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9|回复: 10

[转贴] 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钢琴家 - 顾圣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1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地 于 2012-8-21 11:07 PM 编辑

20080413153959566.jpg



顾圣婴:最年轻的钢琴演奏家一家三口文革中被迫同时自尽

顾圣婴(1937-1967年)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原籍无锡,生于上海。她从小具有音乐天赋,3岁学琴,5岁进中西女中附小钢琴科学习,9岁时受到中西小学琴科主任印贞蔼的亲自辅导,琴艺大进。学琴之外,喜好书法、绘画,并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籍此扩展自己的感情世界,以促进钢琴演奏艺术的提高。她文学方面的素养则较多受惠于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

1949年就读中西女中(后为上海市第三女中)初二,并从上海音乐学院杨嘉仁教授学钢琴。1953年5月又得著名钢琴家李嘉禄教授指导,掌握欧洲各种流派和风格作品的演奏技能,并从马荣顺、沈知白教授学音乐理论和音乐史。

在那个政治冲击一切、艺术沙漠化的荒谬年代,顾圣婴自幼所受的音乐教育和钢琴训练,其系统性和纯洁性都是绝无仅有的,同辈中自学成才为主的其它钢琴家更无法与其相比。

1953年,16岁的顾圣婴开始登上音乐舞台,美丽娴静的她和上海交响乐团首次合作,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在顾圣婴面前展开的是灿烂而又前途无量的道路。第二年,17岁的顾圣婴即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钢琴独奏演员。同年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首次演出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荣获盛誉。1955年2月26日在沪举行首次独奏音乐会又大获成功。1956年入天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又去莫斯科学习。

其父顾高地先生是爱国将领,曾任19路军军长蔡廷锴的秘书。因受“潘汉年冤案”的株连,被判处无期徒刑。当顾高地突然被抓走的时候,顾圣婴只说了一句话:“我爱祖国……更爱爸爸!”。一个不到20岁的女孩子,能够在危急关头说出这样的话来,说明她具有最起码的良知和勇气。实在令人敬佩!

家庭的不幸和变故并没有影响她事业上的成功。1957年,这个20岁的小姑娘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荣获钢琴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在国际比赛中夺得的第一枚金质奖章。40多位评委认为这位中国小姑娘的演奏“是一个奇迹”、“那种快速的触键技巧令人赞赏……”

1958年,这位中国小姑娘又在日内瓦引起了轰动,她在第14届国际音乐比赛中荣获女子钢琴最高奖。

获奖后,顾圣婴应波兰政府的邀请在波兰举行巡回演出,在美丽的国度波兰,顾圣婴得到了她一生中最为珍贵的一件礼物:肖邦的石膏手模。——她曾以弹肖邦的名曲而震动世界琴坛,被她视为生命的、由波兰政府赠送的“肖邦手模”,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摔得粉碎。什么叫‘野蛮’?什么叫‘疯狂’?这就是!

顾圣婴的演奏风格有着强烈的个性,既有激越的浪漫诗情,又有端庄含蓄的魅力。用刘诗昆的话说:顾圣婴的钢琴风格是“轻功”,秀丽澄明的音色,轻巧快速的触健技巧,明快利落,宛如珠走玉盘。

她的人品,更是有口皆碑。无论老师或同学,同事或朋友,提起她的为人都是众口一词的称赞:优雅的家教,谦逊的品格,聪颖的天资,出众的才华,朴实的衣着,拼命三郎似的忘我的工作精神……她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但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这一切却成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抛弃、被碾碎的‘理由’。

1967年的冬天非常寒冷。昔日学院的老师们一个个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分子”,高个子的钢琴家刘诗昆在武斗中被打得头破血流……

‘阶级斗争’的火焰终于无情地向她袭来。造反派们在一次批斗会中将她拽了上去,声色俱厉地要她第二天交代自己的罪行,明确告诉她:明天的批斗会主角就是她,就是她这个白专典型、里通外国的叛徒、修正主义的苗子、历史反革命的子女……那一顶顶骇人听闻的大帽子向她飞来。

一个只知道音乐,不知阶级斗争的弱女子,如何能够应对这一切?

