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回复: 0

[女性天地] 产前抑郁的高学历女性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3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产前抑郁的高学历女性们

Screenshot 2025-11-13 at 8.22.30 PM.png


IMG_8455.PNG

区别于激素水平骤降引发的产后抑郁,产前抑郁发生在激素急剧上升的阶段。此时,女性的身体和精神都在适应新生命的到来,这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可能导致抑郁。对职场女性而言,她们往往还要应对生育门槛、职业压力和不友好的工作环境,在劳动收入整体下降、家庭经济压力普遍增大的背景下,职场女性正隐秘地成为产前抑郁的高发群体。


一份覆盖全国的大规模调查显示,中国约四分之一的孕期女性存在轻度或以上产前抑郁风险。几位高学历职场女性,向我们讲述了她们一路求学,在职场中艰难奋战到一个位置,在怀孕后,却困在职场、家庭与医疗系统的夹缝中,经历着强烈的孤独。

Screenshot 2025-11-13 at 8.22.55 PM.png


怀孕那年,吴薇28岁,是杭州一家互联网大厂的高级模组测试工程师。那是她进入公司的第三年,她连续多个季度绩效评为最高档,也深受领导重视。备孕两年后,她如愿怀孕,但从孕期的第二个月开始,她逐渐陷入情绪低谷。


怀孕第一个月时,因胎儿供血不足,吴薇向公司报备后住院保胎一个月,期间将工作妥善交接。返岗后,她依然身处核心团队,凭借扎实的技术与同事协作排查问题,甚至能持续两小时专注复现代码问题。


然而,生活与工作很快走向失控。先是激素作用下,剧烈的孕吐让她身心俱疲,随后职场环境也悄然“变脸”。初返岗不久,在一次谈话中,部门领导寒暄过后,提出希望她接受降职,以便另招新人“分担她的工作”。

吴薇拒绝了这一安排,从浙江一所高校毕业后,吴薇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期进入大厂后,职业生涯顺遂。但从那一刻起,她陷入持续、难以控制的焦虑和担忧:控制不住地担心自己会被开除,反复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力不足……


渐渐地,她对周围的人和事失去兴趣,回避与同事接触,拒绝朋友的探望与外出邀请。怀孕前,她是那种乐观积极的性格,走路“蹦跳”,喜欢美食。但之后,她对此兴趣减退、丧失。在持续的情绪低谷与人际回避中,吴薇产前抑郁的症状弥散着。


作为职业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职场压力的双重影响,成为吴薇产前抑郁的诱因。当“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丧失”及“过度的焦虑和担忧”同时出现在吴薇身上,她的心理状态进入了危险边缘。


产前抑郁,这种发生于女性妊娠期的抑郁,由激素水平波动、身体系统变化、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抑郁障碍,相较于产后抑郁,却常常为人所忽视。有研究显示,所谓重性“产后抑郁”发作,约有50%在孕期已有表现。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产后起病”被更名为“围产期起病”,正式承认了孕期精神障碍的存在。围产期指整个妊娠期到产后四周,在临床工作中,其范围常常扩展至产后一年。


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显著升高。比如胎盘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将在8-10周内从几乎检测不到飙升至50,000-100,000 mIU/mL,雌激素则会暴涨100-1000倍。作为参考,在一次普通的月经周期中,这个数值是10-20倍。


2024年秋天,孕5、6个月时,由于孕激素变化,陈晏左小腿上开始出现了瘙痒不止的湿疹,严重处红肿、渗液。此外,她出现了神经性头痛,医生告诉她这类孕期湿疹无法使用西药,让她用中药湿敷控制。但湿疹水泡后出现在掌心,她夜晚因瘙痒无法入睡时,陈晏感觉自己完全被抑郁吞噬了。


IMG_8456.JPG

图 | 陈晏的孕期湿疹遍布全身,住院挂水


陈晏的产前抑郁,比吴薇来得更早,从确认意外怀孕时就开始了。研究生毕业、3年前考公上岸的陈晏,怀孕前,刚结束两年在外地的借调,回到原单位工作,发现自己对本地工作和业务并不熟悉,她坚持出外勤加班、参加比赛,希望把握住前三年评优争先的职业生涯。拿到确认怀孕的报告单时,她没忍住哭了。


刚工作时,陈晏收到前辈“想升职工作3年内不要怀孕”的告诫。意外怀孕后,工作中的她很快迎来失落感。孕5、6个月时,日益显怀、身体笨重的她开始被安排做文职,她感觉自己正在“被集体隔开”。因湿疹痛苦到住院时,有几个瞬间,陈晏有了从窗户跳下去的念头。


对于那些曾有焦虑、抑郁症病史的职场女性,在怀孕最开始,天天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滑向情绪深渊。2024年初,作为北漂程序员,首次产检中,她就被查出心理评估异常,报告建议她前往精神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天天并未就诊。那时还是2024年初,天天努力调整状态,但孕早期问题接踵而至:先有轻微出血,随后查出孕酮偏低、桥本亚甲减、贫血和维生素D缺乏,持续的肠胃不适……她遵医嘱用药,但坚信要靠自我消化,默默地忍受着。


