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1|回复: 5

[中华脊梁] 中国历史治乱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因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3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2-7-23 10:57 PM 编辑

中国历史治乱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因素
2012-07-05 16:01 王鸿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http://opinion.m4.cn/1169191.shtml

核心提示:古代中国王朝的周期性崩溃,与土地资源有限条件下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有关。人口的增加稀释了人均生存资源,生存资源的紧缺又加剧了社会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体系的崩溃。中国古代社会始终没能摆脱这种 “治乱循环”的困境。从系统论角度看,以土地为核心的生存资源构成相对不变的边界条件,人口数量是一个有起有落的变量,“改朝”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交织形成的历史振荡。明末以来一些思想家对人口数量自然增长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有所认识。中国自清末以来人口基数增大,人口的质量受到关注,但土地问题仍影响了20世纪中国政治的走向。中国改革开放


人口是支撑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社会问题。18世纪,马尔萨斯注意到人口数量增长对社会构成了压力。20世纪80年代,人类有了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借助可持续发展这个观念平台,可以科学地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延续的模式,由此审视中国历史上的“改朝”现象,洞察人口和土地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人口增减与社会动荡的相关性

地处东亚大陆的古代中华文明,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文明。农业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土地。在历史上,中华文明垦殖的区域逐步扩展,中国人口的数量也有很大增加。但相对而言,土地资源的增长要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人口增长的幅度则常常超过土地的承载量。每当社会财富被新增人口稀释,社会就趋向贫困化,人们对生存资源的争夺就会加剧,导致种种乱象产生。事实上,历史上的所谓 “太平盛世”无一不是过眼云烟,最后都走向衰落。

马尔萨斯的 《人口原理》 (1798年出版)一书在说明人口增加与生活资料增加之间不成比例时,运用了不同的级数,即生活资料是以算术级数1,2,3,4,…增加的,人口是以几何级数2,4,8,16,…增加的。[1](P12)当然,这一理论也不是完全精确的。比如在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土地面积就不可能按算术级数增长。而在社会发生动乱或遭遇自然灾害时,生活资料不但不会增长,还可能大幅度减少。但这一理论确实可以说明人类社会生活资料和人口之间增长幅度的不同,人口的增长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会大大高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当时马尔萨斯甚至注意到,中国人口持续增加,生活资料却没有增加,下层阶级的人民已习惯于依靠几乎少得不能再少的食物来生活,而且常常会发生饥馑, “在其人口就它同生活资料的比例来说如此众多,以致其平均产量仅足维持居民生命的国家,时令不好所造成的任何短缺都必然会产生严重后果”[2](P52)。古代人口增长虽是一种自然趋势,但后面还有人文观念的支撑。比如,农民以子为重,以多子为福,无子者在宗族内往往受到歧视或排挤。儒家讲孝道,无后为最大的不孝,这都是鼓励生育的。且皇帝可通过成群的 “嫔妃”来繁殖后代,贵族甚至普通人亦可纳妾,这些婚俗都以繁殖大量人口为目标。只有佛道两家引导人出家修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但人口增长始终处于自发状态,和平安定时期的增长更为可观,这便快速地稀释了人均占有的社会财富。中国古代有 “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说明古人对此已有直觉认识。


对大多数古代农业文明而言,土地资源的相对有限和人口加速增长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这直接导致生存资源的紧缺和社会冲突的加剧。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形成时,先民开始定居,婴儿成活率提高,再加上生殖崇拜,人口数量自然会超过黄土地的承载力。此时便会有危机,发生某种形式的变乱或动荡。传说中的炎黄之战、黄帝和蚩尤之战,应与此有关。后来中国历史上不断发生的某种准周期性的社会变乱和动荡,也都与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的社会生存资源的紧缺有明显相关性。社会变乱和动荡的结果,也总是造成人口的减少。总体上,中国古代人口的数量是起落不定的,改朝换代是经常发生的,二者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相关性。



