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9|回复: 0

[教育漫谈] 吴伯凡:有一种心魔叫“我不够好,我不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种心魔叫“我不够好,我不配”

2017-03-04 吴伯凡 罗辑思维



1 做好决策,就要清除心里的bug

一个人花十几万块钱买手表,眼睛都不眨,但是不愿意花十几块钱去买一瓶水。

这种生活当中比比皆是的心理现象常常会对我们的判断、决策造成巨大的影响,或者说形成巨大的障碍。用佛教的话说,这都叫业障。就是说,你以前经历当中的种种,都会不知不觉地成为你现在的障碍。

我曾经跟一个做对冲基金的朋友聊过,他说同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都在做基金经理,最后的业绩相差相当悬殊。显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这套操作的技法,而是因为他们每个人所携带的心理障碍,或拥有的心理优势,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要想做好决策,不管你是在经营企业,还是在做投资,都应该学会在自己的心里头抓bug,抓各种各样的bug,清除各种各样的业障。

今天我们讲一个bug,这个bug叫“冒充者综合征”,它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


2 你有“冒充者综合征”吗?

冒充者综合征,也称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是由两个心理学家在1978年发现并命名的。这个概念一提出来就被广泛传播,原因就是它的确揭示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状态。

有这种冒充者综合征的人,虽然按照客观的标准评价已经获得了成功,但是他们本人常常认为这不大可能,或者说自己的能力跟所得总是不相匹配。感觉有点儿像是在欺骗人,甚至会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名不副实,心里头总有一种隐隐的恐惧,害怕自己有朝一日被打回原形,重新成为一个屌丝。

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人遇到一些重大机会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某种拖延和无穷准备的状态。他们总觉得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自己的能力不够,这个机会不大可能属于自己。

尤其是那些在经营企业的人,往往遇到一些重大的机会的时候,会表现出某种犹豫不决,而且常常在这种优柔和犹豫当中错失机会。


3 “内在小孩” 和 “内在父母”

跟很多心理病症一样,这种心理倾向与这个人早年的经历,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环境密切相关。有一个概念叫“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

如果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常常怕孩子因为一点成绩而产生骄傲的情绪,会有意的贬低孩子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用意当然是好的,就是提醒孩子不要骄傲,不要沾沾自喜,但是父母会对孩子的行为、成绩和成就,有一种习惯性否定的倾向。

当一个孩子长期受到这样的压制和否定的时候,父母的这种评价标准就会内化成一种心理上的力量。即使当他已经长大成人,父母并不在身边的时候,那个父母还深深地藏在他的内心。

当他做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尤其是面临重大机会的时候,父母的影子就会浮现出来,有时候头脑当中没有父母的影子,但是父母的那种习惯性否定的态度、倾向会来侵扰他,使他虽然是一个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还处于孩子的状态,处于一种面对严厉的父母战战兢兢,习惯性的否定自己的状态。

这些有冒充者综合征的人,即使在一些小事上没有拖延症,也会在重大的行为,比如说择业、择偶、重大的投资,以及担当某种重要的角色的时候,表现出习惯性的拖延和回避。显然,这种心理倾向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负资产。


4 自居效应:冒充者综合征的解药

我们在读经典、看人物传记的时候,看到那些伟人常常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舍我其谁”,“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是很多的伟人,有大成就的人都有的一种范儿。

传说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一出生就走路,然后脚一抬起来就是一朵莲花,步步生莲,然后还说了一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样一种状态当然很让人羡慕,可是我们普通人,尤其是小时候有那种习惯性自我否定经历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跟那样一种状态离得太远。我们之所以普通,常常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这种相当普遍、相当普通的心理状态。

与这种冒充者综合征相对的一种心理状态叫“自居效应”

什么叫自居效应呢人会在心目中觉得自己理所当然的扮演着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这种角色常常表现为一种自我暗示。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就是把一群数学天才招到一个班里头分成AB让这两组人都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尔的传记。

但是,两组读到的传记有一个微小的差别:A组读到的是在百科全书上能看到的标准的传记;B组读到的传记有一个小小的改动——哥德尔的出生日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读到这份传记的时候,都会发现哥德尔出生的月份和日期跟他自己是一样的。