和吴薇、陈晏一样,后来的天天也开始难以控制,不断涌现的灾难性思维。进入孕晚期后,朝10晚9,脑力消耗量大的工作,天天体力明显不支,坐在工位上已经成为身心的折磨,但天天还是撑着,“自我安慰”,坚持下来就可以避免产假后可能被裁的结果:


虽然直属领导初期表示理解,但团队为确保整体进度,已逐渐不再将重要任务交给她。预期中持续走低的绩效,成为悬在她头顶的阴影。


天天觉察着,既往心理疾病本就是产前抑郁的高风险因素,在孕期这个特殊阶段极易复发——职业压力的叠加,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



Screenshot 2025-11-13 at 8.23.04 PM.png


社交平台上,孕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小红书的 #怀孕 标签已有186.8亿次浏览量,7984.8万讨论量。在 #孕期就是一直在闯关 中,能看到很多难解的情绪,“崩溃”和“抑郁”高频出现。13.3亿次浏览和1279.8万讨论背后,“产前抑郁”给了女性孕期的痛苦一个名字。


吴薇原本计划做丁克,后来面对家中老人催生的压力下,她积极配合。互联网996工作环境下,她怀孕很难,吃药、打针、健身、运动一样不落,进行了2年,她才备孕成功。她觉得,小朋友出生前,她觉得自己“说不上多喜欢小孩子”。


对比孩子到来的欣喜,她更要应对许多突如起来的变化。孕3个月时,工作变动仍旧降临了。公司以业务调整为名,吴薇被调往郊区分部的另一个团队。当其他同事因此不满时,吴薇木木地待在工位上,接受了这一切。


在新团队,吴薇体验到被边缘化的感觉。她过去负责核心的模组测试,如今被安排做最基础的网页测试。“我接受不了,”她说,“感觉自己被当白痴一样。”原老板批评的话语仍萦绕脑中,逐渐包裹了她。她不再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力,到了工资入账的日子,她甚至有一种羞耻感。


据北京一所三甲医院精神科医师小然的观察,她的诊室中,六至七成的就诊者为女性,其中一半处于孕期或产后阶段。许多前来就诊的女性原本在生活和职场中表现优秀,习惯于掌控局面。当面对孕期、产后出现的情绪或关系困境时,她们容易产生强烈的落差感:“明明以前什么都能处理好,现在却不行了。”


这种自我怀疑加剧了她们的痛苦。当在公司感到自己被“边缘化”,即便可能是出于照顾的意图,但这种做法反而让她们远离了家庭与生活的中心位置,产生失落与无助感。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经验,在信息闭塞的安徽小县城,周钰正独自面对着一个并不安全的环境,情绪压垮了她。


在安徽县城一家基层事业单位,从事编外工作2年的周钰,在2025年初,29岁的她艰难怀孕,因患有不完全子宫纵隔、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初怀孕时被医生告知“保胎比常人更难”。生活在“孩子可能会保不住”的恐惧中,周钰情绪变得悲观。


周钰所在的编外工作月收入大概3千元,她担心丈夫在生育后不给她生活费、担心生育后的开销,2025年春,办公地点进行的白蚁消杀的刺鼻气味持续了一个月,她产生了每次呼吸都在伤害孩子的念头,她被完全击溃了,整晚睡不着觉,无端哭泣,甚至想放弃孩子、离开丈夫。


要好的同事愿意听周钰倾诉,但每次回去到办公室,消毒剂的气味让她不安时,周钰开始自责自己太懦弱了,恐怕不适合做母亲。怀疑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婴儿,是产前抑郁的典型症状。孕妇更容易将矛头指向自己,产生内疚、自我评价低的情绪,而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她们的抑郁。


孕妇的产前抑郁,和其他生理症状如孕吐、肠胃问题等一起到来时,很容易被忽视掉。而诉说时不被理解,也会成为她们精神压力的更深重根源。


周钰尝试过向家人诉说她的恐惧。她感到无法承受焦虑,想请长假,或者干脆辞职养胎。父母不以为意:“以前的人怀孕还下地干活打农药,孩子都好得很。”丈夫态度更为坚决,反复强调:“现在社会,男人的收入养活不了一个家。”


周钰听丈夫的语气,冒着孕期流产的风险,也希望她将工作维持下去。这让她更加觉得两难,她也渴望守住自己的工作,尽管编外工作工资微薄,但让她不必伸手要钱。


觉察到自身的抑郁倾向,她决定去医院求救。但她去本地县城医院,医生以“产检未出问题、自己需要负责任”拒绝开假条。


周钰毕业于省会一本院校,刚毕业时,她留在省会城市工作,是个普通上班族。虽然忙,但人际关系简单,也不受家庭牵制。人生好像从在父母叫她回老家县城结婚,怀孕时开始出错,她觉得自己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这话又能和谁说呢?

