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源济

[史地人物] 吴闲云:《春秋三百年——1:霸权始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3-3-24 09:53 PM 编辑

第七回  葵丘会盟

春秋霸主 7-1:春秋霸主齐桓公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战役

    在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的一生中,有过乾时大战、长勺之战等等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但这些都还算不上最大的战役,因为这些战争不过是大周朝廷里的内部战争,并非对外作战。
    大周朝以洛阳为中心,各个诸侯国犹如众星捧月般围绕着天子的王城,盘踞在整个黄河流域上,保护着正中心的天子大王。大周的疆域,东边最远为齐;南边最远为楚;西边最远为秦;北边最远为燕。
    在诸侯国的外面,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外国势力,被史书上戏称作“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也就是未开化的野蛮人的意思。
    当时,齐国已经征服了东夷(或说被东夷同化),控制了东部沿海,楚国已经征服了南蛮(或说被南蛮同化),控制了南部丛林,已经形成了齐、楚两个超级大国。而西戎、北狄尚处于零散状态。
    因此,齐国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楚国。

    但在这时,居住在北方草原的戎狄游牧民族,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原了,他们以燕国为突破口,向中原发起了凌厉的进攻。
    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游牧,所以和定居的中原人不同,南下中原的目的不是为了侵占土地,而是为了抢劫财物,对华夏各族的破坏性极大。
    公元前664年,北方戎狄中的一支被称为令支国的野蛮人,集结了数万铁骑,围攻燕国。烧毁房屋,杀死百姓,奸淫妇女,掳走粮食、牲畜、玉帛无数。
    苦苦死守了三个月的燕庄公,最终难于支持了,在绝望之中,派出快马冒死突围,于小路来到齐国,向“诸侯长”齐桓公求救。

    齐桓公姜小白听说了此事,很是为难。
    原因很简单。
    一是齐、楚两个超级大国正在争夺整个大周朝霸权的节骨眼上。如果齐国将精力用在北方,就等于给了南方的楚国可趁之机。
    二是中原的军队主要是由战车和步兵组成的,而戎族的军队主要是骑兵组成的。齐国如果越境作战,行动上就会非常不方便。
    三是即使打败了戎族的军队,也难于占领他们的土地,又遥远,有贫穷,得之无益。
    总之,齐桓公帮助燕国遥击北戎,是很不划算的。
    所以,齐桓公不想发兵救燕。
    对于此事,管仲有不同意见。管仲力劝齐桓公一定要救助燕国。

    齐桓公问:“寡人若发兵救燕,又有何好处?”
    管仲道:“若发兵救燕,的确得不到什么好处,但是臣请问主公,您究竟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齐桓公道:“天下。”
    管仲又问:“主公既然想称霸天下,那您又凭什么能够取信天下诸侯呢?”
    齐桓公道:“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伐不服。”
    管仲道:“这就对了,为了达到称霸诸侯的目的,我们必须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这几年来,尊王的工作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如今夷人真的打来了,你攘不攘?”
    “这……”齐桓公犯难了。
    管仲又道:“主公,您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诸侯之长,是因为其他诸侯们相信你能够带领大家,抵抗蛮夷。如今夷人真的来了,眼看就要把燕国灭了,你若不救,信誉顿失,那以后谁还会选你当诸侯长呢?称霸大业岂不就此付诸东流了?如今之际,为了大业,无论有利无利,这一仗都必须要打!”
    齐桓公道:“爱卿言之有理,不过,寡人担心,长途远征,胜负难料。”
    管仲道:“今日出兵,虽有困难,胜负的确难料。但臣推之,燕、戎既然已经交战了三个月之久,双方将士必然早已疲惫不堪,燕国如此弱小,尚能周旋,想必戎兵也强不到哪里去,我们此时若全力出击,必操胜券!”
    齐桓公又道:“虽也有理,不过,寡人担心,越境作战,辎重庞大,日费千金,得不偿失。”
    管仲道:“主公,账不能这样算,万一燕国被灭了,将是什么后果?戎兵必然就威胁到我们齐国了!到那时,您已经失信于天下诸侯在先,又要单独对付戎兵于后,齐国将再不得安宁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霸业!”
    管仲把这一仗的利弊关系胜算得失分析了个透,听了管仲的这一席话,齐桓公疑虑顿消,终于决定领兵出征,远征北戎。

    这是齐桓公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抉择,为了大局,即使没有任何眼前利益,也要出兵远征。这是一种深谋远虑,管仲的远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7-2:齐桓公远征戎狄最神异的三件事

0.jpeg

    北方的戎狄游牧民族,集结数万铁骑围攻燕国,燕庄公难于支撑,在绝望之中,向“诸侯长”齐桓公求救。
    公元前663年,在管仲的说服下,齐桓公作为中原霸主,有义务履行他“攘夷”的职责。于是,只得硬着头皮,率领齐国大军,挥师北上。行军口号:“剪豺狼,靖北方。”
    这一仗非常顺利,戎狄闻风而退。燕庄公大宴齐桓公远救之劳。
    管仲说:“庆功宴开得太早啦,山戎还没受到挫折就跑了,只要我们一走,他们必然又来。我们经不起来回折腾,不如就此费一趟力,继续趁势追击,把他们全部剿灭个干净,才是一劳永逸之计。”

    齐桓公认为相当有道理,传令军队不要停歇,继续北上追击戎族。在追击的过程中,有三件很神异的事件值得一记。
    大军北上,山路难行,翻了几处山,越了几道岭,只见前面天生两块陡峭石壁,挡住了去路,中间只有一条小径,单人单马可以通过,大小车辆,则不能前进。
    齐桓公看了大惊失色:“山戎若在此处埋下伏兵,那我们今天就得完蛋啦!”正不知如何是好,忽见山凹里走出一个怪物来。
    桓公定睛一看,像是人又不是人,像是兽也不是兽,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只有一尺多高,穿着红衣,带着玄冠,打着两个赤脚,他(它)的右手抠着衣服,向齐桓公躬身作揖之后,转身就跑了。
    桓公被吓了一跳,寒毛倒竖,惊问管仲:“你看那是个什么东西?”
    管仲回答说:“臣,刚才什么也没看见啊。”
    齐桓公就把他看到的小怪兽描述了一遍。管仲想了想,回答说:“这叫‘俞儿’。”桓公从没听说过,问道:“俞儿?是什么东西?”
    管仲就说:“北方的山神,名叫俞儿。只有真正的霸王之主来了,他才会出来相见,所以我们都看不到,只有您看得到,这是大吉之兆啊!主公,山神是叫你一鼓作气,勇敢追击,千万别打退堂鼓!”
    “可是……”齐桓公疑惑道:“前面根本过不去啊!”
    管仲道:“他刚才向你拱揖,就是叫你继续追!用手抠衣,表示前面有水。右手者,水在右边,他是叫你从左边绕行也。”
    于是,大军迂回从左绕行,果然追上了逃溃的戎兵。军士们都惊呼齐桓公有神相助,顿时士气高涨。后人评价说,管仲又凭什么胡猜那叫俞儿呢?但又不得不说,管仲的确有智。

    但是,狡猾的戎狄为了甩掉齐军,就把他们诱骗到一坐没有水源的高山地带,山路险峻,车马不便转动,准备把他们困死在这里。
    只要一天没有水喝,军心就会涣散。如果到远方运水,则没有七八天不能到。齐桓公急忙叫人就地打井,凿山取水,先挖到水的人,重赏。
    但是,都挖不出水来。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时,和齐桓公、管仲一起来的公孙隰朋,也是个智者,他出主意说:“臣听说过,蚂蚁喜欢穴居在靠近有水的地方,要想准确找到水源,不如先找到蚂蚁。”
    军士们四处搜寻,根本就找不到蚂蚁。
    隰朋又说:“蚂蚁冬天喜暖,夏天喜凉。如今已是冬月,应该到山的南面,迎阳光之处寻找才对,你们不要乱掘。”
    军士们按照他的要求,在山南向阳处果然找到了穴居的蚂蚁,然后一挖,就挖出了泉水。足见隰朋的自然常识非常厉害,齐桓公赞叹道:“隰朋!你可以称作圣人了!”
因此,齐桓公就把这个泉叫作“圣泉”,又把这座山改称“龙泉山”。

    听说齐桓公并没有断水,戎兵大骇曰:“中国岂有神助耶?”于是,跑的慢的就被抓住了。齐桓公问:“你们的首领头人跑到哪里去了?”他们说:“一定是借兵去了。我们很乐意为大王带路。”
    齐桓公决定跟踪追击,彻底消除北方的隐患,就让这些俘虏当向导,去追击他们的头人。
    他们把齐桓公带到一个叫“旱海”的地方,又称“迷谷”,原来却是一片沙漠。茫茫无垠的黄沙,就像静静的大海一般,分不清东西南北,辨不出前后左右。
    拐过几个弯之后,就找不到路了。桓公正想问是怎么回事,但哪里还有戎兵的影子?这才知道是中了奸计。
    中原人不熟悉漫漫无边的沙漠,路途难辨,走来走去,又还是回到了老地方。如果走不出迷谷,狄人将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叫齐桓公的兵马全军覆没!
   太阳下山,夜幕降临,四周漆黑一片,北风呼啸而来,气温骤降,寒冷无比,冻得士兵们直发抖。
    好不容易捱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才发现人马已经零散不堪。齐桓公急忙叫人赶快去寻找出去的道路,先找到者,重赏。
    但是,都找不到。
    这时,管仲猛然想起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经商贩过马,马被强盗偷走了好几天,二人正在沮丧的时候,那马竟然自己又跑回来了!这马和犬类似,都有着超强的记忆路途的本事。
    管仲便和齐桓公商议说,只有老马还记得进来的路径,如今之计,不如将老马选出,列在队伍前面带路。齐桓公听了将信将疑,但又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也就只好如此一试了。
    于是,管仲挑选了一些老马,让缴获的戎狄马匹走在最前面,燕国的马匹紧随其后,中原的马匹又后,大队人马都依次跟在后边,有条不紊的前行。
    果然,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走着,就走出了迷谷,又回到了以前的正路上。大家死里逃生后,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这就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这个故事,也被记录在了《韩非子•说林上》里面。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年纪越大,必然就见得多,识得广,生活经验自然常识也就越是丰富,值得借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7-3:齐桓公对华夏民族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一代霸主齐桓公,对整个华夏民族来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贡献呢?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齐僖公时代,齐国就曾经遭受过北方山戎的野蛮入侵,当时中原的诸侯老大是郑庄公寤生,派出太子忽和高渠弥来齐国助战,杀得戎兵七零八落,元气大伤,足足管了四十几年再不敢涉足华夏!
    到了公元前664年的时候,戎兵恢复了实力,又开始窥视中原腹地了。这一次,他们以弱小的燕国为突破口,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燕国的祖先是燕召公姬奭。姬奭是周文王庶出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根据《史记》上的记载,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就把他这位同父异母的小弟,封在了最北方的燕地。
    燕国虽然也是大周朝的诸侯,但实际上与中原各国的来往很少。这里气候严寒,环境恶劣,与肥沃的中原大为不同,生产方式、经济文化,也更接近于胡人。
    燕召公去世后,传位到第十代燕惠侯的时候,史书上才有了对燕国的少许记录。这中间的九代君主,资料一无所知,连名字都没有,不知道他们都是些什么人。
    燕惠侯以后的君主,分别是厘侯、顷侯、哀侯、郑侯、穆侯……等等,都是侯爵,依然还是没有名字,仅仅只留下了一个去世时的谥号。
    这种现象,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造成的:一是燕国实在是落后贫穷弱小,像胡人一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二是本身也许有记录的,但由于地方偏远、年代古老等等原因而遗失了。
    再后来,传位到第十八代君主燕庄公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664年,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山戎的大规模入侵,燕国差一点就被灭国了。

    那么,山戎又是什么来头呢?
    山戎又叫北戎,远古时期,从西方逐渐迁徙而来的。根据《史记》上的记载:早在尧舜禹时代之前,就有山戎、猃狁、荤粥等部族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蛮荒之地。
    他们没有文字和书籍,人有名,但没有姓和字。
    他们喜欢养马、牛、羊、驼、驴、骡,逐水草而居,随畜牧转移,没有城郭,没有农业,但也都有各自的封地。
    儿童即能骑羊,拉弓射鸟鼠;稍大则射狐兔;成年后以射猎禽兽为职业。人人都练习攻战的本领,以便侵伐抢夺,这是他们的天性。有利就进,无利就退,不以逃跑为羞耻,不受礼义之管束。
    自君王以下,都吃畜生肉,穿畜生皮,披带毛的袄子。强壮者吃肥美的食物,年老者吃剩下的食物。重视健壮之人,轻视老弱病残。
    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原人看来,就是一群野蛮人。他们是匈奴人的祖先,北方游牧民族的前身。
    戎族的支系部落也非常之多,一部落即一小国,散落在整个草原上。他们有多厉害呢?每逢气候恶劣的冰雪天灾之际,就会组织起来南下掠劫,侵害华夏,最严重的一次,把周朝的一位大王都给砍死了!后来周天子之所以迁都洛阳,就是怕了他们,可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在戎族的东部,当时比较强大的部落,当属令支国、孤竹国,等等。公元前664年,他们集结了数万铁骑,围攻燕国。燕庄公抗不住了,绝望之中,向“诸侯长”齐桓公求救。

