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的周末,在城市的各种共享空间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近20人围着一张长桌,桌上整齐地码放着10多个包装各异的蛋糕,空气中弥漫着奶油的香气。别误会,这可不是公司下午茶,而是最近流行的“杀糕局”。杀糕局听起来有点凶狠,但其实“杀”字源于“切”蛋糕的核心动作,形象地概括了大家分食蛋糕的场景。
△杀糕局的蛋糕数量一般为8-12个,此次组局人均180元。(图/牧羊 摄)
杀糕局的灵感,源于拼单。热衷甜品的网友既想品尝种类繁多的网红蛋糕,又苦于一个人胃口和预算有限,于是干脆在社交媒体上组局。
只需人均一两百元,不但能品尝到十几个自己种草已久的、单价不低的蛋糕,还能丰富日常的社交生活,对于精打细算的年轻人来说,也能称得上是值回票价。
杀糕局通常由一位群主发起,他们会在社交平台发布活动预告,包含时间、地点、人均预算等信息。
蛋糕主题(糕单)是人们组局的重要选择依据,有的是将城市热门蛋糕店“一网打尽”,有的是办某一酒店、蛋糕品牌的专场,还有的是以某种蛋糕类型为主,其他类型为辅。不同喜好、需求的甜品脑袋,可以对照糕单参考。
△糕单是选择入局与否的重要指标。(图/网页截图)
虽说许多人还从未听说过杀糕局,但是在甜品圈子中,这种集分享美食与社交于一体的新模式如今已非常火爆。
在社交媒体上,杀糕局的召集帖往往在发布后数小时内便宣告满员。以九行记者的亲身经历为例,预定周六举行的活动,在周二发布预告当天就迅速集满20人。
第一次组织杀糕局的群主Momo对此也有些惊喜。在教育行业工作的她本就是甜品爱好者,对杀糕局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但在网上搜寻了好几个局,都因为时间不合适无法成行。“既然如此,不如自己组局杀糕,也算是一种独特的体验。”Momo说。
△“出片”,也是杀糕局的重要一环。(图/牧羊 摄)
一开始她并没有过高的期待,仅是在自己的社交媒体简单发了帖,但很快就吸引了许多同好参与。
组建群聊后,群主需要公示初步选品清单及总价,大家一起决定糕单,然后再收取人均总价的30%作为定金以确认席位。大家不仅纷纷表示“开团秒跟”,交定金也特别爽快。
“大家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没想到都如此信任我。”Momo对此特别感动,对组局这件事也开始认真起来。人与人之间不设防的信任,她表示不想辜负,因此,活动组织上不额外收费,财务也做到清晰透明。
△Momo在做活动策划时,参考了AI给的方案。(图/受访者供图)
平时工作忙,但她还是忙里偷闲、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独自协调购买10个蛋糕,安排好所有取货、送货、叫跑腿细节;在全城寻找合适的场地,敲定一个性价比最高、交通最方便的会场;为了蛋糕切面好看,她还向其他群主取经,提前下单买了更好的切糕刀……
到了杀糕日,Momo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现场,她布置好桌面,把准备好的切糕模板、评分表一一准备好,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个参与者。
△为了现场更有气氛,Momo自己做了一份评分表。(图/牧羊 摄)
早在活动开始前,参与者就在群里分享过其他杀糕局的经验帖。本以为现场会游刃有余,但当10个蛋糕真的摆在面前时,大家都有些难以下手。
将一个完整的蛋糕精准地分成20份,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大家围在一起,研究分割模板,小心翼翼地操作,这个过程几乎像是一种集体创作。
△Momo打印了AI生成的切糕模板。(图/牧羊 摄)
接下来,参与者便按“淡-浓-淡”的味型顺序品尝每一款蛋糕,每分吃一块,大家都会从外观、口味、甜度、创意等维度打分。比如,某酒店制作的蛋糕看着漂亮,吃起来味道却平平无奇,大失所望;某品牌的蛋糕一向风评很好,吃到嘴里才知道确实格外好吃……
△越到后面,切糕技能越娴熟。(图/牧羊 摄)
用3个小时吃了几乎一整年分量的蛋糕,说不腻是假的。当品尝到第五六款时,甜腻感逐渐累积,大家都有点吃不动了。没想到,一位参与者从包里拿出了中午打包的炒腊肉,咸香的气息瞬间“解救”了被糖分包围的众人。
△“咸甜永动机”搭配,又吃下一块。(图/牧羊 摄)
活动结束时,大家自发地一起清理桌面、打包垃圾,并一一向Momo道谢、告别后,她在店里坐着休息了大半个小时才缓过来。“虽然会累点,但是很值得、很快乐。”
活动结束后,大家仍在群里不断分享面包、甜品、美食等资讯,并约好下次一起去吃,Momo更觉得自己这个局真的组对了。
奶油带来的饱腹感或许很快会消退,但在那个下午,每个人互相帮助、开心共享的善意,比甜品本身更让人回味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