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荤菜] 全红婵哥哥输了,广东人却只顾着心疼白切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6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红婵哥哥输了,广东人却只顾着心疼白切鸡

Screenshot 2025-09-16 at 9.50.20 PM.png
IMG_9065.JPG

图片



一场因“一只鸡”引发的网络论战至今未歇。但若细看,这类争议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广东人说的“鸡有鸡味”到底是什么?全进华能代表所有广东人吗?

作者 | Xenos
编辑 | Felicia
题图 | 《炙热游戏:百厨大战



全红婵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哥哥全进华会因为一档美食综艺、一盘白切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白切鸡更是无辜它成了一条地域口味论战的“导火索”,让广东人和其他地方的网友吵得不可开交。一切始于综艺《炙热游戏:百厨大战》中的一幕:


全进华以“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村席大厨”的身份登场。他16岁入行餐饮,做过3年厨师,之后回到家乡广东湛江做种植、养殖行业,如今成了一位帮老乡卖货的“新农人”“自媒体博主”。


节目中,他端出一道家乡风味的白切鸡,并自信介绍:“这只白切鸡,是我们广东湛江自家果园养的,没有喂饲料,喂的全是五谷杂粮,养在橙子树下180天。”他还配了三种蘸料——沙姜、姜蓉以及大蒜辣酱混合香菜的家常味。


IMG_9066.PNG
全进华隆重推出湛江白切鸡。(图/节目截图)


可惜,这盘地道的湛江白切鸡,没能获得评委周晓燕和岳云鹏的青睐。周晓燕客气地肯定了他的酱汁调得不错,接着委婉说:“我以前吃的白切鸡,个人感觉应该比这个要嫩。”岳云鹏也直言“抱歉”,全进华遗憾淘汰。


事后采访中,周晓燕解释淘汰原因是鸡肉口感偏老,没有“嫩滑、水分很足的感觉”,岳云鹏皱着眉直说:“他那个肉很硬,可能是当地的味道。”


而引起争议的,正是全进华对此的回应。他没有全然接受批评,而是态度鲜明地反驳:“他说我这个鸡没有他(以前)吃的那么嫩,有道理但也没道理,因为他不是我们广东人,在我们这边,要养到一定月份天数的鸡,皮才够脆,肉质才够紧实。”


说到最后,他自信的笑容又给舆论补了“一把火”:“可能他喜欢吃那种30天或者60天嫩嫩的童子鸡,那种鸡在我们广东,给我都不要,但凡饭店里用这样的鸡来做白切鸡,你包(肯定)会被投诉的。广东的白切鸡永远是yyds,不懂吃的人,那只能吃30天或60天的鸡了。”


IMG_9067.PNG

全进华的反驳引发争议。(图/节目截图)


节目播出后,“广东人吃鸡有多较真”立马登上了热搜。全进华后来在直播中烹饪白切鸡时,随口一句“北方人可能吃不惯这种清淡口味”,又让争议二次发酵。


支持他的观众大多来自广东,“180天的走地鸡才有嚼劲,吃的就是鸡味!”“评委不懂,鸡养得越长时间肉才够紧致,嫩的是饲料鸡。”与此同时,淮扬菜大师周晓燕也遭受不少质疑甚至攻击,被批“不够专业”。


反对的声音则指出,全进华似乎没听懂评委点评的重点——比赛比的是厨艺,不只是食材,“周晓燕肯定吃过粤菜,他说的是火候老了,没掌握好。”也有广东网友直言:“全进华能代表所有广东人吗?我就不喜欢吃那种硬的口感。”


IMG_9068.PNG

全进华后续直播烹饪湛江白切鸡。(图/新闻截图)


这场因“一只鸡”引发的网络论战至今未歇。但若细看,这类争议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网友的情绪,更像是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矛盾长期积累后的一次爆发。


为什么一谈到美食,就有众多“味道判官”纷纷上线?节目的评审标准,是否能真正包容不同地域的口味?当我们高呼“正宗”时,是否也在无形中筑起了美食文化之间的高墙?


IMG_9069.PNG

一盘白切

“味道判官”招来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由“一只鸡”引发的美食论战了。


争议的核心,表面是评委与选手的标准差异,背后其实是粤菜“食材本味主义”与其他菜系烹饪哲学的碰撞。


全进华所代表的,是民间宴席的烟火气。他认为“大锅有大锅的味道”,湛江白切鸡的闻名,靠的是散养鸡的本味——这正是粤菜追求原味和鲜味的极致体现。白切,作为一种最考验火候与水温的烹饪方式,目的就是突显鸡本身的味道。


当然,全进华最后那番话也略显绝对。即便在广东,也不是人人都偏爱肉质偏硬的“老鸡”。“嫩滑多汁”其实是一个更有普适性的审美标准,符合大多数人对鸡肉的期待。


IMG_9070.PNG

岳云鹏代表的是人们对于鸡肉的普遍期待:嫩软可口。(图/节目截图)


网友争议的焦点在于:全进华用“懂不懂吃”来划分口感偏好,将不同于自己认知的味道直接判为“外行”。而这种判断,恰恰反映出美食评论中常常缺失的,是对地域文化差异的尊重与理解。


