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2

[百家杂谈] 追墓三十年|何彬 一席第1116位讲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7 07: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研究了浙江的椅子坟后,发现福建还有龟壳墓,我想糟了,还得追下去|何彬 一席第1116位讲者

Screenshot 2025-09-07 at 7.32.59 PM.png

何彬,东京都立大学名誉教授。


在日本时有些老师知道我是中国来的,听了我的研究报告后就问我:同样是汉族,为什么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墓葬非常不一样,北方多是简单的坟堆,而南方则会修很大很豪华的墓,而且南方还有很独特的捡骨改葬习俗,这是为什么?



追墓三十年
2025.6.7 深圳
                            



大家下午好!我叫何彬,是一名民俗学专业的教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拿到了文学博士,但我的专业不是文学,是民俗学。


后来我又在日本的神奈川大学拿到了历史民俗资料学的博士,写了两份博士论文。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聊一聊我这30多年的研究内容。

 

我主要研究的是坟墓和丧葬,这个研究很小众。每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坟墓,我就会问我能不能走近了去看看?大家都觉得我这个爱好有点奇怪。

 

我的第一部博士论文出书之后,封面上有一座大大的中国南方的豪华墓。同行和朋友跟我索要这本书时都特意叮嘱我:你千万别寄到我们家去,放在家里有点瘆得慌,你给我寄到大学研究室去。



偶遇日本两墓制

 

研究坟墓并不是我一开始就特意选择的方向。80年代末我去日本留学,学习民俗学,有一次到近畿地区滋贺县的一个村庄做调查,在那里偶遇了一场葬礼。

 

我们在做调查时,突然有小孩跑过来说某某家的爷爷被挖出来了!听着很新奇,我们就都赶过去看。


IMG_6206.JPG


在村里的公共墓地,村民在埋葬去世的老人时,挖出了另外一家早年下葬的老人的棺木,他们把挖出的遗骨清理后用包袱皮裹好后,又放在了墓坑中新棺木旁边。


两家人都一直默默地守候在两边看着,最后墓坑被土覆盖好后,不起坟,也不立碑。大家一起双手合十告别死者,分头回家。

 

这情景令我惊讶不已,我越看疑问越多。结束之后我忍不住问一个村里的老者:为什么一个墓坑里会埋葬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自己家老人的遗骨被挖出来,他们为什么那么平静而没有起争执?不会担心风水上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为什么遗骨用包袱皮裹一下就入土,是不是有点过于草率?

 

村民对我的疑问表示了极大的疑问,他说:这是村里的公共墓地,已经用了上百年了,空间有限,埋满了就只能从头挖开再埋。有时很巧地,会挖出前面没有完全化成泥土的一部分骨骼,放回去就行了。他说得非常淡然,我越听越不可思议。

 

他还很不解:为什么不可以把遗骨包起来放在旁边?棺木也很快会朽掉的。关于会不会因为风水引起两家争执,他说:什么是风水,不清楚它对人有什么影响。

 

就这样,我认为非常不得了的事,这里的村民们却感觉没什么大不了。这次经历让我的观念受到了冲击,我就把它作为了我的田野调研的题目。


后来我才知道,我那时见到的,是一种被称作两墓制的非常特殊的丧葬习俗和墓制形式。两墓制,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死了之后,有一个埋葬墓和一个祭祀墓。


这张图上有点萧条荒凉的地方就是村民的埋葬之地,每个木柱底下都埋了一个人,我们仔细数数在这么小的地方有十几个,非常密集。除了木桩之外,没有墓碑,也没有其他标识,你不知道埋的是谁。


IMG_6207.JPG

村子的后面还有一个祭祀之墓,立了很多石碑,上面写着某某家先祖代代之墓


IMG_6208.JPG

一般村民在埋葬亲人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到埋葬墓来祭拜他,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就不再去埋葬地了,而是到石碑处去祭拜。

 

换一个角度看,河边这块地就是那个老爷爷被挖出来的地方。村民之所以把公共墓地选在河滩上,是期待埋下的遗骨早点腐朽化为泥土,避免下次某家的爷爷再次意外出土。


IMG_6209.JPG

两墓制是上个世纪初被发现的,日本学者也觉得很奇怪,之后就引起了争论:两墓制是古代墓制的残存,还是古老墓制演变出的新形式?

