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2|回复: 3

[海鲜] 中国哪里的蟹最好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6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哪里的蟹最好吃?

 锦公子 锦绣人文地理  2021-10-03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 ... 0?wx_fmt=jpeg"); vertical-align: middle; font-size: 0px; background-size: 100% 100%; visibility: visible; background-position: 0% 0%;">
IMG_0231.JPG

◎ 作者:贽嘉
◎ 全文约5400字 阅读需要约13分钟
◎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
◎ 本文首发于【锦绣人文地理】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秋风一起,饿狼云集。

大江南北的这种食材快要告急,

急需航空陆运等物流持续补给。

是什么人间鲜味,

勾引着老饕的心灵,

让全国各地的食客趋之若鹜,拼了老命?

答案就是:

螃蟹!



IMG_0232.PNG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敬佩。
面对旁爬横行的“将军”,不是勇士谁下得去口。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传大禹治水时,有一个督工叫巴解。
他带领手下到阳澄湖边开挖海口河道时,
遇到了成千上万只夹人虫的袭击,
大多数兵丁和民工被夹伤,
有的甚至还丢了性命。
为了对付夹人虫,
巴解命人筑起一土城,城边挖好围沟,
天黑时在土城上燃起火堆,
并在围沟里灌进煮沸的热水。
被火光吸引的夹人虫纷纷向土城靠近,
一批批地跌入沟里烫死。

IMG_0233.JPG

图片|大闸蟹 · 图虫创意 ©


万万没想到,
烫死后的夹人虫散发出阵阵香气,
巴解随手拿起一只,
掀开夹人虫的硬壳一闻,香味更浓
于是他大胆地咬了一口。
“我去!这也太好吃了吧!”
众人见状也纷纷尝试了起来,
味道果然妙不可言。

从此,可怕的夹人虫就变成了美味佳肴。
吃夹人虫的第一人便是巴解。
大家把解字下面加个虫字,命名为“蟹”。
由于巴解治水有功,大禹封他为王。
后人为了纪念他,
在土城的北边造了一座巴王庙。
这座土城便叫巴城。

IMG_0234.JPG

图片|昆山巴城巴解园的蟹雕塑 · 图虫创意 ©


在这个故事中,
人与蟹的第一次邂逅就大打出手,
机缘巧合下,蟹由生变熟成就美味。
巴城人根据史料与传说,编出的故事,
为中国螃蟹文化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荏苒,
真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已被历史淹没,
可中国最早的吃蟹记录仍在先秦古籍《周礼》中。
书中记载的“蟹胥”,据学者考证是一种蟹酱。
由此猜想,从吃蟹到吃蟹酱,
中间肯定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吃螃蟹,距今大概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IMG_0235.JPG
图片|蟛蜞,是一种小蟹的名字。又叫蟛蚏 · 图虫创意 ©
礼云子是蟛蜞子的雅称,因蟛蜞两螯状若作揖,有人巧取《四书》“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之句,给蟛蜞子(卵)取了这个雅名。礼云子多产自鱼米之乡南海,番禹,顺德, 尤以番禺出产的为上佳,当地的人们都喜以礼云子为配料,用作蒸火腩、蒸鸡蛋、蒸豆腐等菜式之用。

如果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
那敢吃生蟹的食客便是视鲜如命的先行者。

潮汕地区以烹饪海鲜见长,
其中生腌是最大程度保留食物鲜味的做法。
潮汕生腌蟹深得宋朝人的真传,
宋人高似孙在所著《蟹略》中
就有介绍宋朝名菜“洗手蟹”的做法:
“今人以蟹,沃之盐、酒,
和以姜、橙,是“蟹生”,
亦曰'洗手蟹'"。

IMG_0236.JPG

图片|潮汕生淹三目蛴,三目蛴是梭子蟹的一种 · 图虫创意 © 

研究表明,水产中的甲壳类带菌量较高,加上如今水质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以腌、酱、糟、醉等手段,不足以杀灭细菌和病毒,只有加热到121摄氏度才能保险。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人在生淹的过程中加入臭氧杀菌,以达到消灭细菌的目的。


