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1|回复: 2

[中华脊梁] 最有力的武器-抗战时期手榴弹情况统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4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2-8-4 06:39 PM 编辑

资料:抗战时期根据地军工生产手榴弹情况统计

[ 瑞士 ] 于:2010-05-13


山东根据地兵工厂 ,

据1943年统计, 鲁南军区可月生产手榴弹7,000余枚。

从1944年生产手榴弹6.5万余枚

1945年生产手榴弹28万余枚。

资料来源:《山东根据地》 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0年8月, 主编: 薛幸福

晋冀豫根据地兵工厂

抗战期间共生产手榴弹580764枚

资料来源:晋冀豫根据地: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0年4月, 主编: 吴东才,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车道沟10号

晋察冀区兵工厂

1940年平均月生产数量; 手榴弹10万枚

1942年生产手榴弹308,157枚

资料来源: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 中国兵器工业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 1993年12月, 主编: 方敏,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晋绥区兵工厂

1939年生产手榴弹3,500发。

1941年生产手榴弹26,827个,

1942年由于材料缺乏, 产量有限, 停止生产轻机枪与四六式步枪,集中力量生产手榴弹42,459个。

1943年生产手榴弹70,265个,

资料来源:

晋绥根据地军工史料: 中国兵器工业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 1990年8月, 主编: 薛幸福,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内部出版。

陕甘宁边区兵工厂

1943年生产10万枚手榴弹

新四军手榴弹生产情况:

新四军初建阶段在安徽境内的各支队都组建了自己的修械所。民国27 年11 月20 日,在涡阳县白庙村成立手榴弹制造所,年底生产出第一批木柄手榴弹。至次年5 月,月产手榴弹1000 枚左右,民国30 年1 月,手榴弹月产量增至2000 余枚。民国29 年底,江北指挥部筹建小规模弹药制造厂,到处收集子弹壳和其它金属材料,为弹药生产做准备。

“皖南事变”以后,重新整编的新四军二师、四师、七师为保证部队弹药来源,在淮南、淮北、皖江三块根据地内先后筹建了10 余个生产弹药的兵工厂。这些兵工厂在抗日战争期间,生产出手榴弹45 万枚。

资料来源:《华中新四军抗战史资料》

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建有3个手榴弹厂,月产手榴弹1.6万枚。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鲜战场T字山之战

在23军67师第201团第1连第3排防守的小阵地--T字山,就是芝山洞南侧高地。这个高地在志愿军作战地图上的标准称谓是205高地,因为其形象“T”字,所以联合国军又称其为T字山。它位于城山、芝山防御阵地的前沿,其南段又与联合国军的阵地相接,故有一定的战术价值。

该阵地为什么出名,是因为对该阵地的进攻计划是由美第8集团军司令克拉克亲自拟订,并将此次进攻命名为“空中地面协同作战实验”,行动代号“鞭挞”(级别够高的)。

为了保障这次行动的胜利,从20日开始,连续4天,远东空军每天都出动40余架次的战斗轰炸机投掷及凝固汽油弹,同时5个炮兵营近百门105毫米以上火炮也进行不间断的破坏射击。到了进攻前的24日,光是空军就在这小小的高地上投下了136000磅和14箱凝固燃烧弹。

到1953年 1月25日,就在艾森豪威尔宣誓就职美国总统日,对该阵地进攻当做为总统献礼“项目”,特别邀请了美第1军的军长、第5航空队司令、远东空军作战处长前来参观,还特意请来了12名记者。进攻前,为每一位来宾都送了一份有6页厚、用3种颜色套色、印刷精美的“实验”说明书和“实验”的主要项目行程的说明。

25日8时~12时,远东空军出动F-84共196架次,每批8架,对T字山反复轰炸,同时近百门火炮齐发,轰击近4小时,除了T字山外,还向城山、芝山阵地进行牵制性炮击。在炮火的掩护下,美军在山下完成了集结。进攻终于开始了,担任主攻的是31团的E连,冲在最前面的是其第二排。这时在阵地上的仍然是23军,只是由原来的三排换成了一排。前几天炮击轰炸时,他们都躲在坑道里休息,到了晚上才出来整修被炸坏的表面工事,白天敌人炸,晚上他们修,一连四天,终于等到了敌人上门了。过程不用多说了,和12日的那场战斗一样,美军炮火刚一延伸,一排就以战斗小组为单位从坑道跃出,用手榴弹爆破筒把美军压下去,然后又用机枪一个个的秒杀。

