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经历有时会让人生命觉醒, 但为时已晚或再无逆转生的机会。
我有时候跟犯罪人聊天,经常问他们这个问题:“你们犯罪之前怎么想的,之后怎么想的?”
在此我也想简单讲两个案例。岁数稍微大一点的可能知道这起案件:2004年,一个大学生在宿舍里杀害了四个同学。作案之前,用他自己的话讲“那几天我就是恨”。为什么?因为和同学吵架,他特别愤怒,买了作案工具藏在厕所里,三天杀了四个人。
杀完以后他就跑了,他当时买了两张火车票,哪趟离得近就坐哪趟。他觉得这样你们就抓不到我。但后来我们知道,当时发出了通缉令他根本无路可走。
最后当他面对大海的时候,他对着录音带跟家人说了很多的话。这个时候他发现,当他无路可走的时候,他最思念的就是家人。可是他突然发现他永远回不去了,而且他也给父母留下了没有未来的无止尽的悲痛。他后来说了一句话:“被害人的家人也一样,他们没有了希望。”
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他明白了,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还有一个案件,当时也非常轰动,我因为这起案件被网暴了一年多,就是因为我在央视上对他做了一个分析。在这起案件中我看到了什么?我当时给他出了二十道问题,因为我没有去成现场,是记者采访的,我看了直播的视频。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从小到大,父母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
记者在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一边哭一边在找,左右摆着头,我认为他是在从心里找这个记忆。最后他说。记忆最深的是,当他跟母亲坦白说他杀了人之后,母亲要带他去自首,在路上母亲就给父亲打电话。
他哭着求母亲:“你不要给他打电话,我怕!”因为他特别怕他父亲。他母亲说:“你怕什么怕,你不知道你父亲有多爱你,他在背后多么为你骄傲,经常在别人面前表扬你。”
他回答说:“这句话我印象最深,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父亲是爱我的。”
到最后执行死刑之前,他对他父亲讲了一番话,他说:“我对不起你,你那么爱我,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现在先走一步,我特别希望我先去投身当父亲,以后你当我的孩子,我来报答你。”
我们看到这两起案件,当他们知道自己错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有些事你事后觉醒,为时已晚,所以要保持距离,敬而远之,更需要提前为人安置心里的制动力量。
如何去提前装置这样一个“阻止的力量”,这才是生命教育的难点。
一种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 内在的自动阻抗力量
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动态的人,他就像一辆汽车,不是发动机好就行,制动系统相当重要。一辆汽车,有发动机,人的欲望、兴趣爱好就是动力;同时有方向盘,就是我们的认知,学习后知道怎么选择利和弊。
还有一个是什么?制动,停下来。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制动归到哪去了?你会发现没有,所有的教育都是给予知识,但没有说不让你干什么。所以制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是相当缺乏的。
我们讲生命教育,它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不是理解不理解的问题,而是要安装一种不用思考就自动发生的,他内在的一种自动阻抗力量。
在这里我们谈到一个特殊的心理现象,叫“敬畏”。
一个人的羞耻之心,我们知道几乎不用教,属于一种反应性的行为,并不是教育出来的。敬畏之心跟它是同一类的反应性心理现象,只不过我们忽略了怎么在人的内心当中去安置这种敬畏心。
什么叫敬畏?敬,一般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敬于“形”,当然也有人敬于“心”;畏则不一样,畏实际上源于内心对外部某种不可预测和把控的感觉,进而伴随着担忧、恐惧,因为他不希望不好的结果发生,所以他不敢不敬。
因为有畏,人才会有忌讳、忌惮、避之、逃离这样的现象;因为畏而产生了敬,这才能够阻止一些人轻举妄动的力量。
有人就问我了,自杀的人,他连死都不怕,“敬畏”又如何能制止他们的自杀之心呢?
