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0

[关注钓岛]山口访华能否为中日关系带来新“拐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6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3-1-26 06:35 PM 编辑

[关注钓岛]山口访华能否为中日关系带来新“拐点”?

2013年01月26日 17:47:48
来源: 新华国际
q292.jpg 这样一个拐点的作用。从这点来看,山口访华是成功的。在形势最严峻的时候我强调不会出现战争,强调要看到希望,看到前景,要有乐观的自信。现在走到这个拐点,再往前走,反而要强调谨慎、慎重的一面。人的认知水平总是有限的,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在感官刺激下往往会过高估计其影响,好像此后就一马平川了,或者坏就坏到万劫不复了。这明显是不客观的。在这样一个时代,国际关系变得空前复杂。局势的形成和变化不再像过去节奏那么明快,而是更像钝刀子割肉。

    首先我们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是战争方式,这就决定了在转变局面的过程中,我们付出的时间成本要多一些。这个道理具体到中日关系是这样,大到时代、格局也是如此。冷战早就结束了,但是因为冷战是以非战争方式结束的,所以其残余、坛坛罐罐,在一些地区譬如东北亚、朝鲜半岛都还顽固地保留着,影响着现实的国际关系。再一个,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在国际关系史上是空前的。一国进行决策、采取行动和各方互动之际,要考虑、照顾的方方面面就多了。而且,参与变量增多,行为主体空前的丰富。外交不再是政府的垄断物,各种非政府组织NGO的影响上升。

    还要看到中日关系的特殊复杂性。中日之间拥有丰厚的关联纽带和迄今为止合作成果的积累,以及两国社会文化、人脉的联系,这些都让两国关系不至于跌破底线,走到要打仗的地步。这些都是一些有形或者无形的防护栏。但是又有深刻的矛盾和摩擦的一面。尤其现在中日两国的综合力量对比正处在全面逆转的战略过渡期、错肩期,恐怕矛盾的摩擦和激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中日关系的局面很难瞬间彻底扭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问:日本为何没有派出外长,而是派出公明党党首来华谈修复中日关系?山口那津男在中国说的话可以看作是日本政府的态度吗?

    答:这次访华不是安倍派遣的,是山口作为公明党党首自主设计的。公明党是执政联盟的一方,山口是公明党的党首而本人又不在阁僚之列,关系很微妙。安倍借山口访华的机会委托转交一封亲笔信给中国领导人,这体现了他的外交手腕。他既可以借水行船,而又不必担责任,不会陷入被动,给自己留了回旋余地。如果山口此行能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那么安倍将直接受益。如果山口访华没有取得成果,或者山口在访华期间的言论不符合自民党的立场,安倍也不必为此承担责任。他既不必承担“外交失败”指责,也不用担心“改变立场、对中国软弱”的攻击。

    不能把山口在中国说的话完全等同于日本政府的外交立场。改善对华关系这样一种需要、诉求在日本国内是比较普遍,而且越来越强。这有点像2005年日本国内对小泉参靖态度的变化。不管是喜欢中国的人也好,讨厌中国的人也好,从日本国家利益、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普遍都有这样一种需求存在。但是在特定问题上的立场、缓和对华关系的时机和节奏的把握上,明显存在分歧。

    问:安倍在亲笔信中称愿从大局出发,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向前发展。然而,安倍之前一直主张对华强硬,上任后更是马不停蹄的密集出访东南亚,外界分析称他出访是为了“牵制中国”。而他现在又放低姿态,急着派信使访华,您认为安倍前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答:安倍的言行确实给人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印象,但恰恰就是看似矛盾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安倍对华政策的整体,无论是A面还是B面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说安倍内阁对华政策是两面的。

