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李婧滢
“不要与美联储作对”是金融市场上的一句格言,大多数投资者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会学到。
美联储或许会在通胀压力与就业市场的判断上出现偏差,但它终究是规则制定者。逆势而为,风险自担。
如今,英伟达似乎在金融市场上也占据了类似的位置。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其所售产品正推动着全球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热潮,在决定整体风险偏好方面,它已拥有堪比美联储的影响力。
所以,当CEO黄仁勋表示他看到的情况“与AI泡沫截然不同”时,人们最好不要质疑他的判断。
毕竟,他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以及英伟达超预期的第三季度财报,仅在周四一天就可能推动这家芯片制造商的市值增加2200亿美元——这一数值超过了麦当劳的总市值,几乎与高盛相当。
但他真的对吗?
这很难说。
黄仁勋所看到的公司芯片和处理器的整体销量,更多地反映了英伟达盈利状况的健康与否,并不能很好地说明人工智能投资热潮的未来走向。
投资者并不担心人工智能的需求会放缓,因为那些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公司已经表示,未来几年他们将投入数百亿美元。并且这些公司的支出预期几乎都远高于华尔街的预期。
然而,让他们夜不能寐的是,这些巨额承诺(其中一些现在正通过债务而非现金流来融资),最终是否能够产生实际的利润。
“英伟达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司的估值都是合理的,也不意味着企业没有在‘过度投入’一种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可能证明回报价值的技术,”Northlight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Chris Zaccarelli表示。
另一个次要问题是,像微软、亚马逊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这样的企业,究竟是否购买了合适的芯片。
英伟达计划大约每两年推出一代更高效的新型AI芯片。而企业预计其购买的芯片使用寿命(即盈利周期)最长可达六年。
英伟达表示,软件升级可以帮助老旧芯片保持竞争力,黄仁勋指出,“我们六年前交付的A100 GPU目前依然在被充分利用。”
但事实是,投资者其实并不确定:到2030年,当英伟达2030款处理器速度更快、价格可能更低时,搭载2025年Blackwell芯片的数据中心是否还能吸引AI客户。
这改变了当前支出所带来的长期盈利前景,进而也影响了这些大型科技股本身的估值。
虽然我们知道最大的科技公司正致力于建设数百个新的数据中心,但我们并不清楚他们打算如何将这些庞大的算力与那些真正要使用它的“实体经济”客户连接起来。
此外,尽管我们知道大型科技公司正致力于建设数百个新的数据中心,但我们并不清楚他们打算如何将这些庞大的算力与那些真正要使用它的“实体经济”客户连接起来。麻省理工学院今年夏天发布的那份现已广为人知的AI部署研究报告发现,他们调查的美国公司中,有95%从新技术的测试部署中根本没有获得任何价值。
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商可能会发现自己坐拥数百吉瓦的算力,却毫无用武之地——这与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出现的“暗光纤”时代如出一辙。
英伟达对此困境也并未提出解决之道。
AI领域的“循环融资”问题同样悬而未决,这一现象通过英伟达对一些尚未盈利公司的投资得以突显,例如OpenAI、Anthropic,以及像Mistral和Reflection这样的初创企业。英伟达自己也表示,目前的这些交易“无法保证一定会按预期条款完成”。
这些可能对英伟达来说都无关紧要——该公司将继续引领市场在年底及以后走高。这是一家令人难以置信的企业,拥有一位极具标志性的领导者,并且得到了白宫的大力支持。
但就像在加州淘金热期间,追踪铁锹、鹤嘴锄和筛金盘的销售数据,并不能真正证明淘金热的繁荣一样,假设英伟达的销售业绩就能巩固AI革命的合理性,或许同样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