1967年1月的最后一天。天黑了,顾圣婴踽踽回家,昏暗的路灯映着她那孤独的身影,路边贴满了大字报,那些“火烧”、“炮打”的字迹触目惊心地映入她眼帘,风吹着大字报破损的边沿,发出轻微的声音……她踽踽而行,那样纤弱又那样迟缓……顾圣婴此时的内心感受,也许是愤懑;也许是悲怆;也许是麻木…….

她终于回到了家,母亲已经不安地等待许久了……。

后来的一切,我们都只能猜测了,因为死亡将所有的秘密都带走了。没有人知道当天晚上,母亲和女儿、儿子具体交谈了什么?以至于他们做出了如此决绝的决定……

1967年,顾圣婴快到30岁,还没有品尝过爱情的甜蜜。她是那样端庄秀丽,像荷花一般散发着宁静优雅的芬芳。她的弟弟顾握奇,正是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刚刚踏入大学的大门……也许,他们想躲避,躲避这个令他们迷惑,令他们不解也令他们恐惧的社会,于是他们选择了死亡这一极端的方式。也许,他们是出于向邪恶势力的抗争,用最昂贵的代价——生命的付出来表达出内心的愤懑和抗争……

1967年2月1日凌晨3点,一辆救护车朝着愚园路749弄中心医院呼啸而来。从担架上抬下来两女一男,已经没有了气息。医生匆匆写好死亡鉴定,旋即被推进太平间。这三个人是:妈妈秦慎仪、弟弟顾握奇和顾圣婴本人。尸体火化后,没有亲属保留骨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又有谁敢来收尸呢?关于一家三口临死之前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只能成为永远的谜。那一年,才华横溢的顾圣婴还不足30岁。

那个时代,各级部门的负责人对自杀现象毫无人道关怀,一个人自杀以后,他们所在的单位非但不会放弃对他们的批判,反而会给他们加上“畏罪自杀”的罪名,罪加一等。巴金回忆说:“当时大家都像发了疯一样,看见一个熟人从高楼跳下,毫无同情,反而开会批判,高呼口号,用恶毒的言词攻击死者。”

其父亲顾高地先生于1975年被释放出狱,并恢复名誉,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然而,这一切对于顾老先生已经毫无意义了,他没有了家,没有了老伴、爱女、爱子。凄风苦雨伴随着这位老人走完了一生,1990年在上海去世。


《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一书于2000年出版,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公司发行了《珍藏顾圣婴》的唱片专辑。算是这位才女留给这个世界一点点贡献吧!任何人都只是、只能是历史舞台上匆匆来去的过客,什么也带不走,但应该留下些什么?有的人留下了罪恶、仇恨、诟骂;而有的人却留下业绩、贡献,让后人长久地缅怀、纪念、崇敬…….顾圣婴显然属于后者。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8-21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1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 发表于 2012-8-21 11:03 PM
顾圣婴:最年轻的钢琴演奏家一家三口文革中被迫同时自尽

顾圣婴(1937-1967年)中国著名钢琴演 ...

那些歌颂文革的,怎么不跳出来否认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2 03: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只知道音乐,不知阶级斗争的弱女子,如何能够应对这一切?
1967年,顾圣婴快到30岁,还没有品尝过爱情的甜蜜。她是那样端庄秀丽,像荷花一般散发着宁静优雅的芬芳。她的弟弟顾握奇,正是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刚刚踏入大学的大门

关于一家三口临死之前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只能成为永远的谜。那一年,才华横溢的顾圣婴还不足30岁。

太可惜了,她这么有才华。
长的也好看,大眼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2 04: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自杀以后,他们所在的单位非但不会放弃对他们的批判,反而会给他们加上“畏罪自杀”的罪名,罪加一等。巴金回忆说:“当时大家都像发了疯一样,看见一个熟人从高楼跳下,毫无同情,反而开会批判,高呼口号,用恶毒的言词攻击死者。”


