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古屋镬耳墙呈镬耳形,讲究对称,起伏三级,象征古代的官帽,取义前程远大。开设其中的私房菜馆能一边欣赏岭南园林景致,一边吃到无骨鲫鱼、花椒蒸牛𦟌、脆皮糯米鸡、将军鹅等特色菜。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这句老话在岭南地区流传甚广,但或许只有资深饕客才会知道这俗语的后两句:“味在勒流,根在黄连”。
勒流,原称“额流”,位于顺德中北部。只因北江汊道甘竹溪之北段至东(顺德水道)在此突然逆转向西流,粤方言称此地“额(逆)流”。但“额”与“逆”字都不吉利,于是改以近音字称“勒流”。
顺德水道。(图/视觉中国)
在现今占地3.65平方公里的勒流街道辖区内,户籍人口不满1万的黄连村,培养出了老、中、青厨师近500名。其中不少人荣膺“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名师”“顺德名厨”等称号。
想要深入了解顺德丰富的美食文化,大概要从这座黄连古村说起。
味在勒流,根在黄连
黄连村位于勒流北部,这里原是海滩,滩上分布7个小山丘,名叫“七星岗”,后冲积成陆地,形像荷花,被称为“莲地”或“莲溪”。后由于居民多姓黄,故取“黄”“莲”(后以“连”取替)二字,改村名为黄连。
此处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早年间商贸繁盛。清咸丰《顺德县志》就有记载黄连“族多衣冠,为商贾舟楫之凑”,黄连的商铺、当铺多不胜数,甚至有“小广州”之称。
如今的黄连古村,是一个静谧水乡。(图/牧羊 摄)
地理条件优越,工商贸易繁盛,饮食业自然也跟着繁荣。
明代以后,黄连就形成了规整的圩市,黄连圩修筑在北岸的堤围上,临水一侧的商铺民居多是富有水乡特色的“吊脚楼”。街道只有三四条石板宽,街头巷尾清一色铺“大麻石”(花岗岩)。一千多米的街道分东市、中市、西市,街道两旁的铺面鳞次栉比,仅茶居食肆就有十多间,民间讲究饮食之风甚炽。
在黄连地区打出名号来的大厨起初多为乡厨。古时人们家中婚丧嫁娶的酒席往往要叫上全村老小前来赴宴,村社中举行各类大型宴会,甚至会开几十上百席,都需要乡厨掌勺。黄连是顺德内河地区的中心,乡厨自然不少。
何诒燕堂码头,往来黄连进行商品贸易的船只都会在此停泊。(图/牧羊 摄)
身处最“识食”的顺德地区,又在祠堂前、榕树下成百上千次砌砖设灶、大火挥勺的乡厨练就了一身不俗的厨艺本领,自然也更能吃透后厨中的“江湖”。这为他们日后真正走出乡镇打下了基础。
“味在勒流,根在黄连”的形成,离不开早期离开勒流闯荡的游子们。
比如,在广州十三行,不少从小吃惯顺德味道的顺德籍行商,会把乡亲带到十三行从厨掌灶。早年间在广州开银铺的黄连关地人关恒昌先生,与多家大酒家业务来往密切。前来省城谋生的乡亲,他都热心提携,介绍到相熟的酒楼做工。黄连人便从拣菜、洗碗、打荷做起,各凭本事做到头镬、头砧、点心师乃至主厨。
上世纪80年代,顺德又有不少人跟着时代大潮外出“见世面”,其中许多黄连人选择投身餐饮。而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哪个酒楼,一旦他们站稳脚跟,又会再提携帮助一批乡亲,由此,黄连厨师队伍日益壮大。
黄连古村中的顺德厨师文化展览馆。(图/牧羊 摄)
除了依靠地缘关系“抱团”发展,黄连厨师也十分重视家传。比如,黄连烧鹅品牌由“烧鹅英”所创,由其子“烧鹅棉”“烧鹅强”发扬光大。
如今天元饼家的传承也历经四代:何折桐于1945年创立“合元饼铺”,女儿何有田得父亲制饼真传,何有田之子陈国辉自幼跟随父母在饼家做学徒,至1989年天元茶楼转由陈国辉私人承包经营。到2018年,陈国辉之子陈启智又接棒做起了食品公司。
甄添记冰花酸梅酱则由何泰源创立,其长子何家强与妻子李意好传承并经营烧腊生意。孙辈则再度创新冰花酸梅酱吃法,名声渐响的冰花酸梅酱制作技艺还被列入顺德区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冰花酸梅酱在主料青梅的基础上加入生姜和辣椒调制,图为冰花酸梅酱蒸排骨。(图/牧羊 摄)
择一技,终一生,本地餐饮人正是这样一代代地专注于手中的食材,从小小的水乡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