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苏州桂花鸡头米、重庆酸萝卜老鸭汤、北京羊蝎子火锅、广东剑花煲猪踭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一:秋。
答案二:补。
苏州桂花鸡头米应是平衡江南秋燥的润,重庆酸萝卜老鸭汤是对西南抗秋老虎的补,北京羊蝎子火锅是为了北方的寒冬作能量储备,剑花煲猪踭则是华南人秋季的限定煲汤秘方。
秋日和其他三季不同,它既是衔接盛夏与寒冬两极气候的过渡带,又像个情绪不定的小孩子,时热时冷时燥时潮,所以为越冬储备能量、用美食滋养自己便成了中国人秋日餐桌上南北通用的主题。
有趣的是,无论南北,羊肉都是这出秋日滋养大戏里当之无愧的明星。北方寒冷,皮毛和骨肉都可用来御寒的绵羊变成了滋养的主角,同时绵羊少膻肉嫩,故而吃法豪放简单,多以涮肉水煮为主;南方人同样爱羊,山羊肉带皮烹制,或佐以酸汤、蘸水,花样也更为多变。
秋风渐起,秋意渐浓,让我们一起看看中国秋日餐桌上的温暖滋味。
![]()
![]()
![]()
![]()
![]()
![]()
![]()
![]()
小市羊汤、北京涮肉、盐池滩羊......
北方滋养,就图那一口热乎的踏实
在北方,有句话叫做“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的来临可能就是一阵风、一场雨的功夫,前一天还在短裤短袖,第二天就要在冲锋衣里加一层薄羽绒服。
每次遇到这种比翻书还快的气候变“脸”,北方人的选择是——钻进熟悉的饭堂,大吃大喝,给身心来一场从内到外的滋养。
![]()
![]()
![]()
![]()
![]()
![]()
![]()
北方人秋天为什么痴迷羊肉?暖身,更暖心
秋天一到,居住在北京的人们最常发的朋友圈有两个:“一到秋天北京便成了北平”,再配一张目之所及全是金黄的银杏树街景;或者是“天凉了,该去吃铜锅涮肉了”,再配一张热气腾腾的铜锅涮羊肉。
北京人对涮肉的热爱是敏感且专一的,只要温度一有变化,内心就会冒出、且只会冒出一种想法——我要吃涮肉!别的都不行!但说回来,涮肉并不是什么需要高难度烹饪技艺的食物,当天宰杀的羊肉,切片后不腌不拌,直接放在清水里涮着吃就行,没有什么过多的令人上火的重调味,只有肥嫩的羊肉片伴着香滑浓稠的芝麻酱,把“肥美”的魅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是北京人秋日里的滋补智慧。
而在吃腻了涮肉之后,北京人还会想起另一种羊肉美味——羊蝎子火锅。羊蝎子其实就是带肉的羊脊椎骨,肉都藏在骨头缝里,吃起来很难有好吃相,但也正是这种自在,给一起吃羊蝎子的人也加了一重限定:只能是不在乎形象的、真正的好朋友才能一起大吃特吃。冬日里大家有太多不愿出门的理由,而在寒风来临之际,一起吃一顿羊蝎子,既是对身体的滋养,还多了一重人情味的滋润。
和北京人有同样秋日羊肉执念的还有辽宁人。当关门山的枫叶染上红色,大批辽宁人便开始驱车前往本溪小市,观赏红枫也品尝小市羊汤。本溪羊汤风格偏向醇厚,汤底颜色偏白,羊肉烂而不柴,羊杂口感丰富,吃的时候撒上一把香菜,再配个花卷,喝的满头大汗,通体舒泰,是当地人抵御秋寒的日常智慧。
北方人如此爱羊,这么多羊肉来自何处?让我们望向西北那些连片草原,答案尽在眼前。
在中国,西北各地羊肉产量遥遥领先,就拿内蒙古来说,2024年的羊肉产量就超过了100万吨,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还多。有了这样的家底,西北人对羊肉的吃法也自然豪放不羁。以宁夏盐池为例,这里的滩羊在盐碱地长大,膻味极少,拆分过后直接清水煮即可,大块羊肉炖煮得软烂,蘸点盐末,吃的就是羊肉的原汁原味和那份从胃里升腾起来的暖意。
![]()
![]()
![]()
![]()
![]()
![]()
![]()
北方的抗燥秘方,比羊肉还滋养
北方的秋天,除了气温会突然变冷,空气湿度也呈断崖式下降,喉咙干痒、嘴唇起皮是常事儿,但也不用担心羊肉吃多了上火,这时候,北方人自有他们的平衡之道。
这种“平衡”的秘诀,被老祖宗藏在了字里行间——“鲜”字拆开,正是鱼、羊两个字,要化解羊肉的腻,吃鱼可是再好不过了,二者一荤一鲜,一浓一淡,把秋天的滋味拿捏得刚刚好。比如在黑龙江五大连池,秋天的矿泉鱼经过一夏天的生长,肉质紧实弹牙。东北人最懂它的好,直接请上豪迈的大铁锅,咕嘟咕嘟一炖,鲜味被完全激发,恰好与羊肉共同构成了北方秋日滋养的味觉两极。
北方秋日滋补也不全是大鱼大肉,对付秋燥,光靠鲜还不够,还得有润。在暖气还没来、喉咙先冒烟的尴尬时段,一碗温润甘甜的小吊梨汤堪称缓解秋燥的救星。本地京白梨或河北的雪花梨,加上银耳熬出琥珀色汤汁,喝起来恰到好处地缓解了口干咽痒。这哪是汤?这分明是老北京人秋日里的一份润喉妙品。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兰州,缓解秋燥的解药则藏在地下,那就是鲜百合。从黄土高原里刨出来的百合,瓣儿大肉厚,本地人喜欢直接生吃,一口下去是清甜脆爽;也可以放进粥里熬煮,早上来一碗,一天都会变得温润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