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一出荣耀在哪里的尴尬剧
荣耀呢?沉默我倒是看见了
最近一部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火了——不是因为拍得有多好,而是因为有人硬要把它当成一篇哲学论文,甚至民族主义通史来膜拜。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篇神文:
伟大的史诗从来就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的,而是无数行走在明暗交界处的革命者,用信仰和生命缔造的历史传奇。
——你知道你在说啥吗?这句套话放到任何红色剧宣传里都通用。换人名换剧名换时间轴都不用改标点,直接Ctrl+C/V。要不干脆注册成“信仰牌语录生成器”?
来看看这个“人均心学大师”的剧评套路
这位作者,笔名“摸金校尉”,你本来是盗墓的,却非要来考古政治信仰,这不撞车了么?全篇堆砌历史、时局、人物背景,像极了高考政治背诵提纲与B站历史区剪辑的合体,关键词只有两个:
信仰、孤独。
您这不是剧评,这是开“信仰培训班”了吧?观众看电视剧是想看剧情精彩,人物立体,不是听你上“如何成为孤独革命者”党课。
“吴石的孤独”,被您写成了“人类的孤独”
信念消弭不了他的孤独,这种痛苦,伴随着他的选择,让吴石的故事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复杂的一段故事。
这么说吧,吴石是谍报人员,不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孤独”是因为被人盯上了,不是因为在冥想“自我与国家的关系”。再说复杂,民国那会儿复杂的人多了,复杂得能打八套电视剧。你这“最”用得这么不讲武德,王阳明都要出来打你了。
敌人一出场,马上变“聪明反派”标配
剧中较为客观地展现出敌人的智慧,尤其是谷正文……
你要是真觉得敌人“智慧”,那为什么后文又把他写成“风水迷信、皈依狂热、拳打民众的活阎王”?一边“智慧冷静”,一边“邪气十足”——这不是偶像剧塑造霸总,是谍战剧好吗?
请问,“潜伏失败”就是新主旋律了吗?
它向观众展现出一场潜伏的失败,以及如何失败的过程。
这不就叫《失败者联盟》吗?关键是失败就失败,还要包装成“精神胜利法”:
伟大的史诗从来就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的……
这句看起来像是为失败找借口。你潜伏失败了,你信仰高尚——那干脆改个剧名叫《失败的荣耀》好了,逻辑清晰多了。
写到谷正文:一边骂一边夸,还挺精神分裂
他可能因为皈依者狂热……也许是内心挣扎寻找身份认同……
停停停,朋友你这是写敌人,还是给他写“成长治愈系小说”?你要不要干脆给谷正文安排个心灵导师结局,顺便发张“白色恐怖里孤独而聪明的灵魂”表情包?
看似深刻,其实一地鸡毛
吴石也没有想到一个保密局上校特务谷正文,竟敢如此针对一位“国防部参谋次长”……
说得像“上校”盯着“次长”就是违规一样。您以为特务工作是分职级谈恋爱吗?再说“他没想到”,您这剧里吴石不是情报大拿吗?结果连“被监控”都看不穿?这不是荣耀,这是滑稽。
总结:沉默不是荣耀,高潮才是高潮
整篇文章打着“历史深度”的幌子,实则是对观众共情能力的无限压榨,强行拔高、胡乱安放道德枷锁。
放眼今日祖国取得的种种伟大成就,通过该剧追溯吴石等人的革命事迹与遗憾结局,更让人理解彼时身处苦难中的烈士们的勇敢。
最后一定要升华,仿佛不来句“伟大成就”就不能按提交键。你这是剧评,不是献词。能不能别把观众智商当模板批量灌装?
结语:信仰不是万能胶,剧情才是硬道理
《沉默的荣耀》是不是好剧,可以讨论。但别再拿“信仰”当金钟罩,剧情打不动观众,就别再甩一堆宏大叙事来糊弄。
沉默是因为无话可说,荣耀是需要观众感知的,不是靠你喊口号堆文案造出来的。
编剧努力写戏,观众认真看片,但总有人非要搞“剧评文学”,用半桶水拍成滔天浪,最终换来的,只有观众的集体翻白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