    齐桓公本来是不打算救助燕国的,燕国人在他眼里,和那些野蛮人也没多大区别,就算打赢了,也是劳民伤财,没有赚头的。
    但在管仲的劝说下,考虑到长远的利益,齐桓公终于还是下定决心出了兵,毅然挺进蓟门关。
    齐桓公的军队,经过长途跋涉,千里追袭,对戎族发起斩首行动,进行了致命的打击,消灭了令支、孤竹这两个大国,小国更是无数。回到燕国后,齐桓公心想,这么大一片蛮荒之地,像无人区一样,我齐国也不好管理,怎么办呢?
    于是,做个顺水人情,把抢来的戎族地盘全部赠送给了燕庄公。
    燕庄公诚惶诚恐推辞道:“因为盟主的援助,燕国才没有灭亡,我都不知道怎样感谢您了,又怎敢收下您得之不易的土地呢?”
    齐桓公说,你就不要推辞了,也不要再立个异族人去接管那些土地,容易叛变的,你需亲自守好大周的北门,长为北藩,纳贡于周,不让山戎再侵犯我中原之地,比什么都重要,将来寡人与你,都有荣耀。
    燕庄公这才不再推辞了。
    齐国大军回去的时候,燕庄公感恩戴德,亲自相送,两国君主谈笑风生,并肩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不觉已经进入齐国境内五十里。
    齐桓公说:“按照周礼,国君相送,不出国界,寡人不可无礼于燕。”于是,就地划沟为界,把这五十里地白送给了燕庄公,表示燕君并未出境。
    燕庄公听了,惊讶不已,又连连推辞不要。而齐桓公一心要彰显他的霸主风范,坚决要他收下,就五十里地,小意思啦。
    至此,燕国东增五十里,西扩五百多里,版图差不多约有八百里了。从这之后,燕国方成为北方一个最贫瘠的超级大国,齐国忠实的盟友,正式蹬上了春秋争霸的历史舞台。
    燕庄公本人也有幸晋级了半格,升为公爵了,成为燕国的庄公。所谓“庄”,就是看起来很威武的样子。

    齐桓公回国的时候,鲁庄公已经病的很严重了,依然亲自来到济水边迎接他。桓公一高兴,霸主风范又来了,就把他抓的那些戎族俘虏们,分了一半送给了鲁庄公,坚决要他收下,小意思啦。结果,又被史官们抓住机会,“记大过”一次。
    因为献捷报喜,只能献给天子大王,你献给诸侯算什么呢?所以说齐桓公非礼也!
    后世之人,对齐桓公、管仲的评价,也老喜欢拿品性说事,总责怪他们做事这不合规矩,那不合礼仪,对于他们的业绩,却视而不见。还是孔子说了句良心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就是说,要是没有管仲说服齐桓公,坚决抵抗外夷的话,我们华夏族就会沦为戎族的殖民地,成为戎族的奴隶,过着野蛮人的生活。
    北方的戎族经过齐桓公、管仲他们毁灭性的打击之后,管了多少年呢?至少到秦始皇修长城,蒙恬北击匈奴时,已经有450年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7-4:春秋时期因调情吃醋而被情敌杀死的一位君主

    鲁庄公的父亲是鲁桓公,桓公在没有订婚之前,就先娶了一个没啥地位的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因为桓公的老爹死的早,所以就把这个儿子取名为“庆父”,庆祝他老爹后继有人了。
    后来,鲁桓公又娶了齐国的文姜公主为夫人,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就是鲁庄公。

    鲁庄公订婚的时候,他未来的老婆齐哀姜还不满一岁。所以,鲁庄公只有很憋屈的等待,慢慢等,等着他老婆长大了才能娶过来。
    抑郁的鲁庄公有一次登上一个新筑的高台,站上面一望,看到了党大夫家的宝贝女儿孟任,顿时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于是追着她不放,与她割臂歃血,海誓山盟,一定要娶她为夫人。
    孟任就这样嫁给了死缠烂打的鲁庄公,第二年的时候,为庄公生下了长子,取名为“般”。
    鲁庄公想立孟任为夫人,但他母亲文姜坚决不同意,夫人必须是齐哀姜,所以孟任一直没有被立为夫人。不过,在那些年里,也还是由她暂权掌管着六宫之政。到后来病逝的时候,仍以妾礼下葬了她。

    等到公子般长大之后,也和他的爷爷、老爸一样,重复着同样的恋爱故事,还没到婚配的时候,就提前遇到了他心仪的人。
    公元前663年,也就是齐桓公大破戎兵,班师回朝的这一年,冬季干燥,连续几月不下雨,按照当时的风俗,就要祭天祈雨了。
    地点,就设在大夫梁氏的地盘上。
    二十年前,乾时大战的时候,右将军梁子为了掩护鲁庄公败逃,把公车上的黄旗插在自己车上,结果被齐兵砍掉了脑袋,所以梁氏一族就成为了鲁国的功臣。
    这梁氏族中,有一女,生的婀娜多姿,楚楚动人,正值破瓜年华,待嫁闺中。
    这一日,公子般率众前来祈雨,悠扬的乐声奏起之后,那梁女就爬上梯子,探出头来,隔墙观望。结果自然就是,四目相对,一见钟情了。
    公子般见了如此美女,当时虽不言语,回去之后,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第二天,公子般打扮的整整齐齐,潇潇洒洒,叫上他的马车司机,驾驶着他的专车,也可以算得上是鲁国最豪华最高档的驷马奔驰了,载着他,再次往梁大夫的庭院而来。
    那个马车司机,在《左传》中被记作“圉人荦”,身强体壮,力大无比,驾驶技术超一流,又快又稳,所以一向深得公子般的赏识。
    圉这个字,有如下几种基本解释:1.养马的;2.边陲;3.防御;4.古乐器。
    因此,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名叫荦的人,是个乡下人,来到城里为公子般当司机,兼保镖,还经常陪他一起卡拉OK。
    关系好的很。
    话说当时圉人荦欢快的驾着驷马奔驰,载着他的主人公子般来到了梁大夫的墙下。
    公子般也和他老爸当年一样,先在人家院墙下转来转去,然后再对着人家大门痴痴呆望,然后再忍不住伸手去敲门,然后再瞅机上前扯白搭腔。
    一来二往,也就混得个烂熟。
    几乎就是他老爸的盗版。后面还是那个老套路,私尝禁果后,再来个海誓山盟,只要你嫁给我,到时候我就立你为夫人,你生的儿子以后就是鲁国太子了。

    但是,公子般却没有他老爸那样有福。
    话说这一日,公子般心情非常舒畅,于是他就没有乘车,只身徒步而去。当他走着走着,快到了的时候,就发觉情况有点不对劲了。
    他看到一个人,背对着他,正爬在墙上,唱着一首挑逗性极强的歌曲,调戏他的心上人梁美女。那歌子唱道:

    桃之夭夭兮,
      相思赏芳。
      心中如结兮,
      不能越墙。
     愿同比翼兮,
      化作鸳鸯。

    公子般听了大怒!赶上前把那人揪下来一看,气得个半死,原来不是别人,正是经常开车送他来泡妞的马车司机——圉人荦!
    “好你个马夫!敢抢我的马子!我看你活得不耐烦了!”
    当场把他按在地下,狠狠的揍了一顿,鞭之三百,血流满地。圉人荦疼痛难忍,再三哀号,只求饶命。公子般心一软就把他放了。
    回去后,公子般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老爸。他老爸鲁庄公听了直摇头:“圉人荦是个天下少有的勇捷之人,你不该放过他,你既然鞭打了他,却又不杀掉他,你这不是存心叫他怀恨于你吗?”
    公子般道:“谅他一个乡巴佬,还敢怎的?何足虑也!”
    果然,圉人荦耿耿于怀,恨透了公子般,转身就投到了庆父的门下。庆父知道他勇猛过人,就把他藏起,暗暗收养了下来。

    第二年秋八月,在位32年的鲁庄公病死了,死的时候44岁。公子般继位为君,操办他老爸的丧事,派人去各国通报,自不必说。
    冬十月,公子般听说他外公党大夫去世了,便来奔丧。
    这时,庆父就密召圉人荦,说道:“你还记得鞭背之仇么?现在是蛟龙离水,匹夫可制。你只有这唯一的一次机会!”
    圉人荦就提着利刃,乘着月黑风高,来到党大夫家,已经是三更天了,翻墙而入,伏在户外。当时没有电灯,不好照明,所以他就一直潜伏在那等到天亮,小厮开门取洗脸水的时候,圉人荦闪了进来。
    公子般正坐在床上穿鞋,突然看到圉人荦出现在他的寝室里,吓的毫毛倒竖,大吃了一惊道:“你怎么在我这里?”
    圉人荦说:“我今日来报去年之仇。”
    公子般急取床头之剑,照着他的脑袋就是一箭劈了过去,正中额头脑门,鲜血顿镳,喷泉一样迸了出来!圉人荦伸左手来格剑,右手握着利刃,不顾一切地扑身而上,对着公子般的胸胁腹部好一顿乱捅!
    公子般叫都没叫一声,当场气绝身亡。可怜他为君还不足两个月,就被他以前的马车司机,用乱刀给捅死了!
    党氏族人惊闻突变,都抄着家伙赶来殴打圉人荦时,圉人荦因为脑袋破了半边,已经不能再战了,于是他也死了,被众人当场乱斫为一堆肉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7-5: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奸臣”?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奸臣”,就是产自于最守礼教的鲁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先来简单理顺一下鲁国这段时期的家氏族谱。
    鲁桓公一生了4个儿子:
    1. 文姜夫人生的鲁庄公,被立为太子。
    2. 此前还有个妾生的庆父,比庄公约大十岁,但只能排作老二。
    3. 老三是另一个妾生的公子牙(叔牙)。
    4. 老四是文姜夫人生的公子友(季友)。
    鲁国是一个崇尚亲亲尊尊的国度,非常讲究任人唯亲的原则。所以鲁庄公上台之后,鲁国的六个班子成员里面,就有三个大夫是庄公的兄弟,其中,庆父为上卿,诸大夫之首。

    鲁庄公当政以后,他娶了4个老婆:
    1. 孟任,以妾的身份生下了老大公子般。
    2. 齐哀姜,被立为鲁国夫人,但遗憾的是她没能生出一男半女来。
    3. 叔姜,是随着哀姜陪嫁给鲁庄公的,以妾的身份生下老二公子启。
    4. 一个叫成风的小妾,为鲁庄公生下了老三公子申。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的厉害,他躺在床上,叫人把叔牙找来。
    “老弟,我不行了,你看让谁来接班为好?”
    叔牙说:“大哥,你死了,还有庆父呢,兄终弟及,理所当然啦,再说,庆父非常有才干,把国家交给他保证没问题!”
    叔牙走了之后,庄公又叫人把季友找来。
    “三弟,我已经不行了,你看让谁来接班为好?”
    季友说:“大哥,肯定是你儿子公子般接位啦,这还用问,子继父业,理所当然,臣以死奉般!”
    鲁庄公喘着气说:“可是,刚才叔牙进来说,庆父有为君之材……”
    “放心,都包在我身上!”
    季友可不像鲁庄公那样优柔寡断,他把叔牙找来商量国家大事。叔牙正做着白日美梦:要是庆父总理做了国君,那就该我来当鲁国总理了。他一进门,就看见季友手里拿着个瓶子。
    “老弟,你手上拿的是什么?”
    “毒酒!我奉国君之命,命你把它喝了!如果是你自己喝的,你全家平安无事,如果你不喝,那你老婆孩子全家都得死!你看着办吧。”
    叔牙没办法,只得把毒酒喝了,回去的时候,刚走到家门口就死了。
    没过几天,八月癸亥日,鲁庄公也去世了。季友扶持着庄公的儿子公子般登临君位。不料,不到两个月,公子般就被他以前的马车司机圉人荦用短刀捅死了。
    季友知道这一定是庆父干的,他害怕了,当天就逃奔陈国去了。

    新上任的国君被暗杀了,必须给个交代。庆父装模作样的查出了凶手,处死了圉人荦的全家,假称是为公子般报仇。
    干掉了鲁庄公的一个儿子之后,鲁国夫人哀姜就想直接立庆父为国君,自己还当夫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史记》上说,“先时庆父与哀姜私通”。两人早在庄公去世之前就有了奸情。
    但是,庆父非常谨慎:“不行,如果这样一来,就好像公子般是我们杀的。还是先忍一忍吧,再让个小孩先当几天国君。”
    于是,他们立了鲁庄公的第二个儿子公子启为国君,史称“鲁闵公”,当时年仅八岁。

    根据《史记》的记载:“闵公二年,庆父与哀姜私通益甚。哀姜与庆父谋杀闵公而立庆父。”
    闵公二年的时候,有个叫卜齮的大夫来向庆父告状,说他家有一块田,被鲁闵公的师父慎不害强占去了:“他抢了我的田,我找主公评理,主公还劝我让给他算了,这什么世道啊!”
    庆父心中暗喜,就挑拨道:“慎不害有主公撑腰,那块地你还是别再要了,我也爱莫能助啊。”
    卜齮恨恨道:“主公只是个小孩子,他懂什么?都是慎不害这老狗依仗人势,作恶多端!”
    “我为你指条明路,”庆父悄悄说道,“慎不害迟早要找个借口把你杀了,你信不信?你不杀他,他就杀你,自己看着办吧。”
    卜齮叹口气道:“唉!我杀不了他呀。再说,我若杀了他,主公又怎么会放过我!”
    “这还不简单吗?你把主公杀了,我就是一国之君,我来帮你杀慎不害!到那时,你就是大功臣了。”
    卜齮听了暗暗心惊:“什么?你让我杀掉主公?”
    “这有什么难的?你偷偷杀他一个小孩,神不知鬼不觉的,谁知道是你干的。”
    卜齮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好吧,一言为定。”