潮汕人常用蒜头、辣椒、芫荽、
白酒、酱油、香油、味精等佐料来腌渍,
将食材本味发挥到极致。
轻轻地咬上一口,
舌尖上鲜嫩软滑的蟹肉便滑入喉咙,
又咸又鲜的蟹膏刺激着味蕾,
在嘴里掀起了一股节奏风暴。
这便是潮汕人口中,
吃一口就忘不了的“毒药”。

IMG_0237.JPG
图片|软壳蟹,青蟹中难得的珍品 · 图虫创意 ©
青蟹一生须经历多次蜕壳,每蜕一次,体型就会变大。蜕壳后软壳的状态只能维持两三个小时,须频繁查看才能及时发现。生吃熟食各有风味。 

江浙沪一带同样有吃生蟹的习俗
比如江苏中庄醉蟹
用的是蜈蚣湖的青壳母蟹,
在重阳节后选鲜蟹,
接着活养、干搁、修毛、配料,
到小雪后下缸,
用家酿糯米酒、盐、川椒等原料
浸泡近两个月后才能食用。

IMG_0238.JPG

图片|酱油腌青蟹 · 图虫创意 ©


吃的时候,醉蟹自身的青黑色
已经被酒腌得发黄,
掀开蟹脐盖,细嫩的蟹肉,
泛黄的蟹黄,袅袅的酒味,
还未入口就醉倒一片人。
入口后蟹肉嫩滑软弹,
甜中蕴鲜,鲜中带香,醇香回甘。

这类生猛吃法的诞生,
抚平了无数馋虫那颗躁动、狂野的心,
这种极致可口又难以描述的鲜味,
让人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239.PNG

中国地域辽阔,
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
从北方的辽宁,到南方的广东,
凡是通海的江河湖泊,
都有各种螃蟹出产,
由于出产的季节、地点及形态不同,
螃蟹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
每个名字都有相应的学名
如果要弄明白,可能要再上个
九年制螃蟹专业教育。

IMG_0240.JPG

图片|香辣水煮蟹 · 图虫创意 © 


至于烹饪方法,平分秋色,各领风骚。
除了生淹,糟渍等求鲜的生猛做法外。
还有清蒸、盐焗、爆炒、烧烤等技法,
由生变熟,一字之变,变出乾坤。
白蟹炒年糕、红鲟米糕、竹笋蟹肉、
蟹钳蒸蛋羹、蟹粉豆腐、芙蓉蟹斗、
蟹油虾球、软壳蟹丝瓜豆腐汤
......

进入黄菊盛开、丹桂飘香的金秋,
翻开地图,我只看到一句话:
不食螃蟹愧对腹!

大闸蟹

公园前483年,吴国闹了场蟹灾。
据先秦典籍《国语》记载:“稻蟹不遗种”。
蟹吃光了吴国的稻谷,连种子都没剩下。
这种蟹便是今天家喻户晓的大闸蟹。

IMG_0241.JPG

图片|盘锦的稻田 · 摄图网 © 


为什么叫大闸蟹?
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煠(zhá)蟹”演变而来。
“煠”有把食物放在水里煮或油锅炸的意思。
一种则认为由捕蟹工具得名,
旧时捕蟹人用竹编成竹簖(duàn),在夜间捉蟹。
这种竹簖就是“闸”,
在闸上被捉的蟹便是闸蟹了。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互为补充形成了“大闸蟹”的名称,
时至今日,
大闸蟹甚至成为了优质蟹的代名词。
它有一个更高大上的学名:
中华绒螯蟹。
它的两只大螯上满布了绒毛。

IMG_0242.JPG

图片|蒸熟的大闸蟹,螯上布满了绒毛 · 摄图网 ©


本来对水稻构成一定危害的大闸蟹,
经过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的摸索,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现今稻田养蟹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
蟹在稻田爬行可以除草松土,
蟹以稻田的害虫为食,
可以保护作物,化害为益,互补共生。

