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5|回复: 0

[转贴] 温故一九四二 重庆遭受的疯狂大轰炸(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故一九四二 重庆遭受的疯狂大轰炸



a344.jpg 中国军队正在安装观测日本轰炸机来袭的探照灯。


a345.jpg 日机轰炸重庆朝天门。


a347.jpg 重建被日机炸毁的房屋。


a348.jpg 刚刚建成的重庆跳伞塔。 (图片由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提供) 


a349.jpg “驼峰航线”上的女子部队。 (图片由美国方面提供)

a350.jpg  市民在城墙上书写抗战标语。

a351.jpg 在市中心都邮街建成的“精神堡垒”,是 全民抗战的精神象征。

a352.jpg  1941年6月5日夜,在日机疯狂的轮番轰炸下,重庆 大隧道发生数千人窒息大惨案。

  核心提示

  今日起,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在全国上映。

  《一九四二》真实还原了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灾,成千上万灾民逃荒的历史。影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戏份是在重庆拍摄完成。南滨路法国水师兵营、南山植物园西班牙别墅、南山抗战遗址博物馆、两江国际影视城民国街、史迪威公馆、荣昌大教堂等都出现在影片中。

  那么,1942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远东指挥中心、战时首都的重庆经历了什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70年之后的这个冬天,温故重庆1942。

  “在怀念哥哥的极度悲伤中度过了1942年”

  “我的1942,是在极度的悲伤中度过的。”81岁的蒋万锡,是重庆大轰炸的亲历者,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经历的惨况,他数度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现在听到电视剧里拉的警报声,仍感到揪心!”当时,蒋万锡一家住在较场口草药街(现得意世界一带),他曾眼睁睁地看到家里被轰炸了三次,变成一片废墟。“有一次听到警报来不及逃了,妈妈就把我拽到桌子底下,逃过了一劫!”

  蒋万锡回忆,轰炸过后,街上血流成河,较场口一带的树上都挂着手臂、大腿,惨不忍睹。

  1941年6月5日,是蒋万锡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他的长兄和嫂嫂在较场口隧道避难时窒息死亡,当时嫂嫂已怀孕8个月。“这可是3条人命啊!”说到这里,蒋万锡泣不成声。那天,他在草药街的40多名邻居丧生。

  他至今记得,惨案发生后,从洞内抬出的死尸先用薄棺材装,后棺材不够,又用粗篾席包扎。由于死尸太多,剩下的只好用卡车运到朝天门河边,再用船运到黑石子掩埋。

  蒋万锡的哥哥比他大8岁,经常陪他玩耍,二人的感情非常好。哥哥嫂嫂的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哥哥死后,蒋万锡寄居在巴南舅舅家,“我很想念哥哥,经常都背着舅舅哭。”说到这里,蒋万锡忍不住老泪纵横。(记者 兰世秋)

他在蒋介石眼皮底下 向延安空运物资

  1942年3月6日,身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美国援华物资监督、滇缅公路监理官等多重身份,时年59岁的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沃伦·史迪威来到了重庆,他不会想到,多年之后,自己会被誉为“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

  就在抵达重庆后不久,史迪威在住所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孙中山的遗孀、保卫中国同盟的创始人宋庆龄。她的要求让史迪威大吃一惊——希望史迪威援手,借用美军飞机将一批医疗物资运至延安。

  原来,当时保卫中国同盟募捐到一批医疗设备,想送到延安,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蒋介石政府处处设卡,这批物资要送到共产党的手中,走陆路绝对不可能。万般无奈之下,宋庆龄找到了史迪威。

  要在蒋介石眼皮子底下将这批物资空运到延安,意味着和国民党当局唱对台戏。史迪威叼着烟斗沉吟片刻,轻轻地吐出了一个单词:“OK。”

  几天之后,这批对延安而言“比黄金更珍贵”的医疗设备被装上了美国飞机,顺利抵达延安。在此之后,史迪威继续着对解放区的援助。

  史迪威还摒弃了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成见,公正、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他在笔记中写道:“他们的情报工作、组织机构和战术都很出色。他们不要城市,而满足在农村过艰苦的生活。”1943年,在他的努力下,罗斯福在一份“态度非常强硬的电报”中,明确表示应把共产党纳入美国政府对华援助的范围。