    三天之后的晚上,鲁闵公到街上去买点心吃,卜齮躲在暗处命令一个叫秋亚的杀手快上!秋亚提着刀两步冲了过来,闵公吓了一跳,点心还没吃完呢,人头就已经被砍了下来,滚落于地。
    闵公的两个侍卫这时候才发现,大叫一声,抽出刀来,前后夹攻秋亚,只两三个回合,就把秋亚踢倒在地,活捉了。卜齮见势不妙,一挥手,上!他手下的十几个家丁冲了出来,一起上前乱砍,
    秋亚被砍成烂泥,杀人灭口了。但还是有人认得是卜齮的家丁。
    就这样,鲁庄公的第二个儿子也死了。只当了两年君主,他的谥号就是“闵”,可怜悲惨的意思,鲁闵公就是鲁国最可怜最悲惨的公。前一个公子般为君不到两个月就死了,成为废公,没有谥号的。

    鲁国连续被杀了两任君主后,庆父自立为君。愤怒的国人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走上街头,很快就聚集了上千群众,他们宣布罢市,手里握着石头,冲进卜齮的住宅,将卜齮一家人全部都打死了。
    再来围攻庆父的时候,庆父慌忙带着情妇哀姜逃到国外去了。
    于是,鲁国没有了国君,没有了夫人,没有了相国,领导人全部都没有了。动荡骚乱,举国若狂。

    只因为这一场动乱,庆父这个名字,被永久的载入了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奸臣之首,成为“奸臣”的祖师爷,并留下了“庆父不死,鲁难不已”这样一句成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7-6:孔子为什么要偏袒史上第一大奸臣庆父?

    成语:“庆父不死,鲁难不已”出自春秋《左传》。意思是:如果庆父这个大奸臣不死的话,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终止。
    古人把庆父比喻成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民间还把他评为十大奸臣第一名。那么,后人不禁生疑,这庆父究竟有多大本事呢?他又为什么要把鲁国搅得不得安宁呢?难道一定要他死了,鲁国才会安宁吗?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对庆父这样的“乱臣贼子”却不愿详谈,可谓“讳莫如深”,能隐瞒的则尽量帮他隐瞒,能不说的则尽量不说,并且多使用中性词汇,不做曲意丑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庆父并非篡位者。
    按当时的继承法,鲁庄公去世后,法定的继承人应该是他的嫡子,但是,夫人哀姜没有生出继承人来。
    因此,鲁国的君主之位究竟该传给谁?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鲁庄公的庶长子般、庶长兄庆父,都可以成为合法的继承人。而庶长兄庆父的可能性只会更大一些,因为当君位不能“子继父业”时,就该“兄终弟及”。
    总之,无论是公子般还是庆父当上了鲁君,都不应该视作篡位者。所以孔子并没把庆父归入“乱臣贼子”之列。
    《左传》上对鲁庄公兄弟四人讨论接班人的问题有详细记载:庄公、季友各投公子般一票;庆父、叔牙各投庆父一票。公子般与庆父2:2。不料,季友自作主张,毒死了叔牙,导致了公子般2:1胜出。为君。

    接着,庆父由于有为君的资格,却没抢到,于是心理不平衡了,欲望驱使着他,丧心病狂的连续杀害庄公的两个儿子后,自立为君了。
    庆父干了这样的坏事,孔子不想说,为什么?因为鲁国非常讲求“亲亲尊尊”,这是自家内部的事,干嘛说外人听?家丑不可外扬也。

    第三个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了奸计,吃了齐国人的大亏。
    当庆父买通杀手,杀害庄公儿子,再假装好人,出面报仇,铲除凶手的时候,殊不知,齐国人也正在用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伎俩对付他!
    鲁国人当时可没有觉得庆父必须要死了,国家才会安定。“庆父不死,鲁难不已”这句话,根本不是鲁国人说的,也不是后人理解的那种意思,而是齐国人说出来的,这里面是齐国打垮鲁国的一个阴谋!
    根据《左传》的记载:
    齐国的仲孙湫来鲁国访问后,回到齐国,对齐桓公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去庆父,鲁难不已”。
    这句话是齐国仲孙湫对齐桓公说的。
    不去掉庆父,鲁国之难是不会结束的。并非说庆父的心很坏,能耐很大,搅的鲁国不得安宁。而是因为:以庆父的身份该为君主了,却没能当上君主,有这种身份的人不除掉的话,鲁难就不会结束。
    齐桓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就是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把他这奸人除去掉呢?寡人派军队过去杀了他,可否?
    对曰:千万别除掉他,继续等待。“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仲孙湫先说,不除掉庆父,鲁难就不会结束;然后又说,不要除掉庆父,留着他才能让鲁国的灾难进一步恶化!大王您只要等着就好了。
    齐桓公马上就悟过来了,妙啊,妙!曰:“鲁可取否?”
    我们能不能趁这次机会把鲁国吞并了?
    对曰:“不可。”
    鲁国秉承周礼,为立国之本,他的根本未动,所以我们不能吞并他,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动摇他的根本。
    “霸者以养乱为功。”要引导培养他们自相残杀,越乱越好!不必出兵讨伐庆父,最终逼着他自杀(将自毙)!到那时,鲁国灾难深重,我们再出面,亲而有礼,匡扶正义,拨乱反正,“此霸王之器也!”
    齐桓公鼓掌曰“善”。

    就这样,在齐国人的险恶操控下,愤怒的鲁国人把矛头都指向了庆父,庆父被迫逃跑到了莒国。齐桓公授意季友快快回国,辅佐鲁庄公的第三个儿子公子申为鲁国君主,这就是鲁僖公。
    季友一上台,就派人重金贿赂莒国君主,要求驱逐庆父,庆父没人敢收留,就住在汶水之上。季友又派人过来传话,二哥,你若肯自裁,我可以保证你老婆儿子都平安无事。
    传话的人来了,想告诉庆父,又不好说出口,就站在外面嚎啕大哭。庆父听到了声音,就说我明白了。然后解下衣带,吊死在了一棵树上。
    庆父死了,齐桓公对平定鲁难、安定鲁国立下了大功,不免要在天下诸侯中大肆宣传。为了彰显霸主的公平风范,他把鲁国夫人齐哀姜抓回来,处死后,再将尸体交还鲁国。这就是哀姜叫“哀”的缘故。

    孔子在编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于理,不能说庆父是个好人;于情,又不想说他是个坏人。并且吃了齐国人的哑巴亏,有苦说不出,怎么办呢?那就不说他算了,“讳莫如深”,不好说呀,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就好。

    胜利者总是可以任意美化自己。齐桓公如此,那个鲁国新任总理季友也是如此。因为失败者再也不能为自己辩护了。
    《左传》中说,季友将要出生之时,他爸鲁桓公就请人算过一卦:
    算出这是一男孩,他的名字就叫做“友”。他生下来就该是当总理的命,站在国君的左右,在两代人之间,辅佐国君。他的后人如果不兴旺了,鲁国也就不兴旺了。
果然,季友一生下来看时,手上的掌纹,呈一个“友”字。

    可是,无论怎样美化,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庆父死了之后,鲁国被分解成了三份。
    从季友开始,鲁国出现了“三桓”:
    1.    孟氏:鲁桓公二儿子庆父的后人。
    2.    叔氏:鲁桓公三儿子叔牙的后人。
    3.    季氏:鲁桓公四儿子季友的后人。
    这三大家族成为鲁国的最大贵族,因为都是桓公的后人,所以叫做“三桓”。而最小的季氏一族,则成为最有实力的三桓之首。鲁国公室反而徒有虚名了。
    “三桓”没有什么好吹的,其本质和后来的“三家分晋”一个故事。鲁国实际上从季友开始,已经被齐国成功的分成了三瓣,动摇了根本,瓦解了根基,为后来的吞并打下了基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7-7:春秋时期因养宠物而丢掉江山的国君

    齐桓公的大姐宣姜,本来是准备嫁给卫宣公的儿子“急子”的,但却被喜欢乱伦的老公爹看上后,就变成了卫宣公的夫人,还为他生下了几个儿子。
    卫宣公变态好色,娶的第一个老婆,是他爸的小老婆,第二个老婆,是他儿子的未婚妻。所以他儿子埋怨:爹,这一大家子人,我究竟该怎么称呼?
    宣姜为卫宣公生的最小的儿子卫朔,就是后来的卫国君主卫惠公。惠公有一个庶兄(宣公的儿子)公子硕,在父亲去世后,又娶了宣姜为妻。这卫惠公不知道称呼他妈究竟是娘还是嫂。
    所以卫国齐国都是喜欢乱伦的国家。
    卫惠公的儿子是卫懿公。论年龄,卫懿公自然要比齐桓公小,若论辈分,卫懿公的奶奶是齐桓公的大姐,卫懿公应该是齐桓公的孙子辈了。
    但是,齐桓公娶了卫懿公的两个女儿,这孙子就变成了岳丈。
    这关系还真不好理顺,所以史书上一般都只说他们的职务,而不谈他们的血缘关系,方便些。

    卫懿公深感他的国家风气不正,滥的可以,所以从他开始,他就不再好色了,他的谥号“懿”的本意,就是表示专一的意思,也有美德的意思。他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只有一点,就是喜欢养宠物。
    喜欢养宠物,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只要不太过分就好。
    卫懿公养的宠物,是鹤。
    鹤,乘金、火之气而生,金数九,火数七,所以鹤七年一小变,十六年一大变,一百六十年后不再变。体尚洁,所以色白;声闻天,所以头赤;栖于陆,所以足高。翔于云,所以毛丰。
    乃羽族之宗长,仙家之坐骑也。
    因为鹤是圣洁之物,步行规矩,情笃不淫,有翩翩君子之风,如高尚贤达之士,是修身洁行的一种象征,所以,这卫懿公喜欢鹤。
    喜欢鹤,就是有意识的要把自己和前代昏庸乱伦之君们区分开来。

    听说主公喜欢养鹤,那些阿谀奉承之辈就纷纷前来献鹤,而懿公总是会重赏那些献鹤者,于是,弄的满宫中到处都是鹤,养不下时,又大修宫苑,最终弄的百姓们叫苦连天。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卫懿公还根据鹤的品相来打分评级,上等鹤的工资如同大夫的俸禄,次等鹤的工资如同士的俸禄。若是出游,就用大车乘载,号曰:“鹤将军。”
    卫懿公好鹤,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状态,满宫尽是鹤将军、鹤大夫,无论大臣们怎样劝谏,都只当耳旁风。从此,也就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玩物丧志”的成语。

    公元前660年,冬,北方戎狄之主又集结了铁蹄轻骑,控弦数万,入侵中原,以雪上次燕国之恨。这回,他们选择了以中部的卫国为突破口。
    当时,卫懿公正带着鹤在外面游玩,突然一天接到三次边关告急:“鬼子来啦!”
    懿公大惊,慌忙回城备战时,才发现百姓们早都跑到城外,躲进深山里去了。
    不仅百姓不肯为他作战,就是那些没有跑的官员们,也不愿听他指挥。正在无可奈何之际,有人来荐贤说:“主公勿慌,臣保举一物,足以退敌!狄戎何足惧哉!”
    懿公连声问道:“爱卿推荐何人?快快说来!”
    答曰:“鹤将军。”
    懿公听了,恼羞成怒道:“鹤?鹤怎么可能去打仗呢?开什么玩笑!”
    众人回答说:“鹤将军、鹤大夫都吃着朝廷的俸禄,哪里还用的上我们?如果鹤将军不能征战,那么主公又养这些废物干什么呢?所以百姓们不服也!”
    懿公无言以对,楞了半响,叹口气道:“寡人知罪矣!”
    于是,就叫人把那些鹤都遣散了,可是鹤早享受惯了,都盘旋故处久久不去。懿公无奈,只好派出两位大夫亲自前往各处,呈述国君已有悔过之意,愿把这些鹤拿来犒劳出征的将士们。
    听说国君已有悔改之意,出战还有鹤肉下酒,百姓们才消了怒气,又逐渐组织到一起来了,准备北上抗敌。
    卫懿公亲点兵马后,站在车上庄重地宣誓道:“狄兵骁勇,不可轻敌,今日一战,寡人亲征,当身先士卒,以决存亡!寡人若不能胜,誓不归国也!”
    说完,就把身上的一块玉佩扯下来,递给了石、宁二位大夫,交代道:“国中一切事务,就全权委托你们两个代理了。”二卿垂泪接着。