问得好,这确实需要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敬畏这种心理力量到底是什么?它既可以内容不同,也可以层次不同。一种畏是“就自己”,还有一种畏是“就他人”。
“就自己”的畏是,他觉得很痛苦,他就选择跳下去,让自己解脱。
“就他人”的畏则不是这样。当他面对死亡的时候,他心里想的一定是其他活着的人,尤其是他爱的人。他所畏惧的是,自己的死会使需要他的人陷入绝境。
我把这种畏称为“不舍”。不舍是什么?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也就是说,他心里一定有另外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别人的话,我自己是死是活无所谓了。所以你会发现,不舍里头一定包含其他的生命。
心有留恋与牵挂, 必有不舍。
有留恋与牵挂,才会有不舍。什么叫留恋、牵挂呢?这个“恋”就涉及到早年的心理抚养。如果抚养过程到位的话,比如孩子从小就看到性情非常和缓的母亲,每当他哭喊的时候,就会及时赶过来——这是人心留恋和不舍的起点。
还有刚刚说的第二个恋——自己的恋,为了自己的家庭繁衍后代。这个恋和第一个恋不同在哪?第一个恋是索取爱,第二个恋是他开始要学会付出了。当生命扩展到亲人增多,爱也自然扩到大爱,而这时候的人,往往就会畏惧生命的消失。
除了舍不得的人之外,人生还有许多不舍,如心爱之物:初次生日礼物,祖传的家宝,初恋的信物,先人的照片,珍贵的合影,甚至小时候一个特别可爱的玩具;还有痴迷的爱好,比如早年自己的涂鸦、喜爱的乐器、玩游戏的装备、第一次制作的作品。
还有一生的事业。当成年之后自己开始特别热爱一项事业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体验到了成功,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多努力,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多热爱。
最重要的还有:日常生活的美好画面。人在内心当中最重要的,跟情感情绪有关的是什么?就是画面。日常生活当中很多美好的经历和画面记忆,这是人很重要的心理力量。人生美好和快乐的记忆越多,他留恋的事情越多,人生的不舍才越多。
生命教育不是告诉他“生命很宝贵”这一句话能解决的,是需要通过我们的养育和教育,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所以生命教育的前提是好的养育,培养人性,养好情感。当一个生命有了自己的不舍,或有别人的不舍,它的珍贵才能体现。当一个生命被种种情感扯不断,撕则痛时,其存在的意义方能体现。
在人早年, 可先令其畏而敬。
除了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之外,我还想说,很多伤害生命的无畏,都发生在人生经历短浅的未成年。因为无畏,他们才以最粗鲁的方式去处理欲望和冲突,甚至轻易地摧毁生命。所以事先告知、及时警告、适度惩罚非常必要。
对于未成年人要有一些行为的惩罚。如何给孩子一种敬畏?它首先源于父母早年的严厉警告,也就是说这第一道线应该在父母那里来设置。孩子能在意父母的话,一定源于他们对父母辛苦的养育心有感知,总之有亲有爱,才有敬有畏。
此外,在小学到中学,规则教育也非常重要。
我们还应该启发儿童对生命的真切尊重。有些事情幼儿园就可以做,当他打人的时候,你要赶快制止他,让他形成一种反应,你只要打人就是不对的,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彼此尊重,人和人应该用什么方式相处。
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心理游戏,比如说把你最爱的物品、最爱的人写出来,然后一个个减少,到再也不能减的情况下,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不能减。像这些都是一些启发的方式。
包括学校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们讨论,举例一些具体的冲突让他们探讨最佳的解决方案,甚至可以直接讨论:生命为何不能轻易伤害?
爱的养育永远不可单向, 父母要学会有意地向孩子索要爱。
我们现在强调家校社共同培养孩子,我认为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情感力。刚我讲了,生本能,它虽然是爱,但这个爱是需要唤醒的;不光要唤醒,还需要发展;不光要发展,还要有意培养。要培养他体察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感受,能给人传递情感的力量。
这在孩子初中阶段就要开始。比如我们看到很多国家都有初中生的社会志愿者,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让孩子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做社会志愿,去做做社会的服务性工作,让他能跨年龄、跨代去接触不同人群。成长当中要有特殊的经历,过一下别人的日子,哪怕去看一下别人的日子,经历一下无助的感受。
我刚工作的时候就听一个从国外学习回来的社会心理学老师讲了一个观点,他说,在国外从来不讲助人为乐,他们认为助人就是助己。实际上就是要给孩子讲一些道理,社会有很多时候是一个循环,你怎么对待别人,可能最后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此外,爱的养育永远不可单向,尤其在孩子进入10岁之后,甚至再早点,6岁左右,父母要学会有意地向孩子索要爱,不是光给予。比如说工作上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选择适当地跟孩子吐露一下,听听孩子的意见,然后问他,如果你遇到这种事儿会怎么处理。有机会也让他去学会给别人爱。
我们很多家庭都疏忽了这一点,往往孩子上大学了还跟着伺候,又帮洗衣服又帮做饭,结果养了一个虽然认知水平很高,但真的“生”的能力很弱的孩子,更不会爱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