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4|回复: 0

[哲史艺丛] 清军埋头「买买买」,闹了一场大笑话 | 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7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军埋头「买买买」,闹了一场大笑话 | 短史记

 严麔驎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0-11-11


撰文严麔驎

编辑吴酉仁


乱蹭热点,讲一段清廷“买买买”的往事。

广西巡抚徐延旭,是中法战争期间,清军广西方面军的统帅。

徐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官宦之家。自幼钻研经书,致力于科举之路。1843年乡试过关,1860年进士中举,时值太平军与捻军起事,徐延旭先是在山东办理团练平乱有功,然后被分配前往广西,历任知县、知府、布政使等地方官,期间多次剿平地方匪患,并在镇压中越边境太平军余部的战争中屡立功勋。

所以,到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前夕,徐延旭已成了朝廷眼中可以信赖的“宿将”,先是让他做了广西方面军的统帅,又让他出任广西巡抚。

然后,就发生了这样一幕:徐延旭在前线,与来访的越南官员吕春葳笔谈,狂热吹嘘清廷自造的传统武器“抬枪”,是远胜洋枪洋炮的大杀器。徐说:

“洋人炮虽快,然一炮只一子,我抬枪一炮可容数十子,是一炮可敌其数十炮矣,故用抬枪得力,其法与放鸟枪同。可同往看看。”“打洋人是抬枪得力,一炮可装卅余子,并可及七八十步,不用逼码铜帽(注:逼码铜帽,指洋枪的子弹),不怕用竭。易用过子母炮,子母炮须会放,抬枪则人人能放。”①


大意是:洋人的炮虽然发射速度快,但一炮只能发一枚炮弹。我大清的抬枪,一炮可以同时发射数十子,相当于一炮抵他们数十炮。而且射程远达七八十步,操作还没什么难度,人人都能用。

徐延旭讲这些话,并非只是在安抚越南官员,他自己也是信的。所以,北宁战事爆发前夕,徐曾上奏朝廷,请求大量拨发湖南造的抬枪,来补充前线的军备。他在奏折里这样解释要传统抬枪、不要新式洋枪的理由:

“闻道光年间东省御夷,系用抬枪更番间发取胜。而抬枪之合用则以湖南打造者为最,前此东征皆于湖南取给。诚以抬枪子多而及远,且子药皆可自造,随时解营,不至如逼码用竭,其枪便为废物。”②


大意是:我听说道光年间东南沿海省份打洋人,就是靠着抬枪取胜的。其中最好的抬枪,是湖南造的。抬枪装子极多,而且射程远,子与药都可以自行制造。不会像洋枪那样,子弹用光了就成了废物。

总之,徐延旭不愿意使用清廷这些年靠着“买买买”搞来的新式洋枪洋炮(也包括江南制造局仿制的洋枪洋炮在内),他更信赖、也更愿意使用清廷自造的老抬枪。

C4813A0D-03CD-4F0A-A365-7094F24ABBC5.png
图:抬枪的操作方式

结果,自然是笑话加悲剧。

所谓抬枪,实际上是一种以火药发射铁铅弹丸的枪械,特点是散装黑药与火绳点火,相当于重型鸟枪。大一点的也称作抬炮,小一点就是抬枪。作战时至少需要两人操控,一个人在前面扛枪充当支架,另一人负责瞄准发射。

这种落后的枪械,并没有在中法战争中发挥徐延旭所期望的效果。英国战地记者斯各特(J.G.Scott),在越南战场上亲眼见识过抬枪的“威力”,他是这样描述的:

他们……辛勤放射抬枪,但不能伤人。这就是敌军在Trung-Son(注:一个清军的防守阵地)所有的炮火。敌军只要有几根相当好用的枪,那就是极难攻的阵地;只要用林明顿枪(Remimgtons)及勇气来防守,其设计得很好的交织炮火,必已使法军付出高昂的代价。事实上法军未曾付出任何代价,便占领了七座‘炮台’和二十来个村庄……”③


1880年代的清廷陆军,已通过长期的“买买买”和仿造,引进了数量颇为可观的新式洋枪洋炮。其中仅淮军在1860年代,就先后买入了洋枪10万余杆④。李鸿章1881年与黎召民讨论仿造西洋武器,也已注意到列强均已装备上了更先进的“新式后膛枪”,并认识到江南制造局仿造的林明登已是落后产品。李建议说,江南制造局如果再仿制洋枪,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选择最新款式,比如“英之亨利马梯呢、法之格拉、德之毛瑟、美之哈乞开思”这些,都是可以买入并仿造的。⑤