  史迪威对于中国抗战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在艰苦卓绝的缅北滇西战役中担任最高统帅,与杜聿明等中国将军一起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并最终战胜日军。而从1942年起,在他的坚持下,动员数万军民修建的1800多公里的中印公路开始动工,到1945年1月12日,这条公路终于竣工通车,与“驼峰航线”一起将堆积在印度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国抗日战场。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将军,最后的结果却是黯然回国——抛开性格、谋略等方面的矛盾不说,史迪威的亲共,也让他和蒋介石冲突不断。在蒋介石的一再要求下,1944年10月,史迪威接到罗斯福总统的召回令,结束了他在中国的军旅生涯。在此之后,他再也没能踏上过中国的土地。

  离开中国之前,史迪威留下了两封告别信,一封给陈纳德,另一封给朱德。在给朱德的信中,他说:“对不能与您和您的不断壮大的杰出的部队并肩抗日深感失望。”

  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因患胃癌,在旧金山莱特曼陆军医院逝世,走完了他年仅63岁的戎马人生。朱德含泪给史迪威夫人发去唁电:“史迪威将军的死,不但使美国丧失一个伟大的名将,并且使中国人民丧失一个伟大的朋友,中国人民将永远记着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记者 郑昆)

飞行员在跳伞塔训练后 即赴战场与日机奋战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经过淞沪作战、武汉会战的厮杀后,损失惨重。1940年,中国空军飞机只剩下100余架,而驻守重庆的空军仅占1/4,防空力量极其薄弱。在重庆组建跳伞队伍,加强空军建设十分紧迫。

  1942年4月4日,重庆两路口大田湾,由中国滑翔总会建的我国第一座跳伞塔正式投入使用。当日,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开塔典礼。

  该跳伞塔投资50万元法币,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圆锥形。塔通高38米,实际跳距28米,地平至钢臂处35米,顶部直径1.52米,底部直径3.35米,下部周长13米。三个跳伞钢架向外张开时,像钢铁巨人,拥抱蓝天,十分壮观。在当时,该跳伞塔的高度和建筑材料之精美,可与世界各国之跳伞塔相媲美,也是当时亚洲第一流的跳伞塔。

  落成典礼于下午3时举行,到会的有白崇禧、张治中、谷正纲、于右任等500余人。

  中国滑翔总会副会长陈立夫致词后,于右任开启塔门,回首挥臂高呼:“塔门已经开了,请全国青年上去吧!”

  在群情振奋、掌声雷动中,陈立夫率先进入塔内,登上顶端平台;首批上塔人员从上面扔下许多木制滑翔机模型,以及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降落伞;滑翔总会干事郝更生首先进行跳伞表演,由于狂风骤起,原定的少年专场跳伞表演等项目只好取消,但大会组织者决定,三天之内,全市市民均可免费上塔参观和尝试跳伞。

  为庆祝跳伞塔落成,陈立夫还亲自撰写了《陪都跳伞塔记》一文,命人镌刻于石碑上,竖立于塔下。

  抗战时期,许多飞行员在这里通过训练后,直接赴机场登上战机与日机浴血奋战,并就此血洒蓝天。(记者 韩成栋)

  学生兵赴缅作战

  抗战后期,大后方兵源几近枯竭,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趁机攻占缅甸和东南亚,切断中国通往外部的最后一条生命线——滇缅公路。深感兵力匮乏的美国人决定在印度重组中国驻印军,其使命就是打通印缅国际交通线,为坚持抗战的中国大后方紧急输血。

  1942年10月,重庆开始招募首批学生兵,以补充中国远征军之需。在投笔从戎的青年学子中,很多都是名门之后,邓述义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是重庆大裕华纱厂的老板张松樵,人称“棉纱大王”。

  那一年,邓述义只有17岁。他所在的部队从重庆到昆明,再从昆明飞越喜马拉雅山到印度。他们接受了英美盟军的现代化装备,学习盟军的现代化作战理念,与盟军互相配合、并肩作战。

  学生军面对的敌人,是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日军第18师团。这支部队曾经发动过“卢沟桥事变”,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然而,这支学生军最终还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打败强敌,收复了缅北,打通了国际交通线。(记者 强雯)