    大军出发了。一路上,士兵们一边吃着鹤肉,一边带着坏笑,浩浩荡荡出城而去。半夜的时候,懿公亲自查岗,听到军中有人唱歌曰:狄锋利兮不可争!欲战兮九死一生!懿公听了,闷闷不已。
    次日,遭遇敌军千余人,左右分驰,全无秩序。
    主将渠孔看了笑道:“都说狄人勇猛,吾观此阵法,虚名耳!”遂击鼓而进。结果却中了狄人的埋伏,一声口哨响起时,骑兵漫山遍野而来,如天崩地塌一般,将卫兵截做三处。
    卫兵见敌势凶猛,早已无心交战,便纷纷弃车而逃。
    懿公被狄兵包围了数重。渠孔说:“事急矣!主公,快把黄旗砍倒了,脱下衣冠鞋子,尚可逃脱。”
    懿公摇头叹道:“寡人不逃。寡人宁愿一死,以谢百姓耳!”
    须臾,卫军的前后队都败了,先锋黄夷战死,后卫孔婴齐自刎而亡。狄军蜂拥而至,越围越厚。顷刻之间,副将于伯中箭坠车毙命,主将渠孔也被狄人赶上剁为肉泥。
    就这样,卫懿公亲征带来的部队,全军覆没了。卫国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灭顶之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7-8: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7-9:春秋时期最恐怖的一次灭国大屠杀

    卫国君主卫懿公亲自率军北上,抵御入侵的野蛮人,结果在“荧泽”这个地方中了埋伏,被打的惨败。

    狄人抓住了卫国的“太史”华龙滑、礼孔这两个人,准备杀掉时,二人说,我们是随军记者,不是战士,你放了我们,可以为你们前去探路。
    于是,狄人就放了他们。
    二人飞快的逃了回来。在城下大喊道:“快跑啊!已经全军覆没了!主公如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狄人凶猛,兵锋不可挡,马上就要过来屠城了!我二人设计逃出,特来报信,事不宜迟,请速速带领百姓转移,不可坐等灭亡!”
    宁大夫开了城门,叫先进来再说。礼孔道:“我与主公一同出征,却不能与主公一同入城,人臣之义何在?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城?吾将追随主公,地下相见!”说完,拔出剑来,自刎而亡。
    华龙滑进城后,与宁、石二位大夫商议了,当即带着国人百姓,弃了首都朝歌城,往南逃窜去了。华龙滑抱着典籍史料,跟着一起逃亡,边走边说:“我并非贪生怕死之辈,我还要做跟踪报道。”

    卫国百姓听说喜欢养鹤的国君已经被打死了,还没来得及拍手称快,就又陷入到另一种巨大的恐慌之中。这一夜,人人收拾行李,个个慌不择路,携男抱女,跟随逃命,黑灯瞎火,哭声震天。
    狄兵消灭了卫懿公的主力大军后,乘胜长驱直入,从北边杀奔卫城而来,使劲地捣腾,一时间鸡飞狗跳墙。没有走的,或走慢了的百姓,都像割鸡一样,被杀了个一干二净!
    狄人又派出轻骑部队,从后面一路追尾杀来,不分男女老幼,见人就砍,沿途到处都是死者的脑袋、身躯和大腿。石大夫保着宫眷,前面先行,宁大夫领兵断后,旦战且走。大半逃亡之人,都惨死在了狄刃之下。
    逃到黄河边,没有路了,幸好那边宋国的君主宋桓公派兵接应来了,安排下船只,将卫国的难民们,一船船渡到了对岸,这才脱险。
    狄兵一直追杀到黄河边上,见没人了才转去,回到卫都,将所有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满载而归。临走时,又放上一把火,这座从商朝时就闻名天下的千年古都朝歌城,就此毁于一旦。
    卫国所有脱险的难民们,都聚集在一个荒山野岭里大哭。点查人口时,按《左传》上的记载,整个国家被追杀之后,遗民男女,总共就只剩下七百三十人了。狄人杀戮之多,岂不悲哉!

    两位大夫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便在幸存者中,扶立了卫懿公的堂弟公子申为君,是为卫戴公。接着,再派人去寻找先君卫懿公的下落。
    大夫弘演带人前往卫懿公与狄人交战的荥泽,一路上见到骸骨暴露,血肉狼藉,不胜伤感。走到一个地方,看到国君的大黄旗倒插在一片沼泽地里。弘演说:“大旗在这里,尸首也应该不远。”
    没走几步,听到有呻吟之声,上前一看,原来是卫懿公的内侍,躺在那里,奄奄一息。弘演就问他,知不知道主公的尸体在哪里?
    内侍指着一堆血肉说:“这便是主公的尸体也,我亲眼看见主公被杀,所以守卧在这里,专等国人来时,告诉一声。”说完就断了气。
    原来,狄人有吃人的恶俗,他们把卫懿公活捉后,捆绑了,扒皮剔肉,架在火上烧烤了,吃了。弘演看时,只剩下一副肝还是完好的。
    弘演就对着懿公的肝脏失声痛哭起来,拜了再拜。说道:“主公死无全尸,不能收葬,我,就以我的身躯来为棺吧!也算主公有个全尸。我死之后,就把我埋在主公战斗过的这片林下。”
    说完,拔出佩刀,剖开自己的肚子,将卫懿公的那副肝,放进了自己的腹中。不一会就死了,随从们就按他的要求把他埋在了那里。

    狄人洗劫了卫国之后,就又移兵邢国,准备还来一次。作为中原霸主的齐桓公,早就接到过多次的急报,但是他一直都按兵不动。
    这是一种霸主的策略。
    前面说过,“霸者以养乱为功”。越乱越好。越乱就越需要霸主出来帮忙;不乱,就没有这种需求了。
    齐桓公问管仲,怎么出兵?
    管仲说,如果不能救卫,又不能救邢,则霸业陨矣!但只要救了,那就是百世之功也!如果救早了,则“费力而功少”。只有救的迟,才会“力省而功多也”!
    齐桓公曰“善”。遂传檄宋、鲁、曹、邾各国,诸侯合兵,共击北狄!又假言托词说,待各国兵马一到齐就来。就这样等啊等。所以史官讥讽管仲不早救:“从来霸业逊正事,功利偏在道义先。”

    卫国、邢国都被狄人灭了国,洗劫一空。
    打探得狄人要退兵的时候,齐桓公率领中原诸侯的多国部队,浩浩荡荡,攘夷来了!结果,这一攘就把狄人给攘跑了。又为大周朝立了一大功。
    齐桓公来到卫国,这里横尸遍野,恶臭满天。
    那个卫戴公继位不到数日,就得了传染病死了,一时竟找不到继承人,以前的太子卫开方老早就不要卫国了,于是,他们又把卫懿公的另一位在齐国留学的堂弟请了回来当国君,这就是卫文公。
    在这里,齐桓公见到了大贤人卫文公。只见他,穿着一身粗布麻衣,打着赤脚,戴顶草帽,吃着野菜,在山脚下,搭一个大茅草棚子,当作办公的宫殿,整个国家才只三十辆车,甚是荒凉呀。
    早先的中等强国,还不到一个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齐桓公嗟叹不已,只说了一句:“罪在寡人。”然后,用管仲的建议,大力出资,重建卫国、邢国。
    从各处移民过来,连卫国遗民一起,勉强凑成五千人之数。又送良马好车五十乘;又送金银美锦三十端;又送木料五十车修建宫殿;又送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只。又叫他的儿子公子无亏留三千甲士,修筑城墙,以防狄患。又追封卫国各位殉难忠臣,录用他们的儿子。

    于是,诸侯们都敬重齐桓公仗义,欢祝之声彻耳。卫文公为了感谢霸主齐桓公的再造之恩,作《木瓜》诗一首,为霸主歌功颂德:

  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
    投我以木李兮,报之以琼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回

春秋霸主 8-1:春秋时期因夫妻吵架而引发的一场国际纷争

    中原霸主齐桓公依照管仲之谋,立下三大功劳:
    立鲁僖公为君,以定鲁国之难;帮助邢国复国,出资迁都夷仪;帮助卫国复国,出资迁都楚邱。
    这几件事,都是以最小的代价,博取了最大的利益与声望。中原各路诸侯见他如此仗义大方,舍得出钱,也都对他感恩戴德,乐意追随,“唯霸君之命是从”,还为他唱赞歌。正是:
         周室东迁纲纪摧,桓公纠合振颓废。
           兴灭继绝存三国,大义堂堂五霸魁。
    却说歌唱齐桓公的颂声,很快就传到了南边的荆襄之地。
    楚王听了,闷闷不乐,自言自语道:“这齐侯小白,也太会沽名钓誉了!寡人伏处汉东,德不怀人,威不慑众,寡人耻之!当今之时,有齐无楚!”

    再说齐桓公整日都陶醉在一片欢颂之中,当今天下,除了楚国,再没有能和他抗衡的劲敌了。
    这一日,齐公小白的心情非常愉快,便和蔡姬一同,共登小舟,游于池上,采莲为乐。
    这蔡姬乃是蔡国公主,蔡穆侯的妹妹,蔡哀侯蔡献舞的女儿。
    当年,蔡献舞因调戏小姨子息夫人,被息侯出卖,差点让楚王捉去杀了。逃回来后,将女儿嫁给齐公小白为第三夫人,与之结盟,遂成为齐国的保护国。(哀侯去世后,就是儿子蔡穆侯。)
     蔡姬生于南方,长于水畔,不仅美貌,娇小玲珑,更是习得一生好水性。嫁给姜小白为三太太后,深得小白宠爱。
    却说当时,二人乘着小舟,划到水中央,小白赞道:“美哉!壮哉!”
    蔡姬道:“小白,你什么都好,就名字不好听,你老爸为什么要给你取名叫作小白呢?这名字听起来,怎么就像个……”
    齐桓公脸色一沉,不高兴了。
    蔡姬咯咯笑道:“怎么?不高兴呀?”伸开莲藕般玉臂,把船下之水洒到桓公脸上。桓公慌忙去擦脸,蔡姬越浇越带劲,齐桓公的身上顿时都湿了,嚷道:“住手!住手!看我上岸怎么收拾你!”
    蔡姬一时兴起,就开始左右摇荡小船,她知道桓公不会水,故意把船晃荡的厉害,吓得桓公匍匐在小舟上,脸色发白,不敢动弹,连连叫停,衣服上到处都是水,弄的狼狈不堪。蔡姬笑的乐不可支。
    齐桓公大怒,发火道:“婢子不能事君!岂有此理!”
    年仅十几岁的蔡姬也赌上气了,今天就硬是要和他拗着干。
    “发什么脾气呀?至于吗?冲女人发火,算你厉害啊!”
    一头扎进水里,游上岸,头也不回,就这样走了。把齐桓公一个人孤零零的扔在池子中央不管了,哭天叫地无人应。
    蔡姬回宫,换了衣服,齐桓公已经被人接回来了,见到她,气真是不打一处出啊,大发雷霆道:“你这妮子,好没教养!回去好好反省反省,你既没了爹妈,让你哥把你管教好了再来!”
    一怒之下,就叫大太监竖貂把蔡姬送回蔡国去了。《史记》上说:“怒,归蔡姬,弗绝。”弗绝两个字,就是并没有离婚的意思。
    齐桓公发怒了,把蔡姬送回娘家,让她反省几天后再回来,而不是要和她绝交离婚。

    小蔡姬坐着牛车,一路上颠簸了千余里路,从临淄回到了河南南部的蔡国,人都晒的又黑又瘦了。满胸的羞恨,从“近之则不逊”,变成了“远之则怨”。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女人不好养,亲近了她不尊重你,疏远了她又怨恨你。
    蔡姬的满腹牢骚,激怒了她哥蔡穆侯。这蔡穆侯也是个牛脾气。
    “不妨,不妨。妹子,你就是晒黑了也有人抢着要,姜小白那老家伙欺负咱,没了他咱就不活了?我看南边荆襄的熊恽这人不错,长的帅,又年轻,前途无量,你嫁给他不比姜小白强多了!”
    熊恽就是楚成王,楚文王的儿子,桃花夫人息妫生的。在蔡穆侯的主张下,蔡姬和齐桓公还没离婚,就又嫁给了楚成王为夫人。所以《史记》上说:“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齐桓公听说蔡穆侯自作主张,又把他老婆嫁给了楚王,那还了得?!就要兴兵来讨伐蔡国!
    于是,春秋时期因为夫妻吵架而引发的一场国际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可是,如果仅仅只因为老婆跟人家跑了,就要大动干戈,实在是有损于盟主的威望,也难于服众。怎样才能利用其他诸侯的支持,发泄自己的怒气呢?
    齐桓公与管仲想出了一条妙计,以楚国入侵中原为理由,集结齐、鲁、宋、郑、陈、卫、许、曹八国联军进攻楚国,而蔡国正处于伐楚的必经之路,途径蔡国的时候,就可以公报私仇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正月元旦,齐桓公命管仲为将,率领隰朋、宾须无、卫开方、竖貂、鲍叔牙等,出车三百乘,以伐楚为名,浩浩荡荡杀奔蔡国而来。
    太史说,正月初七为出兵吉日。于是,竖貂请命为先锋,会集各国车马,先行一步,来到蔡国,在城下耀武扬威,喝令攻城。
    蔡穆侯认得是竖貂。以前,竖貂在齐国后宫伏侍蔡姬,受有恩惠,蔡姬退回,又是他送去,所以认得。到了深夜的时候,蔡穆侯叫人秘密送来一车金银财帛,驮到营中,叫他收下。
    竖貂见了,笑逐颜开,便将齐桓公纠合七路诸侯,先侵蔡,后伐楚,一段军事机密,偷偷泄漏给了蔡穆侯:“大军五日内即将来到,誓将蔡城蹂为平地,你们暂且逃遁为上,以避锋芒,不可露面。”
    蔡侯听了大惊,当夜就逃奔楚国去了。百姓无主,即时溃散,《史记》上用两个字说:“蔡溃。”怎么叫溃呢?民逃曰溃。还没交战就败了谓之溃,这比战败要严重,但比被消灭又轻。
    竖貂得了一车贿赂,又不战而屈人之兵,高兴的飞跑回去向齐桓公请功去了。

