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3|回复: 0

[转贴] 牛市启动一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9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牛市启动一周年

2010年03月09日 22:28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3月8日讯】一年的时间,便是可以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异——这话我可不是第一次说,上一次我在文章中这样写,是2008年的10月8日,即美国股市见顶之后一年整。

  当时,以整体回报率计,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损失幅度达到了35.9%,后来我们已经知道,事情到那里还不算完,还有更加惨痛的56.8%在等待着我们。

  现在,我们则不必像当时那么悲观了。2009年3月9日,市场触底,而在那之后的十二个月当中,将美国股市上全部4176支股票涵盖在内的DJ TSM指数已经反弹了70.2%。当然,这一涨势还不足以让投资者挽回之前十七个月当中所遭受的损失,不过,仔细研究这一反弹的过程,的确已经足够让我们理解市场是如何从熊市当中复苏的了。

  通常情况下,那些在熊市到来时下跌最狠的板块,在熊市结束时的反弹幅度也就最惊人。比如,在熊市当中,小型股票的损失幅度达到了59.7%,而在市场见底之后,截至今年二月底,它们的回报率已经达到了103%。大型股票则有所不同,当初的损失幅度是相对较小的54.7%,之后的反弹幅度也是相对较小的66.4%。至于在DJ TSM指数当中比重不足2%的微型股票,熊市中损失64.4%,牛市中斩获107.9%。

  不过,这规律和其他所有规律一样,也是有例外存在的。在熊市当中,价值型股票下跌了58.5%,超过成长型股票的52.1%,然而,在过去一年当中,成长型股票的涨幅达到了71.8%,令价值型股票的68.4%相形见绌。事实上,成长型股票和价值型股票的表现现在是如此接近,这是当前与其他市场周期最大的差别之一,这便意味着市场上的伤害和恢复其实都是非常均衡的。

  最差到最好

  在十大行业当中,这种当初跌得最狠,后来涨得最猛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比如,银行及其他金融类股在熊市当中的跌幅高达75.6%,而复苏当中的涨幅也达到了112.3%。

  看上去,金融类股在恢复阶段的表现是极为出色的,然而实际上,情况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想。实际上,金融类股的前一个顶部是出现在整体市场2007年顶部之前七个月的时候,当时大盘究竟是牛市还是熊市的方向尚未完全确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从那之后,次级贷款方面的麻烦就逐渐大白于天下了。至少截至二月底,金融类股当前的价位较之2007年2月20日的顶部还有着50%的距离。

  金融类股的震荡幅度之所以会如此巨大,是因为金融行业恰恰就处于导致了我们这一轮经济衰退的地震的震中。金融类股之后是原材料类股,后者熊市的跌幅为61.4%,牛市的涨幅为111.3%。再之后是工业类股,下跌61.9%,上涨89.7%,以及科技类股,下跌52.5%,上涨82.7%,和消费类股,下跌52%上涨75.4%。

  相对而言,电讯类股的波动幅度是最小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躲过了熊市的打击——事实上,电讯类股当初的跌幅也有51.2%之巨——而是因为他们的反弹缺乏力度,涨幅只有26.6%。其次是公用事业(2339.620,11.80,0.51%)类股,下跌44.3%,上涨38.9%。

  全球复苏

  在美国之外的其他市场上,反弹的力度还要超过美国——当然,之前下跌的幅度也超过美国。道琼斯非美整体股市指数成份股有7497支,在熊市当中下跌了60.8%,跌幅超过美国市场4个百分点,而在过去一年之中的涨幅也达到了78.3%,超过了美国市场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非美市场是在2007年10月底见顶的,比起美国市场见顶大约晚了一个月的时间,而两者触底都是在2009年的3月9日。

  有趣的是,无论在美国的国境之内还是之外,在市场2009年3月见底之后,反弹都同步开始了,而且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当中,似乎两者还互相观望,互相模仿。不过,从2009年5月开始,非美那一边的市场,其涨势突然开始加速了,结果到10月底的时候,两者之间的表现差异已经达到了22个百分点。从那时开始,非美市场的强劲成长势头多少就有些削弱了。

