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0

从打工妹到华姐 18年坚守华埠小超市 却因此将熄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9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08-30 08:51 世界日报/ 记者
刘子为╱洛杉矶报导



华姐(Amy Tran)在洛杉矶华埠经营了18年的余华超市,经历了疫情、抢劫、ICE移民行动等挑战后,将在9月底歇业。 (记者刘子为╱摄影)


这是洛杉矶华埠一个平常的午后。百老汇大道车流不断,但人行道上,行人寥寥。街角一家名为「余华」的小超市门前,摆放着几箱水果和蔬菜——香蕉、橙子、茄子、丝瓜……全都没有标价。偶尔有顾客停下脚步、低头挑选,老板娘便从店里走出来,闲话几句,熟练地将蔬果秤重、报价,再微笑着递给对方。




1990年代,华姐从越南移民至洛杉矶,最开始在华埠的餐厅打工,之后在贵人的帮助下盘下了一家小店铺。 (记者刘子为╱摄影)


她叫Amy Tran,55岁,来自越南,说得一口流利粤语,也能用国语简单交谈。她笑起来时眼睛弯弯的,街坊邻居都亲切地称她「华姐」。这家她经营了18年的小超市将在9月底永久歇业。


1990年代,华姐从越南移民至洛杉矶,落脚华埠。初来乍到时没有正式学历,也不懂英语,只能在中餐馆打工谋生,同时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某天,一位熟识的老板对她说,「你每天这样跑来跑去太辛苦了,不如顶下我这家店,自己做。」对方即将退休,将店铺顶让给她。 2007年,她正式接手。


当时那是一家贩售茶叶、中药材与干货的小店,生意平平。华姐什么都不懂,只能一样样学:进货、摆货、处理现金、与顾客闲谈,全靠自己慢慢摸索。


刚开始,她只是照着旧方式经营。某天,有客人问她能不能顺便买些青菜,让她动了念头。她开始引进少量蔬果,清晨开车去市中心仓库拉货,摆在店前让人选购。后来她又发现,许多老人家不喜欢走进店里,于是干脆把蔬果直接摆在人行道边,让大家挑选更方便。慢慢地,这家原本不起眼的小店,成了不少附近居民每日必经的一站。


这些年来,华姐与年迈的叔叔轮流看店,风雨无阻。每天一早,她都会驾车前往各大蔬果批发仓库,寻找新鲜又划算的货源。儿子Derek说,「只要不在店里,妈妈几乎都在找货、搬货、比价,常常一跑就是一整天」。




这些年来,华姐与年迈的叔叔(图右)轮流看店,风雨无阻。 (记者刘子为╱摄影)



移民执法 生意雪上加霜

真正的转变,是从新冠疫情后开始的。封城期间,街道变空,社区里许多老人不再出门,有些人甚至搬离华埠。店重新开张后,生意再也回不到过去。 「以前一天能卖掉两箱菜,现在三天都卖不到一箱。」华姐无奈说,「卖不完的,只能看着烂掉,再丢掉。」


尽管收入减少,成本却持续上涨。 3000多美元的房租、将近千元的电费,加上日常采购与营运,每月开销接近1万美元。她坦言,这些日子以来,常常一边做一边盘算,「这样还能撑多久?」



收入减少,成本却持续上涨。 3000多美元的房租、将近千元的电费,加上日常采购与营运,每月开销接近1万美元。 (记者刘子为╱摄影)

而近期联邦移民暨海关执法局(ICE)的清扫行动,也让生意雪上加霜。华姐说,余华超市的另一批主力顾客是住在附近的西裔家庭,「他们人多,买菜通常一大袋一大袋地带走。」但随着执法行动加剧,这些熟面孔也逐渐消失,「很多人不敢出门了,有些干脆搬走。」


2019年起,华埠的几家大型超市陆续歇业,社区失去了重要的粮食供应来源。上个月,离余华超市不远的一家老牌海鲜店也关门。余华的即将熄灯,让依赖步行出门采买的长者又少了一个选择。但华姐对此仍抱持乐观,「附近还有几家小超市,居民生活应该不成问题。」



余华超市的主力顾客之一是住在附近的西裔家庭,但随着近日移民执法行动加剧,一些熟面孔也逐渐消失。 (记者刘子为╱摄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30 01:34 PM , Processed in 0.0535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