    却说蔡侯逃到楚国,见了楚王,把竖貂的话告诉一遍,楚成王方才知道齐桓公管仲之谋。于是,楚成王传令,简阅兵车,全面备战,宣布国家即将进入战争状态。誓与齐桓公的八国联军一决雌雄。
    楚成王派出大夫一名,先行往国界而来。那大夫也非寻常之辈,姓屈名完,他是楚国的公族,后世忠臣屈原的祖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8-2:春秋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高峰会谈

    齐桓公率领七国之师,大溃蔡国,出了一口恶气,然后挥师南下,直达楚界。毫无防备的楚王一面派遣屈完出使齐军,假装和谈拖延时间,一面连忙调兵遣将,准备应战。

    齐桓公的联军刚到楚境,只见国界上早有一人,仅单人单车,站在那里问道:“来者可是齐侯?楚国使臣屈完,奉大王之命,在此等候多时矣。”
    桓公愕然,问左右道:“楚国人怎么这么快就知道我们来了?”
    管仲说:“必是有人泄漏了消息。他们既然派使者过来了,就肯定有所防备,我们还是先以谈判为主,可以不战而胜。”
    于是,管仲乘车而出,与屈完拱手相见。这两个著名的谈判高手,在这里进行了春秋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高峰会谈。

    屈完开口问道:“你们齐国居住在遥远的东方,我们楚国世代居住在南方,两个国家隔这么远,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跑到我们的地盘上来?请回答。”
    屈完的提问,实际上很难回答。
    如果齐桓公说是因为蔡姬私自改嫁,而来讨伐楚国,那么,很明显责任就在蔡穆侯了,关楚国什么事呢?不仅没有充分的理由,反而还会遭到嘲笑。
    如果齐桓公说是因为楚国侵犯了中原,专门来讨伐楚国的,可为什么中途又去袭击蔡国呢?
    所以,屈完问你为什么跑到我地盘上来一句话,就把齐桓公给问住了。

    管仲见齐桓公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了,就上前接话道:
    “当年,周天子赐给了我们齐国太公(姜子牙)一双鞋,东到海,西到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哪里都可以去得,当然也可以到你楚国来。天子当年说了,五侯九伯,凡不尊周命的诸侯,你都可以征讨!”
    管仲的回答,屈完其实也不好应付。
    因为管仲撇开了齐国,搬出天子,直接从“尊王攘夷”这个方面入手。屈完要是回答的不够妥善,就会被视为对天子的大不敬,这样,齐桓公大军压境讨伐楚国就是有理由的了。
    你们楚国,私自称王,就等于是脱离了大周籍的蛮夷之王,那么,我们就是来“攘夷”的,所以要过来打击消灭掉你们。
    如果你们还承认是周天子的诸侯,则是对天子的不敬了,那么,我们就是来“尊王”的,所以要过来教训教训你们。
    这样,无论如何,我们过来打你,就都是有道理的了。

    屈完听了,心中暗暗盘算,如果还承认是周天子的诸侯,则很容易和谈,只不过名誉上受点损;如果不承认是周天子的诸侯,则势必刀兵相见,疆场厮杀!
    于是,屈完缓缓问道:“既然你们是来讨伐问罪,那就请你们明示,我们楚国兮,究竟何罪之有?”
    管仲道:“自从天子东迁以来,你们楚国就一直没来朝廷进贡了,眼里还有天子吗?”
    屈完哈哈大笑道:“朝贡废缺,天下皆然!你看看如今还有几路诸侯在向天子进贡?也并非只我们楚国一家呀,管大夫,你怎么偏偏只拿我们楚国说事呢?”
    管仲见他针锋相对,就率先做了让步,找个不疼不痒的小事说:“你们楚国的特产苞茅,是要上贡朝廷的,可你们一连三年不贡,弄的天子都喝不上好酒了,这可不是小事,是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
    苞茅,是楚国的一种野生茅草,用来过滤酒的。
    屈完一听,不就是割几把茅草送过去嘛,这也没啥实质上的利益损失。当时就知道了管仲是在给自己台阶下,连忙说道:“没有向天子进贡那些茅草,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既然盟主来讨,我们国君知罪也,今后一定按时交纳。盟主可以退兵回去了。”

    齐桓公不高兴了,管仲,你搞么名堂?闹了半天,才索要了些半文不值的茅草。
    管仲悄悄说,主公,我们本来就不是来打楚国的呀,我们把蔡国已经狠狠教训了一顿,目的已经达到了,又何必真要与楚国为敌呢?所以我们说个让他们容易办到的事,不就一切OK了?
    齐桓公说有道理,但就这样,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恐怕不能服诸侯,至少得做的像模像样。

    于是,管仲又大声对屈完说:“还有一件事,以前的时候,周昭王南巡楚国,到了你们这里,却在汉水上淹死了,今天,你们必须得给天下诸侯一个交代!”
    那已经是好几百年前的事了,谁也说不清楚了。管仲搬出这件事,只是为了显示分量,屈完只要说不知道,也就都可以搪塞过去了。
    但是,屈完很牛,他回答的非常拽:“你问我干嘛呢?我们的国君可担不起这个罪名。既然你们说昭王是淹死在了水里,那你们就应该到汉江边上去问撒!别在我这里问。”
    说完就掉转车马,扬长而去。
    第一回合的会谈,就此不欢而散。齐桓公见他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大怒,传令八军同发,一起逼进楚境而来,准备厮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霸主 8-3:春秋史上最坑爹的一次大国首脑峰会

    春秋时期,东方最强大的齐桓公,率领中原的八国盟军,一起攻打南方最强大的楚国。在第一次谈判破裂后,盟军向前推进到陉山这个地方时,管仲下令:停止前进,原地待命!
    齐桓公不解,问道:“既然已经深入楚境,为何不决一死战,停在这里干什么?”
    管仲回答说:“兵锋一交,这个冤仇就再也解不开了,况且旷日持久,胜负难料,若真打起来,并没把握。今天,我们在此虚张声势,楚国见我们人多,一害怕,就必然再派人来和谈,主公请耐心等待。”
    齐桓公问:“和谈,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管仲说道:“只要楚国答应和谈,这一仗就是我们赢了!主公,我们以讨伐楚国的名义出征,结果,楚国害怕了,低头认罪求和,我们就又能够以驯服楚国的名义,风风光光地班师回朝,不很好吗?何必拼命真打?”
    齐桓公连声称妙。

    再说屈完回去见了楚王,把详情都说了一遍。
    楚王暗暗盘算,楚国并不比齐国差,若不打,没面子;若打了,又不值,好生为难。就问屈完有什么看法。
    屈完说,他们一没提出要我们去掉王号的尊称,二没提出补交天子税款的事,只要一些苞茅作为贡品,即可退兵。如果大王觉得可以,我就去和他们和谈,如果大王要战,那就另请能人。
    楚王想了良久,说道:“究竟是战,是盟,那就全凭屈大夫你自己拿定主意吧,怎么办都行,寡人就不再过问了。”

    于是,屈完再次来到了齐军阵营,面见齐桓公。
    管仲对齐桓公说:“你看,那蛮子又来了,他这次肯定是来和谈的!否则他根本就不会来。主公,要想谈成,你这次就一定要放下架子,以礼相待,以前不愉快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齐桓公答应,这次对待屈完非常客气。屈完说:“我国大王已经全部答应了贵国的条件。如果贵国真有诚意,那就请先退兵三十里,我国大王敢不惟盟主之命是听!”
    齐桓公说没问题,为了表示寡人的诚意,寡人就退兵三十里。于是,八路兵马,都向后退到三十里外的召陵驻扎。

    楚王听说齐桓公退了兵,就又后悔了,以为齐桓公怕他。但是决策权已交给了屈完,也只有空失悔而已。屈完就自作主张,拖了八车金帛,来到召陵,犒劳八国之师,又拖了一车菁茅,是献给周天子的。
    齐桓公就在阵前一一点了数。然后吩咐诸侯们:将八国兵车,分列为八个方阵,一齐鸣鼓,耀武扬威,士兵们一起呐喊,杀声震天!联络数十里不绝,正如雷霆震击,惊天骇地。
    齐桓公和屈完同乘在一辆车上。桓公喜形于色,问道:“屈大夫,以前有没有见到过我中国之兵?”
    屈完回答说:“我自小偏居南方,从未见过中原如此盛兵。”
    桓公得意道:“寡人有这么多兵马,若出战,谁能抵挡?若攻城,何城不破?”
    屈完回答说:“楚国有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那你现在不妨就拿这百万之众一试!虽然人多,一无所用耳!”
    桓公面有惭色,对屈完说:“有屈大夫这样的人,楚国之福也!寡人愿与你们国君修好,如何?”
    屈完说:“我们大王已经全权委托我代理,就让我来与您定盟。”桓公答应。

    第二天,就在召陵设坛,齐桓公执牛耳为主盟,屈完代替楚王出席会议,其他七位诸侯国君也都在场。双方签订了齐楚互不侵犯条约,楚国答应以诸侯身份每年向周天子进贡茅草一车。
    然后刻下“自今以后,世通盟好”八个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楚“召陵之盟”,公元前656年的事。来势汹汹的两国大战,就此冰消瓦解了,双方都不损一兵一卒。

    回去的路上,鲍叔牙问管仲说:“管仲!这么简单的问题你却看不出来。楚国之罪,僭号为大,假自称王,罪大恶极!应该以这个罪名讨伐他,你居然只字不提,却只要了一车半文不值的茅草。我实在想不通!”
    管仲说:“楚国僭号,已经三代人了。我若责令他去掉王号,你以为他会听我的?若不听,打起来就解不开了!所以,我只说个简单的,彼此就容易达成共识。你看,这和谈不是很快就成功了吗?”
    “可是,这样的和谈,还有什么意义?”
    管仲说:“楚国既然进贡了茅草,就说明他承认还是大周的诸侯。这样,我们一举三得,功劳大呀:一者是我们迫使楚国俯首认罪,他承认错了;二者我们又可以借机上报天子,邀功请赏;三者还足以夸耀诸侯,显赫齐威,使更多的小国加盟进来追随霸主。到现在,全天下的诸侯都知道,是我们齐国胜利了!楚国臣服了。”
    鲍叔牙听了,嗟叹不已。

    再说屈完回去复命:“他们说他们赢了,我们说我们赢了,大国交战,就是这样。现在,全天下的诸侯都知道了,他们的一国之君,仅仅只相当于我们楚国的一位大臣,两人已经订立了盟约。可以说,天下的君主,都是楚王陛下的诸侯。”

    齐楚两个大国第一次交锋,开始都害怕对方,接着都相互示威,最后都说自己是胜利者。就这样,滑稽的出现了两个大赢家。
    在两个敌对的大国会盟中,齐人没有坑骗楚人,楚人也没有坑骗齐人,双方都遵循着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行动,都在为自己脸上贴金。说穿了,其实各自都在蒙蔽、欺骗自己阵营下的那些小国而已,让他们对自己的强大,崇拜不已。

    所以后世有人讥讽这种苟且的结局:

   南望踌躇数十年,
        远交近攻各延绵。
        不知一歃成何事,
        依旧血鲜战中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时期大BOSS与大CEO之间的利益博弈

    齐桓公帮助周天子教训了楚国,迫使楚国低头认错,答应尊周为王,并保证向天子大王进贡称臣。
    于是,齐桓公带着胜利之师,得意的回去了。楚王也便拖了一车茅草,送到中原来,作为贡品献给周王。

    但是楚王心里不舒服,天下怎么能有两个大王呢?他那个是正宗的,我这个是冒牌的,如果我不称大王,按朝廷册封的爵位论,既不是楚公,也不是楚侯,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楚子”,奈何?奈何!
    按如今的实力来看,自称楚子早就不甘心了,但在周王面前还自称大王,也的确不恰当。那怎么办呢?
    最后,干脆什么称呼都不用了,叫使者过去对周王敷衍了事说,“这一车茅草,是南方的远臣——熊某某送来的。”不说自己是楚王,也不说自己是楚子,只说是熊某某送的。因为楚王姓熊。