秋天的盘锦,稻田一片金黄。
这里采用的,正是蟹稻共生的养殖方式。
大闸蟹是洄游性水产动物,
秋季成熟后会由内陆向大海迁移。
盘锦大闸蟹也不例外,
在麦田的掩护下,
它们正准备迁往辽河入海口繁衍后代。
不过,等待他们的是蟹农的天罗地网。
盘锦大闸蟹终究插翅难逃。

IMG_0243.JPG

图片|南京固城湖景色 · 图虫创意 © 


入秋后,同样忙碌的还有沿海的渔民们。
蟹汛的到来,意味着一网螃蟹一网银。
阳澄湖、固城湖等
大闸蟹原产地的渔民正各显神通,
披星戴月地捕捞成熟的螃蟹,
各种经销商也日以继夜地把握商机,
将这人间至味运往沪宁杭沿线各大城市,
依托空中航道,将鲜活的大闸蟹运往远方。
风味原产地的周边,渔家灯火通明,
各类蟹坊、酒家应运而生。
这便是“秋风响,蟹脚痒”的含金量。

IMG_0244.JPG

图片|江苏阳澄湖巴城 · 图虫创意 © 


面对这一个个体肥爪壮的家伙,
你可以清蒸后整只掰开,大饱口福,
也可以优雅地将每个部位拆开,细嚼慢咽,
更甚者将大闸蟹的不同部位分别入菜。
蟹黄、蟹腿肉、蟹钳肉等各有各的归属。
民以食为天,对待吃,中国人向来认真。

青蟹

在吃蟹的版图里,
可不止大闸蟹这一品种。
青蟹在广东、广西、福建、
上海、浙江、江苏、台湾等
沿海省市皆有分布
它们尤其喜欢在有机质丰富、
潮流缓慢的江河入海处
以及浅海内湾等区域生长。

潮汕平原三江入海处,
咸水与淡水在不断地拉锯中
冲刷形成了万亩滩涂——牛田洋。

IMG_0245.JPG

图片|汕头市金平区牛田洋 · 图虫创意 ©


1960年后,
解放军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
先后入驻牛田洋围海造田。
随后这里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军垦农场。
白云苍狗,时过境迁,
如今的牛田洋已成了青蟹的乐园。
这里微生物养料丰富,
养出的青蟹干净肥美。

如此优质的螃蟹,价格自然不菲。
这点从捆螃蟹的绳子便可看出。
从咸草绳到裹有泥沙的打草绳,
再到后来的塑料绳,
绳子的重量可是蹭蹭蹭地往上长。
即便如此,牛田洋的青蟹
依旧大杀四方,供不应求。

后来有来自广东珠海、台山,
浙江台州的青蟹前来补充,
渐渐地也出现了冒充牛田洋的青蟹。

IMG_0246.JPG

图片|美味的三门青蟹 · 图虫创意 ©

如何辨别真假?
专业人士称,
最容易看的是壳,牛田洋的蟹偏黄褐色。
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去辨认蟹脚,
对于一般人来说,颇有难度。

顶级的潮汕老饕坚信,
牛田洋的蟹十分适合做生淹。
而熟食除了清蒸外,也可以选择
蒸蟹黄面、沙茶炒蟹、豆腐煲蟹等做法。

IMG_0247.JPG

图片|沙茶膏蟹 · 图虫创意 ©


从潮汕杀开一条血路的青蟹,
来到福建后,
荣幸地变成了当地的一道美味:
红鲟米糕。

闽南人称抱卵雌青蟹为
红蟳、膏蟳、红膏蟳。
雌蟹体内挤满蟹卵,
蟹黄体积变大、呈鲜艳的橘黄色时,
代表母蟹的性腺已经成熟。
入秋后,红膏母蟳
自然是糯米饭的最佳拍档。

IMG_0248.JPG

图片|红鲟米糕 · 图虫创意 ©


红鲟生性凶猛,
有经验的师傅在处理时
会先用针管抽点红酒,
注入红鲟口中让其喝醉。

与此同时,
用葱油将火腿、鸭肉、猪肚、
虾米、香菇、竹笋和花生米等爆炒,
与糯米饭调和上锅预蒸。
然后将喝醉的红鲟清洗干净,
去掉鲟腮和鲟脐,切块后摆在糯米上,
用荷叶包上葱头入锅蒸制。
10分钟后大功告成。

