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5|回复: 1

[影乐之声] 中国电影20年的病,就姜文这句话能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8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电影20年的病,就姜文这句话能治

 宅少 宅总有理  2022-02-22 07:28


IMG_8113.JPG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

和手法的闯将,

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作家·鲁迅

逝于1936年10月19日

出自作品:《论睁眼了看



……




01.



 

1986年,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进入紫禁城。

 

其中包括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20名英国人,还有30名翻译。队伍的带头人,是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


他要在故宫拍《末代皇帝》。

 

老贝是拍史诗的好手。为超越自己,完成旷世杰作,他跑去欧洲五大银行,各贷500万美元,远赴东方。贝托鲁奇是共产党,彼时,中国又正搞开放,欢迎他来。

 

拍了一年的《末代皇帝》于1987年公映。次年冲击奥斯卡,创下了9提9中的神迹。分别拿下了:最佳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摄影、剪辑、音响、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和原创配乐。


贝托鲁奇,一举封神。

 

他老人家没想到,电影还将影响两个80年代的新一辈。数年后,这俩人一个为中国电影摘得最高国际荣誉,一个成了中国电影界最独特的导演。

 

那就是陈凯歌和姜文。


IMG_8114.JPG

「《末代皇帝》的摄影美到爆」

 

《末代皇帝》9提9中,全在四个字:


精致讲究。

 

剧作、演员、摄影、配乐、服装、道具,都穷极一切做到了最好。

 

剧作上,副导宁瀛为还原溥仪,在北京城走街串巷,找遍了所有跟溥仪接触过的人。演员上,为寻婉容,老贝遍访欧美,几乎绝望时,遇到陈冲;演监狱长的英若诚在文化部当官,去找最高领导特批,才接的戏。

 

服装上,慈禧驾崩那场戏,演员卢燕身上服装重达50磅,刺绣由蜡雕刻,然后铸铝、镀金。场景上,登基那场戏,2000名群演剃了光头,假发用了2200磅头发。由于场景太宏大,老贝吓得开拍前喝威士忌壮胆。道具上,老式汽车,中国没有,剧组用集装箱从意大利运来20辆古董车。

 

全方位的、穷极一切的精致,不遗余力地投入,才有了奥斯卡9提9中。

 

这样的创作观,想必也影响了陈凯歌和姜文。


IMG_8115.PNG

「《末代皇帝》里跑龙套的陈凯歌

 

而首先,《末代皇帝》是在命运上影响了他们。

 

凯歌在电影里跑完龙套,拍《霸王别姬》前,第一时间把片推给芦苇。芦苇说,正是《末代皇帝》,帮他找到了剧本的叙事脉络和历史视角。


而老贝在京拍片时,中国影坛很受震动,觉得这种题材,绝不能让一个外国人吃独食。于是长影厂立项,要拍《末代皇后》。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日后拍《康熙王朝》的陈家林。他找到一个青年话剧院的演员来演溥仪。

 

溥仪,成了姜文人生中第一个电影角色。

 



02.

 



陈凯歌拍《霸王别姬》的细节,江湖上流传许多轶事,这里就不赘述了。

 

拍摄如何精致、讲究,随便提几个点:

 

芦苇写剧本,去北京听戏、查资料,访问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三次。光参考书,就看了两大箱。两稿剧本,前后花去一年半。

 

陈凯歌选演员,第一次见张国荣时,张国荣说自己正在修电影课程,无法保证2月开拍。面对张巨星,凯歌是怎么硬气回复的?

 

“一定要2月开拍,这样我才有冬天、春天的天气与景色,你慢慢考虑。”

 

言下之意,爱来不来,错过你别后悔,反正我是要以电影质量为先。

 

电影里的戏院、楼台,陈导特意找到杨占家,中国“建筑业制图法”第一人。杨老遍访北京,翻烂戏曲史料,跑遍名人故居,画出100多张场景图。


IMG_8116.GIF

「杨老的绘图

 

从剧本到演员再到场景、道具、服装、音乐,全方位事无巨细的精致,跟《末代皇帝》的拍法,不谋而合。一句话就是:

 

电影虽是造梦,但你一定要把它造得真真的,把影像推往极致。

 

一度想演虞姬的姜文,也一定明白这个道理。

 

很快,他就有了实践的机会。

 

贝托鲁奇筹备《末代皇帝》那年,北京复兴路29号院军区大院出来的王朔,发表处女作《空中小姐》,成为文坛新贵。1991年,王朔发表《动物凶猛》。好多人看了都说,大院子弟生活,一般人没法拍。

 

有意思的是,就在头一年,姜文演谢飞的《本命年》,去柏林参加影展,遇到陈凯歌。陈凯歌跟他说,你就别着急拍电影了,导演啊,不值钱,谁都能干,伟大的演员是一百年才出一个的,以你的资质可以冲冲。

 

姜文显然没听进去陈凯歌的话。

 

巧了,他就是军区大院出来的。

 



03.