 

日本学界争论、探讨了几十年,现在见解基本趋于一致:两墓制是古代死亡污秽观念前提下的无墓制,与佛教传入日本后为祭奠死者而建立墓碑的行为相结合而形成的墓制。

 

在日本古代长期有一种死亡污秽观,人死后的世界很肮脏、可怕,因此要将遗体埋葬得十分遥远,不立碑也不祭拜,这种制度叫作无墓制。

 

佛教传入之后要求祭奠死者,因此需要一个与死者相关的有形的标志物。但是死亡污秽的观念依然支配着人的行为,所以他们选择在死者的埋葬地之外,在另一个地方建立石塔作为祭祀地,由此就形成了两墓制。

 

佛教对日本社会的丧葬习俗还有许多影响,我在调查时就发现他们祭祀死者是有年限的。死后13年的“13回忌33年的“33回忌之后,人的灵魂就净化升天、成为祖先的一员,就可以不再每逢忌日单独祭祀他。

 

日本的两墓制和有限的祭祀年限等行为,是其灵骨分离的灵魂观的结果。他们认为,到一定期限之后人的灵魂就会离开他的遗骨。

 

在日本时有些老师听了我的研究报告后就问我:同样是汉族,为什么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墓葬非常不一样,北方多是简单的坟堆,而南方则会修很大很豪华的墓,而且南方还有很独特的捡骨改葬习俗,这是为什么?

 

我发现我其实对自我文化,对汉族的丧葬习俗和制度知之甚少。我去翻书查资料,日本的《百科事典》中,只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理想中的葬礼流程和墓制,而没有记载现在实际有些什么样的葬俗和墓俗,当然也无法解答为什么南北方如此不同。

 

于是我决定回国读博,研究中国南方汉族的丧葬习俗和墓制,从此开始了我的追墓之旅。

 楼主| 发表于 2025-9-7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椅子坟


在我出国之前上研一的时候,我曾经看过关于中国南方浙江温州地区有大椅子坟的报道,漫山遍野地分布着高大的坟墓,但当时只是好奇,没有过多的深究。

 

我在博一的后半年和博二,也就是1991年和1992年,基本上都在浙江的南部和东南部做调查,累计有16个月左右。


当时温州和丽水地区的很多城镇和村子,都知道有一个北京来的女研究生,经常看人家的墓地和葬礼,或是看人家祭祖、抄人家的牌位。

 

那时候民俗学还很不为人知,我解释我的专业和为什么要做这些调查,他们都听不懂。后来我就说我要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来记录这里的丧葬习俗。

 

民众的传播能力比我们现在的微信都快,在当时打公共电话还需要专门去某个地方排队的状态下,我在那一带到某个镇或村子去,他们马上就会说:你是不是那个北京来的要做作业的研究生啊?我成了一个当地的名人了。

 

但是也托福这样的信息传递,省去我不少解说时间,老乡们都很热心地给我讲解墓制习俗或带我上山看坟墓。

 

当时从杭州到温州、丽水一带只有公路交通,要坐六七个小时的长途车。沿途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形状的坟,从南到北逐渐变化,很有意思。

 

不能随时下车观察,我就从车上远距离抓拍照片,也在纸上匆匆勾出它的轮廓,之后再详细描画。我带着这些卡片去问老乡,他们会告诉我很多细节和传说,这种方式帮助了我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坟墓。

 

下面我会展示一些坟墓照片和手绘图,大家不要吓着。

 

这是丽水的一片坟山,基本都是夫妇墓,体型比较小,一般家庭都能做得起。


IMG_6210.JPG

 

这是一座温州的太师椅坟,又名椅子坟。丽水地区叫交椅坟,龙泉地区叫交椅哨。

 

IMG_6211.JPG


为什么叫椅子坟呢,因为它的形状就像一把椅子,上半部分后背是圆的,前面两边有扶手。当地会说稳坐太师椅”“坐上第一把交椅,把坟修成椅子形状,请祖先坐得舒舒服服地享受子孙祭拜,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是椅子坟的基本结构。北方汉族的传统是入土为安,把棺木埋进纵向的墓穴,而浙江、福建一带是在地表修一个长方形空间,顶部修成拱形,棺柩横向推进去。

 

这是一个新修的墓,还没有使用,所以我获准去测量了它的尺寸。大家看一下,这个墓穴的进深只有125,说明它不是一个放棺柩的墓,而是一个改葬墓。


就是将死者的遗骸从原来的墓中挖出来,清理后把骨头放在一个骨瓮中,然后再放进这个墓穴。这是南方的一种古老葬俗。


IMG_6212.JPG


除了墓穴之外,椅子坟的基本结构还包括墓山、椅子圈,也叫坟圈,还有前面两侧八字形的坟手。墓前半圆形的区域叫墓埕,也叫拜坛,它就像一个池子。后面有山、前面有池,从风水上讲就是背山面水了,非常吉利。这意味着,虽然他没有找到一个自然的有山有水的宝地,但他可以自己创造出来。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地表坟墓呢?有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里是丘陵地带,多石山,向地下凿一个墓坑非常不容易。多阴雨的天气使墓坑容易积水和繁生白蚁,侵蚀遗骨。当地认为祖先住得不舒服了,就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活,容易发生不祥之事,他们非常在意这个。

