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0

[转贴] 高利率变成“新常态”了吗? 克鲁曼:债市可能反应过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 09: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09-30 23:32 经济日报/ 编译
汤淑君/综合外电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鲁曼。 图/路透

最新数据显示,随着疫情期间的供应链瓶颈疏通,美国与欧元区相继达成「完美的通膨减缓」,尽管联准会(Fed)和欧洲央行(ECB)短期内还不敢公开宣告胜利,但看来通膨问题已化解。 现在更令人忧虑的问题是:高利率会变成“新常态”吗?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在纽约时报专栏撰文说,Fed和其他央行基本上掌控的是短期利率,在抗通胀之战中也已大幅调升这些利率。 不过,有好一段时间,债市大致押注于美联储升息将是暂时性的,短期利率不久应会降回来。 因此,长债殖利率遥遥落后短债殖利率,形成所谓的「殖利率曲线倒挂」,许多人把这种反常现象视为经济衰退山雨欲来的凶兆。

不过,近几个月来,债市形同投降,显示投资人如今相信利率将长期在高档盘旋。 长期利率于是跟着跃升,如今已跃上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来最高水平。

什么因素导致美债收益率窜升?
克鲁曼认为,不是因为投资人仍对通胀忧心忡忡。 检视平衡通胀率(break-even rate)—普通债券殖利率与通胀连动债券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即可推知市场对通胀的预期,而目前这些利率显示,市场认为通胀已控制住了。

克鲁曼指出,真正的原因是实质利率大幅上扬。 所谓「实质」利率,指的是扣除预期通膨率的利率。

就此刻来说,实际利率仍大幅高于2%,比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殖利率低于1%的常态水平来得高。 倘若这些利率升高变成「新常态」,将产生巨大、棘手的影响。

最明显的是对政府债务造成的影响。 在利率长期低迷的时代,只要实际利率低于经济成长率(r< g),即使政府陷入赤字,债务并不会真的造成重大负担,因为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倾向降低。 但如今,实质利率突然间升到高于大多数人估计的经济长期成长率,如果这种逆转不是暂时现象,多年来不成问题的「高债务难以为继」又将变成大问题。

低利率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债市现在投射的说法是:高利率将成为「新常态」。 但克鲁曼认为,很难看出为何应当如此。


在疫情爆发前,要解释实际利率为何自200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走下坡,常聚焦于多股力量导致经济成长减缓、进而降低投资需求。 尤其会强调工作适龄人口成长大幅下滑。

人口增长减缓,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多的新屋,不需要那么多的新购物中心,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新工厂和办公大楼(暂且不提远距工作效应)。 日本就是明显例证,该国工作适龄人口自1990年代以来就逐步降低,也比大多数先进国家率先遭遇利率极低的现实。

反观美国,至今人口仍在成长,只不过成长率低。 那么,一旦Fed结束抗通胀之役,能否期待利率重返疫前水平?

克鲁曼认为,也许理应如此。 纽约联邦准备银行定期发布对「实质中性利率」(r-star,或r*)的估计值,定义为「在经济产能全开且通膨稳定时的实质短期利率」。 纽约联准银行总裁威廉斯5月时在一场演讲中宣称,「今天的实质中性利率与疫前水平差不多」。

但里奇蒙联准银行的模型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此刻的实质中性利率高于疫前水平。

债市近来的反应似乎是判定里奇蒙Fed的说法正确、纽约Fed的说法错误。 但为什么是如此?

有些人设法举基本面因素来解释,例如投资人目睹美国经济在面对Fed一连串升息仍展现强大韧性后,断定实质中性利率必然已升高,只是还不确定升高的确切原因为何。

或许是如此。 但另有其他可能,就是目前为止经济强韧反映的可能是货币政策的延迟效应,或其他非持久因素。

克鲁曼的直觉是,债市对最近的数据反应过度,而高利率将证明是「暂时性」的。 但实际情况如何,仍有待观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6-6 07:41 AM , Processed in 0.0287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