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史地人物] 自带金条追名角:中国梨园妻的江湖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6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带金条追名角:中国梨园妻的江湖往事

Screenshot 2025-11-26 at 7.42.58 PM.png

最近看到新闻,日本女偶像能条爱未宣布与歌舞伎演员中村桥之助订婚了。十几年前,我因为喜欢坂东玉三郎的《牡丹亭》,开始了解日本歌舞伎,去南座看了好几次演出,吃了便当,学着鼓掌,那些歌舞伎演员下班上班的欢迎阵仗看过一次,感慨不已。


在那些华丽的舞台和美丽的身姿背后,有一群特殊的女人——“梨园妻”


在日本,“梨园妻”不只是一个身份,几乎成了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源自日本歌舞伎世家的四百年传承,从江户时代的“屋号制度”开始,技艺与姓氏不可分离,“家号传男不传女”成为铁律。像中村、尾上、市川、片冈、坂田,都有二三百年历史。


所以,每个嫁进世家的妻子,从第一天开始就被纳入这个可怕系统,看看她要做的这些事,感觉在打黑工:


 • 负责丈夫的吃穿行程、应酬人情

 • 为熟客写感谢信,设计周边、做宣传

 • 丈夫出轨,她得陪着鞠躬道歉

 • 自己的饭常常顾不上吃

 • 必须生男孩,延续家名

 • 丈夫的手不能提重物,她要提所有包袱


46.jpg


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市川海老藏的妻子小林麻央,曾经是一个漂亮干练的女主播。他们的婚礼花费5亿日元,宴请了1000名政商娱人士(包括2个日本前首相)。在婚后,小林曾在节目中公开自己的作息:“凌晨三点睡,早上七点起。”结婚第五年,小林得了癌症,一年之后离开人世。


IMG_1647.PNG

小林麻央与市川海老藏结婚照


日本梨园妻活在制度里,活在传统里,活在“姓氏”里。


“梨园”是戏班的雅称,当然来自中国。梨园祖师爷是唐明皇,所以过去北京各个剧场的后台也都供着泥塑或木雕的唐明皇像,演员演出之前和下台之后都要对着祖师爷作揖行礼,每逢节日还要磕头。


IMG_1648.JPG

台湾现在还保持着梨园供奉祖师爷的传统


中国的梨园妻是怎么活的?


翻了翻资料,忽然发现:同样是梨园妻,中日两国的差别不是一点。


今天说说中国的梨园妻往事(以京剧为例)


IMG_1649.PNG


中国梨园行,绝大多数的伶人选择和行内人通婚。


这当然有很多好处,家里“有干这个的”,很多事情就不需要解释,梨园行有很多迎来送往,大小规矩,也都可以操持,所谓“同行知同行苦”,娶了同行的亲戚,婚姻更像艺术共同体,互相扶持、互相看重。长期以往,你会发现,名角们其实是一个圈子的。


比如,余叔岩的第一任太太陈淑铭陈德霖的女儿。陈德霖是京剧圈子里的“老夫子”,可称为青衣祭酒,曾经得到过西太后的欣赏。


余叔岩的外甥女果素瑛嫁给了程砚秋,果素瑛的父亲是京剧名角果湘林。这桩婚事的媒人是梅兰芳的第一任太太王明华。


IMG_1650.PNG

程砚秋和果素瑛夫妇


王明华的哥哥叫王毓楼,是余叔岩的把兄弟。


IMG_1651.PNG

梅兰芳夫人王氏讣告


梅兰芳姑母的女儿王蕊芳,嫁给了尚小云


IMG_1652.PNG

尚小云夫人王蕊芳


看看,是不是都能串起来。


IMG_1653.PNG


除了行内婚配,有没有其他途径进入京剧世家?京剧作为民国时期第一娱乐,粉丝追求奔现的案例当然也是有的。


最著名的案例当然是周信芳的太太裘丽琳


IMG_1654.PNG

裘丽琳及周信芳


裘丽琳是上海富商裘仰山的女儿,母亲为中英混血,早年就读法国天主教会女校,精通英、法、中三语。1920年代由兄长裘剑飞引领进入社交界。当时在报纸上确实是本地名媛,有照片为证。


IMG_1655.PNG

裘丽琳(下排左一)