    安倍之前密集出访东南亚是从日本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出发,做出的战略布局和造势。这其中,中国因素显然占了一定的比例,但首先主要还是从日本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需要出发的。在拓展海外市场和向海外转移产能这两个方面,安倍内阁都认识到需要加强和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也看到,他和他的副相、外相在东南亚的访问中都谈到了经济合作的问题。第二是地区政治影响力方面的考略。日本传统上把东南亚看做是它的战略后花园,过去有人说东南亚之于日本就像非洲之于欧洲,拉美之于美国的关系,可见它对东南亚的定位。冷战结束后,伴随“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在东南亚的地区影响力有所削弱,所以它现在要致力恢复。第三是地缘战略的考略。海上东盟是日本海上航道、油路即“海上生命线”所途径的沿岸国家,对日本的海上运输安全很重要。日本加强同缅甸的关系,则蕴藏着从陆路进入波斯湾的战略意图,它要借此减少对必经马六甲海峡的海路的过度依赖。

    最后就是针对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很多博弈可以做到正和博弈,可以一起把蛋糕做大,双方都可以吃饱吃好。但在地缘战略和地区影响力上,中日间的博弈还是带有零和性的。不过,中国处在亚洲地缘中心,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在亚洲的任何一个地方采取动作,从地图上看是处于中国的周边,所以我们也要客观平衡的去把握。退一步讲,在全球化时代,在中日高度相互依赖的背景下,即使日本有些人想围堵中国,也不过是痴人说梦,自娱自乐而已。

    无论怎样,日本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发展合作。日本处在一个高度老龄化的社会,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上,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缺乏活力,安倍又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他目前执政的重中之重,那他的市场从哪里来?通过什么来实现?答案显而易见,不能依靠内需,只能依靠外需,依靠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规模的市场容量。当然,我们也非常需要与日本的合作。

    有人说2006年安倍出访首选中国,而这次不是,是不是他不重视中国了?其实不然,换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是因为他把中日关系看得很“重”。所谓最后的才是最重要的,at last but not least。安倍要加强日美同盟,要展开全方位外交,包括和俄罗斯、包括和东南亚。而从对华角度看,这些都是为了下一步直面中国做铺垫,为与中国正面周旋增加战略筹码,谋取优势站位。

    问:山口那津男所倡导的:日中都应承诺,军机不接近“尖阁”(我钓鱼岛)上空,是日本政府让步的表现吗?这是否是为避免军事冲突的权衡之计?

    答:军机不接近钓鱼岛是山口在羽田机场说的,还有“搁置争议”。但是安倍立刻就反应了,说派不派飞机是日本自行决定的事,因为那是日本的领空。这说明安倍很关注山口的一言一行,担心山口在这个关口把事给他搞砸了。对于山口这样相对温和的表态,安倍深怕被日本国民理解成这是他的意思,所以他要直接澄清一下:那个人在国外说的话不代表我的立场。这说明安倍对7月21日的参议院选举非常重视,已经敏感到近乎神经质的地步,他要极力避免给保守派选民落下一个对华软弱的印象。所以山口能不能代表安倍的意见?我认为不能代表。至少在现在的时点上、在上述问题上是这样的。

    问:我们知道,在朴槿惠当选韩国下届总统后,安倍也曾派特使向她转达亲笔信,您认为安倍为何热衷“亲笔信”外交?您认为“亲笔信”在改善两国关系中能起到多大作用?他的“亲笔信”又有多少诚意?

    答:日本有“亲书外交”的传统,安倍又是一个尊崇传统的保守派、右倾政治家,所以好像也很喜欢这个调调。此外,日本从政府定制、职位功能看,内阁专门负责和领导外交的人员也比较有限。中国有国家主席、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等等,美国有总统、国务卿、副国务卿、助理国务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等等都参与外交,日本相对来说比较少。这可能也助长了以信代人的习惯。

    但最重要的,在信息传递手段如此发达的年代却偏要采用“遣使遗书”的古老方式,无非是要追求更好的眼球效应,背后是安倍的国际公关与外交手腕。除对中国的考虑外,安倍要向国际社会展示日本的和平形象,对国内要求改善对华关系的呼声有所回应,还有,在2月第3周访美时对美国有个交待。