经过大量煸炒的辅料
带出了红鲟的肉香,
荷叶又吸附了多余的油脂,
吃上去丝毫不腻,满口鲜美,
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
有时候,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梭子蟹

这是梭子,
是织机上的一个机件。
别管有什么用,请记住它的形状。

IMG_0249.JPG

图片|梭子 · 图虫创意 ©


再看,这是螃蟹的头胸甲
稍加想象,其形状与梭子相比,
不能说完全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IMG_0250.JPG

图片|梭子蟹壳 · 摄图网 ©


所以这类螃蟹又叫梭子蟹。
我国沿海,南起广西,
北至辽宁,均有梭子蟹分布。
蒸煮煎炸都可以,生吃熟食两相宜。

梭子蟹在一些地方又叫白蟹。
比如这道白蟹炒年糕,
就俘获了不少宁波人的芳心。

一盘有追求的白蟹炒年糕,
梭子蟹自然是精挑细选,
但年糕也不能马虎。
必须用韧性足、油性大的粳米,
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搡捣,
让其脱胎换骨,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
若是旧时用于祭祀的年糕,
还必须在年糕上点上红点。
这样的年糕,才对味。

IMG_0251.JPG

图片|蟹炒年糕 · 摄图网 ©


北上山东,
生在莱州沿海的每一只梭子蟹,
都有国家质检总局的保护,
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背面有三个隆起,
前侧缘各有9个锯齿,
最后一齿特别长,
有“三疣梭子蟹”之称。

由于莱州湾滩缓波稳,适合蟹子潜沙,
又有十几条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入海,
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
梭子蟹们没事吃吃浮游生物,
刨刨泥沙,个个养的壳满肉肥。

IMG_0252.JPG

图片|清蒸三疣梭子蟹 · 图虫创意 ©


如此大的梭子蟹拿去用水一煮,
什么佐料都不用放。
雌蟹的卵块,雄蟹的脂膏,
螯里雪白粉嫩的肌肉,呈丝状且带甜味,
与其他的螃蟹比起来肉感十足,
洁白细嫩,回味无穷,
若是再浇上一点葱油,就更显香甜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253.PNG

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都是和吃有关。
从古至今,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
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吃。
中国人吃蟹少说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刚开始,人们吃蟹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并没有吃出它的滋味。
那谁是第一个螃蟹的死忠粉呢?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
拍浮酒池中,可了一生哉!”
古籍《郭子》记录的是毕卓说的话。
蟹螯代指螃蟹,有酒有蟹,
一生足矣,死也无妨。
寥寥数语,已经点睛,
毕卓就是那个爱螃蟹的谗食精。

IMG_0254.JPG

图片|酒与蟹 · 图虫创意 ©


魏晋时期,饮酒、纵酒是一种风气。
那下酒菜选什么最雅、最可口呢?
毕卓遍尝各种佳肴,
挑选出螃蟹为最爱,
成为了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嗜蟹者,
被尊称为蟹神。

而有酒有蟹,从此就被中国人,
特别是被中国的文人视为最高享受。
毕卓的一酒一蟹,引起了历代人深深的共鸣。

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唐·李显《临渭亭御制诗序》)
壮心付与东流水,霜螯何妨左手持。(宋·苏辙《次韵杨褒直讲揽镜》)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明·唐寅《江南四季歌》)

如果说东晋的毕卓
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螃蟹死忠粉,
那么隋炀帝则更上一层楼,
把螃蟹评价为“食品第一”。

“隋炀帝诸郡进食用九饤(dìng)牙盘,
又有镂金凤蟹,为食品第一。”

这里的牙盘是宫廷里装食物的精致器皿,
装满山珍海味的牙盘,被称作九饤食,
为的就是引出隋炀帝的食欲。
隋炀帝对其他食品却毫不在乎,
却一眼相中了螃蟹,亲自将蟹壳面搽拭干净,
用金镂制成的龙凤图案粘贴上去,
并开创了螃蟹为“食品第一”的先河。

IMG_0255.JPG

图片|隋炀帝下江南龙舟模型 ,摄于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 图虫创意 ©


此后南唐卢纯的
“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螃蟹)为第一。”
明代焦竑写下的
“樽前检点,海鲜君(螃蟹)是魁杰。”
清朝李渔的
“南方之蟹,合山珍海错而较之,当居第一。”
都在重复认同隋炀帝的看法。

那么写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
美食家苏东坡,是怎么看待螃蟹的呢?