这个爱情故事非常浪漫,名媛爱上了戏子,周信芳的小女儿周采茨女士接受采访的时候讲,她妈妈是“看台上这个人,我就非他不可”。最终裘小姐毅然私奔,最后逼迫家里人同意两人结婚。


IMG_1656.PNG

周采茨在三联生活周刊的口述:《我的父亲周信芳:传奇之恋与生离死别》


不过,最近柴俊为老师给《南方周末》写的《浪漫的背面:被回忆录屏蔽的周信芳婚姻真相》,告诉我们这个爱情故事是不那么可靠的,周信芳当时不仅没有解除第一段婚姻,还和一个姓张的女子同居,直到1935年秋天才协议离婚。


周信芳和裘丽琳的恋爱从1926年开始,直到他与裘丽琳的第三个女儿周彩芹出生后,两人才正式结婚,所以当时裘家人肯定是急死了,这个着急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的身份悬殊,还因为周信芳当时有两房老婆,裘小姐这个恋爱脑确实结棍。


(具体的大家可以去看柴老师的文章,我把链接放在这里:南方周末|浪漫的背面:被回忆录屏蔽的周信芳婚姻真相


柴老师说“毕倚虹的小说《人间地狱》中也写到张、周同居之事”,我记得之前看过毕倚虹的《人间地狱》,但完全没想到里面还有这段。同时代有人揭秘《人间地狱》,把里面每一个人物的原型都八了出来,这其中就有周信芳——文章里的化名叫“邹凤凰”,也是非常之损了。


IMG_1657.JPG


同居的张氏是一位长三,名叫张善蕴,苏州人,花名“惜春老四”,在《人间地狱》里叫“惋春老四”。我找到了她的照片。


IMG_1658.PNG


毕写《人间地狱》的时候,还没有裘小姐的戏份,所以可以看到周张两人的同居情况。《人间地狱》里的“惋春老四”对“邹凤凰”情深一片,除了让倌人们管邹凤凰叫“老爷”,还给他炖牛肉汤,并且要用纸头把浮油吸掉,我有一位从前的挚友也做过一样的事情,给男朋友炖汤时专门买吸油纸吸油,女人深情时,举动大差不差。


1918年,报纸上就刊登过“大名鼎鼎的惜春老四”嫁给周的小报消息。


IMG_1659.PNG


而根据1936年8月,报纸上报道张善蕴控诉周信芳不给抚养费的事件看,两人应在二十多年前就同居,张比周要大好几岁,而报纸上说“去年秋天”才认识裘小姐,估计是裘家人想到的一个办法,用以遮掩裘周二人同居的丑闻。这场官司最终和解,张善蕴原来要三万块抚养费,最终给了一万块,分两次给到,但是张善蕴为此还是颇受伤害,小报报道,张一直染病在床,后来延请名医治疗,虽然缓解,但听不得“周”这个字。


IMG_1660.PNG


根据柴老师的文章披露,至少在1930年,周信芳已经为了没办法摆平两个老婆只好在日记里吐槽了:


欲寐,福娘争十四日不归,并追问正月半月问题寻衅,耽误一句,大起口角。(1930年10月5日)


丽琳因未看《法宫艳史》,或疑我未赴更新,哭至八点方眠。苦恼极矣!夜间泻三次,连日觉得疲倦无力矣!(10月15日)


亟往同福里,询来迟,我答。彼(福娘)仍哓哓不休。劝彼无争,现在时运不佳,□正居停,设法谋生,胡暇及此。她反大闹不休,无礼歪缠,至九时,臧伯庸来方止。(10月16日)


这里的福娘应当就是张善蕴,因为她住在同福里十五号。


IMG_1661.PNG


那么,有没有可以摆平两个老婆的呢?