这样的时代是好时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顾圣婴其人其事


  上海愚园路1088弄103号,顾圣婴的家,如今早已经物是人非。当年,互为近邻的傅家和顾家是通家之好,傅雷为顾圣婴补习文学,还给她介绍过钢琴老师。文革中傅雷夫妇的死,无疑给了顾圣婴和家人自我了断的暗示。1967年2月1日凌晨3点左右,一辆救护车朝愚园路749弄中心医院呼啸而来。担架抬下来两女一男,已经没有了气息。医生匆匆写好死亡鉴定,旋即担架被推到太平间。三个人是妈妈秦慎仪、弟弟顾握奇和顾圣婴。尸体烧掉后,没有亲属保留下骨灰(风雨如晦的年代又有谁敢来收尸呢),以致日后追悼会的骨灰盒里都是空的。关于一家三口临死之前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这都将成为永远的谜。这个决定极其残忍和决绝,那一年,才华横溢的顾圣婴还不足30岁。


  文革初年的上海,文艺界里的音乐界是遭受迫害的重灾区。上海交响乐团的文革受难者,除了顾圣婴,还有指挥陆洪恩,他在文革初年因“反对”姚文元的文章而被捕,1968年4月28日被判处死刑枪毙。(他是“文革”中在上海第一个被处决的高级知识分子)乐团的中提琴家周杏蓉也受到迫害,在1968年秋天自杀身亡。上海音乐学院在文革中有十七个“非正常死亡”:以死抗争的有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杨嘉仁和妻子程卓如(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夫妻二人被批斗后,先是吞服了安眠药然后开煤气自杀,钢琴系主任李翠贞1966年开煤气自杀,音乐理论家沈知白1968年自杀,管弦系主任陈又新1968年跳楼自杀……当这些教授们被“斗争”时,不但遭到红卫兵的殴打,而且被强迫和其他被“斗争”的教员互相殴打。红卫兵命令“牛鬼蛇神”们站成两排,打对面的人的耳光。如果不打或者敷衍了事,就会被红卫兵加重处罚。如此的白色恐怖,在上海的“一月风暴”中也是令人发指的。中央音乐学院的造反派来沪串联后感叹地说,我们学院怎么一个自杀的都没有呢。


  那个时代,各级部门的负责人对自杀现象毫无人道关怀,一个人自杀以后,他们所在的单位非但不会放弃对他们的批判,反而会给他们加上“畏罪自杀的”名义,让他们罪加一等。巴金回忆说:“当时大家都像发了疯一样,看见一个熟人从高楼跳下,毫无同情,反而开会批判,高呼口号,用恶毒的言词功击死者。”

顾圣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顾高地是爱国将领、曾任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的秘书,母亲秦慎仪是原上海大同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高材生。早慧的她5岁即入开设钢琴科的上海中西小学,自三年级起获历届比赛第一名。她先后师从邱贞蔼、杨嘉仁(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李嘉禄(1940年代末就在美国各地巡演,回国前曾接到美国许多大学的聘书)教授。她还跟从马革顺学理论,沈知白学音乐史,文学则受惠于傅雷。顾圣婴自幼所受的音乐教育和钢琴训练,其正统和纯粹性在那个年代是绝无仅有的,她纯正的“血脉”和早慧的天资后来造就了一个无可替代的钢琴天才。那个年代,国内以自学成才为主的其他钢琴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1953年,16岁的她开始登上音乐舞台,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大获成功,第二年即担任上海交响乐团钢琴独奏演员。1956年后,师从苏联著名钢琴家塔图良和克拉甫琴科,使她的眼界大开,琴艺日趋精进。在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克拉甫琴科说:“顾在每一堂课上,都以自己的成绩使我感到惊讶。她每天弹奏10到12小时;她一年学会的作品,至少比我国音乐学院用功的学生学会的乐曲多一倍。”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外称傅聪、刘诗昆、顾圣婴、李名强、殷承宗为“中国钢琴五圣手”。除了傅聪,其他四人在国内名外噪一时(稍后这个名单里加上了鲍蕙荞)。顾圣婴更是风骚独领。1957年,19岁的她在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中荣获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在国际音乐比赛中夺得的第一个金奖,四十多位评委一致认为她的演奏堪称奇迹。次年10月,她又在高手云集的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中荣获女子钢琴最高奖(著名钢琴家波利尼获男子钢琴最高奖),西方音乐界反响强烈,瑞士国家电台、电视台分别向全欧洲转播了颁奖音乐会的实况。1964年,她在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钢琴比赛中再次获奖。匈牙利的评论家说:“她给贝多芬的乐曲注入了魅力和诗意,在听众面前表现了巴赫的严肃、舒曼的丰富和德彪西的澄明和优美”。保加利亚的评论家说:“她的演奏着重诗意和发自内心的感受……肖邦的乐曲在她的手下呈现出不可再现的美”。更有国际权威评论称她是“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是“高度的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性令人惊奇的结合”。她手下的肖邦温婉秀丽,像刮过春天的风一般轻盈,自然流畅,诗意深情。那是内心的歌吟,仔细听来,琴声竟是那么优柔哀怨,令人忧然远思……


