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0

[影乐之声] 奥斯卡 · 《雄狮》,回家的路总是最漫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愚

看完感到很震撼,不仅仅是被影片所呈现的东西打动,更是透过影片感受到制作团队对这一作品的精雕细琢。或许是当今市面的电影大多烂到令人发指或也不过尔尔,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没看过什么好的电影作品,倒是感觉这一部制作精良,可以看出功夫下得颇深。是我心目中电影应该有的水准。

我非电影专业,非业余电影研究者,甚至称不上电影爱好者,仅能说是偶尔看上一二以调剂生活,所以以下观点绝不是技术分析或评判论断,而只是作为一个看故事的人,看过故事而生发的一些小感想。

1.内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度农村,一个因意外与家人失散的小男孩,辗转流离历尽苦辛,后非常好命地被一澳洲家庭收养过上优越生活,长大后展开一段寻根之旅的故事。

2.主题

这里先跑题一下。曾和一位同事聊天时听其提起过,印度是一个令她割舍不下,去过一次还想要去,让我们这些没去过的人一定要去一次的国家,说这个国度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让人非常之着迷,something extraordinary but you just can't tell what it is.

这部电影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和平时所见所处的世界不一样的所在,而又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那时、那地、那人,既是遥远的,又仿佛离你不远。咱们中国又何曾没有过?咱们中国现在又岂非没有。我不懂印度历史,不懂印度社会,我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因落后而盲目、麻木,并极其失序的社会。电影中,尤其是前半段(小主人公前往澳洲以前),不仅是故事主线,包括很多处的细节,都在向我们呈现这样一个社会。

故事要有反差、对立才好看,能在黑暗中给我们一线曙光的,就是爱了。十分哀恸,几许平淡就是甜蜜;千般凄凉,丝缕暖意就是幸福。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母子情、手足情、陌生人的好意。陌生人的好意里,有同一大环境下不同境遇的人之间施以恩惠的好意,也有云泥之别毫不相关的人可以作出的最大的善举。后者,是主人公命运转折的原因,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重点。Sue 和 John 夫妇,于世界彼端,生活优渥,却容许两个印度孤儿进入他们的生活。你起初会怀疑他们无法生育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尤其当看到他们初迎小新成员的喜悦和小心妥帖。然而后来通过 Sue 的话语才知,"We could have had kids. But we chose not to."你又知道了世界上是有着种种和你的想法不一样的人的,或许你以为的别无选择在别人眼里是无比期盼的愿景呢,甚至"that's the reason he fell in love with me".我已记不清原词,但 Sue 大意还说"there are already this many people, having our own kids wouldn't do any better. But to take a kid that's suffering, like you did, to save you, that'd make a difference."而这想法是出于 Sue 小时的成长家庭,父亲的酗酒、暴力使她软弱、绝望,然而"once I had a vision, I saw a brown skinned kid ..., I knew that's what I need to do"这或许很难理解,vision, 异像,应该是唯物主意世界里是非常陌生的概念,但在天主教、基督教盛行,唯心学说相对普遍的西方国家是很正常的事情,心理学也有相关解释,这里就按下不提了。只要知道的是,他们还收养了另外一个印度孩子,是有精神病的,给家庭带来非常巨大的伤害,然而 Sue "I'm so blessed",是不是又让人自惭形秽。

把主题说得太絮叨,然而还没有絮叨完。私以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可以让人产生非常不单一的看法的,可以是纷繁想法和情感的涌现,也可以是冷不丁地冒出一个想要去抓住的思绪。

好的作品,也是大有可推敲琢磨之处的,可见其细节处的打磨,对剧本缜密度、拍摄技术性的要求,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讲故事的人想要传达的信息服务的。

我们便来看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讲的。我就截取几个段落说一说吧。

3.触动我的片段

非常喜欢主人公走失到被收养以前的情节,觉得每一帧画面都,在我非专业的眼光看来,近乎完美。

对了,主角名叫 Saroo.

