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人世间] 我,在抖音边画边讲,两个月涨粉500万,笔没停过,梗也没断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6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在抖音边画边讲,两个月涨粉500万,笔没停过,梗也没断过

Screenshot 2025-08-06 at 9.47.43 PM.png

这是《自拍》第501个口述故事

抽出一支笔,一挑眉,陈磊(抖音号:@混子哥边画边讲)面向白板开始作画,手下笔不停,嘴里梗不断。从古代建筑、历史战役,到朝堂“职场”,他三五分钟便能讲完一段诙谐又有料的历史文化课,仅两个月,粉丝量已飙升至500万。

用漫画让知识“活”起来,是他这个曾被贴上“差生”标签的人悟出的学习方法。在他看来,艰深晦涩的知识就像一条条富有营养却让人难以下咽的鱼,加些佐料,就能把它烹饪得鲜香入味。为此,他在30岁辞去了汽车设计师的工作,组建起“混知”团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漫画,让更多人爱上历史、人文、经济、科学……

在他笔下, 知识可以不再是划分愚钝与聪明,懒惰和勤奋的标尺,而是一扇原本就可以轻松推开的窗户,一颗低垂枝头的苹果,它的味道,可以属于所有人。

以下是他的讲述:

走出教室后,我更爱学习了

我是陈磊,今年41岁。过去十年,我在做一件听上去挺“反教材”的事:让学习变得像看漫画一样有趣。为此,我在自媒体上画漫画讲知识,出科普图书,甚至开了书店。最近,我又架起白板,从幕后走到镜头前,一边画画一边讲解。

IMG_8724.JPG
我是陈磊,科普漫画的开创者,“混子哥边画边讲”是我的抖音账号。

现在热衷于分享知识的我,曾经是个不爱学习的“差生”。从能握笔的那天起,我就一头扎进了画画的世界,一个劲地涂涂画画。小学时,更是彻底迷上了《七龙珠》《圣斗士》,这些漫画几乎就是我整个青春。

IMG_8725.JPG
儿时的我。

看多了天马行空的故事,我也跃跃欲试,开始琢磨怎么创作自己的故事。那时候,二次元文化远不像今天一样被广泛接受,除了孩子,没人把漫画当回事,市面上几乎找不到系统的学习资料,我只能天天捧着本漫画书,反复研究人物、分镜、剧情、台词。到了五年级,我才画出了第一个故事:一个勇士上山斩妖除魔,最终救出了公主。之后,我又把打篮球的小伙伴们画成了“灌篮高手”,被同学们争相传阅。

IMG_8726.JPG
我小时候创作的漫画。

当时,我在枯燥的学业上找不到乐趣和意义,画画就成了一剂解药。看着一个个人物在我笔下诞生,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也让我体会到全身心投入一件事中的酣畅,只要一拿起笔,我就能忘我地画上整整一天。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我不是在看漫画,就是在画画,这导致了我成绩平平,甚至可以说是糟糕。

直到上大学后,我才第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感。当时我迷上了一款二战题材的游戏,在战场冲锋陷阵时,我突然好奇,这些战役在现实中真的发生过吗?一口气读完了几本历史书后,我就像一个士兵拿到了秘籍,眼前的战局清晰起来,我不再一味傻傻地开枪,而是清楚地知道我为何要瞄准一个对手、攻占一座城,完成一项任务。这种理解让我十分享受,因为一旦看懂了历史的逻辑,明白这个世界是如何演变的,我们面对复杂的现实时就不会再手足无措。

IMG_8727.JPG
我在宿舍玩游戏。

那时还在攻读机械设备制造本科的我,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爱上了历史。讽刺的是,过去坐在教室里翻开历史课本,我看到通篇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头疼,一章读下来,我只知道两国打仗了,却分不清它们位于何处,中间是隔着山还是间着海,还得一字一句地背诵年代、事件、意义,我草草看几眼便不想再学。

IMG_8728.JPG
后来,我在抖音用漫画讲解以色列和伊朗的军事冲突。

或许是受到从小绘画的影响,比起抽象的文本,我惯于用图像思考,就连脑海里的音乐都自带形状:有的乐器听来音色形态锐利,而有的更偏圆润。记忆单词时,我也在比对它们的“长相”,比如小教堂“church”,长得短小低矮,大教堂“cathedral”则像一座四平八稳的庄园。