  郭沫若朗诵《雷电颂》 发出不屈的呐喊

  1942年,话剧《屈原》上演之前,一天晚上,演职员们在扮演屈原的金山家聚会。

  几瓶酒上来后,喝得满脸通红、眼睛灼灼发光的郭沫若自告奋勇地给大家出个余兴节目:朗诵《雷电颂》。他对金山说:“你听听我的感情!”开始,他席地而坐,靠在金山的床边,把它当作太乙庙的神龛,徐缓地朗诵着。随着诗句的展开,他越来越激动,仿佛雷霆万钧的波涛从胸中汹涌而出。到了“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这一段时,郭沫若一个箭步跳到了床上,兴奋异常。

  全体演员都被郭沫若那气吞山河的气势慑住了——只有他才能把《雷电颂》表达得如此深切。

  金山也被郭沫若燃起的火焰般的感情激动着,许久,他才缓和下来,看着自己的床,说了句:“郭老,我的白床单可被您踩得一塌糊涂了……”(记者 匡丽娜)

  徐悲鸿在盘溪完成了一生中大部分作品

  1937年抗战爆发,徐悲鸿随南京中央大学迁来重庆。多亏有好友帮忙,1942年至1946年,徐悲鸿居住在江北盘溪石家花园。徐悲鸿非常钟情石家花园,尤其是它有个非常特别的地下室——是一座全石构造的“负一层”建筑,冬暖夏凉,雕饰精美。

  能在战乱时期,有这样一个让灵感自由驰骋的场所,徐悲鸿非常满意,他很快想到把一群来渝的精英画家凝聚在此,为中国美术界做点什么。1942年夏天,徐悲鸿在石家花园筹办了具有研究性质的中国美术学院,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等著名画家都应邀而来,担任研究员,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机构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外,烽火连天;中国美术学院里,创作激情不断。在重庆的大多数时间,徐悲鸿就在这座地下室里,完成了其一生中大部分作品,包括《六马图》、《群马》、《奔马》等。按当时的市价,画一匹马就是500元,徐悲鸿却将收入全部捐献,支持抗战,救济离乡背井的难民。(记者 强雯)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在重庆酝酿复国

  1942年10月25日,在七星岗莲花池38号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内,一场改变他们日后命运的会正在举行。

  1919年4月11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法租界成立以后,许多流亡到上海的韩国爱国志士,汇聚在临时政府的太极旗下。之后,临时政府辗转杭州、嘉兴、镇江、南京、长沙、广州、柳州等地,1939年西迁重庆。

  在1942年秋天召开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议政院的第34届议会,对于当时的流亡政府来说意义重大。在这次会议上,到会议员46名,加上各地区补选的议员24名,已将各党派人士罗致一堂,盛况空前。会议的选举结果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直由韩国独立党“当政”的事实,初步解决了内部纷争问题,为之后成功复国奠定了基础。

  1939年3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自广西柳州迁到重庆綦江县。在国民政府支持下,临时政府在土桥修建了“韩人村”,在市内租了房,于1940年9月迁居市区。但由于日军对重庆的大轰炸,“临时政府搬了四次家。第四次迁到重庆市区莲花池,有房屋70多间,房租一年40万元(法币),全由蒋主席补助,临时政府直到离开重庆,用的还是这些房子”(金九著《白凡逸志》)。为了更好地开展反日复国斗争,保障在渝韩国志士的基本生活,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经蒋介石批准,临时政府获得了每月6万元的生活补贴。这样,较为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临时政府开展独立统一运动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

  在此之外,韩国光复军建立后,所需一切军费,以借款形式由中方交给临时政府;军队日常费用则依照中国军队规定由中国军事委员会按月拨给临时政府。韩侨在渝期间食用粮米80万石,按公粮拨发;油盐及其他物品,全按平价拨给。可以说,如果没有国民政府的帮助,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根本无法立足。

  而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渝,到1945年11月抗战胜利后宣布解散,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吴玉章、王若飞、黄华等中共代表,多次参加韩国临时政府在重庆举行的“三一运动”纪念大会和亡国纪念日等活动,表达中国共产党对韩国独立运动的支持和希望。(记者 郑昆)

