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人世间] 冒用同名者成果、证书有PS痕迹?“首席科学家”郭伟的魔幻履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3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冒用同名者成果、证书有PS痕迹?“首席科学家”郭伟的魔幻履历

Screenshot 2025-11-23 at 4.51.46 PM.png
IMG_1162.JPG

 郭伟对外公开的照片。(“中华英才半月刊”公众号截图)


全文共5630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 “我们以为经过学校审核的人不会有问题。”王超的创业项目需要有头衔的专家坐镇,郭伟爽快应邀,发来37页PPT。


    “叫郭伟的人多了。”郭伟在博导招生资格申请中称,发表过6篇国际期刊论文。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论文作者确有“Guo Wei”,但来自不同科研机构。


    一位共同申请专利的研究人员发现,郭伟的获奖证书、论文等存在明显PS痕迹,因觉“丢脸”未公开揭发。


    “一个骗子能把这么多高校、机构耍得团团转,这是很羞辱的事情。”江苏科技大学认定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解聘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文|南方周末记者 郑丹

南方周末实习生 许玉珍 李佳彤 蒋宇恒

责任编辑|谭畅


一场围绕“首席科学家”郭伟学术造假的风波,正持续发酵。


2025年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通告,认定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将其解聘,并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此前,在郭伟对外的介绍中,他出生于1976年10月,本硕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有23年海外经历。他的头衔众多: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国际纳米材料知名专家,德国洪堡青年学者、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2023年9月,他被江苏科技大学以教授身份引进,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系工作,后又评定为该校“首席科学家”,并聘任为博士生导师。


然而,2025年9月,江苏科技大学收到郭伟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此后,郭伟实际仅有高中学历等“打假”信息流传于互联网。 


1 

“看中他的头衔”

“他顶着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和(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头衔,谁会怀疑他是骗子?”电话那头,王超声音急切地试图向南方周末记者证明自己是受害者。


王超是浙江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2024年,他与朋友做一个小型创业项目,需要邀请一些有头衔的专家坐镇。


经人推荐,王超认识了郭伟,郭伟也爽快应邀,发来一份简介以及详细的PPT,37页彩色版本,中英文混合,其中堆叠大量专业术语。


简历上介绍,郭伟研究生期间师从著名的材料科学家周惠久院士,合作导师是被誉为世界纳米材料之父的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赫伯特·格莱特。此外,郭伟的多项成果经师昌绪院士、卢柯院士、吕坚院士、朱运田院士鉴定并给予高度赞赏。


PPT介绍,郭伟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6项(授权48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其支持平台有德国联邦材料研究所、德国凯撒斯劳滕/复合材料研究所,复旦大学国家先进材料工程中心,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简历中写到,郭伟主持了6项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工作,总经费约9000万。而一篇发布于2025年7月的文章提及,郭伟主持开展了18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累计经费近3000万美元。


“我们只是看中他的学术头衔和高校背景,以为经过学校审核的人不会有问题。”郭伟成为该项目顾问,出事后,王超赶忙关掉了公司网页的访问权限。他懊悔当初遇人不淑,担心会影响其他在公司挂名的顾问,气愤地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王超见过郭伟两次,对方给他留下的印象是“比较滑头,说话不太实在”。他记得,在一次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上,主办方并未邀请郭伟,但郭伟自费前往,并请王超帮其在现场拍照打卡。


2025年2月,两人第二次遇见时,郭伟提及自己要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并问王超是否有科技部的人脉。王超回答没有,郭伟没再问。


王超不是没有过疑问,他曾问郭伟,为什么除了江苏科技大学官网上的简介,搜不到郭伟的其余信息。“他说(作为海外引进人才)要低调,这个事情被他糊弄过去了。”


但到了2025年下半年,网上关于郭伟的宣传信息突然多了起来,郭伟一改往日的低调,频繁在媒体上露面,讲述其光鲜履历。


7月,多家媒体转发江苏科技大学的宣传文章,称该校首席科学家郭伟教授于5月收到俄罗斯工程院主席古谢夫发来的贺信,祝贺其当选为外籍院士。此类文章形容,郭伟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为江苏科技大学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学科全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8月,“高引学者智库”公众号发布文章,形容郭伟的回国是一次“双向奔赴”的选择,既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江苏科技大学对高端人才的重视和渴求。


目前,江苏科技大学官网中,与郭伟相关的所有信息均已删除。2025年11月21日,俄罗斯工程院中国总部发布情况说明称,已关注到郭伟学术造假事件,正核查其当选外籍院士相关信息,核查结果将及时公布。


2 

“叫郭伟的人多了”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落款日期为2024年9月的《江苏科技大学2025年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申请表》显示,近五年,郭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发表6篇A类权威期刊论文的成果,涉及4个研究方向:纳米力学、高倍率储能、深紫外光电、纳流控离子调控。