    天子周惠王,这一日接见了两位使者。
    一个是齐国的,因为制服楚国有功,特来请功领赏;另一个就是楚国的,拖着茅草进贡来了。
    却说周惠王见了这一车茅草,龙颜大悦,欢喜道:哎呀呀,祖宗显灵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楚国好多年都没来进贡了,今天来了,这说明这些年来他们虽然发达了,但心里还是有寡人这个大王的。
    于是,“天子赐胙”。
    这个胙,是什么呢?就是古人祭祀祖先用的牲畜肉,干肉,不清楚的话,可以想象一下“牛肉干”就好了。
    天子赐胙,那是对宗室贵族身份的极高肯定与认同,在当时来说,已经是最高级别的了。可千万别小看了这块肉,要知道后来孔子在一次祭祀中,就是因为没分到这块胙肉,才愤然离去了。
    楚王得到了天子赐来的“牛肉干”,那就更牛了,当然不是肉的问题,而是身份权利的象征。
    因为天子周王说了,小熊啊,你帮寡人镇守南方,你的责任是治理夷越之乱,千万不要让那些野蛮人入侵我中国之地。
    这样一来,楚国实际上得了大便宜,从此楚王也就经常以奉周天子之命为由,大力攻伐侵占附近的小国,合理合法的兼并扩大地盘,开疆拓土,灭国无数。
    所以,《史记》上说:“于是,楚地千里。”

    再说齐国的使者,来向天子邀功领赏。
    天子听了,一脸的不高兴,心中暗想:“你们齐国虽然自称服楚有功,不过虚张声势而已,尽为自己脸上贴金。我看楚国未必不如你们齐国。你们齐国,野心太大。”
    于是,天子也就对齐国只表示了一点点象征性的赏赐,敷衍了事。
    这样一来,服了输的楚国得到实惠,而立了功的齐国却什么也没得到。

    齐国的使者,回报齐桓公,说天子并不领情。齐桓公就找管仲再次密谋商议。
    管仲说:“主公,走到如今这一步,要想成为天下真正的霸主,就得让天子偏向我们齐国,才是万全之策。”
    “可是,天子不领情呀,防着我们呢。如何是好?”
    管仲说:“依目前局势来看:大王的两个儿子,太子姬郑与次子姬带,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天子。大王偏爱次子,不喜欢太子,常有废长立幼之心。我们可以在太子身上大做文章。”
    齐桓公听了,眼前一亮:“仲父计将安出?”
    管仲对曰:“联合诸侯,请命天子,以“尊王”的名义,让太子出来与诸侯们相见。太子势单力薄,乐意依靠齐国,必来。只要太子一来,君臣之分就已定了,大王虽想废立,也难。到那时,下任天子就是我们齐国所立,则霸业成矣!”
    桓公曰:“善。”于是传檄诸侯,约定明年夏月会于首止。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5年,夏五月,齐、宋、鲁、郑、陈、卫、许、曹八国诸侯,聚集在首止这个地方,史称“首止之会”。因为齐国势大,且又名正言顺,天子只好让太子出来与诸侯见面。
    齐桓公见了王太子姬郑,叩头稽首。
    太子慌忙谦让,桓公说:“小白等藩室诸侯,见了太子,就好比见到大王一样,敢不稽首!”
    当夜,太子姬郑与齐公小白密谋,说小弟有欲谋夺位之事。桓公说:“小白当与诸侯们立盟,共同拥戴太子,太子勿忧也!”
    太子感激不已。自此,齐桓公率领诸侯与太子结下了利益连盟。目标:帮助太子夺取下一任天子之位。

    再说周惠王知道齐桓公推戴太子,心中不悦,就密书一封,递给郑文公,郑文公就是郑厉公的儿子、郑庄公寤生的孙子,现任郑国君主。
    天子密令:齐君依仗势大,率领诸侯,拥留太子,置寡人于何地?寡人意在少子姬带,你不如舍齐从楚,将来与楚国共辅少子姬带,同为诸侯领袖,则寡人愿委国以听!
    郑文公接到密信,大喜,在会盟上逃席而去,再一次拆了齐桓公的台,桓公大怒。
    齐桓公想立周太子为下一任天子,以成就他的霸业。但周惠王却暗中作梗,密令郑文公与楚成王结盟,立次子为下一任天子,以便与齐国抗衡。
    如果成功的话,齐楚均衡,两国的霸权之争,将会变的遥遥无期。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那个郑文公的儿子,一心想急着早点上台,就把他老爸出卖了,跑来悄悄对齐桓公泄密说:你知道我老爸为什么老是给您捣乱吗?都是因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篇:春秋列国形势快速记忆法

    看地图很头疼。下面提供一种简单明了的形象记忆法,希望能够只看过一遍,就能快速记住春秋初期列国的大概形势。

    1.中央在洛阳
    东周定都洛阳。洛阳就是古代的夏朝,夏就是大的意思,繁荣的意思,热的意思,火起来的意思。当时最好的地盘,俗称中原。
   
 夏民族有分很多支,一个诸侯国,就是一个分支,所以整个东周又被称为“诸夏”。诸,就“各个”的意思。(同理:戎族也很多支,诸戎;越民族也很多支,百越。
   
    2.周的边界
    齐、楚、秦、晋为四境。

           晋

     秦        齐

           

    
 齐、楚、秦、晋,大致对应于今天的:山东、湖北(南)、陕西、山西。


    3.
周朝的
    周朝的外称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地理上对应:东洋大海、南部丛林、西边沙漠、北方草原。


                 北 草 原
                    

                    
      西                          
                    夷  大
                                
                    楚        

                                         
        巴 蜀                    
                 南 丛 林

   
    东南方的野蛮人,没有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凶猛,受到的破坏力自然就小,这也是齐楚两国能够率先崛起的外部原因。


    4.
周朝的
    周朝
内,只需要记住几个主要的大国就够了。


               
             郑  宋  鲁  齐

               

    楚国占据长江流域。其他的都沿着黄河流域排列。靠水的容易发迹。
    大概而言,春秋初期,只需要记住齐、鲁、郑、宋这四个大国,基本上就已经很清楚了。
    齐国: 武王师父姜子牙的后裔。(世袭贵族)
    鲁国: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后裔。(
世袭贵族
    宋国:武王伐纣,商纣王的后裔。(
世袭贵族
    郑国:东周迁都洛阳,开国第一功臣。(新
贵族

    晋国:后来发迹的贵族。(继齐桓公之后的春秋第二霸)
    秦国:周天子逃往
洛阳时,对秦君说,西边被犬戎占领的地盘,我不要了,你能收回来,就都是你的。所以成为后来发迹的贵族。
    楚国:
武王父亲周文王师父鬻熊的后裔。(继晋国之后的春秋第三霸



   5.简易图


   ……
 长城   
                            
                  卫       
               
                  陈    
              
 
                            
                         


0.jpe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最早的霸权是如何诞生的

    周惠王晚年的时候,宠爱小妾惠后,准备废掉太子姬郑,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姬带。
姬郑的母亲死的早,没有靠山,就想借助齐桓公的势力上台。而周惠王则指使郑文公联络楚国,辅助少子姬带登位。
    于是,齐、楚争雄的局面,也就走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齐楚两大阵营暗暗较量了三年,未分胜负。一直僵持到公元前652年底冬季十二月的时候,周惠王一病不起,呜呼哀哉,崩了。
    《左传》上说:“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老天子驾崩了,太子姬郑(襄王)害怕他老弟(带)发难,怕到什么程度?该他上台了,他竟然不敢!
    害怕自己不能顺利接班,担心姬带夺了他的王位,太子便严密封锁了周惠王的死讯,秘不发丧,同时派出快马,在第一时间内,赶到齐国,通知了齐桓公。
    齐桓公的机会终于来临了,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
    公元前651年春,齐桓公当机立断,马上召集诸侯们在洮地开会。《左传》上说:“春,盟于洮,谋王室也。”
    这是齐桓公主持的第八届春秋高峰会谈。这一次的诸侯会盟,目标是:“谋王室”,也就是定出新一任的天下共主——新天子。
    谁当天子,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究竟是亲齐派的诸侯们得势,还是亲楚派的诸侯们得势。
    当时,周朝是已经非常成熟了的分封制,诸侯们承包一块领地后,就可以世代沿袭。而楚国则是最早试验郡县制的国度,每掠一地,都归国有,不再承包出去,地方长官都不准世袭。
    因此,没有哪路诸侯自愿并入楚国,都指望齐桓公能够带领大家抵制楚国的扩张。这大概可以算得上是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最最最初的原始较量了吧。

    当时,齐桓公在大会上向到场的天下诸侯们郑重地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诸侯们欢呼雀跃,欣然赞同。然后在齐桓公的率领下,大家合兵一处,汇集洛阳城外,大搞军事演习。
    听说齐桓公在“秀肌肉”,那个以前老是左右摇摆的郑文公,前算后算,审时度势之后,又再次毅然地加入到了齐联盟之中。至此,天平倾斜到齐桓公一方。
    姬郑的后妈一听说城外来了许多兵马,杀声震天,就吓得不敢轻举妄动了。于是,姬郑在各路诸侯的簇拥之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史称周襄王。
    这就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一匡天下”,凭借武力为大王主持公道,避免了王室的内讧与天下的骚乱。
    周襄王姬郑上台之后,才放下心来,向天下宣布了惠王的死讯。这个时候,王弟姬带才知道一切都迟了一步。楚国也只好望洋兴叹。

    这一年的夏天,齐桓公再次大会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葵丘会盟。”葵丘,在今天河南兰考县境内。这一次会盟的主题是:天子为齐桓公加尊赐胙。
    没有齐桓公,就没有周襄王。所以周襄王上台之后,为了感激齐桓公的大恩大德,便以他天子的名义,为齐桓公“赐胙”。
    所谓“赐胙”,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就是送来一块象征意义极其强烈的“牛肉干”——周文王周武王在天之灵享用过的牛肉干,当然不是肉的问题,而是身份权利的象征。
    天子派宰孔为使者,来到了大会现场。
    会场上一片沸腾。宰孔当众宣布道:“天子有事于文武,特派我来,赏赐伯舅牛肉干一块!”
    齐桓公刚要下拜,宰孔挥手止住道:“且慢!天子有令:鉴于伯舅年纪大了,腰肾可能不太好使,又因对王室有大功,特加赐一级,也就不必下拜啦。”
    听说不要下拜,齐桓公也就不拜了。管仲在旁边说道:“天子那是在给咱讲客气话,咱可不能因为这就乱了规矩礼数。君可以谦,臣不可以不敬。”
    新上任的天子还没有足够的威严,齐桓公有必要强力打造。马上明白过来的桓公就大声说道:“天子的天威,就在我们面前不超过咫尺,下臣小白怎敢不拜!臣不能因为天子的赏赐就废了臣职,坏了法度,谁敢不拜?”于是:下,拜,登,受。
    下,就是从座位上起立,规规矩矩走到台阶下面去;拜,就是匍匐于地,老老实实地叩头稽首;登,就是再次起立,立正,缓步登堂依阶而上;受,就是一脸严肃充满庄重的神情,接受天子的赏赐。
    四个环节全都做到位了,诸侯们就纷纷议论齐公有礼,因此也被载入了史册:“礼也”。

    齐桓公得到的赏赐,当然不仅仅只是那块干肉,还有“彤弓矢”和“大辂”。
    彤弓矢,就是天子使用的一张朱红色的弓、一百支朱红色的箭。大辂,就是天子出行乘坐的最豪华的、最高档的大车。
    这是天子发给齐桓公的凭证:齐桓公凭这两样东西,就有权代替天子射杀天下一切不义的诸侯!他的所到之处,也就好比是天子亲自驾到!
    因为天子还要防范他的弟弟和后妈,还要依仗齐桓公来制约楚国。于是,和楚国只拥有征伐南方的权利相比,齐桓公现在已经拥有了可以合理合法的征伐四方的无上权利!

    至此,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终于达到了他一生事业的顶点。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经朝廷册封了的名正言顺的“霸主”:保护天子安全的宪兵、维护国际秩序的警察。
    霸字通伯,伯的本义是老大。霸主就是“诸侯长”的意思,齐桓公原本只是一路诸侯,现在天子为他加升一级,也就成了所有诸侯的长官、总管。在此之前,天子的中央朝廷里是没有这个职务的,从这一刻起,正式诞生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第一霸“葵丘会盟”之真相揭秘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上台之后,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在葵丘这个地方主持了第九届春秋高峰会谈。这是当时最盛大的一次了,史称“葵丘会盟”。
    《左传》上记载的很有点奇怪:先说:“夏,会于葵丘。”紧接着又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葵丘会盟”进行了两次,前一次是夏天,后一次是秋天。
    我们再看《史记》,也这样说:“夏,会诸侯于葵丘”;“秋,复会诸侯于葵丘”。复,就是重复的意思,复会,就是再会盟一次。

    那么,“葵丘之会”为什么要分作两次来进行呢?这里面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幕隐情呢?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两次会盟的主题内容来分析。
    夏天的一次,上回已经讲过,是周天子为齐桓公加尊赐胙。
    秋天的这次,又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史记、左传都没说。翻查先秦古籍,《孟子》中有一段讲葵丘会盟最详细的内容与条款。原文如下:

    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齐桓公与到场的大小几十路诸侯们签订了专门的书面协议,协议内容有如下五条:
    第一条:凡不孝的儿子,要把他杀掉!凡已经定立了的太子,再不得擅自更换。更不得将二奶当作大奶。
    第二条:要尊重贤人,培养人才,对于有德行的人,一定要给予表彰。
    第三条:尊敬老年人,慈爱幼年人。不要忽视外国的来宾,有住在境内的,尽量给予照顾,不要使他流落。
    第四条:士一级的干部,不得世袭职位,官员们上班,不许在外面另做兼职。大夫一级的干部犯了罪,国君没有权利擅自杀他。
    第五条:不许乱筑堤坝,损人利已;邻国有饥荒,不许限制粮食出口;有封赏的大事,一定要互相通报,不得私自进行,暗箱操作。