美军E连的一排被火力压在山脚下上不来,三排根本就攻不上山顶去,最后拖着一大批伤兵连滚带爬的下了山,二排运气好一点,总算是冲上了山顶,却被隐蔽在坑道内的我军战士一阵冲锋枪爆破筒灭了不少,不得不撤回。截止到下午15时30分,一共进行了5次集团冲锋,全告失败。为了不继续丢脸,也为了使士兵不再承受无谓的伤亡,31团团长劳埃德-摩西上校只好下令撤退。

本次为美国总统的献礼:美军共投掷了224000磅、8箱凝固汽油弹,支援的大炮、坦克、重迫击炮和机枪、步枪还发射了1500000炮弹和子弹,结果美军3个排共伤亡77人,志愿军伤亡11人,敌我损失比为7:1。

在战斗中手榴弹又一次发挥了巨大作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ZT

德系木柄手榴弹的资料:

由于一战壕沟战的特点,当时普遍使用单发步枪的部队对待隐藏在曲折战壕内的大量敌人极为头疼。他们极其需要威力强大的单兵手榴弹,可以迅速的消灭躲避在工事内的敌人。

  实战永远是军工生产的指挥棒,德国军工企业随即在1916年研制出一种木柄手榴弹,在反复试验以后,这种手榴弹被命名为M18式长柄手榴弹,并且随即大量装备部队。

 M18由拉环、拉火绳、拉火管、硫磺、雷管等零部件组成。工作原理是用一根钢管内装玻璃粉,将一拉毛铜丝卷成团放在玻璃粉内,铜丝一端接拉火绳、另一端通导火索和硫磺,利用铜丝与玻璃粉的磨擦发火点燃导火索和硫磺。使用时拧开弹柄上的盖,捅开防险纸,拉出拉环套在手指上,即可投掷。

 一线部队对M18式的评价非常不错,这种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很远而且投掷非常精确,德军士兵可以在几十米之外准确的投入战壕内,大量杀伤战壕内的敌军士兵。同时,这种手榴弹采用集束形式,可以成功的炸毁铁丝网,敌人简单的土木工事,甚至可以对付当时还处于幼儿期的英军坦克。

  不过,德军在1918年底就很快战败,M18的生产和改进也就随着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停止下来。

  一战后的德国很快复兴,在一系列秘密的军事研究的大趋势下,德国军工企业也开始对M1918式手榴弹进行改进,并在1924年定型(毛瑟步枪也是在1924年初步定型),命名为M24式长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Stick Grenade)。

  M24在M18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造,以适应未来的二次大战的需要。

  首先是改进了手榴弹的爆炸时间。M1918式的爆炸时间过长,从拉动弹弦到爆炸居然要6到7秒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个手榴弹通常要在敌人脚下保持三到四秒钟的时间不炸,敌军的士兵完全有时间躲避甚至反掷回去。

  M24长柄手榴弹的引爆时间缩短到4到5秒,这个时间使用得法,一般在投掷到目标地域以后一秒钟内爆炸,敌人很难作出反应 德国人还用漫画形式对手榴弹爆炸时间过长进行调侃!从德军扔出手榴弹,双方一共互相投掷了四次之多。

  其次,M24采用了更容易生产的钢板冲压技术,废弃了早期很费工时的整弹体铸造技术。这种设计除了加快了生产速度以外,采用薄钢板还大大的减轻了手榴弹的质量,增加了投掷距离。

  还有,M24采用了爆炸力更强的TNT炸药,装药量约100克,这个改进大大加大了手榴弹的威力,在二战期间M24手榴弹的威力是数一数二的,被盟军成为高爆手榴弹。战争后期由于德国军事资源已经枯竭,曾经改使用硝酸铵炸药作为战斗部,造成手榴弹威力大幅度减弱。

  另外,M24还有一些小地方的改造,比如弹体上安装铁环,便于单兵携带。

  优点

  M24定型以后的十多年内,基本没有什么改进。但是随着二战在1938年的开始,M24手榴弹开始大量使用于东线线战场。

  M24的优势很快得以体现出来

  一,投掷距离远,投掷十分准确

  M24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以将其投掷的又远又准。

  德军老兵一般可以采用站立的姿势,往往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50米甚至更远,这个距离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弹无法达到的。