  专家解读重庆一九四二

  中共南方局开拓了 统一战线新局面

  解读专家:周勇(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由于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处境极端困难。在国民党统治区,当局加强了特务统治,捕杀共产党员,迫害进步人士,镇压抗日民主活动,环境更加险恶。

  在如此严峻形势下,南方局审时度势,在继续维护国共合作的同时,领导国统区党组织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将党的全部工作转到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轨道,开展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壮大了进步力量,争取了广大中间力量,孤立了反共顽固势力,从而配合根据地军民的斗争度过了最困难时期,多方面开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崭新局面。这是南方局历史中最为艰苦、最具特色、最见精神,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时期。

  据中共中央关于“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周恩来在南方局会议上提出,我们要沉机观变,把西南的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更能战斗。为此国统区各级地下党组织和所有中共党员必须做到“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三化”(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这成为南方局所属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指针。根据这一部署,南方局青年、妇女、经济组先后在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建立“据点”。这是一种没有统一名称,没有固定形式的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成为隐蔽时期党在国统区开展青年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的特殊的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困难期,抗战转折期

  解读专家:邓平(市社科院研究员)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至1942年,日本全面侵华和中国全民族抗战已经进入第5个年头。这时的中国,半壁江山已落入日军手中,经济发达地区尽失,财政十分困难,军需民用十分匮乏,国力难以支撑。

  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的标志,中国得以摆脱孤身抗日特别艰难的处境,中国抗战前景有了转机。但就1942年世界大战的总形势来看,东西两个战场的局势都十分吃紧。1942年仍然是中国抗战最艰苦的一年。

  大后方的重庆,虽为战时首都,但由于内迁人口暴增的巨大压力和日军的连续大轰炸,使得城市残破,民生水准直线下降,跌入低谷。

  日军的暴行有增无减。1942年4月18日,美国轰炸机发动了首次对日本东京的空袭,为报复中国军民对在浙江跳伞美国飞行员的营救,日军对我国浙江一带的乡村进行了疯狂的烧杀抢掠,3个月内,死亡的中国平民达到25万,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

  不屈的中国,不屈的重庆

  解读专家:王志昆(重庆图书馆文献专家)

  从1938年2月起至1944年12月,日本对战时中国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的战略轰炸。据统计,日军飞机持续轰炸造成重庆39480人伤亡,财产损失约100亿元法币。

  然而重庆始终没有倒下。大量史料不仅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也彰显了一个众志成城、宁死不屈的伟大民族,一个愈炸愈强、可歌可泣的英雄之城的风采。

  重庆人民同仇敌忾、百折不挠的壮举不仅鼓舞了全国斗志,而且感动了外国政要。罗斯福总统高度评价重庆人民“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袭时,人民坚定镇静,不被征服”;丘吉尔首相特意致电重庆人民表示敬意;伦敦市长斯密爵士则盛赞重庆在大轰炸时表现的镇定勇敢和坚不可摧的大无畏精神——“重庆人民的坚韧刚毅,已为举世所崇敬”。

  中国话剧史的黄金时代

  解读专家:周津菁(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室副主任)

  1942的重庆,演艺界名流荟萃,盛况空前。

  当时,在重庆的戏剧社团主要有怒吼剧社、上海影人剧团、农村抗战剧团、中电剧团等50多个;著名的剧作家有郭沫若、阳翰笙、田汉、夏衍、洪深、老舍、曹禺、陈白尘、吴祖光等;著名的导演有焦菊隐、史东山、陈鲤庭等;著名的演员有赵丹、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秦怡、金山等。他们汇聚重庆,联手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段辉煌。

  从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领导下,首届“雾季公演”在重庆举行。此后,“雾季公演”坚持了4届,先后上演话剧100多台。仅1942年,“雾季公演”便上演了曹禺的《原野》《日出》、沈浮的《重庆24小时》、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老舍的《面子问题》等数部经典。可以说,“雾季公演”开辟了中国话剧史的黄金时代。(记者匡丽娜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重庆日报视觉中心提供)

来源: 重庆日报   2012年11月30日 10:38:59 | 责任编辑: 苏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12:59 AM , Processed in 0.0781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