有的。


这桩婚姻的故事,从一个看戏的座位开始 。


1942年的上海,张君秋演出时,台下有个固定的“吴小姐专座”,台上台下,目光一再交错,两下里便有了心事。


张君秋“罗敷有夫”,他的妻子赵玉蓉尚小云琴师赵砚奎的女儿,两个人1940年10月结婚,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等都参加了婚礼。


IMG_1662.PNG


吴励箴小姐是银行家的女儿,圣玛利亚女中毕业,我曾经找到她在《凤藻》上写的文章,说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喜欢小孩——很想对她说,姑娘,你很快打脸。


IMG_1663.PNG


当然,吴励箴和张君秋要结合,难度是很大的,两家人都不同意,张母喜欢现在的儿媳赵玉蓉,吴家则嫌弃两边的门第相差得太远


张君秋独自回了北平,但是吴励箴这位“新女性”,却做出了惊人的选择。她铁了心要嫁,收拾了嫁妆,一个人跑到北平,把一个袋子一股脑摊在桌子上,里面有十来根金条、翡翠、钻石、金项链——好家伙,自己给自己准备“锁麟囊”了。


自带嫁妆的吴励箴打动了张君秋的母亲,但是赵玉蓉也没有任何过错啊,最终想出一个办法,“平妻”赵玉蓉管理家庭内部事务,而吴励箴则跟随张君秋外出会客交际。


IMG_1664.PNG

吴励箴、张君秋合影


张君秋与吴励箴育有七个子女,我曾经看过一个节目,说张君秋扮戏的嘴巴,是照着吴励箴画的,看了看,确实很像。


IMG_1665.PNG


IMG_1666.PNG


日本梨园妻是丈夫背后的隐形人,相比之下,中国梨园妻大方许多。


她们有的成为丈夫的搭档,共同撑起戏班,比如侯玉兰和李少春


IMG_1667.JPG

李少春、侯玉兰《四郎探母》


有的管账、管徒弟,“师娘”在中国戏班里的权威,你不懂就不要乱说话,一句话就能决定徒弟的命运。当那些日本梨园妻战战兢兢地消失在幕后时,中国梨园妻经常走上前台,把戏班当自己的江湖。


中国梨园妻中,有脾气的不少,比如言菊朋的妻子高逸安(后成为电影演员),为了一件大衣,居然搅得言菊朋和梅兰芳分了手——


IMG_1668.PNG

这个信息来自《言菊朋评传》


也有的,因为和徒弟不对付,居然作出惊世骇俗之举,烧毁了丈夫的唱戏秘本,比如余叔岩的第二位太太姚淑敏,这位是前清御医姚文甫的女儿


结婚就是大场面,虽然是续弦,但是参加婚礼的都不是一般人,伴郎是张伯驹(所以结过婚是可以当伴郎的!),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是证婚人,潘复、曾仲鸣、褚民谊等人发来贺仪,参加婚礼的则有杨小楼、谭小培、程砚秋、钱金福。新郎新娘步入殿堂,洒花纸的是两位高徒王少楼和后来成为名琴师的杨宝忠


IMG_1669.PNG

余叔岩、姚淑敏在同兴堂行结婚礼


余叔岩的原配陈淑铭两年前去世,余叔岩本人身体亦不好(膀胱肿瘤),娶姚淑敏大概还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果然,结婚之后身体大好,1937年,姚淑敏还生了一个女儿。


IMG_1670.PNG


原配陈淑铭在的时候,一直不同意余叔岩收孟小冬为徒,孟小冬走了姚淑敏的门路,最终得以拜师。


IMG_1671.PNG


不过,孟小冬在拜师之后,好像得罪了师娘。这个得罪,使得所有余派粉丝,失去了很多宝贵材料。


1943年5月19日,一代京剧大师余叔岩去世,享年53岁。余叔岩去世之后不久,姚淑敏把他生前亲手修订过的剧本、曲谱本,以及重要的笔记、照片、戏服,顷刻之间,付之一炬。


IMG_1672.PNG

《京报》上当时的相关报道


据说,姚淑敏的理由是,宁可烧了,也绝不将它“落到别人的手里”,这个“别人”,感觉很有可能指的是孟小冬


因为当时的报纸直接写《余叔岩夫人两件恨事》,其中一恨就是孟小冬。


IMG_1673.PNG


孟小冬写给余叔岩的挽联是这样的:


清才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学;