  而且由于长柄的关系,M24可以投掷的极为准确。

  实战中,德军士兵往往把手榴弹准确的掷入敌军控制的工事内,房屋窗户,狭窄的散兵坑内。

  尤其在激烈的巷战中,一个苏军士兵手持一把71发弹鼓的波波沙就可以固守一个房屋,波波沙的威力可以让他压制一个班的德军无法靠近。

 而德军的M24就是扫荡房屋的利器,德军士兵不需要冲入危险的房屋,而是只需要在远距离用手榴弹将士兵杀伤即可。

  实际上,自从战斗开始以来,德军手榴弹的消耗就极为惊人,后方经常以十万为单位进行补充,客观上说明了M24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

  二,单个爆炸力强且可以集束使用

  M24的TNT装弹量很大,爆炸力很强,威力很大。如果使用正确,每颗M24都可以造成 一群群的敌人伤亡。

  由于其巨大的杀伤力,一线德军士兵给他一个外号,叫做土豆玛沙,也就是土豆粉碎机的意思。

   相比英美卵式手榴弹,M24的独特的优势是可以采用集束的方式,大大加大爆破力。

  二战的单兵攻坚武器总体上是比较落后的,单兵火箭筒和无坐力火炮都处于雏形阶段,数量少且无法满足实战需要。而在几百万人会战的战场上,炮兵和装甲部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威胁,仍然有有数量众多的敌军工事和装甲力量,需要步兵自己解决。

  尤其是前者,面对东线战场苏联数不清的小型碉堡,简易土木工事,复杂的大型钢铁工事,德军士兵能依靠的只有手榴弹而已。

  单个手榴弹的威力一般不足于对付哪怕简易的工事,所以集束是必要的。

  M24可将七枚手榴弹集束使用,去掉周围的六枚的木柄以减轻重量,只保留一枚的木柄作为引爆器。

  这种集束手榴弹的威力很大,可以轻松摧毁敌军较为坚固的各种军事工事,也可以用来破坏敌军的地雷区,扫清步兵的障碍。

  弱点在于投掷距离很近,需要步兵凭借自己大经验和勇气,尽量靠近敌人的工事。 

至于集束手榴弹对于敌军的装甲力量也是非常有效的,除了重型坦克以外,在近距离盟军的装甲力量无法抵御德军集束手榴弹的攻击。   不过实战中,却较少出现德军使用集束手榴弹打击盟军装甲力量的战例。 

使用集束手榴弹时必须有步枪兵保护

 这主要是步兵在实战中接近有大量敌军步兵保护的敌人装甲力量并不容易,况且德军士兵大量装备著名的铁拳(喷气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和88mm反坦克火箭筒,这些都可以在较远距离击毁敌军坦克,比起使用步兵使用手榴弹去炸要安全的多。

  就算近战还有反坦克更为有效的重达3公斤的反坦克磁性雷(这种手雷在二战中生产了55万多个)

  三,便于运输,比较安全

  M24一般装在一种帆布袋内,由单兵佩戴,二个布袋一般可以装六枚手榴弹。 大量运输时,M24手榴弹装在一种金属板做成的简易箱子内。

  一个这样的箱子可以装在14枚M24手榴弹,箱子外形和现在的手提旅行箱相似,可以由士兵单手拎住。

运输的金属箱子,左上角用来专门放置引信。

 同时出于运输安全的考虑,在箱子一侧有一个木盒,专门放置14枚手榴弹的雷管。在实战前,由步兵雷管安装到弹体上。

  这种设计是很先进的,最大程度保证了运输的安全系数。

  缺点

随着战争的继续,M24的缺点开始明显的体现出来:

  M24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很费工事。

  除了弹体的造作以外,还必须手工把把实心木柄掏空,这是比较费时的操作。

虽然德国军事工业能力超群,但是二战实战中的弹药消耗量更是惊人。

  苏德战争4年内,苏军使用了多达4.2亿发炮弹,170亿发子弹,1.21亿枚手榴弹(着实惊人),三百万吨航空炸弹,平均9枚手榴弹造成一名德军伤亡。

  德军的消耗虽然没有苏联这么多,但是是仅此于苏联的第二号弹药消耗国,超过了美国和英国。

  M24工厂几次改进工艺(在1939年和1942年二次改进)并且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需要。

