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晓波频道地缘经济系列之
缅甸、越南和泰国
已在爱奇艺上线
点击上方视频
可直接收看地缘经济之印度
我们所熟悉的印度
可能有关阿三、宝莱坞、贫民窟
抛去这些
你了解它的历史与经济吗
木头百条,也填不饱火坑,江河百条,也流不过大海。
—— 印度谚语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16年年初,在瑞士举行的达沃斯年会公布了“2015年全球最好国家”排行榜,其中中国与印度在评选子项目中各有一项位列第一——中国第一是创业,而印度第一则是全球经济增长表现。2015年“印度象”GDP增速达7.4%,首次超过“中国龙”,让由来已久的“龙象之争”引起了更为热切的关注。

18世纪中期,当蒙古人建立的莫卧儿王朝在印度300多年的统治落下帷幕,英国人就迫不及待地在这片舞台上粉墨登场。原本为欧洲海上一隅的英国,也在此时步入了海外殖民的鼎盛时期。在攻陷印度之后,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又多了一项“印度女皇”的头衔。
英国统治印度之后,在印度建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希望以印度作为基地与清王朝开展贸易交往。在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前期,东印度公司一直想用印度毛毯来换取中国的茶叶,但是中国实力卓著的纺织业打破了它的幻想——东印度公司的毛毯无人问津,倒是出钱买了茶叶运回国内。
后来英帝国在印度和中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手段扭转贸易逆差?扭转的过程对当地特产有什么改变及创造?又对亚洲格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947年,印度在圣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下,终于走上了独立道路。建国后,甘地的继任者尼赫鲁上台,实施了一套“尼赫鲁主义”——自由与专制的双轨并行。
尼赫鲁在印度推行民主宪政多党制,他十分欣赏西方富有人权的民主体制,但在经济上,却奉行计划经济,认为只有苏联式的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使得国家经济发展。
尼赫鲁统治时期,印度经济增长在亚洲乃至全球都保持非常低的水平——GDP的平均增速只有3%,以至于西方媒体常常用“印度速度”来表达缓慢之意。
对印度经济阻碍如此之大的尼赫鲁主义,究竟体现在哪三方面?印度又是如何清除这些障碍以得到飞一般的经济增速?
1991年,印度货币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和石油危机的冲击,出现重大问题。祸不单行,印度经济上的巨大靠山——苏联也解体了。印度不得不向世界银行申请国家破产保护,经济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印度迈出了经济改革迟来的一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与私有化。
而四化过程中如何平衡国企与私企?如何打破贸易壁垒?如何制定货币政策?如何开放金融业?正是这些使得印度经济出现了一个恢复性增长,令GDP增速保持在6%-8%之间,摆脱了“印度速度”的魔咒。
1991年印度经历了一场经济改革,然而二十多年后,它的经济状态与中国相比,却仍有一段岁月遗留的遗憾:
印度人均GDP为1671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水平;
印度工业增长值为43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96年水平;
印度工业化程度为20%,相当于中国1996年水平;
印度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68%,相当于中国1995年水平。
不难发现,印度比中国落后约15年,也正是印度1991年经济改革与中国1978年改革之间的等速差距。
可当时这15年的改革时间差是如何落下的?多达19种的官方语言以及牢不可破的种姓制度给印度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难题?这头文盲率高达40%的大象又该如何在各方面迎头赶上?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提出“Made in India”的概念,表明在二十多年经济发展之后印度要向世界输出它的制造能力,而曾经,“Made in China”这一熟悉的概念大概也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与印度相似的阶段提出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印度龙”和“中国象”之间即将发生一场全新的争斗。
▷点击下方视频,直接收看本期爱奇艺“吴晓波频道”《龙象之争,谁赢》,听吴老师详解龙象之争的前因后果,以上所有问句,都将得到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