广东人常说的“鸡有鸡味”,在外省人听来几乎成了玄学。鸡,不就是一种食材?做法才是关键。北方人炖鸡加料足,川渝人吃鸡离不开辣椒与香料,而这时候广东人往往坐不住了,“味道判官”即刻上线:“哎哟,这样哪有鸡味!”东北人冬天吃的小鸡炖蘑菇,用的多是开春就开始养的鸡,年纪是挺大了,但在广东人看来,那根本够不上“老鸡”的标准,离“鲜”差远了。


美食界的“正统之争”从未停止,原教旨主义者也一直大有人在。他们捍卫自己心中的地道味道,一旦出现偏离,便果断亮出“判官”身份。四川美食视频下总有人评论“这么辣怎么吃”;陕西人发个肉夹馍或油泼面,也总有人问“怎么没青菜,全是碳水”。


何止南北口味差异大,就连同一省内也能吃出多个门派。全进华代表不了广东人吃鸡的偏好——毕竟广府菜、客家菜、潮汕菜本就讲究不同。就像江苏人凑一桌吃饭都可能变成“鸿门宴”,淮扬、徐海、金陵、苏锡……每支菜系都时间与风土共同酿出的独家配方。


IMG_9071.JPG

吃鳝鱼是能江苏人和解的方式。(图/图虫创意)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美食评论家。饮食文化本因多样而精彩,但如今越来越多人争做“味道判官”,借美食抒发地域情绪,甚至掺杂优越感与偏见。我们似乎并没有因为更便利的分享而变得更包容,反而因为固执己见,让误解越来越深,标签越贴越牢。


当我们习惯用“判官思维”看待异乡风味,用固化标准去定义别处饮食,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知不觉间走向封闭。一旦杭州被贴上“美食荒漠”、北京豆汁成了“终生避雷”,我们对这些城市的美食好奇心,也很可能随之消失。


IMG_9072.JPG

脱口秀演员张骏在段子中嘲笑豆汁连二环都走不出去。(图/截图)


IMG_9073.PNG

好吃,比正统更重要


全进华其实也是一位“味道判官”。他坚守“鸡有鸡味即粤菜正统”,别的都是异端。但他忽略了:能真正走出广东、被更多人接受的粤式鸡肴,并不一定符合他心中的“正统”。哪怕在广东,“鸡有鸡味”也有不同解读,“嫩”与“老”之间本无高下。


很多时候,被贴上地域标签的美食,到底哪家“最正宗”谁也说不清。最正宗的海南鸡饭可能不在海南,而在东南亚;最好吃的东北炖肉可能不在东北,而在海南;臭豆腐之争,长沙和中国台湾能吵上三百回合。


在今天的饮食图景中,“正宗”越来越像个伪命题。我们很难为每一种食物追根溯源。就像麻辣烫早已在全国泛滥,可四川麻辣烫和东北麻辣烫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东北化了的麻辣烫品牌却在全国开枝散叶,还衍生出各种新口味。


我们不再迷信所谓“正宗狗不理”一定出自天津,也不会嚷嚷着加了火腿和生菜的煎饼果子是异端——因为就算是一个天津人,也未必讲得清“古法正宗”的煎饼果子到底是什么样


IMG_9074.JPG

你说什么样的天津煎饼果子才叫正宗。(图/图虫创意)


真正的好吃,往往来自“不正宗”的碰撞。它不一定要在原产地才能被认可,也许是异乡人用本地食材复刻的家乡味,反而带来意外之喜。就像扬州炒饭,现在没人追究扬州是不是真的这样做一道美食之所以能流传,不仅靠原产地的风土,也靠跨越时空的融合与再造。


固执于个人或本土的传统视角,其实恰恰错过了美食最大的趣味。美食没有唯一公式,饮食文化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与融合,而不在于谁更优越。当我们享受美食,其实也是在体验一个地方的风土与人情。而这一切的前提,不正是保持尊重与开放吗?


Netflix 美食纪录片《Ugly Delicious》(美食不美)中就讲得很到位。美籍亚裔主厨David Chang带领观众展开跨文化美食之旅,从披萨、塔可、炸鸡到炒饭,每一集中他都穿梭多国,用跨界思维重新审视日常美味。一张披萨,能掀起意大利人与美国人的论战;看似简单的美食背后,却藏着深刻的文化刻板印象与身份认同议题。


IMG_9075.JPG

意大利人为了一张披萨日常开怼。(图/节目截图)


正如《美食不美》所传达的:食物之美,不在外形是否光鲜、做法是否正统,而在于背后的人心、文化逻辑与情感温度。美食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零件,它自带生命,凝结着一方水土、一段故事、一次相逢,才最终成为盘中的风味。


前不久,蔡澜先生的离世让很多人惋惜,一位潇洒通透的美食家就此别过。他留给世人的,绝不是那些打着“蔡澜推荐”的餐馆招牌,更重要的是一种豁达享受、用心体验的美食人生观。他曾说:“美食这种东西,是极度的主观、极度的偏见。”而他口中的“偏见”,从来与门派正宗无关。


有人问他:“去一个地方旅行,怎么判断食物正不正宗?”


他懒洋洋一笑答:“你觉得好吃的,就当它正宗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9-17 08:28 AM , Processed in 0.0598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