  德国处于无奈,设计了二种新式手榴弹。

其中一种式是M39式卵形手榴弹(Eihandgranate-Egg Grenade),另一种是M43长柄手榴弹。

 M39手榴弹是一种轻型手榴弹,它的特点是重量较轻(约是M24长柄手榴弹的三分之一),体积较小(长度也约是M24的三分之一),便于步兵大量携带。

M39卵式手榴弹

 实战中,多装备于对负重有严格要求的德国伞兵或者特种部队。

 M39的引爆的基本设计和M24倒是差别不大,M39式手榴弹使用时旋开顶部的一个金属帽,然后打开露出的金属环靠摩擦点燃导火索。

  到了1943年,德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失败,占据转为对德国不利。

  严格的军事现状,迫使德国军工企业对M24长柄手榴弹进行最大程度的简化改进。

  这就导致了M43手榴弹的出现。

在中国的使用

  中国军队从30年代以来,开始大量使用仿制的手榴弹作为制式武器。

  主要的有二种不同的仿制系列,一是仿制苏联1914/1930式手榴弹。

  该手榴弹为沙俄在1914年研制的,技术较为老旧,而且设计思维特殊,造成结构颇为复杂,无法适应中国军工企业的需要,很快被中国淘汰。

  而仿制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则长期保持生产,中国各地的军工企业还在其基础上,自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巩式手榴弹,为大名鼎鼎的巩县兵工厂生产。于1939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它的特点主要式弹体较短,只有0.22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450克,大约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巩式手榴弹在抗战期间大量生产使用,它比M24更为符合中国士兵的臂力和体力,深受中国士兵的喜爱。

 在和它的老对手日式93式和97式手榴弹的交手中,颇占优势。97式手榴弹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形状较大,投掷非常不便。它的投掷距离和威力都不如巩式。

  不过巩式也有明显的弱点,就是威力相比M24和其他英美系列手雷都较小。它的装弹量只有50克TNT,使得爆炸力较弱。在和日军交手时候并不觉得,在朝鲜战场和美军交手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

  

 德式木柄手榴弹对于抗战中的中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由于手榴弹的制造技术非常简单,各级兵工厂都可以大量制造。

  除了国民政府的20多个大中型军工企业可以以月产量二十万到三十万的数量大量生产以外,各地小型兵工厂甚至八路军的土制兵工作坊也可以生产相当多的数量。

  抗战中的使用

  而八路军也好,国军也罢,在抗战中以防御为主。由于步兵火力的不足,单靠步兵发射火力很难压制住进攻的日军。

  而手榴弹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在几次重要的防御作战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台儿庄战役的藤县保卫战,川军的守军装备极差,除了土造汉阳造步枪以外,连少量轻机枪也是土造的,重武器完全是无。用这些装备去和装备重炮和坦克的日军第10师团作战,简直就是送羊入虎口。但是,3000川军就是靠了战前送来的一整车手榴弹(当时城墙上的守军每人发给一箱50枚)。

  守军就依靠这些手榴弹,和配备重要和坦克飞机的日军,在城墙下和城内巷战中血战数日,为会战争取了时间。

  至于八路军对于手榴弹的使用也是有自己一套战术的。

  由于中共军队缺乏训练,武器装备都很差。步兵实弹射击数基本不到20发,加上很少装备机枪,在远程火力更本无法和日军对抗。

  所以八路军打击日军多以伏击的形式,通常在近距离采用集团冲锋。百米以外很少开枪,一旦开展,便马上抵近射击,继而投出大量手榴弹,在手榴弹爆炸以后,立即以刺刀或大刀进行肉搏作战。

  至于八路军的手榴弹来源则是不同的,抗战前四年主要靠国民政府给予补给还有缴获,其中在林彪意外被晋军新兵误伤以后,当时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闻讯,下令拨给八路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

  但到了1940年,国军基本停止了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供应。

  这时中共军队因为百团大战,也开始受到日军正规军的扫荡,损失严重,无力缴获。所以当时的手榴弹主要靠自己的兵工厂制造。中共方面由于缺乏原材料和技术人员,手榴弹大量采用黑火药,弹体也大都是铸铁。不但爆炸效果很差,而且单片很少,甚至一下裂成两片。

  就是这样,手榴弹也是八路军战士手中最有力的武器,在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使用了近八百万枚手榴弹。日军中流传着共军手榴弹厉害的传说,一般来说,日军在扫荡八路军时,会尽量避免近战,就是畏惧于八路军手榴弹的威力。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共使用了三千万枚手榴弹(国军二千二百多万枚),这些手榴弹都是M24或者其的改进型,大约40万左右日军士兵伤亡在手榴弹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25 10:51 PM , Processed in 0.0314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