    安倍马上就相关问题与中国展开深入磋商、实质性谈判的可能性不大,日方还没有准备好,这主要受日本国内政治的牵绊,也是由安倍的执政部署决定的。对他来说,上半年最重要的就是经济民生,他要靠这张成绩单赢得参议院选举这场期中考,并争取拿高分,进而实现长期执政。当然,在近年“年年有选举,一岁一枯荣的”日本政坛,所谓“长期”也就是两到三年而已。所以,“访华”是公明党、自民党一致的地方,但在什么时机真正缓和改善关系,二者明显不一致。

    问:2013年中日关系是否会回暖

    答:2013年中日关系可能呈现阶段性发展,下半年、严格讲7月以后可望回暖。此前两国都有各自的国内政治日程。日本要进行参议院选举,我们要开两会,完成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接。这种时候外交应当是平稳的。双方之间会有各种接触,这是一个相互试水、磨合的阶段,也是为下一步关系改善做铺垫。期间争议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经济、人员往来逐渐恢复。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5周年,有望成为中日关系改善回暖的节点。

中日新高层短兵相接的开始 习近平用"压舱石"警日
文章来源: 大公网
于 2013-01-26 09:11:17 -

履任两个多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内政方面充分展示了雷厉风行、果敢决断的风格,铁拳反腐、厉行节约、改进官风,赢得民心。在外交方面,习近平亦在会见外宾场合阐述了对中美、中俄关系的主张。25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日本公明党党魁山口那津男,山口转交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亲笔信。这是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之后首度会见日本高级别政要,亦是安倍重返相位后首度以亲笔信方式接触中国高层。这可视作中日两国新领导层“短兵相接”的开始。


  中方宣示对话基础

  习近平在会见山口时提出,“两国间四个政治文件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此话颇有深意。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分别签署于1972年、1978年、 1998年、2008年,跨越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习近平此番提出“压舱石”,既有秉承历史的传承,也有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的考虑。

  由于野田佳彦内阁在“购岛”闹剧上的一意孤行,中日关系在2012年跌入低谷,安倍晋三上台后,口头上仍然坚持对话强硬立场,加之多种外部力量在背后兴风作浪,中日关系当前仍波谲云诡,充满变数。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提出的“压舱石”概念,抓住了解决中日关系的关键,实际上也向日方宣示了中方的对话基础。

  以钓鱼岛问题为焦点的中日关系,是外交领域考验习近平政治智慧的重要命题。早在去年9月会见美国防长帕内塔时,习近平就明确奉劝日本悬崖勒马,希望美国谨言慎行。现在,钓鱼岛已经成为国际格局中各方战略博弈的一个标志节点。对于矢志实现“中国梦”的习近平和中国人民而言,决不能容忍失去钓鱼岛,坐视第二岛链束缚中国迈向“伟大复兴”的步伐。“重返亚洲”的美国想方设法将日本打造成任其驱驰的马前卒,在钓鱼岛问题上为日本打气。

  既是忠告也是警告

  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反观日本,则几度出尔反尔。日方向中方递交首相亲笔信不是第一次,安倍交过,野田也交过,但递信的同时,却言而无信,加紧与美国搞联合军演;一方面口口声声说“中日关系大局”,另一方面却与一些周边国家借南海、东海问题勾结,设局向中国施压发难。此 “信”此“局”,罔顾国家责任和历史担当,徒以政客小团体私利为念。

  今后中日关系走向尚不明朗,但习近平已将中方立场阐述得非常清楚。双方只有摆好“压舱石”,中日关系的航船方能乘风破浪,避开暗礁险滩,直挂云帆济沧海。如若日本执意搬开“压舱石”,后果只能是砸了自己的脚。

  过去五年间,作为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他不卑不亢、刚柔相济、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外交风格,广受各方赞誉。此次的“压舱石”一说,对日本既是忠告,也是警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5-24 10:22 AM , Processed in 0.0402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