  顾圣婴的演奏风格有着强烈的个性,既有激越的浪漫诗情,又有端庄含蓄的魅力。用刘诗昆的话说,顾圣婴的钢琴风格是“轻功”,秀丽澄明的音色,轻巧快速的触健技巧,明快利落,宛如珠走玉盘。她周围的人,无论老师同学,同事朋友,提起她的为人都是众口一词的称赞:优雅的家教,谦逊的人品,聪颖的天资,出众的才华,朴实的衣着,拼命三郎的忘我的工作精神……她身上有太多的美好光明纯洁,但这一切在黑暗的年代里却成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抛弃被碾碎的正当理由。

私密的温暖


  在肖邦诞辰200年的日子里,那么多璀璨的明星开演奏会,录制出版了叠床架屋的唱片,唯独把顾圣婴遗忘在历史的灰尘里。讽刺的是,她曾以弹肖邦震动世界琴坛,她视为生命的“肖邦手模”在批斗被摔碎后成为刺杀她的匕首,直接将其送上一条不归路。


  今天的年轻人自然无法想象顾圣婴生存的那个年代。她虽然不是上帝赐给我们的艺术宠儿,(很多人根据她的名字,望文生义地以为她受的是教会学校的教育)也是难得一遇的才华少女。赵沨院长说,能像顾圣婴那样欣赏八大山人画作的钢琴家可谓是凤毛麟角。


  从五十年代起,顾圣婴一直按照组织的要求学习进步:1954年加入共青团,当年就被团市委表彰为先进青年,后又当选为市文化局团委委员、局优秀团员、三八红旗手,并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她生活朴素,平易近人,热心为工农兵群众服务。在春节慰问解放军时一天演出3场,每天只能睡4~5小时,但始终精神饱满地演奏战士们喜欢的曲目。当所有的“奋进向上”和被批斗的残酷现实同时摆在她面前,当为祖国人民争来的荣誉被粗暴的耳光打翻之际,一个弱女子还能有什么其他选择?加缪说过,“人选择自杀,是觉得生活不值得一过,生活没有了意义。”

包括顾圣婴在内的许多优秀的人在文革中选择了自杀,面对一个“只有不义却没有对它的抵抗”的黑暗年代,人的绝望是可想而之的。阿伦特语,“当人们被剥夺了公共空间时,他们就(可以)撤离到思想的自由中。”(见《黑暗时代的人们》)。但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当地的中国,几率却微乎其微。公共空间占领了个人空间的最后一块领地,没有隐私,没有喘息,没有一丝一毫的后退可能。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人们将在哪里居住?女钢琴家似乎别无选择。


  然而说到底,自杀是个个人问题。也有在文革中遭到迫害的人选择了坚韧不屈并且熬过了漫长的严冬。某些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逆境中也许可以采取韬晦之策,拓展自我的思想空间,在监狱、下放劳动的干校、农村,他们利用一切手段积蓄思想的能量,实现着人格的自我完善。顾圣婴不同,她只是个钢琴演奏家,和许多艺术家一样,他(她)们思想单纯,懦弱善良,即便是被人陷于不义,也力图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一心希望得到组织的帮助和承认,力图跟上所谓时代的步伐。如若无所支撑,这些没有“自己的”思想空间可以退守的人,这些纤弱优美的灵魂的命运将比暴风雨中的枯叶更摇摇欲坠。


此时的顾圣婴还可以有谁?