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qūn)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zhuó)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坐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苏东坡走南闯北,见识极广,
阅过无数美味,却从未使用过“馋”字,
唯独面对螃蟹,甘愿自称“馋太守”,
可见东坡居士对蟹的青睐。

IMG_0256.JPG

图片|苏东坡肖像写意国画,摄影眉山苏三祠 · 图虫创意 ©


虽然苏东坡曾“自笑平生为口忙”,
坦言道:“我生涉世本为口”。
但他绝非糊口充饥之人,
而是一名巧舌如秤的美食家。
他对蟹的评价,吸引着无数嗜蟹的后来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6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257.PNG

不管是什么事物,
只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便形成了文化。
蟹八件,就是蟹文化的产物。

IMG_0258.JPG

图片|现代的吃蟹工具 · 摄图网 ©


吃螃蟹其实是件费时费力的事。
资深的吃蟹行家从不忌讳吃相难看,
却十分在意吃不干净。

为了辅助吃蟹,便渐渐衍生出
小木锤、小木垫、小竹签之类的工具。
鲁迅《吃蟹》中提到吃蟹“需铁锤木砧(zhēn)”。
梁秋实的《雅舍说吃·蟹》写的是:
“食客每人一件小木锤、小木垫,黄杨木制,
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

然而,这些在苏州人面前,不值一提。
早在晚清,苏州人就有一套
专门处理吃蟹工具:蟹八件。

IMG_0259.JPG
图片|博物馆展出的民国时期的蟹八件 · 图虫创意 ©

蟹八件包括小方桌、圆腰锤、长柄斧、
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
分别有垫、劈、敲、叉、
剪、夹、剔、舀(yǎo)等功能。
多为铜铸,讲究的是用银打的。

螃蟹清蒸上桌,
吃蟹人先把蟹放在小方桌上,
用剪刀逐一剪下两只大螯和八只蟹脚,
用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
再用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
之后用镊、叉、钎锤,
对蟹进行剔、叉、敲等操作。
如此这般,
从蟹中取出蟹黄或蟹膏,取出鲜嫩的蟹肉。
吃到最后,留下的蟹壳还能拼成蟹形。
“老苏州”就是靠这八件武器的轮番上场,
做到吃蟹无余肉,吃得干净又优雅。

IMG_0260.JPG
图片|新娘 · 图虫创意 ©

各种资料显示,自晚清起,
蟹八件逐渐成为苏州女的嫁妆。
这别出心裁的嫁妆,
使苏州人爱吃螃蟹的习惯传播得更远:
苏州人会吃,苏州人好吃。
上天恩赐给苏州人一份独特的阳澄湖大闸蟹,
苏州人心灵手巧地制作出蟹八件来吃蟹。
天时地利人和,孕育出中国食具文化的极致。

螃蟹的故事,就是人的故事。
人与蟹,从相遇到相知,
经历了由生到熟的过程,
留下了无数奇闻轶事,美谈佳话,
包含了不少悲欢离合、人情冷暖。
眼下秋风起了,手指痒了,胃口开了,
在滚滚红尘中的你别忘了:
蟹来了。

IMG_0261.JPG

图片|秋风起,蟹脚痒 · 图虫创意 ©



...   完   ...


参考资料

赵乃刚编著. 话蟹[M].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01.

陈益著. 阳澄湖蟹经[M].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0.

钱仓水著. 说蟹[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06.

上海绿洲经济动物科技公司编. 河蟹·青蟹·梭子蟹[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08.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11 01:53 AM , Processed in 0.0433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