如图1所示,中国人口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低谷和峰值。考虑到各朝代统治区域大小不一,忽略古代统计数字的不完整性,该图仍值得分析。根据图1及有关资料,从秦汉以来,中国人口多次出现的低谷一般总是在战乱之后,总数大致在1 600万~3 000万人之间。人口峰值往往出现 在 王 朝 中 后 期,唐 朝 (天 宝 十 四 年,755年)约9 045万人,宋朝 (1110年)为1.2亿人,明朝 (1566年)则为1.663亿人。清初人口接近1亿,但到康熙乾隆时期,人口增长突破历史界 限,1790年 达3亿 人 以 上,1851年 达4.32亿人。此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中国人口又有一次小低谷,减到2.55亿人左右。但后来的人口曲线就基本上没有大的振荡,尤其是脱离了古代社会那种大起大落的模式,呈现相对稳定和上升的态势。[3]到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约13.1397亿人,近十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57%。[4]




图1表明,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尽管有多次大起大落,但基数还是被逐步抬高了。深入分析可知,中国人口基数逐步增大,说明土地的人口承载量增加了;而土地人口承载量的增加,一般表现为农业开发程度的加强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这当然又依赖技术的发展和作物品种的优化。尤其是明朝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创出新高点,则与引入南美高产作物有关。非常清楚,中国古代社会 人 口 数 量 的 变 化 不 是 线 性 的,而 是 振荡的。

就图1统计的数据看,历史上共有7次人口数量的大振荡,其中古代6次,分别发生在秦末、西汉末、东汉末、隋末、唐末五代、元末明初。其振荡的幅度,有的接近50%,有的则超过50%。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大幅振荡的时期,一般也是古代社会发生大动乱和统治者 “改朝换代”的时期。或者说,每次人口数量的大幅振荡在社会层面对应着一次 “天下大乱”。从秦朝建立 (公元前221年)到清朝灭亡 (1911年)的2132年间,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较大的12次社会动荡是:

1.秦末汉初动荡:公元前209—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

2.西汉末动荡:17—23年 (绿林、赤眉起义)

3.东汉末动荡:184—188年 (黄巾起义)

4.永 嘉 之 乱:307—311年 (八 王 之乱)

5.隋末动荡:616—626年 (瓦岗寨起义,李渊起兵)

6.安 史之乱:755—763年 (安禄山、史思明发难)

7.唐末动荡:859—884年 (裘甫—黄巢起义)

8.北宋末动荡:1120—1126年 (方腊起义,宋廷南迁)

9.南 宋 末 元 初 动 荡:1206—1271年(蒙古南征)

10.元 末 动 荡:1351—1367年 (红 巾起义)

11.明 末 动 荡:1629—1645年 (李 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

12.太 平 天 国:1851—1864年 (洪 秀全反清)

中国历史上这12次大动荡,其间隔在100—300年之间,与图1所示的人口数量大幅变化基本相符。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还有许多局部的社会动荡,在各朝各代都有发生,只是未引起全国性动荡。且中国古代有统一也有分立,分立时有三国、南北朝、唐末五代、北宋和西夏辽金,以及南宋。此时许多政权同时存在,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其治区内也有社会动荡。但根据上述全国范围的12次社会大动荡,基本可支持这样的认识: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数量增加趋势的不协调,使中国古代社会延续过程中经常以破坏性的方式回到原点,实现了一种 “革命”,这种革命完全是一种循环往复的模式。
发表于 2012-7-23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的思想相对传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ightonmoney 发表于 2012-7-23 11:10 PM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的思想相对传统。


哈哈, 想起俺家老大出生, 护士们齐声惊呼: A BOY. (医生当初B超认为是girl,搞得我们从衣服到名字准备的都是女孩的)

意外好消息传来, 他爷爷直呼“老天爷给的” ; 姥爷家更是对第一个外孙娇惯无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4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rightonmoney 发表于 2012-7-24 04:10 AM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的思想相对传统。

有后代的人有所牵挂,不容易造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4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质量不错,可以硕士毕业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面瓜 发表于 2012-7-24 02:12 PM
文章质量不错,可以硕士毕业了.

看了面瓜是博士导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0 12:05 AM , Processed in 0.0362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