 



陈凯歌拍《霸王别姬》那年,姜文拿到《动物凶猛》,心里直痒痒。

 

少年时的声音、颜色,全回来了。他读小说时,脑子里全是苏联歌曲和大食堂的味儿,能想起70年代末北京的胡同什么样。小说在他枕头上放了一阵,他实在憋不住,从美国访问回来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吃了一个月泡面,改出剧本。

 

小说5万字,剧本,7万字。

 

在刘晓庆的帮助下,姜文拿到了投资。虽然周围人都觉得他有潜力,可毕竟之前没拍过啊,姜文无经验可循,上阵前手脚都有点麻。

 

但很快,他就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式。

 

牛逼人物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姜文摸索出的拍法,也跟《末代皇帝》不谋而合。

 

那就是:穷极一切资源,不惜任何代价,达成严谨的还原、极致的影像。

 

开拍第一场戏,是于北蓓闯进澡堂,一帮男孩儿洗澡。就这短短几分钟,姜文愣是拍了三天三夜,夏雨把身上的皮都搓掉了。


IMG_8117.GIF


马小军送他爸走那场戏,剧本上只有三行字,但姜文为了场面,调动了20辆坦克,十几架飞机,一大帮群演,前后折腾了半个月,拍了4个小时的素材。顾长卫对他说:

 

“你拍那么多,最后都是要剪掉的。”

 

没错,放到电影里,还不足3分钟。


IMG_8118.GIF

 

姜文不管那么多,因为他一闭上眼睛,就知道自己要的画面、声音什么样。他一定要把心目中那个影像还原到现实里,丝毫不差。

 

70年代的北京胡同里没人,从这头能一眼望见那头,地上还没垃圾,他就一定要找到一条这样干净的胡同。记忆中飞机是什么颜色,他觉得眼前这个色不对,必须把飞机从头到尾刷一遍,刷成他觉得对的。马小军爬的烟囱,一样要刷。因为那才是当年那个时代的色泽。

 

家属楼什么样,家具什么样,军装什么样,都按70年代的给我找去。

 

最狠的,是米兰的照片,和夏雨最后游泳的镜头。

 

原著中,这是王朔笔墨最锋利的地方。正因为照片,“我”才陷入了对米兰的无限美好想象和痴迷。而当“我”彻底失去米兰和朋友后,一个人在游泳池里一边哭一边游,让小说的情感密度达到了一个高潮。

 

一望可知,这是两场重头戏。

 

于是,为了拍出原著里米兰那张令人心驰神荡的照片,姜文直接用摄影机给宁静拍了10万格底片。一千多个镜头,最后选出了一张。


IMG_8119.GIF

为了表现马小军的绝望,姜文拿四台摄影机,从各个角度,反复拍了一个半小时的胶片。


Image

 

每一帧影像,姜文都在向极致逼近。

 

每一帧画面里的颜色、层次、明暗,都必须达到他理想中的效果。无论动用多少摄影机,无论花费多少胶片,无论耗费多少时间。

 

在每一帧影像上死磕,从此成为他的创作方式。

 

曾有人问过他对影像的要求,他就说,色彩,第一位的,哪怕是拍黑白,也得拍出黑白特有的味道来。但光拍出味道,还不够,以姜老师的脾气,为了一帧影像的美感,投入比一般导演更多的资源,实乃常事。

 

譬如有一次,有人找姜文拍日出。为了追求最好的效果,爱睡懒觉的姜文可以直接不睡觉,赶一个大早,专门去海上拍日出。

 

IMG_8121.JPG

 

在天还没亮的时候,用最好的设备,捕捉太阳的第一缕光。

 

他要在那一缕光猛然出现时,瞬间抓住它的层次。亮的足够亮,暗的足够暗。

 

要达到这种效果,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

 

在别人看来,这是对影像的过度苛求。

 

在姜文看来,这是他的底线。

 



04.

