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0

[哲史艺丛] 唐代志怪故事中的文物竟然考古出土,与殷商甲骨文和敦煌遗书齐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6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志怪故事中的文物竟然考古出土,与殷商甲骨文和敦煌遗书齐名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4-11 00:59 Posted on 北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林屋读书 Author 林屋公子


40.jpeg

本 文 约 3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钟


近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集中展出。何为“古文献四大发现”?包括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和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四种。


其中,殷商甲骨文、敦煌遗书和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么,居延汉简又有什么内容,为什么能和其它三大文献齐名呢?我们就来讲讲居延汉简的故事。


41.jpeg

国家典籍博物馆


从怪异到现实:居延汉简的发现


唐代李德裕《玄怪录》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北周静帝时,居延部落的首领勃都骨低有一日接见了几十个伶人,伶人们向他表演互相吞食又吐出的把戏;一连半个月,勃都骨低有点不耐烦,他们又把勃都骨低的亲属吞了。勃都骨低磕头求饶,他们才吐出来。


勃都骨低很生气,派人暗中跟随他们想杀死。手下见到他们到一个宅院墙基就消失了,勃都骨低就派人挖地几尺,见到一些瓦砾,瓦砾下面有个大木笼。木笼里面有数十个皮袋,木笼旁边有一些谷物。木笼中还有一份竹简,勃都骨低捧出来看,见文字基本都磨灭了,只是隐约见到有几个“陵”字。


勃都骨低知道伶人就是皮袋成精,就说要烧了它们。这时候,皮袋们都大哭,说自己本是西汉骑都尉李陵的搬粮袋,屋子倒了被压在这里,靠着李陵留下的水银存活,又被居延山神收为伶人,希望勃都骨低能够饶恕。勃都骨低不听,把这些皮袋都烧了,烧的时候它们都发出哀痛冤屈的叫声。就在这一年,勃都骨低全家都相继病逝了。


这自然是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所以在古代长期未被受到重视,仅仅被视为一个志怪杂谈而已。但如果仔细品读的话,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42.jpeg

今日居延海


时间快进到上世纪。1930年至1931年,由中国和瑞典考古学家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发掘出了1.1万余支汉代简牍。建国后,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又陆续在这里发掘了2.1万余支简牍。


“居延”一名起源于西汉,当是匈奴语的音译,一说即“祁连”。西汉在此置居延县,属张掖郡管辖,包括今天甘肃省金塔县鼎新镇至内蒙古额济纳旗这段区域。而居延汉简的发现地点,实际上也超出了居延的范围,有学者也主张称为“张掖汉简”更为准确。


居延地区地处河西走廊、长城一线,属于汉帝国的边塞区域。汉朝初年,这一片地区本为匈奴控制。随着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两次征匈奴,占领此地的匈奴浑邪王率投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朝在这里设置张掖郡。元封年间(前110-前105),李陵率八百骑入匈奴,路过居延。


可见,《玄怪录》说居延地区北朝出土了李陵竹简,倒也并非完全无中生有。太初三年(前102),汉朝又在张掖郡的北边设置居延县,将此处正式划归入汉王朝的版图。


43.png

西汉河西四郡地图与居延位置


后来居延地区先后被王莽、刘盆子、窦融、隗嚣等政权等统治,直到东汉建立,居延地区又重新被汉帝国控制。东汉中后期,因为河西羌人长年叛乱,中央政府逐渐失去控制。所以居延汉简的年代也从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开始,一直延续到东汉安帝永初五年(111)


而其中更多,集中在西汉宣帝至东汉光武帝这段时间内。因为居延地区处于边塞,所以居延汉简的主要出土地点,包括自上而下的都尉府、候官、部、燧及都尉府直辖的关等处。


这批简牍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形式除了最常见的简和牍,还有觚、检、缄、签、梼、符、削衣等;内容包括书、官府公文、簿、籍、课、案、条、券刺、科品令、录、算、劾状、记、计、奏、符、过所、致、式、信札、古书籍、律令等,其中又以官府公文和簿、籍类最多。


这批简牍文献,既是汉代统治经营河西的主要证据,又是了解汉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史料,还是研究汉代简牍形制、书法、古文字的关键资料。


44.jpeg

居延汉简


从都尉到士兵:汉代边塞的生活


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在北方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入侵。古代没有电子技术,烽火就是最先进的报警设施。不过,烽火究竟是如何使用,古代文献中却一直语焉不详。而居延汉简中有一批烽火条令,填补了这一空缺。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居延都尉府所属有4候官、约15部、127燧和1关,各候官由北至南分管一段要塞,最南是关,烽火线也由南向北连成一线。一般来说,白天举1-2烽,点燃1积薪;晚上1-2苣,点燃1积薪。


所谓的烽,是烽火台最常见的信物。根据唐人的说法,大致是在烽火台上树起高杆,杆头安装横木、滑轮,将装有可燃物的篮筐系在滑轮,使其方便升降,点燃表示警备。积薪则是堆起来的柴草垛子,苣是柴草或芦苇扎成的草靶子。