这个小小的差别最后导致了两组学生的成绩明显的不同——B组学生的成绩明显的要比A组学生的成绩好。

这里头的奥妙在哪儿?就是自居作用。当学生读到哥德尔传记,发现自己竟然跟哥德尔是在同一个月份、同一天出生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跟哥德尔之间有一种隐秘的相关,或者说悄悄地认为自己可能是个小哥德尔,这种神秘的巧合会对他形成一种强烈的暗示,这就叫自居作用。

冒充者综合征和自居作用,正好是两种相反的心理倾向。也可以说,自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冒充者综合征的解药。

我经常说,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我们现在对小孩吃的东西非常担心,小时候担心吃到了毒奶粉,稍微大一点就担心食物里有各种各样危害健康的添加剂。但是我们很少去怀疑自己对小孩的教育里,有没有类似于毒奶粉和非法添加剂这样的东西。

事实上父母很可能每天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提供所谓的精神食粮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加进大量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毒素,这种毒素的危害往往是长久的。

比如说冒充者综合征,如果一个人有了冒充者综合征这样一种心理疾病,却没有意识到,更没有想到如何来治疗它,它就可能伴随这个人的一生。


5 怎么治疗冒充者综合征?

中国有一个公益组织,我觉得他们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他们在东莞、深圳这些有很多女工的地方,教这些女工表演话剧。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情呢?其实这个理念是来自于英国。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冒充者综合征。由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是有固定的定位的,所以当一些女性走向社会的时候,虽然她们实际的能力足以胜任某种工作,可以担当某种角色,但当被置于这种角色的时候,她们常常会自我怀疑,“我有这种能力吗”,“我难道是一个经理吗”。

甚至有的人有创业的天赋,但是当她开始创业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一种拖延、犹豫。尽管周围有人在鼓励她,甚至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但她们心里头还是在犯嘀咕。

研究者发现:用表演话剧的方式,能比较容易的让女性摆脱冒充者综合征。有过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当你在表演一个角色,比如说让你去演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的时候,你一定要全情的投入,表现出一个女王的样子。尽管心里头觉得自己并不是,但这种持续的、全情的投入,会让你习惯性的进入一种你不是的角色当中。

有一本书叫《正能量》,其实它原标题并不是这个,它原来的意思就是act as if , so you are。就是当你表现出你好像是的,时间久了,你就是。

其实用表演戏剧的方法,或者是通过持续的心理练习,不断地让自己进入一种角色的方法,会让你比较快地担当你的角色。

我们平常在担当一种社会角色的时候,即使刚开始你有一种习惯性的自我挫败、自我否定的倾向,但是当你在这个位子上待久了,你会渐渐的适应你所在的角色。逐渐的,你不再会认为自己不配这个角色,但这个时间往往会很长。


6 揭掉自己身上的标签

有一个90后的小朋友给我讲,她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

进到一个公司时间不长,老板就发现她有很多出色的地方,而且特别碰巧的是,这个小朋友在学校的时候演过话剧,当过乐队主唱,有一种同年龄的女孩子没有的气质。

尽管如此,自己进到这个公司,发现有那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有的年龄比她大10岁,当她被指定做一个部门的经理,而且这个部门一年的流水接近1个亿的时候,她做不到像王健林那样特别自如的说,把1个亿当成是一个小目标。她觉得那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匪夷所思的数字,所以就总有点战战兢兢。

好在,她演过话剧,她没有太表现出来这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否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和验证,她不仅向别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渐渐地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觉得这事当仁不让,该我做。

应该说她是比较幸运的,面对女性都可能有的这种冒充者综合征,她可以说是用一种快进的方式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和角色的认同。

我经常看到媒体上在说什么90后,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90后最大的已经27岁了,27岁意味着什么呢?

有一个统计,26岁是一个人向社会初步展现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展现卓越能力的年龄。

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是在26岁;

牛顿发现三大定律也是在26岁;

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也是26岁。

尤其是在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环境下,上面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父母,我们会习惯性的把一个已经二十多岁的人还当成孩子,而我们也可能会习惯性的把自己当成孩子。

也就是说,我们会不自觉地贴上和被别人贴上一个标签,这种标签像过去武侠小说和各种神怪小说里的“符”一样,往上头一贴,就把你给定住了,这个符一定要撕掉。今年最大的80后已经快接近不惑之年了,最大的90后也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了。

前面讲到了业障,说的更形象一点,从小到大我们身上不知不觉被贴上了很多有魔力的符,而且我们自己不知道,这正是我们要丢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8 05:26 PM , Processed in 0.0307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