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湖南,无人不食辣椒炒肉。油焦油焦的肉片在滚烫的炒锅中翻腾,染上青椒鲜猛的辣意,一盘肉配上一碗饭,额头冒汗,胃口大开。
但这看似简单的家常菜,离开这片土地之后却往往失了魂,大家总以为是差在辣椒上了,想着是外地辣椒不够香辣,不够“顶嘴”……其实不然,决定灵魂的,还有这个被忽视的主角——猪肉。
辣椒炒肉,每个湖南人心里都有自己最爱的版本。
摄影/尧彬
湖南,是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吃猪大省”。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数据,2024年湖南省猪肉产量455.2万吨,位居全国前三,仍被细心呵护的地方土猪种群(大围子猪、沙子岭猪、宁乡花猪、湘西黑猪和黔邵花猪),是湖南山水养育出的宝藏,供给着湘人无尽的口福。
湖南人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猪,平时炒个叶子菜、搞个猪油拌粉都要先舀一勺妈妈炼的猪油,清晨的一碗粉面,也讲究用猪骨吊汤,而各种家常菜里,他们更是把猪肉吃得鲜猛,吃得精细——
湖南杀猪粉。
摄影/三其摄影
湘江两岸的长株潭平原上,猪肉在湘菜小炒的技法下滋味千变万化。光是一道辣椒炒肉,就有长沙市、长沙县、株洲醴陵等等不同的口味变种,家家户户又各有秘方,每个湖南伢子都觉得自家那碗更香;他们以庖丁解猪的精神来对待“二师兄”,拆骨肉、猪头肉、猪脚、猪肝、肥肠,全都开发得明明白白;除此之外,湖南人还用腌腊之术为猪肉开发出了更为独特的解法,一头头猪被湘西人民从头腊到脚,它们可炒、可蒸,也可以化为暖融融的腊味火锅……在湘菜的宇宙里,一头猪被吃出万种风情。
全家福火锅+肥肠+腊味,一桌菜吃到不同的猪的风味。
摄影/尧彬
在湖南,一块猪肉到底可以做出多少花样?
要说湖南人吃肉,绕不过一个“土”字——不是粗陋,而是那股从山野田间、圈舍灶火中孕育的乡野美味。
本地的“好吃鬼”请客不讲排场,最重情的做法是载你去郊区的土菜馆,点菜之后第一件事也是问老板,是土生土养的土猪不?在后院拱草、吃稻糠、喝溪水长大的土猪,脂香总是更纯粹,与湘式宽油爆炒的直抒胸臆更搭配。
上图:熬制猪油。供图/视觉中国
下图:山胡椒、剁椒等湖南特色调料与猪肉一起形成了“君臣佐使”。摄影/尧彬
长沙的辣椒炒肉,就有着极其挑剔的“本地户口”,选的是几十公里远的宁乡花猪肉。作为名气在外的“四大名猪”之一,宁乡花猪“乌云盖雪银项圈”,肉细脂香,前腿部分肥瘦比均匀,尤其适合在炒锅里大展身手。老师傅通常把肥肉逼出油光,炒到微微卷起再丢进瘦肉、螺丝椒、蒜子、豆豉,扑鼻的浓香便往外炸开。这一碗酱色的辣椒炒肉,永远是饭桌上哄抢的重点。
五花肉带点焦香,最难将息。
摄影/尧彬
在炒猪肉这件事上,绝对不是只有长沙一家独大,其他市、县也都门派林立,各不相让。要是去了隔壁株洲醴陵点了一碗小炒肉,不要惊讶它跟你想象中怎么截然不同,这种汤色红润醇香的小炒肉是醴陵师傅们的绝学。被切得更窄的肉片,和着醴陵本地出产的辣味更劲的玻璃红椒和火焙辣椒粉,在锅中拧成一股更能点燃唇舌的生猛辣意,越吃越辣得带劲;国道纵横的长沙县,藏了更多美味的土菜馆,用罗代黑猪做的肉炒肉,取最肥的五花肉和瘦肉同烩一锅炒出酱香,不管是肥肉派还是瘦肉派都能各取所需、心满意足。
在炒之外,湖南人还有不少驯服猪肉的“霸蛮”绝技,沿着长沙县往东再探一探,受客家风味影响的浏阳县,更爱蒸菜的滋润。切好一盘五花肉、码上豆豉和干辣椒再端进蒸锅,热汽促使油脂与调味完美融合,成就了肉片不同于炒菜的鲜亮嫩滑;干豆角、梅干菜也是蒸肉的黄金搭档,油脂能浸润干菜,干菜又回馈浓郁的咸香,是一种极其互补的和谐。
浏阳蒸肉,辣得过瘾。
摄影/尧彬
对很多湖南伢子来说,最亲切的家常味就是汆花猪肉,跟鸡肠子辣椒在锅里一炒,香味一出,妈妈们还会舀一大勺高汤勾个芡,吃的是一个滋润的家常味;而对衡阳人来说,胶质满满的筒子骨是炖汤、煮粉的宝贝,而骨头上连着的嫩肉,就是“拆骨肉”,剥下来再焖个荷包蛋,肉汁混合青椒和鸡蛋的清香,能打破不少人对湘菜“唯辣不破”的印象。
虽说绝大多数小炒需要薄切入味,但老饕们也深谙厚切肉的饱满过瘾,从湘潭发源的毛式红烧肉,是将二寸见方的小块五花下锅,烧出琥珀般的红褐色,筷子一挑,肥瘦分层,入口即化;洞庭湖一带还流传着一道船拐子肉,据说是当地船老大们在船上发明出的一种回锅肉,将带皮的二刀肉切成约三指宽,和着豆豉炒出浓油赤酱的诱惑,尽是大口吃肉的痛快。
一头猪让湖南人给吃出了各种花样。
从上到下依次为:
筒子骨粉、毛氏红烧肉、永州香芋蒸扣肉。
图2供图/视觉中国 图1、3摄影/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