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就是要管理我 首先我想讲一下敏敏的故事。我见到她的时候,她16岁,已经休学了三年。 后来她想重新考高中,走出家庭,重新回到社会。我每天在补习班和她一块学习、一块聊天、一块吃饭,一块到海边散步,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她慢慢地给我讲了她的故事。
她讲了在她十一二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她的父亲和母亲如何家暴她。她如何选择不想要自己的生命,然后怎样在漫长的、黑暗的时光里面摸索,又慢慢地走出来。 在相互倾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敏敏是一个特别克制的女孩子。她在给我讲的时候,每当讲到关键点,当她有强烈的情感的时候,她会使劲地点头来掩饰自己强烈的情感。但是你在对面听的时候,你会流泪,因为故事非常的残酷。
她的父亲和母亲闹离婚,有离婚纠纷,母亲非常不开心,就把怨气发泄在身边的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最便利的,也是家庭的最弱势者。有一天敏敏不想在补习班里读书,她就逃学,然后老师告诉了妈妈。妈妈来到这个地方,拎着敏敏的头发,一直到小区里,像示众一样。敏敏说很多人都看着她。
后来敏敏回到家,逃到公寓房的楼道,给她爸爸打电话。她说爸爸你来,我妈妈在打我。正在打电话的时候她妈妈又出来,又开始打她,把头往墙上撞。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也没有挂电话,她也忘了挂电话。过了一会儿,突然电话中说,你俩的事情你俩解决吧。然后爸爸把电话挂了。 敏敏在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说,我不记得听到我爸那句话时的具体感受,我只是觉得他们离我很远了,我再也不可能和他们亲近了。 敏敏跟我认识的时候已经16岁了,她非常健康,身体非常灵秀。跟她交流的时候会感觉到她在努力地梳理自己,在努力地整理自己。
她说,我现在原谅我的爸爸妈妈了,我觉得他们也是不成熟的孩子,他们生活中也有不如意,那是他们的事情。我现在不再把他们的事情怨到我身上了,我不再觉得我自己是坏小孩了。但是,我希望我的妈妈和爸爸就这个事情给我道个歉。 她说,有一次我特别认真地找我妈谈,我只需要她跟我诚诚恳恳地说对不起,说她打我是不对的,这样就行了。但我妈不。可能在中国家庭内部,家长向孩子道歉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事情。因为我们是权威型的家庭,因为我们觉得孩子不懂事,孩子小,打一下怎么了,你就永远记着这件事。我管你吃、管你住,对你那么好,我的时间、精力、金钱都花给你了,你就记住这一件事情了。
但是她没有想到,当敏敏这样说的时候,当你的孩子在这样跟你说她童年的创伤的时候,她是想跟你交流。她是想告诉你,这件事情我受伤了。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家庭内部,当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不畅通的时候,意味着你们之间爱的传达也中断了,意味着这个孩子可能永远怀着创伤和这个不可释怀的东西往前走了。 敏敏在给我讲的时候非常克制、非常冷静,但是我觉得这里包含着非常残酷的东西,就是我们家长的不自知。 所以我经常说,我写《要有光》这本书,不是为了控诉家长,更不是为了控诉原生家庭。这个词其实我是非常谨慎地使用的。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作为成人,你要意识到,在很多时候我们是习焉不察的。因为这样的说话方式、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表情我们用了几千年了。我们不知道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惯性内部。
所以我写这本书也是希望能够唤醒大家。你要有所触动——哦,原来我是这样说话的。我希望有这样的时刻,能震撼到你的内心,你会重新反省你的行为、你的举止。 敏敏又给我讲,当家人讨论让她复学的时候,她因为情绪非常糟糕,她想的是自杀,所以她就吃了药。但是在吃药之后,她忍受不了那个痛苦,就给爸爸打了电话。爸爸把她送到医院。她在ICU住了好长时间,如果晚半小时,可能敏敏就不在了。
爸爸也有所忏悔,觉得孩子内心肯定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当敏敏稍微好一点的时候,爸爸立刻就开始冷嘲热讽。 “医生说如果那天晚半个小时,我就真活不过来了。洗胃真的超级难受。洗胃之后一直输吊瓶,输到上午,看我比较平稳,我爸又觉得没什么,还在那儿得瑟,跟医生说她没事吧,说吃了药就该洗胃,多洗几次胃就好了,她就不闹了。哎呀,本来就够寒心的了,越来越寒心,越来越扎心了,之后他还攻击我,讽刺我说你不是想死吗,怎么最后给我打电话。” “出院的时候,他车停在停车场那里,我们需要走一段过去。走一半时我受不了了,眼前冒雪花,我蹲那儿,我爸也不扶我,我爸让我自己走过去,他自己拉开车门坐进去了。他就是要管理我,让我觉得我错了,他要逼我承认自己的错误。”敏敏的妈妈也经常会说,敏敏你知道吗,我是爱你的,妈妈是最爱你的呀。有一天妈妈拿一个短视频说,你看,这个家长打小孩打得更狠。意思就是我还没有那么狠。敏敏非常无奈。我跟敏敏聊天的过程中发现敏敏一直在努力地整理自己。她经过了漫长的三年,通过各种方式来疗愈自己,努力地走出这样的泥淖。到了16岁的时候,她觉得这并不是自己的错。以前她会觉得是我错了,我不是个好小孩。她说家长有他们生活的不如意,但是我还要走我自己的路。 我想她的爸爸妈妈并不知道敏敏的内心经历了如此的风暴,而在这样的风暴之后,她选择努力地往前走。所以我觉得有许多伤害来自孩子最亲近的父母,但是父母对此并不自知。 我不想控诉我们成人,但是你要知道,在某个时刻你可能失去了你的孩子,你失去了他对你的信任,你失去了他对你的亲近。尽管我们说我们是爱孩子的,但是我们的爱能否抵达对方,能否让对方感知?你要从孩子的眼睛来看自己,而不是从你的眼睛来看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