申请表显示,这6篇论文发表于不同的国际期刊。南方周末记者根据论文及期刊名称进行查询,发现论文作者中确实都有“Guo Wei”,但来自不同的科研机构。


发表于2010年的论文署名作者之一和发表于2011年的论文通讯作者,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的Guo Wei;2015年的论文作者Guo Wei,单位显示为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所及材料机械行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的论文,Guo Wei的单位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2017年的论文,Guo Wei来自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22年的论文,Guo Wei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辽宁省能源材料与化工重点实验室。


南方周末记者向上述论文的作者Guo Wei或共同作者求证,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此外,上述申请表显示,2012年4月至2021年4月间,郭伟参与并获4项美国授权发明专利(A类),均与他人共有。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是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负责授予美国专利和注册商标。在其官网上,郭伟声称的发明专利有一项查询不到相关信息,其余三项专利能查到名为Paten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的证书,专利发明人包括“WeiGuo”,但无法确认是否为郭伟本人。


郭伟还声称有一项关于“复合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实则是2012年7月公开的国际专利申请。国际专利申请是指申请人依据《专利合作条约》(PCT)向缔约国专利主管部门提出的申请,只表示申请文件已进行公开,尚未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也尚未被任何部门授予专利。


前述申请表还显示,郭伟自称近五年来主持了4项德国的国家级涉密项目,项目经费总计8650万元。郭伟当时的学校财务个人独立主持账户科研经费(不含分配经费)余额为400万元。


在该申请表的“学院审核”一栏,有材料与工程学院院长晏超盖印。南方周末记者多次以电话、短信方式联系晏超,对方拒绝受访。


王超震惊于郭伟的胆大,他分析郭伟的学术欺诈能得逞的优势之一,在于“叫郭伟的人多了,这两个字很普通”。


IMG_1163.PNG

郭伟填写的《江苏科技大学2025年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申请表》。(资料图)


3 

名下多家公司经营异常

工商信息显示,郭伟名下共关联9家公司,其中1家已注销,4家已吊销,剩余4家仍处于存续状态。公司所在地包括上海、苏州、南京、杭州以及丽水,注册时间在2011年至2022年期间。


这些年,各地大力推动人才引进。丽水市委人才办推出的《人才在浙丽》栏目,曾对郭伟进行视频报道。在纪录短片《纳米征程》中,郭伟以丽水市汉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身份接受采访,称在有关方面“关心和帮助下,企业成功入驻了人才飞地——浙江人才大厦,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丽水市汉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8年,注册资金300万元,郭伟持股100%。经营范围包括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机电成套设备加工、商务信息咨询等。


据公众号“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2019年发布的文章,早在2014年,浙江就明确提出要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人才飞地”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该文中,郭伟作为企业代表发表感言。据了解,只要入驻浙江人才大厦,均可参照杭州市相应人才标准,在落户、购房资格、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各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2022年9月,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一则公告显示,郭伟入选《2022年度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杭创新创业项目拟资助名单》。其经营的杭州宝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应用于石油开采强度在1600MPa以上高强韧富β型新型钛合金油井管研发”项目,获得50万元资助额度,其中杭州市级批款25万元,钱塘区批款25万元。


2023年10月,据浙江省人才发展集团官微文章,在2023年中国(浙江)人才资源博览会“人才发展与服务创新”论坛上,郭伟以浙江人才大厦“飞地企业”代表身份上台致辞。


风光背后,工商信息显示,郭伟多次因民事纠纷及银行借贷问题,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和税务非正常户,牵涉多起司法案件。


自2021年开始,丽水市汉宝科技有限公司连续4年因未定期公示年度报告,被丽水市莲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


2022年4月,杭州宝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因“无法取得联系”被杭州市钱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此后两年,该公司又因未定期公示年度报告,被持续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也是2022年,郭伟名下的上海叁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因一起劳动纠纷,再次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上海市奉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1年披露的受理通知显示,有四名自然人因劳动争议申请与该公司仲裁,他们均未与该公司签署劳动合同。相关执行裁定书显示,该公司需向四人支付总计约12.16万元,但法院经穷尽财产调查措施,发现该公司暂无财产可供执行,只得终结执行程序。


IMG_1164.JPG

郭伟对外公开的照片,被指有PS痕迹。(“中华英才半月刊”公众号截图)


4 

“发现材料有问题,没人敢说”

江苏科技大学工作人员孙凌最后一次见郭伟,是在2025年10月29日。那天,材料学院教师团建。他听说,郭伟第二天就被带走调查。


在那之前,2025年9月底,浙江大学主办的2025年国际海洋工程与可再生能源会议上,郭伟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的身份出席,并作主题为“面向长距离大规模海底输氢管道运输系统的高参数长寿命及安全设计研究”的嘉宾分享。


孙凌自称与郭伟并不熟悉,但笃信郭伟简历中的国外求学经历都是杜撰。“一手PS……他只有高中毕业,指不定高中都没毕业。”