  父亲。那个从小循循善诱教导她的慈父,在女儿最需要他的时候却身陷囹圄,远在天边。家庭。没有工作的母亲,辍学待业的弟弟,他们都是弱者,整个家庭的生活负担落在了年轻的顾圣婴的肩头。在顾圣婴留下不多的文字中,所有的话题大都围绕着钢琴和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连出国比赛期间写回国内的信件里,对母亲和弟弟也只字未提。有知情者回忆说,坚忍的顾圣婴有时候也免不了唠叨几句家里的琐碎,家庭的温暖自父亲坐了监牢以后就消失了。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家庭成了她的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随着文革到来,“在几乎所有官方的高调言辞和空话的遮蔽下,一切公开领域的功能全部丧失,当这光亮被熄灭后,黑暗就降临了”(阿伦特语)。暴风雨来临之际,师友们也都自顾不暇,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那些曾经给顾圣婴关心鼓励爱护的人一时间都作鸟兽散。接下来的事情是人所共知的:批斗会上的口号,口水,污蔑,攻击,以及人身侮辱,最后是自我了断。

难道残酷的现实面前真的没有一丝光亮了吗?阿伦特说过:“人们在这些黑暗时代里是多么强烈地渴望着彼此靠得更近,在这种私密的温暖中寻求光明与启明的替代品。”阿伦特所说的“私密的温暖”其实无时不刻地存在着,凡黑暗年代,就一定有私密的温暖存在。据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一个老教授回忆说,当年他被打成反动分子,戴高帽子游街示众,威望尽失颜面扫地。当所有的人见了他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一次在学院门口,一个看门的教工给了他一个平静的微笑。也许这种微笑过去曾经有过,只不过他没有注意到而已。但危难之时,就是那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微笑,使他在绝望无助的日子里有了支撑的力量,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在《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那本书里,我们也被这“私密的温暖”的热度滚过。当年和顾圣婴交情甚笃的殷承宗回忆说,1967年初,顾圣婴返回上海前一日,俩人在殷承宗的住处促膝长谈整整一天。谈到创作,谈到《南方来信》等当时流行的一些文学作品和音乐创作的关系。“记得那天特别冷,零下20度,我们在厨房里开煤气取暖,但我们谈的很热烈,并且充满信心。她离去时,我把全套下乡用的棉衣棉裤都让她穿戴走了。”殷承宗不但不怕担嫌疑惹祸上身,除了物质上的温暖,还给了顾圣婴以精神上的砥砺。(后来殷承宗很快用钢琴创作了“红色经典——《钢琴伴唱红灯记》”,成了文革时期的红人,在顾圣婴最需要关怀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还是令人赞许的。)南去的列车上,我们不知顾圣婴穿着挚友雪中送炭的棉服心里是何等感动,她根本不必穿在身上,因为冰冷的心里已经融进了暖意。回到上海以后,如果有更多如此这般“私密的温暖”:一个眼神,一个笑靥,一次握手,一次交谈,说不定会给悬崖边的顾圣婴一个回转的空间。

人说“死”常是一念之差。


  事实上,历史也见证了私密的温暖的缺失,记录了远害避祸的场面。同样是最后一面,这滋味却更显得酸楚。顾圣婴自杀前的一天下午,她的一个钢琴老师远远地和她走了个对面,看到顾圣婴心事重重,步履沉重,缓缓走来,本想上前打个招呼,但因想到自己同样被动的处境,踌躇了好一会终没有上前搭话。第二天上午传来顾圣婴弃世的噩耗时,这位老师痛惜无比,后悔莫及。很多年后,只要一提起此事他都悔恨不已。顾圣婴弟弟顾握奇的一个同学后来回忆道,“依稀记得动乱初的一个初冬的黄昏,我去亲戚家借债购粮,路过淮海路国泰影院,蓦地与顾迎面碰上。见他头发零乱,脸色惨白。双方不敢多言,寒暄几句即分手。谁知这是我和他生前最后一晤。”我们无苛责他人的权力,更无意怪罪谁。那样一个危情时刻,谁也没有挽狂澜于即倒的超拔的能力。只是叹息在极端黑暗面前,为什么亮起一点“私密的温暖”如此之艰难,为什么温暖失去了本应有的力量?