有的塞还使用表和烟,表即旗帜,烟即狼烟。其中积薪是最重要的信号,代表敌人的数量和态势。一般为1积薪,如果敌人为千骑以上全面进攻,则为2积薪,最多不超过4积薪。整个居延地区烽火相互呼应,不能停止。


45.jpeg

汉代烽火台遗址


居延地区尽管是边塞军区,但也有不少民众居住,且处于河西走廊,所以居延汉简中也有不少市场交易、商品买卖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汉代商品及物价。


其中买卖的食物类有谷、粟、梁粟、黍粟、大麦、麴、黍米、豉、大油、大肉、葱、毋青、韭菜、薯种、芥种等,衣物类有裘(皮衣)、复袍(棉袍)、皂练复袍(高级棉袍)、皂复袍(中档棉袍)、练长袍、官袍(单袍)、绔、皂绔及丝、絮、帛、八稯、郭缕布、白素、缣、缥、练、皂练等。


除此之外,还有轺车(高级小车)、牛车(大牛车)、马、胡马(外种马)、服(运输)牛、(耕种)牛、狗(警犬)、田、宅、小奴、小婢、庸等。


在这些商品里,又以粮食和土地最为便宜,如1石谷35钱、1斤油17钱、1束葱4钱、1亩田100钱,而1领(件)复袍就要400钱、两(条)绔也要700钱,而1辆轺车要1万钱。这表示粮食和土地在这里最不缺,而其它产品多自外地输入,所以价钱较高。


当地官兵的工资如何呢?


最高的是军区长官——居延都尉,他是比二千石官员,月俸禄是12000钱;他的副手都尉丞是六百石官员,月薪6000钱;而居延县令同是六百石官员,同于都尉丞;塞尉,二百石,月薪2000钱;甲渠候长,比二百石,月薪1200钱;百石吏,月薪720钱;斗食吏,月薪100至600钱不等。(以上月薪为西汉中后期正常年份数据,但不一定能准时发放,二百石以下小吏常有欠薪情况)至于戍卒,连钱都没有,只有每个月的三石三斗三升口粮。


总体来看,当地官兵收入比较低。作为掌管烽燧的基层军官燧长,一个月的工资还买不起两条裤子。


这样一来,也就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比如有燧长拿了别人的东西不给钱,有候史欠别人钱不还的;还有候长在工作时间,私自派兵渠市场卖羊赚钱;又有甲渠候以权经商,赚了钱却想赖账,还反咬一口雇工的。当然,这些不法分子都被告了。不过,基本的粮油肉菜的必需品还不算贵,所以仅仅维持温饱还是不难的。


46.png

甘肃金塔出土汉"居延右尉" 封泥


居延都尉府的士兵主要有五类:包括田卒、戍卒、骑士、省卒和各机关之卒。其中田卒主要工作是种田,戍卒主要工作是巡视,骑士是骑兵,各机关在各机关从事事务工作,府卒、仓卒、库卒、亭鄣卒、邮卒等。


兵员最小20岁,最大50岁,身高有7.1尺、7.3尺、7.5尺三种,平均身高7.3尺,约1.7米左右。在这些士兵中,除了骑士主要是本地人组成外,其他兵员中也有不少外地人;而基层官吏则基本都由在本地士兵中选拔。


古代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里”,是乡下一级单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村居。里始设于先秦,秦汉大一统时代,里在全国开始盛行。但因为乡里的级别太低,所以像《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这种正史方志,却一般不涉及乡里的建置。


而居延汉简则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除了居延本地外,因为有不少兵员来自外地,所以居延汉简也涉及了他们的籍贯。据统计,居延汉简中共记录了全国46郡172县的571里,可以补充基层地理资料的不足。


47.jpeg

汉画像石中的汉匈作战图


居延县见于简牍有80个里,大约为4个乡管辖。张掖郡有10县24352户,算下来,每个里大约有30户居民。至于每家的人口,也可以通过户籍资料得出,一般小家庭2-3人,中家庭4-5人,大家庭6-7人,而富裕的家庭可能达到9-10人以上,当然也有单身者。


有富裕者,家里的田地、车辆、奴婢、牛马等财产就有15万钱之多;也有贫困者,为人承担雇工。家庭的土地都属于私有,可以在家族内进行继承或者买卖。


除了这些反映当地人社会生活的资料,居延汉简中还发现一批非常珍贵的古本图书,如《论语》《仓颉篇》《急就篇》《九九术》等,均为重要的文献学史料。居延汉简的价值,还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孙斌来编著《居延汉简》,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何双全:《简牍》,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

张瑛、肖从礼:《汉代居延地区社会生活史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18年。


a.png END

作者 | 林屋公子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本文首发于《北京晚报》2023年3月25日,原标题:《居延汉简:汉代边军的生活实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7 05:19 AM , Processed in 0.0437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