    这是齐桓公与天下诸侯们立下的共同约定。最后,大家一起宣誓道:“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那么,齐桓公为什么要与天下诸侯订立这样的条约呢?细细推敲,其中大有猫腻。
    齐桓公最初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起家的。凡诸侯会盟合兵,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大家合在一块儿,对付共同的外族入侵者,保卫共同的周朝大王,所以才能够得到大家的响应。
    但是现在,齐桓公大功告成的时候,居然没有一条是“攘夷”的了。有哪一条是在“尊王”呢?第一条勉强可以算的上,从侧面警告周襄王的后妈。仅此而已。
    紧接着第二条,谁最尊重贤人?当然就是他了,在那个用人唯亲的年代,是他齐桓公率先打破常规,任人唯贤!谁的德行最高?当然还是他,所以这样的人,应该表彰。
    第三,敬老。谁年纪最大?他最大,六十好几了,绝大多数诸侯都是后辈晚生。所以都应该尊敬他。
    流亡在外的人,会感激他。各国的大夫也要感激他,因为国君已无权擅杀了。
    这次“葵丘会盟”,基本上每条都是从齐国的利益和他的荣誉为出发点,不再是“尊王攘夷”了,已经变相的成为尊他自己齐桓公,攘不服从他的人。
    这五条协议,大部分是讲内政的,用今天的国际法“互不干涉国家内政”来看,恰恰相反,齐桓公要求诸侯们都互相监督着,在他的领导下,牢牢的绑在一起。因此,秋天的这次会盟,齐桓公为自己立威,甚至已经有了蹬掉天子这个傀儡的想法。

    诸侯们与齐桓公签订了最新的条约之后,齐桓公突然对天子的使者宰孔说:“寡人听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封禅之事,寡人欲趁此盛会,封泰山,禅梁父,如何?”
    宰孔听了,脸色大变!
    这封泰山就是祭天,禅梁父就是祭地。把自己的功绩报知于天地,只有天子(还不是普通天子,多是开国天子)才有这种资格,因为天子的权利是上天给予的。
    而诸侯的权利,则是祖上世袭下来的,是他老爸的老爸的老爸一代代传给他的,所以诸侯就只能祭祖,而不能祭天。
    现在,齐桓公要祭天,就等于是在宣布要取代大周朝了!
    宰孔见齐恒公趾高气扬,似有矜高之色,就愤愤回答道:“你以为可,谁敢说不可!”又私下对管仲说:“封禅之事,哪里是诸侯该说的话!仲父,你就不能说一句话谏止他吗?”
    当晚,管仲极力劝阻齐桓公不要去封什么泰山。按管仲的经济学观念,有名无实、有害无利的事,都不值得去做。
    齐桓公怫然道:“寡人南伐楚国到了召陵,望见熊耳山;北伐山戎,灭了令支、孤竹国;西征大夏,远涉流沙;登太行险道,直达卑耳山而还。诸侯没人敢违抗寡人,寡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虽过去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天子,也不过如此!”
    说虽这样说,但齐桓公最终还是放弃了封泰山祭天地的想法。
    因为在这次立威的大会上,“诸侯颇有叛者”,《公羊传》里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

    取代天子当大王的条件并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就只好老老实实做他的诸侯长,天下才不会动荡。因此,齐桓公姜小白一生的成就,也就只能被永远的定格在“霸主”这个位置上了。
    封泰山的事,缓一缓。这一缓,就缓了四百多年,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才成为第一个封泰山的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最牛经济学家:用石头茅草换黄金

    诸子百家里的第一家,就是管仲,他研究的学问是:致富。
    话说葵丘会盟之后。
    齐桓公对管仲说,咱们举办这么大一场盛会,花了不少钱,风头也出尽了,可怎样才能把这些虚名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呢?不然的话,寡人想去朝拜天子,会感觉费用不足,仲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管仲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怎样帮他的国君快速筹到一大笔钱。
    回去的路上,边走边想,一时竟没了主意,正不知如何是好时,经过一片乱石岗,车马难行,不易通过。蓦然间,想到一个妙招,拍着脑袋叫道:“有了!”
    于是,管仲急忙回车转去,与齐桓公商议。
    管仲说:“主公,某处有一片乱石岗,请下令招聘一批玉匠,把这些乱石头,按标准雕制成一块块的石壁,一尺长的定价一万钱,八寸的定价八千,七寸的定价七千,石珪定四千,石瑗定五百。”
    齐桓公听了,将信将疑,但还是都照他所说的做了。

    石壁完成之日,管仲就来到洛阳,朝见天子。
    天子亲切地会见了这位霸主的仲父。当时,天子的弟弟姬带还在为分家的事和天子扯皮。管仲作为大诸侯国的宰相来到朝廷,是来为天子兄弟俩说和劝架的。
    管仲说:“为了大王的尊严,我国君主打算率领诸侯们前来朝拜先王的宗庙,一者可以观摩学习周礼,二者也能为大王助威!乱臣贼子们见到这架势,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天子说:“好,那就叫诸侯们都来朝拜先王宗庙,这没问题。”
    管仲又说:“请大王发令,凡是来朝拜先王宗庙的诸侯,都必须带上“石破天惊”壁,作为献给大王的贡礼,否则,不准入朝。”
    所谓“石破天惊”壁,就是从那一堆乱石头里凿出来的,现在,取了一个好名字,找到一个好项目,立马就值钱了。
    天子说:“可以,这没问题。”便向天下各地发出了号令。

    诸侯们一般很少有机会参观朝拜天子先王的宗庙,机会难得,一票难求呀。于是,天下的诸侯们都载着黄金、珠玉、粮食、彩绢和布帛,纷纷赶到齐国,争着抢着来购买门票“石破天惊”壁。
    就这样,齐国的石壁流通于天下,天下的财物流归于齐国。
    一大堆废弃了的乱石头,原先只是半文不值的障碍物,但在管仲的运作下,却变废为宝,价值连城,狂赚了一大笔。这一笔赚了多少呢?相当于八年的税收。
    所以,齐国爆发了这笔横财后,齐桓公为他的百姓减负,也就不收税了,一直到他去世的八年间,都再没有向他的百姓们征过税。那谁还不喜欢呢?
    这就是管仲的经济谋略,叫做“石壁谋”,这个故事就被记到了《管子》这部书里。

    新上任的天子,也在为钱发财。因为从前面几代天子起,就很难征到税收了,所以天子手里其实也没什么钱。怎样才能赚到钱呢?天子就请教了这位东方最早的经济学家。
    管仲很乐意为天子出主意,他看天子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只有楚国进贡来的不值钱的茅草,谓之“青茅”,这是长江流域特产的一种三条脊梗直贯到根部的茅草。
    先不让走漏风声。发令说,天子准备去泰山祭天,只有这一次机会特许诸侯们陪同他一起去祭天,想去的人,快来报名呀。
    因为诸侯是没有资格祭天的,所以这次机会就格外的珍贵,大家都愿意去。然后再发令说:“凡随天子去祭天的,都必须携带一捆菁茅,作为祭祀之用的垫席。没有菁茅的,不得入内。”
    于是,天下的诸侯们便纷纷掏出黄金来,争先恐后地抢购。能够陪同天子出席这么大的盛会,黄金算什么,再贵也值!菁茅的价格顿时出现井喷,上涨了几十倍,一捆可以卖到百金。
    所以,天下的黄金就象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周天子仅仅在这三天时间卖茅草的钱,就已经相当于他七年的收入了。
    这个就叫做“菁茅谋”,也被记到了《管子》这部书里面。

    《管子》这部书,记载了许多怎样赚钱的故事和道理,尤其算经济账的逻辑过程特别详细,可以说是中国先秦唯一的经济学巨著了。管仲是务实的,所以在有些务虚之人看来,似乎是个另类的邪说。
    如果我们把“正统”的孔子和管子进行比较:
    百年后的孔子,其实只继承了管子思想的十分之一。管仲最先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的儒学就把这一点给继承和发扬光大了。
    但是,管仲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思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基础,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则是“仓廪实、衣食足”。要礼义廉耻,得先富足了再说。
    而孔子没有让老百姓“仓廪实、衣食足”的办法,也不赞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人家问他怎样种庄稼?他说,你是个小人!居然想去学种田。
    孔子周游列国时,三个月没有国君肯聘他,他就开始发慌了,和今天三个月没找到工作的感觉一样的。
    而管仲不同。天子招待管仲吃饭,是以“上卿”的标准,“上卿”是什么标准呢?就是最早的诸侯老大郑庄公寤生的标准。一个富国的大夫,比一般国家的君主还要牛!
    晚年的管仲,《史记》上说他富比公室。大概就是说,齐桓公姜小白是当年的第一超级富豪,然后就是管仲或许可以和他比了。所以两个人就比着享受。
    管仲建了三处别墅,娶了三个小老婆,号曰“三归”,但齐国的百姓都不认为这叫奢侈。公元前645年,70多岁的管仲在奢华中风光的去世,他留下的财产供他的家族子孙吃了五六代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篇:齐桓公姜小白大事年表

    前714年,姜小白出生,他是周朝诸侯齐僖公最小的一个儿子。
    前713年,姜小白1岁,吃奶。
    前712年,姜小白2岁,吃奶。
    前711年,姜小白3岁,吃奶。
    前710年,姜小白4岁,幼年丧母。
    前709年,姜小白5岁,二姐文姜公主嫁给鲁桓公为夫人。
    前708年,大周朝廷中央政府:天子与首席大臣郑庄公发生矛盾。
    前707年,天子罢免郑庄公在朝廷里的职务。郑庄公回到封地后,不再朝见天子。于是天子率领六军及三国诸侯攻打郑国,史称“繻葛之战”。结果,郑庄公将天子打得大败,赔罪送礼后,不了了之。
    郑庄公早先任大周朝的总理,仅次于天子,所以他在所有地方诸侯里排老大。

    前706年,姜小白8岁。北方野蛮人山戎以齐国为突破口,大举入侵周朝。齐国向郑庄公求援,郑庄公派出太子忽、高渠弥来齐国助战,斩敌首领,大破戎兵。
    前705年,向天子进贡的诸侯们正在减少。
    前704年,南方的楚国宣称脱离大周朝。
    前703年,楚国向南扩张(被称为南蛮)。
    前702年,中原诸侯相互结盟。
    前701年,诸侯老大郑庄公去世。以前曾经追随过他的宋庄公,见有机可乘,企图成为新一代的老大,于是控制了郑庄公的二儿子郑突,扶他上位,并趁机勒索郑国。
    前700年,郑国不甘心受到宋国的勒索,就请鲁国出面调解。鲁桓公左右周旋,没有结果。
    前699年,宋、郑终于开战,鲁国支持郑国,三个大国由此引爆中原大战。
    东方的齐僖公见中原大乱,无暇东顾,便企图吞并掉旁边的纪国,不料却被女婿鲁桓公反目击败。混战中,郑、宋、齐都被削弱,几乎使鲁桓公成为新一代的老大。

    前698年,姜小白16岁,父亲齐僖公含恨去世。大哥齐襄公姜诸儿继位。
    前697年,郑国内乱,大夫祭仲专权,赶跑了郑厉公郑突。
    前696年,齐襄公姜诸儿向周天子王室求婚。
    前695年,齐襄公继续向天子求婚,天子终于答应将妹妹嫁给他。
    前694年,齐襄公娶天子的妹妹为夫人。王姬出嫁时,由鲁桓公主婚,鲁桓公来到齐国后,齐襄公与鲁桓公夫人文姜通奸乱伦,将鲁桓公暗杀。鲁国遂由齐襄公的外甥鲁庄公继位。然后,又将郑国新君大臣骗来齐国杀掉。
    此年,姜小白20岁,与二哥公子纠纷纷避乱于国外。
    前693年,齐襄公姜诸儿再次攻打纪国,纪国割三城求和。
    前692年,宋庄公去世了。至此,中原诸侯唯齐襄公最强。
    前691年,齐国第三次入侵纪国,纪国投降,版图纳入齐国。齐襄公终于完成了父辈的心愿。
    前690年,齐襄公平纪国,继续向东南扩张。纪侯逃亡,从此失踪。
    前689年,卫国流亡君主卫惠公,请求齐襄公出兵,帮他复位。
    前688年,齐襄公谋划攻打卫国,以助卫惠公复辟。
    前687年,齐襄公攻破卫国,扶持卫惠公重新上台。并与天子争锋,大败王师,再无敌手。齐襄公姜诸儿成为最新一代的诸侯老大。
    前686年,冬,齐襄公姜诸儿外出打猎,被堂兄公孙无知暗算谋杀。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国君主,旋即又被杀,齐国宫廷内部发生剧烈政变。自此,天下诸侯没有了老大。

