着5岁的小外孙,在他身上系一个游泳圈外带一根红绳,让他在长江里学游泳外带消暑度夏。东方IC




17.jpg
因为缺乏游泳技能和自救知识而溺亡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中国每年溺亡61560人,其中50%以上为青少年。图为2014年7月3日,福建福州,一群没有救生设施的孩子没有专业救生员看护,踏着自制的简易浮板,在江上玩起“水上漂”。福州闽江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已经多次驱赶来这戏水的孩子。3日中午,他们再次逮到5名戏水的孩子。视觉中国




18.jpg
在游泳普及度较高的国家,专业的游泳培训还会教自救技能,包括被救的技能以及救人的技能,会安排学习者穿着衣服跳下水,模拟意外溺水场景。而在中国,“安全第一”多数时候只是一句口号。图为2016年8月2日,郑州,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在教孩子们救援方法。视觉中国




19.jpg
而专业的游泳训练,是中国体校生的“特权”。同时,冠军和金牌也成为这些准专业游泳运动员的唯一精神追求。图为2012年7月,杭州陈经纶体校,一组运动员靠在池边休息。视觉中国




20.jpg
图为2015年5月21日,湖南常德少年游泳队,学生在进行下水前的准备活动。视觉中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7-1-14 04:38 PM 编辑

21.jpg
上个世纪60年代,从前苏联学习而来的“举国体制”成型。运动员们高喊着“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等口号,进行自我激励。图为中国游泳队在澳大利亚珀斯的游泳基地进行训练。AFP PHOTO/Torsten BLACKWOOD




22.jpg
而美国奥运金牌的获得者都在进行水到渠成的表演,并不会被捧为国家英雄。在中国,体育运动被赋予了太多沉重的期待, 需要时刻“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图为2007年4页10日,北京,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指导一名中国男孩游泳动作。REUTERS/Jason Lee




23.jpg
近几年,中国游泳队的年轻队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再次受到关注。也使全民普及游泳运动,被再次讨论。图为当地时间2012年7月28日,中国游泳运动员孙杨在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后庆祝。Photo by Stu Forster/Getty Images




24.jpg
如今,游泳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普及率逐渐提高,许多一线城市出现了社区游泳馆的硬件设施,但仍显匮乏。图为上海卫监执法人员正在检测黄浦区一家社区会所游泳池水质的余氯指标。视觉中国




25.jpg
大城市的部分学校也开始尝试将游泳纳入课程。其中,杭州市将游泳作为中考体育考试中的一个可选项目,这个体育考试改革曾经还引起热议。图为北京一学校小学生在上游泳课。视觉中国




26.jpg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游泳池比比皆是,甚至幼儿园都有恒温的游泳池,水深20公分、30公分、40公分不等,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身高深度。若用谷歌卫星地图搜索游泳池,就连在美国沙漠中的小城市,私人或公共游泳池的覆盖率也能达到每个街区3-4个。图为当地时间2009年10月22日,英国伦敦,时任伦敦市长的鲍里斯出席社区体育项目发布活动,这个游泳池会轮流造访没有游泳池的学校。视觉中国供图




27.jpg
在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下,民众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各类体育项目,进入大学后,更有专业的运动俱乐部,以及专业康复师帮助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并提供奖学金支持。图为2006年1月18日,上海美国学校新建的剧院和游泳馆正式投入使用。Shanghai Daily-IC




28.jpg
以游泳为例,发达国家的学生接受的训练周期长,在专业的游泳训练体系下,先从自由泳学起,从而掌握更扎实的游泳技能。此外,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开设游泳竞赛。图为2001年7月19日,江苏昆山,当地一所台湾幼儿园,游泳课结束后孩子们走回教学楼。Reuters




29.jpg
除了硬件设施的匮乏,在教练团队和专业训练等配置方面,中国也处于起步阶段。而在国民的意识中,游泳仍然只是一项求生技能,而非一项体育运动。图为北京一所学校的学生参加游泳课的考试。Reuter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5 01:56 PM , Processed in 0.0361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