  1967年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我们见到过学院的权威们一个个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分子”,目睹了高个子的钢琴家刘诗昆在武斗中被打得头破血流,从他人处隐约听到顾圣婴的死讯。仅有的一些浮光掠影般的交集尽是些传说:有人说她被剃了阴阳头,还有其他很过分的人格侮辱。这样的事发生在别人那里也许不一定酿成悲剧,但顾圣婴不行,她是染不得一点纤尘的。读了这本纪念顾圣婴的书,这点我们绝对相信。

来源: 豆瓣 | 来源日期:2010-08-18 | 责任编辑:向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识顾圣婴的人在纪念文章里对那个年代进行了谴责,对钢琴诗人的意外死亡表示惋惜。死亡纵有千番面孔,死亡总有万种理解,我们却总在考量着值得与不值得。其实这也不是死者的问题,而是死亡留给生者的困惑。一个女钢琴家的弃世,今天看来,也许是正当其时。想想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批出色的钢琴家,刘诗昆,李明强,殷承宗,鲍蕙荞,在经历了那个黑暗年代以后,哪个找回了自己的艺术青春?他们的艺术生命在风暴来临的那天就宣告结束了。“当世界被粗暴地卷入一种在其中不再有任何持存性的运动之中时,对人或终有一死者的需要而言,世界就变得非人性化和不宜居住了。”既然是非人的世界,不宜居住,走便是了,一了百了。苟延残喘也是活受罪,就像明朝的李贽面对恶劣的环境所说的那样:“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自杀不是怯懦,亦不是因为抗争失败。有时候,自杀往往成为最后的抗争,更何况是一家三口的集体行为。顾圣婴之死就是她最有力的抗争,虽然只是她一生唯一的抗争。


离开愚园路,不知不觉竟到了上海交响乐团的门口。还是那个三层小楼,枝叶婆娑的梧桐密密匝匝地挡住了历史的视线:无法分辨顾圣婴是在哪个房间里被批斗的?难以想象所谓高雅的管弦键盘之声如何被口号声叫骂声打耳光声所替代?上前打问顾圣婴的有关事宜,回答你的是茫然的眼神和事不关己的敷衍。就在顾圣婴诞辰的日子里,除了牵挂者的孤独寻访,还有谁会委托朋友通过各种方式打听了解顾圣婴纪念室的蛛丝马迹?失望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黑暗的年代里,尚且有殷承宗那样难得的“私密的温暖”,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幸福指数”似乎远远高于当年,人与人之间难道就不需要挨得更近些?让开启人性的光亮更多些热度?或者除了疯人的呓语,这里的一切将被抹得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竟像是从未发生过一般,那么关于那个遗嘱,那个将死之人的临终之托呢?



尾声


  1979年,得到平反的顾高地从顾圣婴的老师李嘉禄教授口中听说了自己女儿第一次举行独奏音乐会的情景。他用颤抖不止的手,一个劲地抚摸着女儿的骨灰盒,良久,只说了一句:“圣婴,我的好女儿……”而当年顾高地被从家里突然抓走的时候,顾圣婴也只说了一句,“我爱祖国……更爱爸爸”!