 

再者,历史上长江中下游曾经有土墩墓的习俗,在地面上堆起高高的土墩台,在上面放置棺材再掩埋。考古分析认为,这种土墩墓习俗也是地理环境所致。

 

那为什么一定是椅子形,而不是房子或其他形状?下面一组图是墓式的演变过程。

 

最初始的地表墓室是一个小小的隧洞的形状,叫。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收容棺材,使得阴阳两个世界不相见。有单人的、双人的和多人的,其中双孔圹和多孔圹比较多,将有血缘关系的人埋葬在一起。


IMG_6213.JPG


地表墓室修建到山坡上之后,有受山上流下的雨水冲刷和滚石砸到的危险,所以后面要给它做一道防护,当地叫黄道圩


IMG_6214.JPG


因为当地产石,防护从土埂后来变成碎石埂、石块砌成的高墙。结合当地太师椅为官运象征的认识,防护墙演变为了太师椅的椅子圈,周围设施逐步完善起来。

 

最初椅子圈发挥的是功能性的作用,后来又向装饰性发展。这是温州的椅子坟,因为石头加工直线是最容易的,所以你看石柱和石板都是直线的。后面做成了椭圆形的,做了好几层,最里边是椅子圈,外边是山,俗话讲找个靠山


IMG_6215.JPG


后来,坟手也从简单的八字形变成了螺旋形,它是用花岗岩做成圆筒形之后,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凿出立体的螺旋形。很豪华,造价也很高。


既然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又投入这么多资金,所以一般会把多个世代葬于一处。汉族的理想是生前四世同堂,死后同穴。

 

椅子坟的坟圈是墓穴从平地搬到山上之后,外围建筑不断地发展美化形成的,而墓室尤其是拱形顶的墓室也有其文化内涵。当地老人跟我讲,这是民间效仿贵族的棺椁制而做成的砖石椁室。

 

棺椁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棺外椁,用多重棺椁希望可以长久保存遗体。棺椁的重数或层数也有严格的规定,要符合墓主人的身份或阶层,考古研究发现等级最高的墓葬有七重椁。


士一重,士阶层只能用一层木板把棺材包起来。“庶人无椁,只能将棺材直接掩埋,而当地人用砖石砌的墓室是模仿了贵族使用的椁,这样祖先也可以住进豪宅了。


也就是说当地的民俗通过巧妙的变通,避开了礼制的规定,崇敬祖先,寄望于祖先保佑家庭向上发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9-7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大墓、龟壳墓


这就是我关于浙江地区椅子坟研究的基本内容,我本来以为我的研究差不多就可以结束了。但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我到了福建,发现糟了,南边也有很多类似的地表横穴式坟墓,但它不叫椅子坟,我又遇到了新问题,只好继续往下追。

 

这是严复先生的墓,在福州,他是我们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的墓猛一看跟椅子坟差不多,但当地叫大墓,不叫椅子坟。


IMG_6216.JPG


这是泉州的龟壳墓。这张照片是一张拼图,它实在太大,又是修在一个山坡上,我怎么也拍不下全景。


IMG_6217.JPG

从侧面看一下,这是一个豪华型的龟壳墓,一共有五重坟圈,每一圈都有一定宽度,用彩色勾画,龟背是石刻的。


IMG_6218.JPG


往西走,福建永定县的墓又有不同,它也叫大墓,是一个家族的祖墓,20世纪 90 年代末重修的。墓室顶部是凸起的圆形,但是没有明显的龟壳纹,坟圈、坟手、墓埕都有。


IMG_6219.JPG


这是永定北面的长汀的大墓,结构与上面的墓相似。

 

IMG_6220.JPG


这是一座闽北山区的风字墓,外围坟圈像风字的框。墓室上部很精致,像一座宅院的大门。


IMG_6221.JPG

这是厦门地区两种常见的墓型,刻有龟壳纹和没有龟壳纹的。这样的墓型一般是夫妇墓,比较普通,造价相对较低,一般人家能够承受得起。


IMG_6222.JPG


这是泉州的公墓,上面也刻了龟壳纹。

 

IMG_6223.JPG


为什么这么多地方都使用了龟壳纹样呢?在福建,龟是吉祥之物,这里还广泛存在制作龟粿的习俗。用糯米粉包馅,再用木制的模具印出龟壳纹样。在正月、清明等节日,做龟粿敬天、祭祖和待客。龟与他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而且是美好、富贵、长久的象征,因此把它延伸到了坟墓上。


IMG_6224.JPG


这些豪华的椅子坟和龟壳墓是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出现的呢?