南方周末记者从江苏科技大学工作人员处获得的一份填写于2024年5月15日的《江苏科技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表》显示,郭伟出生地为江西吉安,高中就读于江西永丰中学,未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级。


王超记得,郭伟提到过自己是上海人,“他见到另外一个人说自己是江西人,后来报道又说他是陕西人”。


郭伟自称本硕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2025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记者致电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人员称不清楚这一情况。


孙凌介绍,郭伟并非江苏科技大学编制内教师,不是公职人员。“他入职时的材料漏洞百出,人事部门没有审核,后来在(2025年)上半年评职称时材料被发现有问题,没人敢说。”


前述职务评定表显示,郭伟的职务为首席科学家,团队名称为智能计算驱动高通量的高水平纳米材料。获奖内容包括两项:2024年1月17日,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授予的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称号;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荣誉。


“首席科学家”是江苏科技大学2024年试行的“首席科学家工程”三大岗位之一,聘任周期为3年,每两年选拔一次,由该校人事处会同科学技术研究院根据学校高层次人才情况提出岗位人选,报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


郭伟对外宣称的海外引进人才身份更具含金量。2019年4月,江苏科技大学发布的《江苏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年薪制管理办法(试行相关政策)》显示,入选该人才引进计划的属于杰出领军人才(B类),年薪可分为100万元、120万元两档。


该管理办法规定,校内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程序包括个人申请、部门审核,之后由学校人事处对申报人材料进行复核,并召开评审会对其能否进入协议年薪制体系进行认定,通过后双方签订聘用合同。


据王超了解,郭伟在江苏科技大学任职期间年薪超百万元,科研经费投入或达千万元,却几乎未开展实质性科研工作,不带学生、不发表论文,引起校内教师不满。“拿那么高工资,在学校又非常高调。”


郭伟曾经的一位博士生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提及,郭伟在科研上并未给其太多指导,课题组也没有实验室和器材。郭伟没有教学任务,原本学校安排了两门面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但被郭伟以“没有时间”为理由拒绝。


该博士生称长期负责给郭伟做报销工作,有些报销费用于个人宣传,有些用于自费出书,还有一些是“不存在的实验经费”。孙凌也听说,郭伟平时不做实验,拿到的项目经费也并未用于科研。


孙凌称,事发后,郭伟的几个学生分转给了其他导师。


IMG_1165.JPG

2025年9月,郭伟参加会议并作分享。(“启明海洋”公众号截图)


5 

“把这么多机构耍得团团转”

王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在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一位姜姓研究人员就发现郭伟材料造假,但因觉“丢脸”未公开揭发,并与郭伟断绝联系。在一次项目申报中,郭伟让该研究人员帮忙看申请材料,其发现郭伟获奖证书、论文等存在明显PS痕迹。


这位姜姓研究人员拒绝接受采访。南方周末记者检索万方数据发现,申请单位为江苏科技大学、发明人由郭伟领衔的材料科学领域专利有6项,该研究人员均出现在发明人名单中。其中部分专利的发明人还包括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和数位教授。


回头来看,王超觉得,如果认真查证,发现郭伟简历造假并不难,有些谎言很容易被戳穿。一个例子是,郭伟自称是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但公开信息显示,1994年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名叫楚怀湘。


关于回国时间,郭伟说法前后不一致。在《纳米征程》视频中,他自称2016年回国;但《中华英才》半月刊刊文称,郭伟自1998年公派留学至海外,海外经历23载,以此来计算,回国时间应为2021年;此前也有媒体提及,郭伟于2023年回国。


按郭伟提供给王超的简历,2006年5月至2023年9月这17年间,郭伟一直在德国,换了三份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德国三一欧洲有限公司。据澎湃新闻报道,该公司确有同名人士,但并不是工程师。


郭伟对外提及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但实际获奖者并非本人。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郭伟,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博士后,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郭伟,来自一家宁夏的公司。


在事发前,关于郭伟较为详尽的个人宣传文章,是《中华英才》发布的《科技领军人|廿五载深耕纳米世界千万里求索材料前沿——记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郭伟教授》,目前该文章已删除。2025年11月16日,该刊工作人员回应南方周末记者,该文作者为特约作者,非杂志工作人员。


“一个骗子能把这么多高校、机构耍得团团转,这是一个很羞辱的事情。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更是整个用人机制的漏洞。”王超认为,郭伟一事折射出高校人才引进中过度依赖头衔而轻视实质审核的弊病,当前科研体制中“唯帽子论”盛行,导致部分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放松警惕,甚至忽视了基本的背景调查。“虽然很魔幻,但就是事实,就是这么个草台班子。”


截至发稿,江苏科技大学尚未对外披露调查进展。南方周末记者多次联系校方及材料学院,未获回应。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超、孙凌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3 09:34 PM , Processed in 0.0813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