Saroo 寻找哥哥误上一辆空火车,火车却开走。Saroo 当时的反应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历历在目,行动中表达出的心理状态,想必观影者也放佛亲历。这一段,创设的环境是火车疾驰、摇晃、轰响,把观众从先前的极静中迅速带入到一个剧烈震颤的世界,瞬息间人生剧变,你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里给主角的镜头并不多,但让你清清楚楚地感受着主角感受的一切,我一直在想是如何做到的。原来,你看:疾驰,让你感受到害怕无措;摇晃,让你感受到失控软弱;轰响,让你感受到被吞噬的绝望。可以说,这就是火车最真实的样子呀,然而,如何把事物真实的样子表现到极致使它更好的为故事服务,还是很影响表达效果的。且,这一段多采用主人公视角,呈现的多是在主人公的位置上所看到的听到的,在若把你放到主人公的境遇里所能感受到的,因而,让荧屏外的你为之揪心。

然而这种虐心镜头并不冗长,很快,镜头转换,到火车之外,一个长镜头:暮色已然降临,列车依旧行使,群山静默,一切都那么安宁,似和其它无数个夜没什么两样。然而你知道,这四垂的天幕之下,幽幽的群山之间,细长的列车一个方寸角落,有一个小小的、小小的生命在呐喊呼号。静谧安详的夜反衬人物的奔腾内心,似乎更虐,并也推动了情节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家,越来越远了,或许再也回不来了。

接下来,镜头转回车厢内,不再有喊叫奔跑,火车也恢复正常的逛且逛且。你会想,如果是你此时会是怎样的心理。我想,是空洞。这是一个个阴影、内外切换让我感受到的。之前的主人公视角让你一同体验,现在的第三者视角让你去旁观、去怜悯,感情一点点、一层层地叠加,你就这么陷入了讲故事的人编制的情感陷阱。

几天几夜后车终于停下来,Saroo 下车的桥段拍摄很到位,是对人山人海最好的诠释。另一个让我很受触动的细节是,Saroo 没下车前一直在喊哥哥和妈妈,下了车,此时已离家万余里,当然在这样幼小的孩童心里没有距离的概念,爬上一个灯柱看向人潮,依然对着人海瞪着眼看着,喊着妈妈、哥哥,依然执着,好像妈妈、哥哥真的有可能从人群中应他一样。当时真的是给编剧一个大赞,太知道怎么剜人心了。还想啰嗦一句,优秀的电影,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不会是废话。这个小情节,除了剜人心一下,还推动了 Saroo 的一个心理发展:在这之前,每每喊的是哥哥、妈妈,在这之后,便喊的是家乡的名字了。就像我们身在故乡看的都是故乡的细处,越远离,故乡就越像地图上的一点一点缩进,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小点,出现它的名字。Saroo 已慢慢认识并接受自己命里的发生,也在开始适应。

再一处便是,与一帮小孩宿在地下突逢歹人逃脱后,又回来这里,拿走另一个小孩,也是第一个对它施以善意、教会他流浪中第一课的小孩,施以他的睡觉时用以垫在身下的硬纸板。先前的他身无一物,如今,这硬纸板便是他唯一的行囊了,也预示了他流浪生活的正式开始。刚刚突如其来下直面了社会、人性、时代的恶,也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次成长。

甚至是母子再相逢的老道桥段,我也在想到底它是如何做到打动观众的,觉得编剧强不强真的很重要啊。不管是转角撞上亲妈,还是转过弯远远看到一个老女人她就是老母亲,我想都不如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视角,从远处一拨女人轮廓,到看见一拨女人衣服的颜色,到看到一个个女人,到看清那一个人,那个人是老母。

还有很多很多的片段令我感动,并有更多处细节让我感慨编剧、摄像之功夫。比如,Saroo 回忆中第一次奔向妈妈的时候,妈妈身后是阴翳的矿山,妈妈身着破旧肮脏的衣服,面容也是虚荣憔悴,然而她镜头给到她站起来迎 Saroo,那站起的身姿有如神衹,正符合 Saroo 当时极度需要母亲保护救助的境况下的心理。还有主人公视角的灯塔为后续起到铺垫的作用。还有车站冷漠麻木的看门人,和后来孤儿院的看守的两个镜头。还有在 Noor 家时的背景杂音。还有 Noor 故事的徐缓推进。还有 Saroo 找到旧家时帮他找母亲的人的面瘫脸加微表情。还有地名的错记和人名的错记的伏笔和呼应。等等等等,不一一列举。

可以说,情节的张弛、叙事的节奏、主次的取舍,以及处处伏笔、屡屡反转,对观众心理的把控和带动,还有收敛的表演,都值得学习和欣赏。最重要的是,不管多少技术、技巧在里面,发挥它们去反应真实、突显真实,才直击人心。

除了为显示男主后来过上了典型澳洲青年的生活而安排给他一个女朋友有点糟心。

还有一些个人的小问题,如能得蒙指点,感激不尽。

1.透过电影只看到社会失序的表面,当时的事实历史政治背景是什么?这点我还未作搜索。

更多讨论,查看知乎圆桌 · 2017 奥斯卡巡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6 08:33 AM , Processed in 0.0398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