为了请假,周钰反复询问医生,县城医院、省医院、上网查询,希望有人能帮帮她。但直到孕晚期,她才终于在省城医院诊室里,听到一名产检医生的一句:“现在怀个宝宝不容易。”医生愿意给她开假条,但在当时,周钰即将要休产假了。


经济压力、家庭支持缺失、睡眠障碍,周钰命中了多项产前抑郁高风险因素。孩子出生前,她是这个矛盾重重的家中最脆弱的一环。


2025年,生殖医学家黄荷凤院士团队牵头的一项调查显示,年家庭收入低、睡眠质量差、配偶及岳父母支持不足、意外妊娠和多胎妊娠,被一致认为是女性产前抑郁的风险因素。调查同时指出,随着地区人均GDP的减少,产前抑郁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IMG_8457.JPG

图 | 周钰去省妇幼保健院看心理门诊


Screenshot 2025-11-13 at 8.23.13 PM.png


近年来,国内医疗体系加大了对孕产妇情绪问题的关注。2020年和2025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两次发布文件,提出将孕产期抑郁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强调“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并明确将防治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孕妇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在北京工作的李霏,经历过建档。她211院校毕业,在 2018年进入互联网行业,在大厂做程序员9年,一直知道自己身体机能不佳,但她想先“卷”工作。


生育年龄与事业发展期重合,怀孕在女性的职业生涯中可能到来的断裂,几乎完全影响了她的生育决策。直到2024年,30岁的她被调到新团队中不受重视的职位,眼看跳槽和升职无望,李霏计划在现在这份工作中怀孕生产。


为将机会成本降到最低,她制订了对绩效和年终奖影响最小的怀孕计划:按照财年反推,以老板和同事知道自己怀孕作为绩效低分的起点,哺乳期结束作为终点,她希望怀孕只影响自己两个财年的收入。


但成功怀孕后,在职场上从前鲜少因琐事耗费心力的她,开始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孕5月,在会议发言时,被一位同事回怼。接下来三天,李霏内耗、自责,在回家时抱着丈夫大哭。


小然迄今接诊的来访者中,她对其中一位印象深刻。曾有一位看诊的年轻产妇,她觉得“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结束”,这种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孩子,当母亲的抑郁困境未被解决,问题可能会延伸下去,形成一种无解的循环。小然强调,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都没有做错什么,但结果却令人心痛。


因此,她认为,帮助患者识别并表达出自己的痛苦,是走出困境的重要一步。许多人只是感到“不舒服”,却无法理清原因。一旦能帮助他们分析清楚这种不适的来源,他们就不再感到那么混沌与无助。

丈夫支持吴薇工作,带她去郊区散心。如今回忆起围产期后期持续的抑郁,吴薇有些后怕。孕晚期她看见孩子们列队热热闹闹地出早操时,吴薇生出念头:做不好业务,随时会丢工作,这样的我怎么接得住这个孩子?


产后,吴薇和婆婆住在一起,婴孩软糯可爱,但因为母乳不足,婆婆责怪她没有把孩子养好,再后来,吴薇总是在听见婆婆类似的话后被激怒、人也变得烦躁。一个人扛不下去,她终于向一位全职带孩子的母亲求助,对方安抚她“母乳和奶粉混合喂养,不会影响孩子”, 当这位有育儿经验的母亲不停地开导她之后,她慢慢走出了阴霾。


怀孕时,十个月漫长得看不到尽头,哺乳假结束,吴薇回到工作。等待她的是又一轮业务调整。法律规定哺乳期员工禁止加班,这次她也不再勉强自己,完成工作后早早离开。团队成员都很照顾她,没有人对她另眼相待,她度过了平稳舒适的一年多。因为怀孕前表现优秀,后来她被再次委以重任,升任智能车行的测试主管,带领自己的小团队。


如今,她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回忆自己十年的互联网从业生涯,她希望年轻的职场女性知道,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也不要害怕工作上出现停顿,这并不是很严重的事。 


IMG_8458.JPG

图 | 吴薇孕期的一次住院

对于李霏来说,她想,在一次次的仰卧起坐之后,她最终会越躺越平,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职场上有所成就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如果可能,她想探索新的、更平衡的生活模式。


她观察过一些怀孕生产的同事。在一次跨部门合作中,她留意到一位刚生完孩子的同事建了一个方案文档,但直到汇报前一天晚上八点,文档还是空白的。李霏觉得奇怪,这位同事履历优秀,不应犯这样的错误。第二天上班,她在工位坐下,带着疑虑再次点开文档,里面已经有了一份详尽的方案。点开编辑记录,她看到,这份文件的编辑时间是夜里10点、11点、2点、3点、5点。李霏心里惊了一下。


最近几个月,这位同事看上去非常憔悴,反应速度和业务表现都不如从前。直到看到编辑记录,李霏终于理解了同事的疲惫从何而来。为了在职场上看起来“没变”,这是她付出的代价。


*应受访者要求,人物信息有适度模糊


-END-

撰文|陈叶雨
编辑|崔玉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4 09:38 AM , Processed in 0.0401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