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徐延旭对新式洋枪洋炮缺乏兴趣,反执着于落后的传统抬枪,可以说是一件相当意味深长的事情。就徐留下的上述文字材料来看,他迷信抬枪,主要有三大原因:

(1)徐的认知严重停滞,仍留在四十年前的“道光年间东省御夷”的经验里。徐显然是听闻了一些不真实的传言,这种传言或许与道光皇帝曾称赞过抬枪有关。受这种传言的影响,他对抬枪与新式洋枪威力的比较,可谓完全错误。

(2)徐所辖部队,显然并没有完成近代化改革,至少没有学会如何使用新式洋枪,所以徐在与越南官员笔谈时,会将传统抬枪“人人能放”视为一大优点。

(3)新式洋枪洋炮的弹药补给,主要依赖买买买,而洋枪洋炮种类繁杂,不同枪械所需弹药多不一样。对新式武器缺乏基本常识的徐延旭,只能对洋枪洋炮望而却步

DB0CB248-D0CF-4D4F-90A6-E841530F522E.jpeg
图:普遍装备了洋枪的晚清军队,引自zen.yandex.ru

总结起来,这场荒唐的抬枪迷信,直接原因是徐延旭本人无知迂腐,深层原因则是清廷军事改革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含金量严重不足。这种含金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几乎不练将。

清廷1860-1880年代的军事改革,重练兵而不重练将,前线将领多出自行伍(八旗绿营)与儒生(湘淮军),而非由近代军事学堂培养的专业人才。这些将领普遍缺乏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不但对近代军事思想一无所知,对近代军事器械的迭代,也往往手足无措无法适应。除了没有引入将领培养系统,清廷也没有引入将领退役制度,导致大量高龄体弱、知识结构严重落后的“宿将”,构成了清廷军队的核心指挥层。徐延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徐系儒生出身,中法战争爆发时,已是一位身体多病的老人,他的战争经验与军事知识,仍停留在40年前的道光时代。

(2)练兵方向错了。

晚清的练兵,始于湘军在1850年代的崛起。但曾国藩的练兵之道,仍是一种来自传统农业帝国的“军事智慧”。他在筹组军队时,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只愿意招募“朴拙少心窍”的山区农家子弟当兵,绿营里跑出来的兵不收,练军里有过溃败历史的兵不收,水乡、城市之兵不收,只收山乡之民。理由是山乡之民的生存环境,是恶劣而封闭的。恶劣造就犷悍轻生,封闭造就见识匮乏。犷悍轻生可以转化为战斗力,见识匮乏则意味着他们不会像绿营兵那般,因世代行伍而变得油滑狡诈,深通各种战场全身之术。这种练(选)兵术,是对戚继光《纪效新书》“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理念的完整继承,也就是刻意挑选“贫民”与“愚民”,以形成战斗力。

52EE5533-AC6B-454F-9DD8-A562956CF5FA.png
图:1867年,接受洋人训练的清军,John Thomson拍摄

湘军的这一成功经验,用来对付太平军自然是够用的。对付太平军的成功,又让该经验在清廷之后的军事改革中,如整顿绿营、易勇为兵等,得到了继承和推广。然而,近代战争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武器与战术,均依托于工业化的长足发展,要让这些武器与战术发挥效果,不但需要将领拥有专业的军事知识,也需要士兵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传统农业帝国以挑选贫民与愚民为核心的“军事智慧”,与近代战争是无法接榫的。

这些问题不解决,清廷在武器装备上,无论怎样疯狂地“买买买”,都是没有用的。清军无法真的强大,徐延旭式的笑话也不会绝迹。


D162CA40-6F06-4F88-89A2-68041B7E36A6.png
①《徐延旭吕春葳笔谈》。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83-484页。
②《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一0,第28-29页。转引自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③《一八八四年法国进军越南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1页。
④《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208页。
《复黎召民廉访》。《李鸿章全集33·信函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曾国藩全集》(一),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61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0-31 08:01 PM , Processed in 0.0325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