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赞,独惜薪传未了,心哀无以报恩师。


余夫人当然知道丈夫欣赏孟小冬,可是她心里不痛快,也不装贤妻。把余叔岩的珍贵资料通通烧了,这一把火,别管戏迷们多么不愿意,客观上,京剧史料的格局被一个女人改变了。


姚淑敏烧史料的那场火,戏迷痛了几十年。


但换个角度看,一个女子嫁给一位身体不好、事业渐衰的大师,成为续弦,却始终活在前妻的影子、徒弟的议论,以及丈夫对孟小冬的欣赏中。


IMG_1674.JPG

余叔岩与爱徒李少春、孟小冬


她烧的也许不是史料,是她在那段婚姻里被反复削弱的自尊。


学者骂她,戏迷恨她。但在她的世界里,那是一个女性在身份、情感、结构性弱势之下做出的,唯一能保全尊严的反击。


不能说对,但不能不懂。


再讲一位我很喜欢的梨园妻,她叫苏昭信,是荀慧生的第二任妻子


IMG_1675.PNG

苏昭信


她出身天津富商之家,辅仁大学毕业生,当时的花名叫“绿衣女郎”,因每次看戏都穿绿衣。又有诨名“苏半截”,就是坐着的时候很美丽,但是身材比例不是很好。


IMG_1676.PNG

荀慧生、苏昭信夫妇与李薇华(后)合影


荀慧生和苏昭信在1945年相识,苏是荀派票友,两人很快恋爱同居,直到1947年才旅行结婚,我感觉苏女士就看上他这个人,啥也不计较,虽然顶着坏女人的名声,但是人家毫不在意。当然,荀慧生很快会意识到,连他自己也不是她的对手。


IMG_1677.PNG


这段婚姻在1949年忽然戛然而止,在1949年的报纸上,我还看到刚解放的时候,荀慧生家里遣散了所有佣人,苏昭信表示要亲自动手做家务的新闻。


78.jpg


虽然在所有的相关资料上都写着“友好分手”,但显然不是那么友好的,一个理由是,随后绿衣女郎就再嫁了,而再嫁的对象叫孙荣蕙——荀慧生的干儿子,尚小云的徒弟。


孙荣蕙之后发展不是很好,我猜和绿衣女郎还是有那么一点关系的。


IMG_1679.PNG



我有一位朋友二十年前见过老太太,说性格很爽利,唱的荀派真不错,“那当然啦,人家本来就是前师娘嘛!”


这样离经叛道的女子,虽然被人指摘,却活得坦荡,不是谁的妻子,而是一个自由女性。这在规矩森严的梨园,是可以写成一部小说的人物。


比如苏昭信。她先当了荀慧生的小三,又因为孙荣蕙而离开荀慧生,许多人只看结果,便不吝用“水性杨花”“不守妇道”这样的字眼去贴她。


但是,如果把她放回到1940年代的北平与天津,那是一个离婚女性被视为“过气人”、再婚女性会被公开嘲讽的年代。苏昭信偏偏不守这些旧规。


她爱谁,是她自己决定的。

她敢离,也敢嫁。

敢过不一样的日子。


她的离经叛道,不是轻浮,而是一个新女性在旧制度里留下的唯一缝隙。


说她“放得开”,不如说她“放得下”。名声她放得下,世俗眼光她放得下,只有自己,她舍不得亏待。


这是一种女性力量,只是以前没人愿意这么说。


IMG_1680.PNG


写这些梨园妻的时候,我好像清楚了一件事:


戏台上的旦角,是演出来的柔美;戏台外的梨园妻,是活出来的刚硬。


她们做过的每一个“惊人之举”,不是为了让历史好看,而是为了让自己能活下去。


这些女性的故事,不是“八卦”,而是一个时代的女性在夹缝中的挣扎与选择。


中日两个梨园,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群体。


日本的梨园妻肩负责任,是一生忍耐;

中国的梨园妻看重性情,是爱憎分明。


IMG_1681.JPG


如果说日本梨园妻是传统的影子,那么中国梨园妻就是一段段梨园故事的暗涌,是一部部传奇背后真正的风骨。


但无论日本还是中国,舞台上永远是男人的光。


只是舞台下,中国梨园妻永远有自己的戏。


她们的戏,常常比男人的还好看。


IMG_1682.PNG

文末放一张我特别喜欢的程砚秋夫妇照片,果夫人看起来文静,但关键时的几句话很有分量,难怪程先生只好在日记里蛐蛐老婆。1983年纪程演出,果夫人一句话,当时并不是最当红的王吟秋先生才得以出演《锁麟囊》中的“珠楼找球”一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7 04:43 AM , Processed in 0.0875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