  据说,顾圣婴一家三口自杀的时候也留下了一份遗嘱,指望看到的人或许能够把它交给活着出狱的顾高地。我相信这份遗嘱应该是存在过的,至少医院派去愚园路抢救或者收尸的人是见过的,包括抬担架的人,签字的医生,太平间里的人员。显然,这些经历过顾圣婴死亡的人不知道她到底是什么人,更无从谈起她的价值,那么,那份能够解开顾圣婴之死谜团的遗嘱也就在历史的混乱中散失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顾圣婴在上面写下了什么,不知道她会给20多年一直没有谋面的父亲留下些什么话。


  确实,对临终遗言的服从是神秘且神圣的。其实死者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意愿得到正当对待了没有。那些活在爱他们的人心中的灵魂将永远不会遭受背叛。顾高地后来的生命一定都是为了纪念他的女儿而活着的,在万念俱灰的绝望与度日如年的思念中他选择了后者。正如福克纳小说《野棕榈》结局那段激动人心的独白:“当她不再存在时,我记忆的一半也就不在了;而假如我不再存在时,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就都不在了。是的,在忧伤与虚无之间,我所选择的是忧伤。”

顾高地为空空的骨灰盒操办了追悼会,为女儿布置纪念堂,在兜兜转转朋友的介绍下找到著名的画家俞云阶,求其为女儿作画。当看着这幅名为《此时无声》的画悬挂在画展厅堂的中央时,顾高地双泪成行。他就是这样地,希望女儿顾圣婴能一直活下去,不仅在他的心里,还有更多人的心里。顾高地临走之前还是欣慰的,一心想着女儿顾圣婴尚未出版的传记终有所托,自己走后的纪念室也不至于无人看管。如今纪念专辑是有了,但也不过几千册,知者寥寥。纪念室没了踪迹。唯一的继承人确实坚守着顾老的遗愿,却惹得一身官司,灵魂不得安宁。顾圣婴的遗嘱,顾高地的遗嘱,一份我们未曾得见,一份始终没有实现。不知这被背叛的遗嘱还会有被修正的那一天么?



曹利群:被背叛的遗嘱——怀念顾圣婴(2)http://ww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1081243137_2.html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2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这些教授们被“斗争”时,不但遭到红卫兵的殴打,而且被强迫和其他被“斗争”的教员互相殴打。红卫兵命令“牛鬼蛇神”们站成两排,打对面的人的耳光。如果不打或者敷衍了事,就会被红卫兵加重处罚。如此的白色恐怖,在上海的“一月风暴”中也是令人发指的。"

那些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文革支持者们,你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2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初年的上海,文艺界里的音乐界是遭受迫害的重灾区。上海交响乐团的文革受难者,除了顾圣婴,还有指挥陆洪恩,他在文革初年因“反对”姚文元的文章而被捕,1968年4月28日被判处死刑枪毙。(他是“文革”中在上海第一个被处决的高级知识分子)乐团的中提琴家周杏蓉也受到迫害,在1968年秋天自杀身亡。上海音乐学院在文革中有十七个“非正常死亡”:以死抗争的有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杨嘉仁和妻子程卓如(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夫妻二人被批斗后,先是吞服了安眠药然后开煤气自杀,钢琴系主任李翠贞1966年开煤气自杀,音乐理论家沈知白1968年自杀,管弦系主任陈又新1968年跳楼自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2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辣油 的帖子

那些专业音乐工作者,政治上倒了霉,就没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可以说绝望了,因为舞台是他们人生事业的场地。
最可惜的是上海医科大学,以前叫第一医学院,一位小提琴拉得不错的女孩,据说长得漂亮,聪明伶俐,1967年也跳楼自杀了。

曾经跟一位长者出差同住一室三月,因为家父找他私下了解我的情况时,没说劣迹全是夸奖,觉得无以为报,
就每天给他倒洗脚水什么的。感动的老头无话不说。
他说小青年斗他打他,他当时和后来都不介意。
就是教研室的同事批斗他,伤了他的心,当时就想跳楼自杀。

恶语伤人三冬寒。

如果那天我也口出恶语,大家一定批评改正。

点评

做人厚道是第一位的,阁下是我们的榜样。  发表于 2012-8-22 11:10 P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2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天 发表于 2012-8-22 02:04 PM
回复 辣油 的帖子

那些专业音乐工作者,政治上倒了霉,就没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可以说绝望了,因为舞台是他 ...

生不逢时的一代人,无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4-19 07:46 PM , Processed in 0.1198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