现在回头看,其实大部分客观的知识都可以是具象的,就连文学也不例外。以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为例,高耸的楼阁与触手可及的星辰,都能用画面呈现,只不过文学带给人的感受难以描绘。一旦用画面记忆,我们就不需要死记硬背。比如战国七雄的“合纵连横”之策,仅从字词来看,根本难以理解何为“合纵”何为“连横”。如果在地图上把地图的位置一标记出来,一切就不言自明了:秦国在左,六国在右,呈纵向排列,所以联合六国抗秦,就叫“合纵”,而秦国横向瓦解各国联盟,就是“连横”。

IMG_8729.JPG
我在参加本科毕业典礼。

当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我对很多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只是长久以来,那些刻板的教学大纲和强制性的课程安排,把我的兴趣压抑得几乎消失。然而,作为一个刚从江西抚州走来的小城大学生,我还从未认真想过,这份对知识的热情能将我带去向哪里。

让所有人都尝一下知识的味道

我的人生规划无比朴素——在热爱的绘画与现实的生计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于是我在研究生阶段,转向了工业设计专业,一毕业,就入职上汽集团,成为了一名汽车设计师。

在上海郊外的安亭镇,我度过了几年循规蹈矩的国企职场生活。白天,我的工作要求精确、务实,确保每一笔设计都能落地投产。工作久了,我逐渐看到自己的“天花板”——我似乎难以成为一名顶尖设计师。下班后,我便缩回家里,翻翻闲书,再画点漫画,用自娱自乐排遣一天的疲惫。

2014年,我工作到第五个年头,有天读到《中国人史纲》时,被东周数不清的国家迷了眼,便突发奇想:何不把我喜欢的历史书变成漫画?我便将东周列国画成了一个班级,编成一个短篇漫画,没想到发到网络后大受欢迎。

IMG_8730.JPG
推动我创作历史漫画的书。

自此,我持续创作了一年历史漫画,自媒体的广告几乎增长到正职薪资的两倍,还获得了一笔150万的风险投资。我这才意识到,比起设计汽车,我好像更擅长用画笔讲知识。

确定这些收入足够支撑我未来三年的房贷和生活后,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离开了国企,踏入当时的“全民创业”热潮。尽管彼时刚兴起的自媒体行业前景不明,我相信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会消失,只要我能够安稳地生活三年,未来一定还有机会在等着我。

IMG_8731.JPG
从国企离职后,我成立了公司,有了团队。

而随着我对世界的好奇心早已延伸至历史之外,我试图创作全新的内容。读者们喜欢我的漫画,肯定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历史本身,更是因为我的表达方式能让他们在三五分钟内学会一个枯燥的知识。人人都想获得养分,只不过原始的知识让人难以下咽。因此,以漫画为媒介,我开始讲解科学、经济、文化等越来越多的领域。

要把严谨的概念变成生动的漫画,我必须先把知识嚼透。为了解释“引力波”,我这个机械专业出身的门外汉不得不重新啃起物理课本。在关键的概念上,很多书仅仅一笔带过,比如“引力波的震颤,会导致每个人的时间系统紊乱”,但对于什么是“时间系统紊乱”却语焉不详。我只好请教专家和朋友,边问边学,弄懂这些才算跨过了第一道门槛。

更具挑战的是如何“翻译”这些知识。当时,最困扰我的是如何解释“每个人有自己的时间线”。抽象的表达容易劝退读者,于是我把时间比喻为一种载体——我们每个人“驾驭”着自己的时间线,就像哈利波特骑着一把扫帚在飞行。在引力波震颤之前,扫帚整齐地排列着,大家齐头并进地飞行;震颤发生后,扫帚被震乱,变得高低错落,有快有慢,就像时间和空间错乱后,每个人身上流逝的时间开始不同。

IMG_8732.PNG
我创作的引力波科普漫画。

这样的创意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有的灵光乍现,而是无数次苦思冥想的产物。为了给达摩面壁后悟出禅宗这件事找个有趣的梗,我在家里的阳台上反复转圈,硬生生地转了一个下午才想出来。我也尤爱通过散步保持思维的活跃,甚至能够心甘情愿地陪太太逛街,就为了从一路穿过的人潮中汲取些灵感。

十年来,我每篇创作都要靠时间来“磨”。我始终坚信,让原本“高高在上”的知识生动起来,把一颗长在10米大树的“苹果”拉至低处,才能让所有人都能尝一口知识的味道。

IMG_8733.JPG
我边画边讲,带出一批“学徒”。

当内向型“霸总”开始转型

随着我涉足的知识版图不断拓展,单打独斗已不可能,我便将创作漫画的方法拆解给团队:一支“学霸战队”专门啃硬核知识;另一支“创意小队”负责把这些知识包装得色香味俱全。我们创作漫画、动画,发布图书,乃至开起书店......“混知漫画”的团队从两三个人、20人、60人,扩张到了100多人。我也从埋头苦干的创作者,变成了一个庞大团队的管理者。