 



长期以来,姜文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讲究。

 

为这份讲究,拍《太阳照常升起》时,他觉得女演员们用的70年代的胸罩带子不对,必须换。虽然在戏里,这带子只是透过被雨淋湿的衣服,隐约看到。

 

为了这份讲究,拍《鬼子来了》时,他严格要求了演鬼子的演员的身高,因为那时日本人就那么高,他们一定没有自己扛的枪高。

 

姜文这份讲究,一是个性使然,二是自出道起,他就跟谢晋、谢飞这些中国最牛的导演合作,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三是他走红时,正赶上中国80年代文艺潮,凡事向艺术最高点看齐的姿态,对其影响颇深。

 

所以80年代末,他去外国参加电影节,总觉得中国有些参展的电影不对。他认为世界上好看的电影,一定是“要声有声,要色有色”。


IMG_8122.JPG

 

关于声音,拍《阳灿》时,电影里所有广播的声音,都是找广播学院的人录的,开场那首《革命风雷激荡》的曲子,请了80人的交响乐团和100人的合唱队重录。电影里需要一种苏联车发动机的声音,姜文怎么听怎么觉得不对,后期跑去德国,硬是找到了那个时代的老车,录了素材。

 

关于色彩,更不用说了。拍《太阳》时,花1000万(注意那是2006年,那时候的一千万放在电影里,可不是一笔小钱)从云南到甘肃,一路动用几百种飞禽走兽,只为达成奇诡、绚烂的视觉。电影里,周韵去的那个大厂房,是提前一年租下来,重新粉刷,然后让风吹了整整一年才有的颜色。

 

去《圆桌派》跟窦文涛聊创作时,窦文涛问他,一直以来你拍电影,费了那些个功夫,又是拼火车又是建炮楼,干嘛非较这个真?

 

“其实你最在意的那些,观众不见得会在意。你不那么做,我们大家伙儿也看不出来。你完全可以不必那么追求极致。”

 

姜文不那么认为。他觉得,创作,就是请观众吃饭,不搞一两道硬菜,你对得起观众吗?他总爱说,你不但要对得起观众的此时此刻,还得对得起观众的以后,万一人家以后进步了,看得出好坏了,回头就不骂你?

 

“孙子,你当初拿什么东西糊弄我呢?”

 

所以姜文搞创作,少不了三件事:

 

讲究,讲究,还是他妈的讲究。


IMG_8123.PNG

 



05.

 



无论是《末代皇帝》,还是《霸王别姬》和《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在世界影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的杰作,其拍摄过程,说明了同一件事:

 

一部佳作的诞生,永远离不开对细节的苛责,永远离不开对每个环节的极致追求。只有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磨到完美,才可能发出恒久的光芒。

 

要拍这种作品,拿姜文在《圆桌派》上的话说就是:

 

“别老憋着想掏人家兜里那点钱,你得想着给人家一点好。今天他就算看不出好来,哪天他看出来了,回头人觉得你是真心对他的。”

 

2002年,电影《英雄》上映,掀起中国商业浪潮。也就是那年,民营资本纷纷涌入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变得越来越像一门生意,一种投机。

 

一旦抱着这个态度,拍出的作品,可想而知。多少奔着掏咱兜里那点钱的剧本不成熟、演员演技渣、拍摄不走心的作品,就这么一部部成功进入了影院,忽悠观众的感情,浪费大家的人生,还侮辱我们的智商。

 

要我说,姜文这句话,是给中国电影20年来顽疾,开的最好的药方。


IMG_8124.PNG

每一句念白,每一帧画面,每一道色彩,每一个声音,从镜头的设计,到配乐的卡秒,都要穷尽一切,尽善尽美。在一个一切求快、求即时效益的时代,这种细心打磨的“精致创作观”,难能可贵。

 

姜文身上令人叹服的一点在于,在这件事上,他能将创作观念贯彻到自己每一次出场上。甚至连广告片,他也不会落下。

 

去年,他跟OPPO合作的短片《姜文理想手机》,一度冲上热搜。那支短片,剪辑之凌厉、台词之有韵味,就像一个精美的电影片段:

 

姜文参与时,不但掌控自己的表演,给出最好的状态,连现场的光线、秋千座椅的高度,都帮着做细致调整,以达到完美的拍摄效果。

 

那支广告设计的,也是独具匠心。为了打破传统广告的风格,让姜文的个人气质与科技的美感、神秘浑然一体,全片主调是黑白质感。在一个现代艺术空间里,让姜文一个人引领着观众,走进一段关于未来手机的想象。

 

众所周知,台词,姜文最较真。他拍电影,台词改个100遍不叫事。当初在《聚焦》上,他跟焦雄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IMG_8125.JPG


要不是为了台词,姜文用不着费那个劲: 


IMG_8126.JPG


拍短片时,姜文标准极其严苛,台词逐字逐句修改了十几遍。

 

哪怕被人拍,他抱的依然是“请观众吃饭”的态度,反复跟主创确认,什么样的台词,是当下年轻消费者喜欢的,是年轻人觉得风趣、幽默的。

 

