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贵州深山,宁静安逸。但是如果将目光转向贵州遵义的乌江寨,这里则有另外一重光景。
穿过山路,走到乌江寨的深处,你会发现,这里有一场热闹的盛会。在2025快手三农生态大会的举办地—麦田剧场中,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方涛,真诚地向大家讲述了贵州众多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之路;在廻龙岛的“快手村大集”里,地道风物搭建了展示贵州风味的市集,酸汤锅面前挤满了想尝鲜的人们;还有村口小舞台前,一排排竹椅前摆着的,是洋芋片、脆哨、辣椒脆等各种贵州特色小吃......
这是“2025丰收季-第三届《快手三农生态大会》”,是一场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作为特邀媒体支持,快手三农主办的盛会。而这场盛会,有一个核心目的——让现场三百多位来自全国的三农创作者、专家学者与媒体人,线上观看直播的快手老铁们,感受贵州的风土魅力,爱上贵州。
而爱上贵州,不如先从品尝贵州的秋开始。
丰收时节的多彩贵州,是什么味道的?
如果贵州的秋天有味道,那会是什么?
答案的第一页,是甜。
秋季成熟的绿心的修文猕猴桃,是贵阳修文县的骄傲。虽然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千米,但这里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却位列全国第三。更厉害的是它的风味,主栽品种“贵长”,自带“野香”基因,吃起来果肉细嫩香糯、酸甜适中,保留了浓郁的原始果香。
同样在山中,与这抹翠绿相映衬的,还有一片金色的果实——贵州刺梨。它披着一身金色带刺铠甲,果肉肥厚,汁多味甜。这颗果子是贵州喀斯特地貌的馈赠,在贫瘠的石缝中也能顽强生长,并积蓄下惊人的能量。早在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中国刺梨之父”的农学家罗登义就证实了其“维C之王”的地位——含量是苹果的500倍、柠檬的100倍。
然而,营养价值再高,刺梨却曾因浓重的涩味和极短的保鲜期,而“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破局?贵州人将目光投向了现代食品工业,通过精密的加工工艺,人们成功去除了刺梨的涩味,同时最大化保留了其风味与营养。于是,一瓶瓶刺梨原浆、刺梨风味饮品走上了生产线。这股来自大山的风,不再局限于原浆,而是化身为刺梨奶茶、刺梨咖啡,甚至刺梨果冻,正悄然成为一种健康饮食的新风尚。
另一种味道,是鲜。
乘着秋风,从枝头到林下,你会遇见织金竹荪的那一抹纯净的白。它被誉为“雪裙仙子”,更是名副其实的“国宴名菜”。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在国宴上用一道“竹荪芙蓉汤”招待贵宾,让织金竹荪名扬世界。
竹荪的极致鲜美,源于其独特的生物构造。菌盖表面覆盖的暗绿色产孢组织,在孢子成熟后会化为鲜美的黏液,这正是其鲜味的秘密所在。在贵州,甚至流传着“竹荪炖鸡鸡完整,三秒不见竹荪影”的民谚,足见其吸饱汤汁后的鲜美与受欢迎程度。
但这份“仙气”,并非全然天成。织金竹荪可以说是贵州菌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20世纪80年代前,它还完全依赖山林采集。转折点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在贵州科学院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才成功实现人工驯化,开启了规模化生产的大门。
贵州不可或缺的味道,当然还有贯穿四季的辣。
贵州,是辣椒登上中国人餐桌的第一站。康熙年间的《思州府志》便记载了“土苗用以代盐”的历史。这份患难与共的情谊,让贵州人用四百年时光,将辣椒浇灌成了耀眼的风物明星。如今,这份热爱已结出硕果:贵州辣椒种植面积占全球的1/10,产量超过全国的1/3,辣椒产业产、加、销全国第一,全国十大名椒中,有三个出自贵州。遵义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更是世界级的交易中心。
但贵州辣椒的底气,远不止于规模,更在于其深香辣的特色。得益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辣椒油润红亮,富含粗脂肪与各类香味物质,辣度适中,椒香浓郁。贵州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辣椒品种多达10个,为全国之最。而贵州人更是将辣椒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带着焦糊香的煳辣椒、本真椒香的糍粑辣椒,还是酸香开胃的糟辣椒,都让这抹红色,成为贵州餐桌上当之无愧的灵魂。
而贵州的灵魂,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味道,是酸。
这几年,凯里酸汤这股酸辣交织的滋味,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从苗岭走出并席卷全国。让酸汤不再是贵州人独享,而是成为全国美食圈当之无愧的顶流。人们惊艳于它的神奇滋味,更好奇这让人上瘾的味道究竟从何而来。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没了这碗酸汤,
贵州人连路都走不稳当啦!
答案,藏在贵州的好山好水里。酸汤是贵州百万大山不可复制的馈赠,熬制红酸汤的毛辣果,是山野里特有的野生小番茄,只有在贵州的气候与土壤中,才能积蓄出如此浓烈的酸度,还有赋予酸汤灵魂的木姜子,那股清新和辛香,也是大山的独特气息。可以说,每一口正宗的酸汤,喝到的都是贵州的限定风土滋味。
当味蕾在酸与辣的交响中沉醉,贵州的味觉版图还远不止于此。它可以是黔北麻羊在秋季积蓄了一整年的鲜嫩肥美;也可以是关岭黄牛紧实醇厚的肉香,每一口都是大山大水滋养出的浓郁风味。
这些丰富的味道,共同构成了贵州秋天的味觉盛宴,更是我们想向世界展示的,那活色生香的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