 

浙江温州的椅子坟有明确年代记载是在明代,龙泉的传说则把它的历史上溯到了宋代。


传说宋徽宗年代的左仆射何执中在龙泉为父亲修坟,样式就是交椅形的。由于怕被盗墓,就修了105座同样形状的坟,漫山遍野都是。何氏家族代代为官,从宋代直至明代。椅子形状的坟墓于是成为官运亨通的象征,民众争相效仿。

 

福建泉州的龟壳墓在明代就很多见,闽南地区明代多叫大墓,清代有明确的龟壳墓称呼和明显的墓顶的龟壳纹样。民间小户人家的经济状况较差,礼制也限定了各阶层的造墓规格,所以很长时间民间是不能仿造椅子坟或龟壳墓的。

 

坟圈曾经一重或三重就很豪华,到了近代,沿海地区人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礼制的限制也减弱了,墓就修得越来越大,坟圈也甚至达到了五重。

 

大部分新修的豪华的椅子坟和龟壳墓放的都是这种骨瓮,也叫金瓮。


IMG_6225.JPG


捡骨葬也叫二次葬,是环太平洋地区,包括东南亚和中国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曾经普遍存在的一种习俗。人的遗体埋葬数年后,挖开坟墓捡拾骨骸装在骨瓮中,再度造坟存放。它的主要目的是长久地、良好地保存祖先的遗骨,防止潮湿的气候和白蚁侵蚀。

 

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个骨瓮正面有一个方框,那是门。在往骨瓮中装遗骨时要从脚趾骨开始,然后依次往上,仿照一个人盘腿而坐的姿态,面冲着门,灵魂从这里出入。

 

除了浙江、福建等地,我还去过江苏和安徽做田野调查,这是90年代我在江苏拍的坟墓。后面是村民住的房子,是阳宅;前面地头的小房子是阴宅,里边放的是骨灰盒。右边还有个石板上写着某某之墓。


IMG_6226.JPG


上面讲的这些都体现了汉族的“灵骨一致”的灵魂观。人死后,灵魂一直依附在他的遗体、遗骨,变成骨灰后也会跟着走。你可能会问,火化时的高温怎么办,我们祖先的灵魂不怕热,可以耐2000度高温。

 

我们汉族认为灵魂不灭,人死后会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埋葬或存放遗骨、骨灰的地方来祭祀。这跟日本的祭祀习俗完全不同,是根本的灵魂观上的差异。



田野追墓三十年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走过了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江苏等多个省,几十个县市的上百个村落。


IMG_6227.JPG


我记录下各地坟墓的形状,绘成墓型图,再贴到地图上,形成了一幅墓式分布图。可以看到自北向南,坟墓逐渐由一个土坟堆变为地表墓,单体占地面积也一步步扩大,地表墓从拥有初始的围栏到逐步高大、豪华。


IMG_6228.JPG


它们的分布启示我,从地理和考古角度探索各种墓式分布呈现区域性的原因。这可以算作我这些年,研究中国南方墓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经过这三十多年的调查研究,来自田野的丰厚收获帮我解答了许多疑惑,也留下了很多问题仍然没有找到答案。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想继续研究下去,但是再做30年是不可能了,因为我已经70岁了。

 

最近,有出版社对我这部讲述坟墓、祭祀,含有大量瘆人的坟墓、葬礼以及中元节祭祀习俗照片的书稿感兴趣,使我关于中日两国墓葬习俗的研究得以完整出版,我感到很幸运。

 

IMG_6229.JPG


我不是智商很高、很有才气的那类人,科研能力也一般般。悄悄告诉大家,我考研第一年还没考上。但是只要你对一件事保持钻研的热情和专注,假以时日就会功夫不负有心人。追墓如此,其他事亦是如此。

 

有句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我想改一下,笨鸟久飞必入林。只要锲而不舍地飞,迟早会飞到你的目的地。祝愿年轻的朋友们,或早或晚地遇到可以一直追下去的那件事、那个方向,并且一直追下去。

 

谢谢大家!

 

文字内容根据现场演讲和讲稿综合整理 


策划丨恒宇啊
剪辑丨Chaos
鸣谢|陈佳 余兴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9 05:46 PM , Processed in 0.0494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