一句话,就是让您看广告,也觉得时间没白花。


IMG_8127.JPG

「这段儿就是姜文自己写的

 

所以你看,姜文不光拍片讲究,被人拍,也讲究,对作品,从不妥协。

 

今年,姜文又带着跟OPPO合作的第二支短片登场。这支短片,姜文依然是深度参与者。短片拍摄之初,主创团队想表达科技的美感,觉得手机芯片处理每一缕光线、等待每一缕光线这细微的过程,自有其诗意。

 

思来想去,定了“拍日出”这个主题。

 

日与夜的交界处,丰富的光线变化,浪漫、壮美,这和姜文作品的气质很接近。

 

日出,哪儿都能拍。但关键是,去哪儿拍?一开始,团队想去黑瞎子岛,拍我国最东边最早的日出。姜文加入后,给了个更好的概念:出海。


IMG_8128.JPG

 

月影、晨曦、大海、扬帆,光与影的交织会变得更强烈。一个人,一条船,一望无际的海面,一段出海的旅程,天然会具备一种故事感。海浪的起伏、波涛的变化,又自带一种节奏,有深沉,又有豪迈。

 

这与OPPO追求诗意的审美,勇于创造的果敢,又相得益彰。

 

最后展现出的效果什么样?

 

画面、运镜、配乐、剪辑,动静之间,充满了丰富的层次。

 

无论是翻滚的海浪:


IMG_8129.GIF

 

还是月下静谧的灯塔:


IMG_8130.JPG

 

抑或初升乍现的太阳:


IMG_8131.GIF

 

从平静到澎湃,从冷峻到明亮,电影式的节奏,构成一首咏叹调。

 

汹涌之处迸溅的激情,正好与姜文的荷尔蒙气息吻合:

 

IMG_8132.GIF

 

远航与大海,契合了姜文身上的理想主义:

 

IMG_8133.GIF

 

短片里,还隐藏着对姜文过往电影的致敬。比如高潮处这个镜头,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致敬了《太阳照常升起》:


IMG_8134.GIF
IMG_8135.GIF

 

你别说,上面那几帧倒放,还有点《阳灿》的影子:

 

IMG_8136.GIF

 

这一次,台词虽不像上支短片那么“重头戏”,姜文还是亲手改了好几遍。那味道,难以名状,怎么说呢,隐隐约约透着一股《让子弹飞》的味儿。

 

行了,我就不“剧透”了。

 

大家自己看、自己听吧:

 

姜文选择与二度合作,共同出海,其实也是一种双向选择。没有对姜文足够的理解,哪儿会跟他一起出海呢?

 

双方这种情投意合,尤其表现在对影像的“苛求”上。

 

姜文拍《阳灿》时,曾创下国产片比历史纪录。当时全国电影片比是1:3,他一口气提高到了1:15。随后的《鬼子来了》,更是动了48万卷胶片,4000多个镜头。拍《让子弹飞》,仅花絮,就3000多个小时。

 

他为每一帧影像,都操碎了心。

 

而OPPO,则为每一个画面操碎了心。

 

为的是把每一缕色彩、每一缕感动,都清晰地捕捉到相册里。哪怕是在明暗不甚清晰,肉眼都分辨不出的时候,也能雕刻出光影层次。

 

这次OPPO Find X5 Pro的诞生,似乎是在回扣姜文去年的想象:

 

IMG_8137.PNG

 

未来的手机是什么样呢?

 

也许是有两颗芯片。

 

其中一颗,叫做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专为每一帧影像而运行。

 

有了这「两颗芯」,您也能像姜文一样,捕捉到太阳初升时的第一缕光,把色彩拍得漂漂亮亮,暗的地方够暗,亮的地方够亮。

 

说到底,在人手一机的时代,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名创作者。

 

生活,是一种主观创作,记录生活,同样是一种创作。

 

那些留存的影像,每一帧画面,不就是咱们的生命、感动、奋进和收获吗?不就是咱们各自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吗?我想,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回头把手机里的照片串起,也能得到一部私人电影。

 

每个人,都是它最独特的导演。

 

每一帧影像,都值得为之“芯”跳。


乡村骑士


「全文完,下次再会」



部分参考资料:

[1]《一部电影的诞生》,姜文

[2]《为什么那么多人误解姜文?》,程青松

[3]《姜文这副药引》,王猛,公号「猛哥」

[4]《圆桌讲究派》,姜文&窦文涛

[5]《「霸王别姬」为什么会成功?》,三联



-

END

-

发表于 2022-2-28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更喜欢《爱情麻辣烫》,人生的过程集中在几个故事,现在回想,我的人生亦如此。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7 01:20 PM , Processed in 0.08505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