    前685年,姜小白29岁,与二哥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主之位。鲁国派重兵拥立公子纠回国继位,却不料小白已抢先回国自立为君。于是,齐鲁两国爆发了“乾时大战”,大败鲁国,杀公子纠,捕获管仲。小白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
    前684年,齐国乘胜追击,直至鲁国境内,却又失败而返,是为“长勺之战”。
    前683年,姜小白31岁,娶周室王姬为齐国夫人。
    前682年,宋国发生南宫长万弑君惨案,国君被当堂打死,一时大乱。宋桓公临危受命,继任宋国新君。
    前681年,齐桓公姜小白33岁,正欲图霸诸侯号令天下,便以天子册封宋桓公为新君的理由,召集宋、陈、邾、蔡,在齐国的北杏,五国会盟。这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第一次。不料,宋桓公不买账,冷笑三声,逃席而去。
    前680年,小白34岁,支持流亡在外多年的郑厉公,回国夺权成功。
    前679年,小白35岁,鉴于南夷北狄侵伐中原,中国命悬一线的形势,采用管仲之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号召诸侯与他合兵,保卫大周,一致对外。
    前678年,小白36岁,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于是大家推选齐桓公小白为盟主,默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霸业始成。

    前677年,中央朝廷的天子周僖王去世了,由儿子周惠王接班继任。
    前676年,周惠王强占了朝廷五位大夫的房屋、田地,引起强烈不满。
    前675年,秋,五大夫密谋发动叛乱,立周僖王的弟弟为新王。这年冬天,周惠王被叛军们赶出了王城洛阳,流亡在外。
    前674年,郑厉公收留下已经失去了天子宝座的周惠王。
    前673年,春,郑厉公联合虢公一同协助周惠王,杀回洛阳,处死叛党,惠王由此得以复辟。然后,惠王割王室土地厚谢郑厉公。秋,郑厉公满载而归,在回去的路上中风病重,不久便去世了。
    前672年,姜小白42岁,中原陈国内乱,大夫陈完投奔到齐国避难。
    前671年,鲁庄公来齐国求婚,被齐桓公拒绝,认为不合礼仪。
    前670年,秋,37岁的鲁庄公终于娶到齐襄公的女儿哀姜为妻,立为鲁国夫人。

    前669年,卫国君主卫惠公去世了,儿子卫懿公继位。
    前668年,新上任的卫懿公喜欢养鹤,以封鹤为大夫、将军而闻名。
    前667年,天子与卫国早先有旧仇,周惠王要借助齐国报复卫国。
    前666年,姜小白48岁,奉周惠王之命讨伐卫国,卫懿公慌忙献宝贿赂,齐国收了财物退兵。卫太子开方自愿追随齐国,遂成为齐桓公身边的宠臣。
    前665年,郑国侵占许国边界。
    前664年,北方戎狄游牧民族,集结了数万铁骑,以燕国为突破口,大规模入侵华夏,燕国几乎被灭国。绝望之中,燕庄公派快马突围,向“诸侯长”齐桓公求救。
    前663年,姜小白51岁,春,在管仲的说服下,率领大军,北上攘夷,大破山戎,解了燕国之危,帮助燕国扩地八百里。
    前662年,小白52岁。此年44岁的鲁庄公去世了。
    前661年,鲁国内难,为争夺君权,连死数君。
    前660年,小白54岁,平定了鲁国内难。此年冬十二月,北方戎狄又集结铁蹄,控弦数万,入侵中原,一举攻破了卫国,满城屠杀,卫懿公血战到底,死无全尸。
    前659年,狄人又移兵攻破邢国。
    前658年,小白56岁,出资帮助卫文公重建了卫国,和附近的邢国。

    前657年,南方的楚国攻打郑国,郑文公向齐国求援。
    前656年,齐桓公姜小白58岁,率领八国诸侯联军,以讨伐楚国为名,途径蔡国时,将蔡国一举击溃,以泄私愤。楚国让步,派大夫屈完与齐国订下“召陵之盟”,和解收兵。
    前655年,小白59岁,以诸侯要拜见太子为借口,联合八国诸侯在首止召开诸侯大会,王太子姬郑在首止和诸侯见面,周惠王强烈不满,欲传位幼子。
    前654年,姜小白60岁,率领诸侯,教训郑国。
    前653年,郑国求和。
    前652年,冬十二月,天子周惠王去世。王太子姬郑害怕异母弟夺位,便封锁了惠王的死讯,秘不发丧,同时派快马通知齐桓公。
    前651年,春,姜小白63岁,率领诸侯拥立王太子姬郑顺利登基,是为周襄王。夏,“葵丘会盟”,新天子襄王为齐桓公加尊赐胙,封为诸侯霸主,终成一生霸业之顶点。
    前650年,晋国内乱。新君晋惠公逼杀权臣里克。
    前649年,天子周襄王之弟内讧,焚烧了洛阳东门。后经调解和谈。
    前648年,管仲来周,周天子以上卿之礼待管仲。
    前647年,晋国大饥荒,向秦国借粮,秦穆公慷慨解囊。
    前646年,秦国大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趁机攻秦。
    前645年,一代名相管仲去世。
    前644年,落魄的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晋惠公追杀,来到齐国避难。
    前643年,姜小白71岁,一代霸主去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管仲为何至死不肯推荐好友鲍叔牙?

    《史记》上记载“管仲论相”:
    八十多岁的管仲病的不能动了,齐桓公赶去问他,仲父,你不能死呀,你死了,我可怎么活?群臣之中,究竟有谁可以接替你的相位呢?请仲父务必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出来。
    管仲已经有气无力,只缓缓说了五个字:“知臣莫如君。”
    齐桓公想了想,问道:“仲父,你看易牙这个人怎样?我曾经开玩笑说没吃过人肉,他就马上把儿子杀了给我尝鲜。这么忠心的人,天下少有。”
    管仲摇头:“这个人不行。爱自己的儿子,是人之常情,他居然不惜杀死儿子来迎合国君,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会真的忠心于你!”
    桓公又问:“卫开方这个人怎样?为了追随我,他连自己可以继承的君位都放弃了。”
    管仲摇头:“他抛弃了自己的双亲来迎合国君,父母死了也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才真正可怕。”
    桓公又问:“那,竖貂这人怎样?为了来侍奉我,他竟然把自己给阉了。”
    管仲还是摇头:“阉割自己,来迎合国君,这还是人吗?”

    这是史记上的说法,管仲否决了齐桓公身边最亲近的三个小人,他没有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来接替他的位置。记载最详细的,是比《史记》更早的《吕氏春秋》,上面也有一段“管仲论相”:
    管仲有病,齐桓公去探问他:“仲父,万一您有个三长两短,寡人将把国家托付给谁?”
    管仲缓缓问道:“那您打算用谁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您看行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我最了解鲍叔牙了。鲍叔牙这个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若是不得已的话,我看那个隰朋大概还行吧。”
    管仲是鲍叔牙全力举荐的,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但在管仲得势之后,却一直不肯推荐鲍叔牙,甚至到他临死的时候,还在说鲍叔牙这个人不行。因此,不免留给后人诸多猜疑,传说中的“管鲍之交”真有书上写的那么好吗?
    那么,管仲为什么至死也不肯推荐鲍叔牙呢?关于这一点,《史记》上有一段话特别值得留意,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认为,鲍叔牙是最能理解自己的人。就连司马迁老先生也说,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能干,却赞美鲍叔牙能够了解人。
    那么,鲍叔牙究竟怎么理解了解管仲呢?

    管仲自己一共说了五点:
    1. 我原先很穷的时候,和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我老是瞒着他私自多分些钱,他发现后也不怪我贪婪,因为他知道我没钱。
    2. 我常常为鲍叔牙出谋划策,想些发财的点子,结果却变得更加贫困,他也不说我笨,因为他知道人有走运的时候也有背运的时候。
    3.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领导开除了,但他却不认为这是我的问题,而是时运未到。
    4. 我曾经打过三次仗,三次都临阵逃跑了,他却不认为我胆小,因为他知道我还有个老妈要养活。
    5. 后来,公子纠被小白打败了,召忽死了,我却不肯自杀,甘愿受辱,转而又改换门庭,投向小白,鲍叔牙却不认为我无耻。
    管仲的这5件事,在一般的世俗之人看来,件件都是无耻之事,但管仲自己却不认为这些是无耻,为什么?因为他的衡量标准与俗人不同。
    在管仲看来,这些小节都算不得什么。他心中有着自己的标准:一个人,如果不能功名显耀于天下,那才是真正无耻的人!
    这个标准,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不能够也不愿意认同的。但唯有鲍叔牙认同了他,所以,管仲说:“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是知管仲的。管仲以前老是做些对不起鲍叔牙的事,鲍叔牙从不计较,因为他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现在,他不举荐鲍叔牙,鲍叔牙同样也能理解,并不计较。
    而管仲也是知鲍叔牙的。知道他不会计较这些,更知道他这个人其实不行,才能不够用,处事不够圆。管仲怎么可能因为自己和他私交关系好,就毫不负责的把国家大任托付于他呢?
    所以,管仲临终的时候,并不向他的国君举荐鲍叔牙为相。
    这就是“管鲍之交”,真正的朋友,是在相互看清对方的短处,甚至看透之后,依然还选择继续交往的人。

    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了,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顿时就像失去了支柱一样。
    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北方晋国的二公子重耳,为躲避亲兄弟的追杀,从很远的地方流亡到齐国时,已经花光了他身上最后的一分钱。他是最后一个投奔齐桓公的外国贵族,他很希望齐桓公能够应聘他为齐国的宰相,正好可以接管仲的班。
    齐桓公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只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简直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被迫无奈的浪迹天涯,朝不保夕的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荒淫的齐桓公凭什么可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告诉你:怎样才算合格的君主


    作为春秋第一霸主的齐桓公,他的才干、性格、品行、德操,均没有什么明显过人的特别之处,甚至还有着斑斑劣迹,荀子说他和自家姑姨姊妹乱伦者七人,后来的大儒们也都羞于谈论五霸的故事。
    但在齐桓公的时代,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无论他怎样挥霍无度,他的国民们却并不觉得他奢侈。那么,作风毫不正派、毫不清廉甚至荒淫的齐桓公,究竟又凭什么可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呢?

    在《管子》这部书里面,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齐桓公打算通过增加税收来充实国库,他就去咨询管仲,两人间这样交谈:
    桓公:“我打算对我国居民的房屋进行征税,来充实国库,你觉得怎么样?”
    管仲:“这就等于是叫房屋涨价,让大家都住不起,最终会把建成的房屋都毁掉。”
    桓公:“我打算对山上的林木征税,如何?”
    管仲:“这就等于是在鼓励大家快速砍光尚未成材的树木,很快就荒成一片秃山。”
    桓公:“我打算对牲畜征税,如何?”
    管仲:“这就等于滥杀牲畜,不让它正常的繁殖。”
    桓公:“我打算征收人头税,如何?”
    管仲:“这就等于让人们故意隐瞒人口的实际数字。”
    桓公:“我打算征收车马税。”
    管仲:“这就等于是把有车的人都赶到国外去。”
    两个人就像说相声一样,齐桓公每说一句想要征税的话,立马就被管仲当场否决掉。
    收这个税也不行,收那个税也不行,最后,齐桓公急了,不征税,那我们这个国家的财富从何而来?你还叫我怎么当国君?
    管仲听了,不慌不忙,说了这样一句话:“唯官山海为可耳。”

    “官山海”,这个词就出自《管子》,什么意思呢?
    齐国在今天的山东靠海一带,土质碱性,不适农耕,如果和其他诸侯国一样去拼农业,则处于劣势,毫无竞争力。但因为靠海,先天的渔、盐资源非常丰富,这种优势则又是别的诸侯国所不具备的。
    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谁都少不了。管仲主张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控制食盐专卖,通过商业活动从中谋利,而不直接征税。
    这样,表面上没有加重任何赋税征收,纳税人也不觉得有什么负担,政府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又控制了食盐流通的各个环节。
    一般来说,国家机器是不从事生产的,一旦脱离了税收,便无法继续支撑运行。但管仲自有高招,他不但不增税,反而还减税免税,在桓公上台后第十九年,实行了大减税政策,成为税率最低的国家。
    这样一来,到齐国发展,就成为当时天下各国商人们无法拒绝的最佳选择,有钱人纷纷跑来齐国投资,齐国焉能不强?
    另一方面,齐国专卖的食盐,高价流入各国,各国的黄金也就潮水般涌入齐国。齐桓公大赚特赚了天下各国诸侯们的巨额财富,阔绰到足以让他买来第一霸主的地位,却没有向他的人民多要一分钱。
    这就是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赚取他国财富的典型案例。

    在强国如林、大国争霸的时代,一个好的君主,不是说性格好、道德高、有修养、有礼貌、善良仁慈,就是好了,这些都是虚的。管仲非常清醒,他是最务实的人。
    一个执政合格的君主,或许有着诸多的标准,但最基本的两个硬指标则是:
    1. 对内:是否能够让你管辖范围内的人过的更幸福。
    2. 对外:是否有能力有本事赚到其他外国君主的钱。
    因为在竞争的局面中,君主的对手,必须瞄准其他的君主,你没有能力赚他,他必然赚你。
    即使缩小到最小单位,拿我们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来说,也还是这个最基本的道理:1.你能不能让你的家人过的更舒服;2.你能不能在外面赚到更多的钱。而并非总是在家里找你老爹要钱。
    不管你是何种性格,也不管你信奉什么理念,能达到这两个标准,就是合格,否则不及格。不及格的也就自然而然的会被淘汰。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缺点,甚至恶习,但这并不妨碍你成功。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其实也还都有着上天赐予我们的与众不同的优点。
    发现自己的优势,才可以在竞局中脱颖而出。
    你,就是你的君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3-29 03:16 AM , Processed in 0.1063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