于我而言,管理一直是件头疼事。作为内向型人,我甚至不喜欢当着全公司人的面说话,顶多拉着中层开个例会。

IMG_8734.JPG
我和混知团队的小伙伴。

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个创作者,不是老板,更非商人,我最享受的时刻仍然是坐在办公桌前画一整天漫画。可惜只要我坐镇公司,办公室的门就会被反复推开,从产品、销售,到人事、商务,公司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我拍板定音,创作屡屡被打断。所以我也偶尔“出逃”,带着一支笔一个ipad躲进咖啡馆画画,把大量事务推给团队,给创作保留了七成精力。

IMG_8735.JPG
我在咖啡馆躲清静。

靠着用漫画聊知识的创意,这些年我驾驶着“混知漫画”这艘大船一直在顺风顺水地高歌猛进。但企业经营总有潮起潮落,从2022年开始,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增长放缓的压力:跟风的创作者越来越多,图书利润被压缩,自媒体广告收益持续下滑,原本的高歌猛进转眼就不在了,我们走到了创业以来最难的时期。

IMG_8736.JPG
我和团队的小伙伴讨论创作方向。

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图文的黄金时代已经远去,视频的浪潮早已势不可挡,作为一个习惯躲在作品后、不爱夸夸其谈的创作者,我这才决定面向镜头边画边聊。初次拍摄,我常常忘词、语无伦次、肢体僵硬,录上40分钟,最终能用的内容只有5分钟。看到关注的网友多了起来,我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开始打磨文案,从镜头前的肢体动作、语气语调,到表情管理,每一点都不能马虎。

IMG_8737.JPG
面向镜头,我开始在抖音讲解历史知识。

尽管我们已经创作知识漫画多年,但视频的表达与图文截然不同,我们无法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以往在一篇图文作品里,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穿插大量漫画,把知识点拆分成细碎的片段。但镜头前,我只能在一块小小的白板上作画,必须捋出一条线型叙事逻辑,精选几张漫画,把故事串联起来。这种转变就像把一桌满汉全席,重新烹调成一道精致料理。每个元素都要重新编排。

比如,要讲解卢沟桥事变,我就要同时交代北平城、宛平城、卢沟桥、永定河、平汉铁路。我得像下棋一样精心布局:先画哪座城,再标哪条河,最后怎么收拢成一个清晰有趣的故事。

IMG_8738.JPG
“七七事变”涉及很多地点,谋篇布局并不容易。

除了跟大家聊聊历史、战争这类严肃知识,我也爱解读一些有趣的文化细节。比如中国人给山起的名字特别讲究,“峰”是尖耸的山、“崮”是平顶小山,“岳”是高耸名山。古人对坟墓的称呼同样丰富:一个土堆就叫“坟”,埋藏了棺椁就成了“坟墓”,显贵人物拥有“冢”,皇室建造的“顶配”墓葬群就是“陵”。就连“丞相”和“宰相”这种看似雷同的称呼也有不同含义:一个是具体官职,一个是统称,这些细节背后是王朝政治文化的变迁。

IMG_8739.JPG
我在抖音讲解中国人眼中有多少种山。

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走向镜头的尝试还算顺利:视频项目上线才两个月,我们的粉丝数已达到500万。网友们说我讲得既清晰又有趣,有人感慨:“要是历史老师这么讲,那不得记得嘎嘎清晰。”还有不少观众天天催更,甚至直接“点题”求讲解。即便是“三省六部制”这样枯燥的制度设计,也有人边听边记笔记,还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这让我重新燃起了“内卷”的动力,如今我每周的工作节奏都围绕视频安排,只想尽可能夯实这个事业的地基,带出一支中国最优秀的科普团队。

IMG_8740.JPG
我们的讲解收获了很多喜爱。

也许,等这次转型真正走上正轨、公司运营步入稳定,我这个不太擅长掌舵的“船长”,就终于能腾出一些时间,回到创作的原点——像十年前一样,单纯地享受把知识转化为漫画的快乐。

*本文由混子哥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混子哥 | 口述

小  渡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01个口述故事

IMG_874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9 11:35 AM , Processed in 0.0707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