  结果就是,在十二月下旬到一月上旬的时候,两者之间的表现差异开始逐渐缩小,这大致也正是希腊的财政危机开始引发广泛忧虑的时间。到了上个月的月底,美国市场与非美市场的表现差异只剩下了9.5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这一年当中最耀眼的故事还是发生在新兴市场上。在熊市期间,新兴市场遭遇了64.3%的损失,而在继起的牛市当中,他们实现了106.4%的反弹。在戏剧性的一幕当中,所谓金砖四国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巴西下跌58.4%,上涨123.7%,俄罗斯下跌72.4%,上涨106.3%,印度下跌70.6%,上涨144.2%,中国下跌66.3%,上涨87.3%。

  相对而言,非美发达国家市场熊市当中的损失来得较小,只有60.2%,但是在那之后,牛市中的斩获也较为有限,为73.6%。日本股市遭受的损失为48.6%,幅度相对较小,但是之后的反弹幅度为43.9%,则是工业化国家市场的倒数第一。德国下跌61.4%,上涨66.9%,法国下跌60.6%,上涨68.6%。

  在所有主要发达国家当中,牛市涨幅的领导者是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前者下跌66.9%,上涨119.4%,后者下跌61.3%,上涨95.9%。季军则是英国,下跌63.6%,上涨75.4%。

  从地域着眼,欧洲在反弹阶段的表现要明显好过亚太地区,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拖了亚太地区后腿的缘故。欧洲市场下跌63.6%,上涨77.6%;而亚太地区下跌57.6%,上涨72.7%。如果不计入日本,则亚太地区下跌64.4%,上涨103.2%。

  若干线索

  非美市场上各不同行业之间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和美国市场如出一辙。在反弹阶段涨幅最高的是金融类股,下跌72.5%,上涨111.8%,之后是原材料类股,下跌63.3%,上涨100.6%,第三名是工业类股,下跌64.2%,上涨88.2%。

  差异主要出现在表现排名表的末端。在非美市场上,牛市当中涨幅最小的是公用事业类股,下跌46.5%之后只上涨了38.2%。美国市场上的倒数第一电讯类股在非美市场的表现是下跌52.4%,上涨43.8%。

  那么,从前述所有这些对行情的概观中,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怎样的线索呢?我觉得有三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首先,美国市场与非美市场,或者是各个市场上的不同板块,虽然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严格说来都是量的差异,而不是质的差异。这也就说明,大家的行情显然是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的。这也开始让一些观察家感到担忧,因为投资者在多元化方面能够运作的空间显然是被压缩了,原先是此涨彼跌的东西,现在都更加倾向于同进退了。

  然而与此同时,这种高度关联性也有一定的好处,这便使得投资者更加难以指望那些通常较难得逞,甚至可能遭受惨败的随势操作。对投资组合的整体健康而言,随势操作往往是有害的,这一来是因为常常会判断错误,二来也是因为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在我看来,要有效投资全球市场,指数基金产品或许才是成本最低廉的选择。

  其次,市场的复苏看上去仍然是按照传统的规律进行的。按照历史规律,我们现在有理由相信小型股票和成长型股票将获得较为优秀的表现,而事实也确是如此。原材料行业和工业行业将成为中心,而他们现在也确是居于中心的地位。科技行业也在闪光,说明我们的经济复苏背后的动力不仅仅是需求的增长,还有生产力的成长。

  最后,未来的成长动能显然是存在于美国国境之外,尤其是存在于新兴市场。

  我们所经历的这最新一个下跌与上涨的周期似乎是又一次向人们做出了强调,告诉我们经济扩张与萧条的周期特性已经进入了一条被逐渐削弱的长期通道。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周期将逐渐消失,而是说,现在的确有证据显示,巴西、印度和中国尤其着意于非常小心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复苏,而不是听任周期来操纵一切。

  我们的最终结论是,美国经济的成长将愈来愈依赖全球其他地方的经济活力。这就意味着美国经济正在重新进行自我构造,这一过程既存在于不同的行业构成当中,也存在于它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的数量和质量当中。

  (本文作者:John Prestb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4 11:39 AM , Processed in 0.0373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